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学科的整合策略探究

2021-12-04 07:22牛有忠
考试周刊 2021年87期
关键词:整合策略劳动教育初中

课题项目:文章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X137。

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向初中阶段的教育指导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做好文化层面的教育指导工作,更要强调学生审美意识、劳动意识在教学活动中的培养。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为学而生”的消极思想一直被保留在初中课堂当中,劳动教育被视为“可割舍的教学元素”,对于现阶段的教学指导工作来说,少有教师、学校会对劳动教育投入足够的重视。文章围绕劳动教育活动展开论述,思考如何将劳动教育带入到学科教学活动当中。

关键词:劳动教育;初中;学科;整合策略

一、 引言

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劳动力的作用,当高效率、高技术等概念开始频繁出现在教育活动当中,劳动教育工作的价值正在被逐渐削弱。但对于现阶段的教育指导工作来说,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内容。无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还是国家对于社会劳动力的硬性需求,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当学生的整体劳动素质开始降低,劳动教育资源不斷流失,如何重新改进劳动教育机制,发挥劳动教育活动的育人功能,就成了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 劳动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劳动教育所指的是围绕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态度演化而来的教育指导活动,强调学生身体素质与劳动意识的发展。从我国的教育指导工作来看,劳动教育从诞生到成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教育的目的、核心任务与教育思想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我国有证可考的劳动教育活动起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初始目的为训练学生参与体力劳动的必要技能,要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为社会生产服务,将劳动教育与社会生产活动联系起来。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一大报告中对劳动教育的价值、目的进行了明确,要求借由劳动教育实现青年、少年、儿童在思想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随后,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等概念被纳入劳动教育活动当中,确定了劳动教育的基本雏形。1990年,李鹏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思想,努力实现教育与生产活动的互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至此,劳动教育正式进入到各个教学环境当中。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强调了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育人体系,以此来形成更为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至此,“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再度重现。从狭义概念上来看,劳动教育强调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态度等个体素质的综合发展。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劳动教育是建设完备的教育体系,为国家提供高质量教育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对劳动教育投入足够的重视,才能在根源上解决教育矛盾、育人矛盾等负面问题。

三、 初中劳动教育活动的建设问题

(一)尚未形成专业化的教学体系

部分教师认为劳动教育仅需引导学生参与劳动活动即可完成,强调的是学生的劳动技能的表现,注重学生对于劳动活动的参与。但在育人活动中,“劳动教育”的内涵不仅包括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更包含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热情的培养工作。无论是建国初期所提出的“八荣八耻”,还是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对“劳动”“勤劳”等概念作出了明确强调。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体验劳动,更要使学生形成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良好意识。但从当前的教育指导工作来看,劳动教育与正规化的教育指导活动之间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初中学校并没有形成专业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与日常的体力劳动、卫生保洁等活动相互混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降到了冰点。在劳动环节,教师以“监工”的身份参与到劳动指导活动当中,依靠言语呵斥管理学生的劳动行为,并不会对劳动的价值、目的与意义进行讲解。对于劳动教育不重视、劳动教育与校园劳动活动混淆,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劳动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2016年印发的教育指导文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着重申明了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价值,强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核心的教育目标的落实,并提出了“劳动意识”的概念,要求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的良好意识。但在片面的劳动活动理念下,劳动教育工作的正规化发展尚且遥遥无期,劳动教育的落实更无法得到根本上的保障。

(二)劳动教育目的单一

对劳动教育重新进行强调,一方面表现出我国教育活动对于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严肃对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劳动教育活动边缘化、透明化发展的窘迫状态。对于学生来说,劳动教育的价值从劳动意义、劳动能力、劳动目的等角度表现出来,使学生实现思想上、技能上、情感上的同步发展,劳动教育才算真正得到了落实。但从当前的劳动教育体系来看,劳动教育的价值畸变问题已经愈发突出:部分初中学校将劳动教育视为技艺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但不重视学生劳动技能的表现,劳动教学的整体素质偏低;一些学校将劳动教育活动与娱乐、惩罚等管理目的联系起来,借由劳动教育完成学生管理,遮蔽了劳动教育的本真含义。对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活动来说,劳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劳动教育不仅要在日常教学管理环节发挥作用,更要在未来的育人活动中展现其功能。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将劳动教育活动与未来的育人要求联系起来,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良好意识,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只会破坏劳动教育的功能。

四、 劳动教育与初中学科的整合策略

(一)构建理论教学,强调劳动理论的传输

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受到教育体系自身特点的限制,大部分教师的关注点都放在实践活动当中,其认为,借由实践活动才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劳动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水平。但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时刻生活在家庭、教师以及社会环境的关怀之下,在现实生活中严重缺乏参与劳动活动的机会,对于劳动的内容、劳动的技巧等知识,其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楚的理解。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生产劳动教育必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但在围绕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工作之前,必须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的目的与技巧,才能使学生更快地抓住劳动教育中的趣味性元素。

教师可尝试借由理论课程开展劳动教育理论宣传工作,依靠理论层次的互动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在初中教育活动中,无论是饱含人文意识的语文课程,还是富有道德情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在部分章节中都对劳动的价值、意义作出了深刻强调。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课程学习理论。一方面,结合我国的发展史、社会主义的建设史说明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对劳动活动的未来发展、劳动的目的进行强调,帮助学生在情感层面接受劳动教育,促使学生主动形成主动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可在文化教育活动中结合社会现实向学生说明劳动的意义:从民族的发展趋势、社会的建设需求等角度入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对于劳动的理解是极为片面的,在教学指导活动中,“体力劳动”便是劳动的全部含义,对于未来的工作、实践,其并不会与“劳动”联系起来。教师可尝试对劳动的概念、任务进行讲解:劳动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社会服务、日常工作、体力活动都可以稱之为“劳动”,所创造的成果越出色,劳动的价值越高。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劳动的定义,在理论层面接受劳动,才能为劳动教育的落实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开展实践教学,强调劳动技能的训练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开始向着全面化、专业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在围绕初中阶段的教学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实现劳动教育与授课学科的有机整合,教师必须将劳动教育体系带入到各个学科当中,围绕实践活动响应劳动教育的育人要求。早在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便对劳动教育的价值作出了明确强调: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依靠实践学科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的整合,能够更有效地提升育人指导质量。

教师可借助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鼓励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思想与文化,实现劳动能力与劳动素质的共同发展。在理论课程指导环节,对于一些实践操作、日常实验等活动,教师可要求学生依靠相应的劳动互动解决学生的实践问题,依靠劳动互动帮助学生验证有关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是并不搭边的,但依靠劳动教育活动的引导,学生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挖掘真理,在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现实环境之间找到切口。在学生进行劳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学科理论知识的传达任务,从劳动效率这一知识点入手,向学生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如何借由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让理论知识为劳动实践活动服务,鼓励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锻炼相关技能。将劳动教育带入到日常劳动当中,利用所学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能够加快劳动教育活动的落实。

(三)在学科中反思,强调劳动兴趣的培养

即使劳动教育已经在初中教学指导活动中得到了落实,劳动教育与学科体系之间的融合依旧遥遥无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学科知识、教学理论并不能在其中发挥作用,当教师提出劳动教育任务时,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仅能通过实践活动来完成,学生将劳动教育视为“体力负担”,并不会关注劳动教育活动对于个人身体素质、劳动意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

在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尝试借助不同的课程体系完成劳动教育任务,积极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与劳动情感,促使学生在劳动的同时不断反思劳动的价值,在情感上、态度上接受劳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教师可在学科授课环节向学生提出不同的互动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忆自己的劳动经历,对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收获进行总结,依靠语言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使学生产生热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的良好意识。教师可在学科授课环节落实劳动反思活动,结合学科知识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劳动对于现代社会所发挥的建设意义,帮助学生在情感层面正视劳动。对劳动的价值形成一个全面化的了解,在根源上接受劳动教育,才能为劳动教育的落实提供必要的保障。

五、 结语

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正在被现代教育教学指导体系不断重申,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已经成为全新的教育选择。在围绕劳动教育活动开展教学指导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将理论课程、实践互动与劳动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改变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劳动行为,为学生劳动技能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敬绍辉.促进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8).

[2]吴佩贞.道德与法治学科劳动教育的融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0).

[3]马国勋.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建设的实践思考[J].少先队研究,2020(2):24-28.

[4]李群,郝志华,张萍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观照与理性回归[J].教育探究,2019(4):52.

[5]光明日报.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J].辅导员,2015(27).

作者简介:

牛有忠,甘肃省陇南市,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中学。

猜你喜欢
整合策略劳动教育初中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小学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整合策略浅析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英语阅读策略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