融通学程:学科育人的新探索

2021-12-03 12:34黄梅露
江苏教育 2021年62期
关键词:融通育人学科

贾 卉 王 蔚 黄梅露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以下简称“拉小”)的融通学程关注儿童的终身发展,以儿童经验的完整性为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引导儿童综合地、关联地运用学科知识探究真问题,融会贯通地学习。融通学程有机加入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等思想,扎根于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

一、融通学程的实践转向

融通学程的实践转向,可以从学校“侧手翻”教学的转变谈起。“侧手翻”存在这样一些教学难点:完成侧手翻动作要求身体反向承受重力,对人的手臂力量、核心力量要求很高;要想顺利习得这项技能,学生需要与伙伴合作练习,相信他人帮助下的练习,克服恐惧心理。因而,多年来,“侧手翻”教学内容在体育课堂上几近被遗忘。而事实上,“侧手翻”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活动,为了让“侧手翻”教学内容重回体育课堂,拉小对此进行了学科育人的新探索。

第一,调整学习目标。拉小从三个方面对学习目标的设定与表述进行了调整,使之更加全面具体,可观测。一是让学生能说出侧手翻动作的方法并画出基本动作路线,较正确地做出侧手翻的动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学生课前结合视频,自主锻炼;课中学习儿歌口诀,观看动作视频,进行分解动作练习;课后能基本做出侧手翻动作并且手脚落点在一条直线上、两腿空中打直。三是让学生克服内心恐惧,相信伙伴,与伙伴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合作意识。

第二,扩展学习资源。教学资源不局限于教师的讲解示范,而引入了信息资源;不局限于器材,而开发教具,创编儿歌。学校通过多方面教学资源的融合,多学科参与,助力学生的学习,突破学科边界,推进学科综合育人。一是自主编制教材,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制作了自主锻炼的短视频,为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研发学具,例如:“小圆贴”提示学生两手两脚的依次顺序;“小横线”提示学生两手放在一直线上;“小竖线”提示学生翻成一直线。三是创编儿歌,帮助学生记住口诀、操练动作。

第三,改变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人浪游戏”“倒立人”等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并练习侧手翻动作,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校对评价标准进行变革,让“连贯”“优美”“一直线”等作为评价动作的依据。课后,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本领展示给家长看,并拍照上传到运动打卡群。

“侧手翻”教学变化的背后是教育思想理念的改变:其一,以学为核心,并落实在教学的全过程;其二,体育学习只有坚持长久练习才可能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其三,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还要在新思想、新理念中融入新方法、新技术,从而呈现新样态的课堂。这种教育思想理念上的改变,正体现了拉小融通学程的要义。

二、融通学程的育人追求

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换言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作为教育的一种样态,融通学程必然需要明晰的育人目标。学科育人是构成完整融通学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融通学程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之一,是开展融通学程实践的基础。在融通学程中,学科育人需要综合学程中涉及的各学科育人要素,并随着学程的开展及时贴合地进行学科育人。融通学程学科育人,要求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强化价值,促进生命的生长,其育人追求可以凝练为三个关键词。

第一,完整。一般情况下,儿童的学习容易过分关注知识性学习,强调认知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容易走向关注工具价值的片面式学习、忽视学习内容联系的碎片化学习、与生活实践相脱离的孤立式学习等。融通学程则着眼于儿童真实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强调真实性、体验性、完整性,以及学习实践的多层次、多维度、结构化与应用性。学生必须在实践中亲历知识从发生到接收,再到理解和吸收的整个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对知识内化的自我审视能力。学生要想形成具有一定体系的认识和经验,必须参与知识发生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事实—原理—方法—价值”链。

第二,价值。学科的独特性体现在它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首先,应从多层次、多侧面来理解学科育人价值,站在育人的立场而非知识灌输的立场进行教学,关注儿童的能力和人格培养。其次,融通学程的育人哲学作为一套独特的符号体系,体现了其工具价值追求。工具性知识的掌握是学生更进一步进行知识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最后,融通学程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价值,这是融通学程育人价值的过渡层,即学生将知识有效转化为经验,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断运用经验,使之最终形成能力,赋值生命的成长。

第三,生长。杜威说:“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生命生长的必然途径。融通学程是置于教育之中的一种尝试、一种创新,其育人追求应该从儿童生命成长角度出发,指向儿童具体生命的生长。融通学程关注个体在学程中的体验,关注个体的生长发展。学生在学程开展中能及时为体验找到合适的交流分享路径,在体验与分享中让生命得以充分生长,经历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自我充实的过程,促进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提升,不断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三、融通学程的创生行动

融通学程,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推动由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1.建立学程模型。

首先,构建多元学程样式。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拉小创生出微距区块学程、综合单元学程和衔接生长学程等学程样式,这些样式注重实践过程的积累,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育人目标,以及全面育人的价值。

其次,生成多种融通样态。学科组从学习情境、学习组织、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生成了多种融通的样态,有单元间的大整合、学科间的融合、知识间的重组等,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最后,打通多条学习通道。培养儿童综合素质,应当想方设法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保护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打通学习通道,搭建平台,锻炼儿童,将儿童的自我优势发挥到极致。融通学程破除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之间、儿童经验和学科学习之间的边界,打通学习空间、活动经验、课程资源、学习工具等若干学习的通道。

2.制定研发制度。

第一,研发中心负责制。学校发展部成立“融通学程研发中心”,指导融通学程课程的实施。研发中心负责人从研发课程的专业教师中产生,课程的研究和实施由研发中心统一管理。

第二,学科自主管理制。在“融通学程研发中心”指导下,各学科融通学程的研究活动由各学科项目主持人负责,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主评价;作为专业引领者和团队负责人,各主持人带领项目组成员、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共同研发课程并实施。

第三,各部门协调保障。“融通学程研发中心”负责制定融通学程研究的总体规划,学科项目组自主研发与实施,学校课程研究部、学校发展部、学生活动部给予专业支持和服务保障,并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3.夯实研修机制。

首先,进行组织变革,激发研究活力。学校一改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将自主权移交给教师。教师自主成立项目研究小组,确立研究主题,制订学期研究计划。学校教师发展部门依据教师需求,成立融通学程项目研究中心,并聘请资深的专业人士担任各项目组的指导专家,定期进行指导。

其次,推进课题研究,引领项目实践。学校率先对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音乐、美术、信息八大学科进行项目实践。在特色课题的引领下,每个学科的教师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各自的课题研究。

最后,深化制度建设,凝聚研究动力。本着“少一些约束,多一些激励;少一些管控,多一些发展”的原则,学校制定了融通学程项目组的各项制度,如融通学程项目申报制度、教学研究制度等,学科项目组自主组合,实现“个性申报—实践展示—专家指导—形成方案”过程。

4.引领儿童学习样态。

其一,微距区块学程。微距区块学程以学程研究的形式,利用项目研究,从各个学科的特点出发,落实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创造;从“学习工具、现场表达、阅读场浸润、物型文化”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学习场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励个性化表达,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其二,综合单元学程。综合单元学程关注儿童综合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将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校本化创新实施;在学科教学中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融合学科间碎片化的教学内容,跨界统整教学内容。综合单元学程尝试从学生的生活背景、社会发展的现状等出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各学科所学的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科延展,增强实践性。

其三,衔接生长学程。衔接生长学程关注不同教育阶段的儿童生长规律,围绕儿童成长经验,个性打造长短课时相结合的学程。一年级的启蒙学程,注重幼儿课程和一年级课程的衔接和过渡,通过活动创造、习惯养成、趣味游戏等方式,打造生活化的情境;二至五年级的启智学程引导学生从生活化学习走向学科化学习,培养独立自信解决问题的能力;六年级的启航学程为学生未来的初中生活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做好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规划,确立个人目标,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融通育人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什么是绥芬河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数据融通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