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效率的提升策略初探

2021-12-04 17:44武婧
考试周刊 2021年85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效率

摘要:随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富有情趣的历史学习情境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通过设置层次分明的历史问题来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选取合适的史料作为支撑来培养学生历史实证能力的提高。从而在情境、问题、史料三者的综合运用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效率;历史情境创设

一、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愈来愈重视学生思维与素养的培育。新课程改革下,以单纯记忆为主的历史教学将无法适应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为此,如何摆脱单纯的记忆式教学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成为初中历史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以为,教师首先需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课堂学习的参与度问题。基于此,文章从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史料实证三个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二、 以情境为切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实践,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学生的高度参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更加理想。从理论上讲,缺乏学生参与的历史课堂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从实践上讲,缺乏学生参与的历史课堂是教师权威的“满堂灌”。教师教学只有使每个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而在一节有限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呢?笔者以为,教师需要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为切入点,以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创设能够使多数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

其一,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与认识尚处于感性心理阶段,主要通过直观感受来认识与学习历史知识。因此,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以直观方式呈现,其情境要与学生的心理认知相适应。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情景剧来呈现历史场景。笔者曾在七年级下册《元朝的统一》一课,关于元朝四等人制度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情境创设。

在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某天,一个南人(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人),一个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各族人民,以及四川、云南两省的人),一个色目人(指党项人、畏兀儿人及其以西诸族出身的人)和一个蒙古人(蒙古族人)在一个茶馆雅间喝茶。

四人:开心喝茶,聊天。

旁白:汉人中毒身亡。

汉人:表演中毒身亡。

旁白:当时只有南人、色目人,以及蒙古人三人在场。

官员:官员来到茶馆审理案件(来说一说,到底什么情况,你们什么时候来茶馆的?你们跟死者什么关系?死者中毒时还有其他人在现场吗?)

南人、色目人、蒙古人:相互看看,回答道:我们之间有生意往来,当时茶馆就我们三个人。

官员:那你们谁先来讲讲相关情况。

南人、色目人、蒙古人:(七嘴八舌)不是我,跟我没关系,是他(相互指)。

官员:安静,一个一个说,再吵把你们全部抓回牢里去。(手指向南人)你先说。

南人:我刚刚好像看到了他(手指向蒙古人),碰过汉人的杯子,那应该是他投毒杀死了汉人。

色目人:好像是的,我刚刚从茅房回来的时候就看到他好像往杯子里放东西。

蒙古人:你们不要污蔑我,请大人为我做主,这件事情跟没关系。报告大人,我上次还看到他(手指向色目人)与汉人打架,他被汉人打得鼻青脸肿的,肯定他怀恨在心杀死了他。

色目人:你胡说,分明是你栽赃我。

南人、色目人、蒙古人:推推搡搡,相互指点,大吵。

官员:都别吵了,是谁杀的自有定论,你们当本官不存在吗?

南人、色目人、蒙古人:三人相互看看,鸦雀无声。

旁白:官员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确实是蒙古人与南人合谋杀死了汉人。不过,蒙古人为主使,南人只是脅从。

官员:现在谁是谁非已经有定论了,现判决如下:(手指指向蒙古人)你赔偿汉人丧葬费。

蒙古人:得意扬扬地看着南人与色目人。

官员:(手指向南人)你被处死,立即执行

南人:露出惊讶的表情,凭什么?是他胁迫我做的,不关我的事情。

官员:(手指向色目人)你混淆视听,打五十棍。

色目人:愤怒,关我什么事情。

南人、色目人:我们不同意,凭什么这样审理。

南人、色目人、官员:推推搡搡地退场。

通过以上情境设置,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官府案件审理的过程参与其中,再现了四等人社会地位处境的场景。通过这一情景,学生能够通过官府对不同等级人的处理结果,直观感受到了不同人等在元朝统治下的基本境遇,从而让学生对元朝四等人制度有了一个深刻而直观的理解。

其二,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并能够使多数学生参与其间。初中学生作为初次真正接触历史的阶段,特别是对于新课而言,诸多历史知识是学生的首次接触,其历史知识的储备处在一个空白的阶段。在这一情况下,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就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要兼顾学生的基本认知,要将情境创设生活化,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情境创设的素材,以此来设计情境的内容。只有这样的情境创设,才能够使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抓手,才能够真正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除此而外,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要面向多数学生,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均能够参与其间。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情境创设中,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个体扮演情境中的不同角色,从而增加学生的参与人数,尽可能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情境中来,感受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习得知识。

三、 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科学实效的问题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可以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紧跟课堂教学思路。以有效问题作为课堂的导向,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動性,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问题的设置要紧扣学生所学知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问题与问题之间要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

(一)问题设置要由易到难

初中学生尚处于历史学习的初步阶段,历史知识的储备尚不充分。因而,教师课堂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知识储备为基础,设置的问题要保证能够使多数学生回答出来。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够使得学生踊跃回答,敢于回答。问题的设置才会有意义,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发展。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和知识储备的增加,教师在初中高年级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如在初中三年级的教学中,教师便要提高问题的难度,设置一些具有理性思考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思考。

(二)问题设置具有层次性

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要能够起到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的作用。通过问题的设置与回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层层深入。笔者曾在初中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教学中,以材料为依托,设置过如下几个问题。

材料一: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际,五胡内迁是汉族统治者政策引导与我国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变化的特殊产物,这一格局在魏晋时期发展成为一种历史潮流。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西晋政策的引导与中古自然气候的变化带动了少数民族的南下,这些南下的少数民族本为寻求自身生存空间,但事实是在汉族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之下,少数民族的人民境遇极为悲惨。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问题1:根据材料1回答东汉末至魏晋之际,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根据材料2回答内迁少数民族面临着怎样的问题?

问题3:假如你是少数民族的首领,面临内迁后的境遇,你将怎样做?

通过以上2组材料,3个问题,便可以将学生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第1个问题的回答,使得学生明白少数民族内迁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通过第2个问题使学生明白内迁的少数民族并没有获得理想的生存环境。从而延伸出第3个问题,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历史之中,从而让学生讨论,面临未能达到的生存期望,少数民族将会怎样做。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相互联系,从而将学生引入历史,激发学生的思考。

四、 以史料为支持,提升学生实证能力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史料实证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史料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选择要注重其多样性,要将课本史料与课外史料相互结合,尽量选择直观史料作为课堂教学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

(一)以图片与表格等直观史料作为教学基本材料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要以直观史料为主,史料的运用要能够使得学生直观感受到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在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教学中,便可以通过选择不同时期人们的住房条件、交通条件的图片作为史料,通过新旧住房、交通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二)史料的运用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教学目标规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史料的运用只有与教学目标相切合,才能起到推动课堂教学发展的作用。在一节课中,教师要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解,选择适应教学目标的史料作为教学材料,从而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解读,并能够从史料中得到历史结论。例如,对《元朝的统一》一课的教学。依据课标要求,本节课共分三个教学内容:元朝行省制度的实施;元朝治理边疆的举措;元朝的民族融合。在三个教学内容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分别选择相应的史料进行教学。如笔者在教学本课的教学中,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教学,选择了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中关于行省制度结构图,以及当今省制的相关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得出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与特点。而在元朝治疗边疆的举措教学中,则选取了文字史料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解读与阅读来得出结论。

(三)史料的选择要具有真实性

初中教学史料运用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史料的解读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而史料的真实性关乎着历史解释的准确性,只有选取真实有效的史料,才能够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教师教学要学会对史料的甄别,选用真实有效的史料作为教学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五、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历史发生当时,切身感受历史的变化;以合理有效的问题作为切口,引导学生在层层问题的回答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选择直观的历史史料作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的解析,从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

参考文献:

[1]张琴.关于中学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的一些思考:以初中历史课堂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19(10):34.

[2]姚芊.初中历史问题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浅析[J].考试周刊,2018年(14):161.

[3]贾默燃.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0(15):123.

作者简介:

武婧,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效率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漫谈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如何进行高效率的初中英语教学
如何利用好课堂的四十五分钟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