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研究

2021-12-04 02:06陈祥碧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育人

陈祥碧,章 君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一、引言

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技能型人才。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改革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对课程思政重视不够,对“大思政”的观念认识不到位;院校缺乏顶层设计,主体责任不明确,制度体系不完善;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方法较传统,思政元素开发不足,教学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开展课程思政专业教师的激励机制等。

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简称“三教”改革)是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夯实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1]在“三教”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落地落实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建设理念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通过高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课程育人活动。[2]实质上,就是在高校的专业课程建设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内容科学地和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融为一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3]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具有隐教性、多样性等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4]因而,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和贯穿于育人和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过程中,需不断引导学生将科学文化知识内化为德行、素质和能力,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结合,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

(二)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

课程思政改革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门课程协同推进,形成合力,通过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和价值目标,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专业课程之中,再通过润物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协同育人、整体育人、发展育人的理念和思维。课程门门有思政,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关于伦理道德、辩证思维、道德责任、职业操守、家国情怀等内容浩如烟海,要重视对专业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从学生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通过角色体验和情感模拟,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式思考,实现理论认知和情感共鸣。

三、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基础在教材、核心在教法。通过打造一支德技精湛的师资队伍,开发一批融入思政元素的精品教学资源,形成一套具有思政特色的有效教法,探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师发展规律的有效路径,从而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教师层面—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主体。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教师作为“四个引路人”和教育教学的灵魂,在引导广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上具有重要责任,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和效果。[5]因此,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是要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政熏陶,突出教师“师爱为魂”的教育情怀和“学高为师”的教师素质,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以实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创造条件。

1. 完善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促进“教书”与“育人”同频共振

为有效提升专业教师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能力素养和综合素质,可以通过制定和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教师培训和发展体系,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提升,引导专业课教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促进“教书”与“育人”同频共振。

一是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由学校人事部门牵头,建立专业教师培训工作组织机构和考核领导小组,完善培训制度顶层设计,强化对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通过制定教师培训制度和考核细则,落实教师分层培训,发挥骨干教师培训作用;完善职工政治学习、业务学习、进修学习和继续教育等制度,组织开展思政专项教师论坛,多角度全方位促进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二是构建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强化职业教育“双师型”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推行校企“双元”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现真实工作场景与学校教育环境的有效衔接;坚持校内培训和校外研修相结合,参观交流和挂职锻炼相结合,常规性培训和专业化发展相结合,引导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三是发挥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传帮带作用,引导广大专业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能力。作为专业教师,应不断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线上、线下等各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讲座或研讨会,广泛学习思政教学名师的典型经验和成果案例,充分交流、深入思考并做到学以致用。四是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完善博士津贴、科研启动经费等激励机制;落实专业教师培训同学历教育有效衔接,引导和支持专业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提升学历层次。

2. 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助力“言传”与“身教”同心合意

教学团队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推行课程思政改革,积极打造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教学集体,专业课教师需要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团结协作,共同构建高质量的教学创新团队。团队组成上,应以强化育人能力为要求,充分满足课程思政改革需求,以过硬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四有”好老师作为团队带头人,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经验和影响力等方面形成合理的梯度,涵盖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工管理人员等,可以跨系、跨学院甚至跨学校组建。团队目标要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为宗旨,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为落脚点,最终形成团结、合作、沟通的良好氛围的育人创新团队,源源不断地为学生传递和扩散温暖。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运作方式包括:一是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子”制度,形成由思政课教师做专业课共建人,思政课教师对专业课教师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给予指导和帮助,共同推进完成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学术交流和团队建设等工作。二是建立课程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所授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思政元素,提升课程思政改革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团队通过集体备课、集中研讨、务虚会等方式,根据教学计划中每次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进行思维碰撞,系统挖掘思政元素,定期开展“公开课”“观摩课”活动,充分学习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技能和思政育人的先进思想,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

3. 提升教师政治理论与人文素养,推动“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同舟共济

在实践中课程思政应符合“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隐性教育的需求。因而专业课教师应注重自我视野的革新和创新,引导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一是专业课教师要从课程特征、学科属性和培养目标出发,关注现实,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理解中国,要培养自身的经国济世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法治意识、法治理念和社会公共意识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二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对“课程思政,全面育人”建设的引导,专业课教师要不断转变传统观念,做好引路人和摆渡人,通过以身作则,注重一言一行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授给学生。

(二)教材层面—融入新元素,建好新载体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能够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专业课教材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介。因而教材层面的改革必须考虑课程内容,特别是要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情和实情。然而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教材常被写成一部无所不能的大杂烩,最终将教育的体验沦为记忆的另一种训练。因而,结合大思政的需求,教材的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1. 组建专业教材开发团队,在教材开发中融入思政新元素

通过组建结构合理、规模适当的专业课程教材开发团队,为教材开发提供人员保障。在团队人员构成上,建议由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一线教师、行业企业骨干、科技专家等组成。党政领导干部负责从宏观层面把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方向,为思政教材建设提供价值引领和方向引领;学科带头人从高职课程运行规律、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等角度,挖掘教材编写规律;一线教师要积极探索本学科知识育人和实践育人的规律,积极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探索岗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基础保障;行业企业骨干负责把专业实践技能、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职业品德、技术风范、企业家精神等实践案例和真实素材写入教材[6]。

在教材选取时,要注重其中的思政元素,要将教材内容与国家最新的改革动态紧密结合起来,向学生传递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和正能量。通过构建与思政元素紧密相关、密不可分的知识体系,形成一体化设计和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适合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新型教材。

2. 完善教材制度体系和评价标准,建好课程思政实施的新载体

课程教材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因而要从学校层面做好相应制度建设。一是制定教材建设管理制度,如专业课程思政教材建设规划、年度编写出版计划,制定立项、检查、验收制度,强化对教材建设的过程管控。二是制定专业教材课程思政建设激励制度,鼓励专业课教师更新育人观念、拓展非专业知识,对优秀教材给予物质奖励,对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材改革的教师在评职评优、年度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三是构建合理完善的专业课程思政教材评价体系,评价理念应由静态评价转向动态评价,融入诊断和改进思维,促进知识目标和育人目标的有效融合;评价主体应纳入第三方机构,确保公平公正;评价方法尽可能使用理论课堂和实践环节过程中发生的相关数据;评价指标应重视包含思政元素选择的科学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入的精准性等“融合性指标”。

(三)教法层面—做好新“配方”,用好新技术

教法作为工具和手段,是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和技巧的重要体现,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教法改革,可以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1. 做好新配方,强化师生互动参与

传统的高职课堂满堂灌的方法和模式不受大学生待见,教师亲和力不够,教学方法上突出表现为“工艺”粗糙。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迫切需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实施有高度、有温度的启发和引导,更新“配方”,向学生输送健康的营养,增强亲和力。一是要强化课堂提问、讨论等师生互动环节,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讲解有关内容,学生参与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讨论,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知识,快速给出反馈,提出个人见解,教师再进行深化讲解,比较其优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要以教学目标及任务驱动为导向合理融入思政元素。[8]在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用好各种实训操作平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通过项目导向设定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实践,在教学中融入“诚信敬业”“职业道德”“政策自信”等思政元素。三是开展小组竞争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开始时把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实施教学,并将“工匠精神”“劳动光荣”“敬业精神”融入学习当中,课堂上小组进行汇报展示和轮流评比,课后进行微讲座的制作,并在下一次课前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到互助的快乐和团结的力量,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的推动下增强兴趣和内化知识。

2. 用好新技术,注重思政元素的开发

积极响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拓展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强化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提升教学质量。一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课前充分运用学习通、蓝墨云班课、雨课堂、职教云等平台,把相关学习资料和视频资源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预习和思考;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充分利用平台的随机选人、问卷、讨论、课堂测验、头脑风暴、投屏等功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和领会;课后提醒学生关注权威网站的最新内容发布,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国家改革动态和前沿热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操和爱国情怀。二是采用新媒体交互式教学手段,精准跟进学生学习过程,通过新媒体交互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如在《纳税实务》的课程中,教师可采用H5交互的模式,制作一个“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税收优惠政策”的专题视频,学生可以通过小程序进行留言和评论,讨论疫情期间国家出台减税降费的优惠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在专业知识的巩固中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