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品质的学校课程建设

2021-12-03 12:34董洪亮
江苏教育 2021年62期
关键词:融通定位学科

董洪亮

对于任何一所奋力向上的学校来说,建设高品质的学校课程是共同面临的任务。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以下简称“拉小”)融通学程的实践探索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示范。拉小的课程建设已经走过了20多年时间。最初阶段,学校开发实施“学程周”,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组织学生在多样化、生活化的主题之下,开展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在“学程周”开发实施的基础上,他们很自然地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把“学程周”开发实践中形成的理念和方法推广运用到学校高品质课程的整体建设当中?在融通学程中,“融通”呈现内在价值,而“学程”则呈现外在技术。

一、明确价值定位

学校层面课程教学的整体改革,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价值定位问题:一是目标层面的价值定位,二是操作层面的价值定位。拉小推进课程教学整体变革的基本定位是:融通学程关注儿童的终身发展,以儿童经验的完整性为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儿童的终身发展”是育人目标的价值定位,“经验的完整性”是操作层面的价值定位。如果说目标定位是旗帜的话,操作定位则是课程教学的总体特色。

其一,目标定位是育人目标的校本化表达。一方面,培养目标的校本化表达更加具象。具象化的目标表述更明确、集中,更容易把握。另一方面,在培养目标的共同确立、共同把握过程中,一所学校的相关人群,比如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形成更加一致的关于教育目标的共同理解。由此,学校文化建设才获得了共同的基础。

其二,操作定位主要体现在学科层面。操作定位要求学科教师在整体上对课程教学进行校本化的、共同一致的把握,这就是所谓的课程意识,也就是关于课程教学的大观念。所有学科的课程展开和教学设计都应当是一个让学生获得“完整经验”的过程。“融通”要求走向经验的完整性,在宽度和长度上对学生终身发展提出总体要求。

二、明确技术路径

拉小的技术路径围绕“学程”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设计,从而实现“融通”的价值目标。“学程”开发和设计的典型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整合性。从课程教学目标的技术要求来看,具有“融通”特质的“完整经验”的获得,必须在目标层面实现整合。首先,要解决学科割裂问题。拉小的“融通学程破除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之间、儿童经验和学科学习之间的边界”,开发实施超越学科的综合化、社会化的活动课程。其次,目标整合要在学科当中进行。例如,拉小为实现语文当中“复述”能力的培养目标,对各年级相关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纵向梳理并进行整合设计。

二是实践性。从课程教学展开方式的当代要求来看,教学过程走向实践,走向活动、操作、体验、探究、制作等,是课程变革的根本方向,也是拉小课程建设的显性特色。“学程”不是单纯对于知识的逻辑化安排,而是在成长目标导引下的学生实践活动的安排。“学习”不再被理解为单一的记诵和接受,而是被还原为“学习活动”,被理解为“经验”的完整建构。

三是支持性。从课程教学实施环境的配套要求来看,为建设高品质的学校课程,拉小着力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课程资源建设、评价体系重建、教师专业发展”四个方面关键工作,打造配套的实施环境。在这个意义上,课程教学的进步,不仅是一个理想的过程,是一个技术设计的过程,更是一个环境和条件日积月累、苦苦经营的过程。

猜你喜欢
融通定位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什么是绥芬河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数据融通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少儿智能定位鞋服成新宠
把握新定位、新要求 推动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难与易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