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的挑战与应对

2021-12-04 02:06张红柳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价值观思政

张红柳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给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总要求。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增加理论的定力,以应对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坚定正确的价值导向与政治立场,以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成为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这个时代的表征,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从改革开放近40年的光辉历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所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个判断是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理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为现实根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深刻认识这一重大判断的科学性,对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以坚定自信的姿态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文化、政治等格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疫情蔓延、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等不利局面的出现,世界进入了一个动荡变革的时期,使得我国不得不在一个更加复杂、不稳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的空间,国际的各种利益冲突以更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国内各种观念形态也纷纷登场,一些陈旧的、腐朽的观念以改头换面的方式重新出现。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应该责无旁贷地对世界时局进行有针对性地理论回应,进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大势和国际国内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

二、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三重挑战

1. 课程地位变化的挑战:从公共必修课到价值引导课

长期以来,思政课仅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之一,与专业必修课相比,教材相对简单、上课轻松、课程考试要求简单,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正是在这样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变化之下,如何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当前的局势,了解中国的国情与历史发展规律,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发展与成熟历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有机的统一,迫切需要通过思政课予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由此可见,思政课的建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光荣任务,思政课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思政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思政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这就使得思政课的课程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从公共必修课成为“价值引导课”。但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有些地方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思政课在青少年“拔节孕穗”时期的政治引导作用认识不够。这就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增强政治素质、提高理论水平与理论见识,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2. 教学内容侧重点的转变:从理论与历史到理论与现实的关联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着重于理论与历史知识的讲解,与现实的关联性相对较弱。理论与历史的讲解固然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与社会政治生活现实的关联,否则思想政治教学就容易走空。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比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别成为本专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核心的思政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归根到底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在国际国内的风云变幻之下,能够保持战略定力,有着清醒的头脑,不会迷失方向。这也就意味着:首先,思政课教师绝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首先传递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不会被各种光怪陆离的思潮搅混了方向;其次,思政课教师要能够贯通教学内容,有历史的纵深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发展中确立历史的规律。

3. 新时期思政教师的角色定位: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作为根本遵循

一般来说,教师的角色定位,主要是通过与学生的关系来确定的。目前,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是“学生中心论”,认为学生应当为主体,教师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在绝对被支配的位置。第二,是“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是主体,而学生是客体。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处于支配的地位,而学生处在被动、被支配的地位。第三,是互为主客体的全新关系,认为教师与学生都不是绝对的主体,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则发挥着主体功能。第三种形式显然对师生的要求也更高。

新时代思政课的教师是要在学生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逐步确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因此,被赋予了与传统的教师角色不一样的内涵。“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1],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具体来说:第一,政治要强。政治上的敏锐与坚定,对于思政课教师是必要的、必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政课中的政治元素。思政课老师应该胸怀大局,坚定四个意识。第二,情怀要深。思政课的教师角色,绝不是简单地课程知识的灌输,而是必须在授课中,展现一种情怀与抱负,才能在课程当中具有感染力与吸引力。这种情怀,建立在对“四史”的深刻理解上,也体现在对国际国内大局的把握上,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信念上。第三,思维要新。思政课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能够对当前国际国内的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基本的判断力,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敢于表明自己的立场,并且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限制,接受新生事物的挑战。第四,视野要广,思政课教师要关注现实,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把握时代的步伐,在信息来源多元化、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能够增加辨别力。第五,自律要严。相对于其他的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就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镜子需要时时擦拭,旗帜也要保持醒目。所以,思政课老师必须身正为范,而不应该表里不一。第六,人格要正。人格正,品格优,对于学生才有真正的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如果仅依靠课堂上的形式化手段,自身没有正直的人格力量,学生将不能感受到正能量的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应该做青年学生的好朋友、知心人,以正能量引导人,以渊博的知识吸引人,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思政课至少在三个方面给思政课教师以新的挑战。首先是思政课课程地位的挑战,思政课不仅仅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更是青年成长的政治引领课;其次,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的转变,思政课不仅仅传授理论知识,更需要关注现实,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再次,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思政课教师不仅仅传道授业,更需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树立正能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挑战固然给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同时也给思政课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思政课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方向

1. 增强思政课的“政治性”内涵,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素养

由于思政课兼具科学性与政治性的双重属性,思政课教师也兼具职业属性与政治属性双重职责,承担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育人使命,他们既应具备专业教师的共性,又应具备思政学科所特需的政治素养和能力。其中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素养无疑是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具体体现在辨别、引领、掌控与传播社会思潮的水平上,具体包括“分析判断力”“价值引领力”“政治说服力”与“教学传播力”[2]。“分析判断力”是指能够研判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矛盾和社会思潮,直面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与难点,通过了解各种社会舆论透过现象看本质,辨析其中的核心与本质问题,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价值引领力”是指能够基于学生的成长规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引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释疑解惑,使得他们能够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说服力”是指能够融会贯通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联系实际,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而“教学传播能力”是指能够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和话语表达方式创造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能够深入浅出地把抽象的理论生动地表达出来,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让思政课充满时代感与吸引力。

2. 增强理论素养,推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思政课要达到有效的育人效果,应该以“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方式展开,将价值观自然地传导给学生。一个成功的思政课教师就是善于通过精致的教学设计与丰富的教学语言,将理论与实际成功地结合起来,将“理”说透说明白,既不回避敏感问题,也不会照本宣科,因此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这就对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思维方式与实际经验提出了新要求。具体来说,首先需要思政课老师储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不仅要读原典,而且要了解学术史;不仅要有政治敏感度,也要有理论洞察力。只有基于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学科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打造出既具有学理性,又具有现实性的高质量的思政课。其次,需要创新思维,拓宽视野。受学科体系的局限与学业年限的影响,思政课教材的内容具有一些交叉,且相关材料也有待新的补充。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创新思维,在领会思政课基本精神与整体把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有所侧重。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也应该打开视角,在深度理解教材中的核心观点与基本结论的基础上,将更深入的学理分析与更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再次,需要思政课教师有更丰富的实际经验,因为任何思想理论,只有与实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从抽象走向具体,才能成为引导学生价值观的真正“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地方与企业的挂职锻炼、指导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深入社会实际生活,获得一手的信息与经验,从而才能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准确揭示理论与实际的关联性,给学生以清晰有力的思想引导与方法指导,培养学生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以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在教师的角色定位上,处理好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身份与作为价值观的引领者身份之间的关系

“角色”一词原来主要用在戏剧表演领域,是指演员按照剧本的规定在舞台上扮演某个指定的人物形象。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将“角色”概念引入到社会学研究领域,并且主要将这个概念指称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随后这个概念便成为一个“社会学”概念而被广泛使用。[3]由于思政课老师在青少年价值观确立过程中的引领者身份,实际上,思政课教师的承担着更多的“角色”:一方面,思政课的教师具有教师的共性,即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这也是教师的天职。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遵循教育规律,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教师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这也是“艺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的“角色”与使命还不止于此。因为在大学教学体系中,与各种专业课程的相对切割与分离相比,大学生的道德品行的培养与砥砺,主要是依靠思政课覆盖与推进。从这个意义说,思政课程便具有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思政课教师承担者则具有“知识的传播者”与 “价值观的引领者”的双重“角色”,因此需要恰当地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前者来说,作为教师,思政课的教师也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知识的权威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扮演着知识宝库的引领者与供应者的角色,事实上,思政课作为一门课程的成功开展,也确实要求思政课老师在教学中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如在分析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时,应该准确掌握史实、明确事理、敢于亮剑。但是,相对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思想层次价值观的确立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实践智慧”,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需要展示高超的授课能力与课堂感染力,还需要有发动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课堂组织力,同时,还需要教师具有课前课后的协调沟通能力,能够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能够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好朋友。更重要的是,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在精神上的正能量的“发动机”与“传送带”,真正补足大学生专业教育中的相对薄弱或者缺失的环节。总体来说,如何真正实现对大学生德、智、体的全面教育,这些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值得指出的是,思政课教师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之间的关系。由于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尚在逐渐形成时期,遇到社会现实的问题时,他们有时候容易走极端,情绪急躁,并逐渐丧失理想与信仰,这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这就更需要思政课教师能够同时充当“灵魂工程师”与“心理疏导者”的双重“角色”。也正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由于大学教育专业分工的日趋精细化,学生的健康成长既需要科学的武装,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滋养,所以,思政课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也因此更为重要。

猜你喜欢
思政课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