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药减量使用的实践与展望

2021-12-06 13:52魏万龙
农业与技术 2021年19期
关键词:植保农作物农药

魏万龙

(重庆市巴南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重庆 巴南 401320)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能屡创新高,播种面积和产量稳步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由于农业资源的过度和不科学、不合理利用而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资源退化、农业生态系统逐步退化等突出问题。从20世纪末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我国农药使用量急剧攀升。2014年,我国农药使用量(商品量,下同)从1998年的55.9万t急剧攀升至180.77万t,增长了3倍多(资料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为有效改变农民超量用药和依赖高毒农药的习惯,国家于2007年明确对甲基对硫磷等5种高毒农药全面禁止使用,同时于2015年又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农药使用“零增长”的目标任务,来积极推动减量工作开展。这一系列举措的出台,高效推动国内逐渐出现一批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低用量增效的农药减量使用新技术、新产品,以替代高毒农药品种。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国内现有的农药减量使用实践与进展,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为确保我国粮食产能提升,完成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提供参考依据。

1 农药减量使用技术

一般认为,农药减量使用技术就是运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生态的及科学安全用药技术等农业综合治理措施有效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一种减量控害技术。在病虫害预防和控制过程中,做到科学、安全、精准使用农药,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从而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1.1 物理技术

利用农业昆虫的趋性(主要为趋光性)来诱杀农作物害虫。如,利用不同波段的灯光诱杀粮油、果蔬茶等特经作物鳞翅目和鞘翅目等趋光类害虫;利用非农药制剂糖酒醋液作为食饵来诱杀和控制甘蓝夜蛾成虫及粘虫;采用色板(黄板、蓝板、绿板等)诱杀技术,诱杀叶婵、有翅蚜等农作物害虫;运用高温技术闷棚,可有效控制温室大棚中部分不耐高温(高温致死率高)的病害发生;利用防虫网覆盖进行作物害虫防治;利用太阳能高温消毒技术,通过农膜覆盖育苗床和大棚消毒杀菌来防治病虫等[1]。

1.2 性诱技术

主要是利用性诱制剂来诱杀雄蛾的技术,通过使雌、雄蛾成虫无法相遇阻截正常交配繁殖的方式,来极大程度控制下一代虫量发生基数,以减轻害虫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常用且防治效果较佳的有大小实蝇类、食心虫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斜纹夜蛾等性诱制剂。目前人工合成部分农业类昆虫性信息素的技术是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和防治的有效技术手段[2]。

1.3 生物防治技术

目前主要的农作物生物防治病虫技术发展迅速且广受青睐。如,利用农业有益昆虫和人工释放有害虫类天敌的以虫治虫技术,应用较广泛的是通过人工饲养来释放有益昆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利用天敌来捕食有害螨类的以螨治螨技术,包括捕食螨、食霉螨等,其中农业上应用捕食螨防治红蜘蛛技术比较成功,并已在棉花和柑橘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以菌治虫的农业技术主要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消灭害虫,产品包括NPV、金龟子绿僵菌、BT以及白僵菌等,其中白僵菌和BT应用较广,金龟子绿僵菌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其它品种市场销量较小;以菌治菌技术发展也比较迅速,包括已被广泛应用于病虫害防治实践的阿维菌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等生物产品,其中阿维菌素在农业病虫害灭杀中用量最大;另外,稻田养鸡养鸭、稻鸭共育等技术也能够有效进行生物防控[3]。

1.4 高效植保器械

运用科技含量高、防治效果好的施药机械,通过进行精准、低使用量、均匀喷雾施药,配套优化集成技术,能够很大程度提升靶标沉降效率,减少其使用过程中的农药浪费,在提高农药利用率的同时,减少用药量。动力喷雾机应用于水稻田的病虫害预防和控制,高效远程喷雾机应用于农田及山地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完善的水稻田及茶山病虫害防治,植保防治无人机应用于水稻田、露地蔬菜田、平地果园等作物类型的施药防治作业,自走式/牵引式果林喷雾机应用于柑橘、矮熟龙眼等果园中,都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4]。目前国内市场上常见的高效施药植保器械有背负式静电动喷雾机、静电喷雾喷粉机、电动静电喷雾器、风送式弥雾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遥控航空无人机、静电弥雾机等。植保无人机使用是近年植保防治工作中出现的一个新亮点,较好地解决了植保施药器械运输转移上不便的难点。

1.5 生态调控技术

采取推广抗病虫品种(水稻抗稻瘟病、果树嫁接苗等)、改进农作物种植区域布局(适时轮作等)、改善施肥灌水管理技术(施用配方肥、有机肥等)等农业健康栽培技术措施,以农作物田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为主导,结合果园种植益草覆盖技术建立具有天然防御屏障的天敌诱集带等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控措施等,来增强农作物自身预防控制病虫害水平和能力。目前,推广应用前景较好的主要有果园种植益草(果园生草)、覆盖地布等技术。

1.6 农药减量助剂

化学除草剂(如草甘膦等)的广泛、大量使用为人类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和使用上的简便性,但其过度、不合理、不科学施用又引发了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激健”、有机硅等农药减量增效使用助剂是通过在化学农药药液中添加增效使用助剂,从而减弱药液表面张力,提升药液在农作物表面吸附性能,从而有效提高使用农药的使用效果(减少农药用量15%~30%左右)。当前市场上常见的农药增效使用助剂有“激健”、有机硅、植物油、矿物油、氮酮等[5-8]。目前,在市场上推广应用发展迅速的是“激健”。

2 农药减量使用的实践

以政府组织政策推动为主导,相关企业、防治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通过广泛开展田间试验建立农药减量使用可复制、可推广、有亮点、有技术集成的示范片(示范户),有效推动农药减量使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利用。

2.1 国家层面农药减量使用的政策实践

农业部自2005年陆续开始由科研、教学、推广、管理等多方面机构技术专家组成项目组,积极开展替代高毒农药产品的联合试验示范探索研究,成功筛选出40多个适合的新农药替代品种与适宜配套使用的新技术,以此为抓手开展成效宣传推广普及工作,并辅以强有力的市场监管措施[9]。我国于2004—2007年分3个阶段完成了对硫胺等5种高毒农药产品的换代工作[10],这一系列高效措施都为替代高毒农药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及技术基础。农业农村部将减少农药施用量作为农业发展的一大抓手,于2015年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农药使用“零增长”的目标任务,并在2016年制定出台了具体的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实施方案等。同时,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农业绿色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基调[11]。

2.2 各地农药减量使用实践

随着我国高效农药使用比例不断提高,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措施的成功运用,以及精准、科学、安全施药等各种方法的叠加,各省份农药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17年我国农药使用商品量除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农药使用基数高的省份外,其它各省份农药施用量均在10万t以下。

自2004年以来,为达到减少农药在农作物上减量使用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全国各省市(地区)通过加强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大力推广集成的综合治理技术,积极更新换代用药机械和改进施药方式,强化农民科学安全用药培训,建立减量增效项目示范区等一系列措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12,13]。如,湖北省2015—2018年,通过采取精准测报及防治及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和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措施,其农药使用量平稳下降至0.23万t[14]。湖南省于2007—2011年通过换代农作物高效植保施药器械项目实施,有力有效带动了该省农民掌握农药使用技术规范和采购先进施药器械的积极性,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分别提高15%和8%,节省病虫防治成本4.6亿元,挽回危害损失约20亿元[1]。云南省红河州2016—2019年累计推广病虫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面积84.51万hm2次,化学农药使用量由2015年底的0.86万t减少到2019年底0.74万t,4a减少13.77%,累计挽回粮食损失64.07万t[15]。江苏省2011年农药使用总量8.65万t,其中生物农药使用量占比21.2%,比2007年提升了8%[16]。河南省长葛市2017—2019年开展的农药减量增效助剂“激健”与杀虫剂、除草剂及叶面肥集成运用试验,在不同防治过程中杀虫剂、除草剂及叶面肥减量30%~40%,既能减量增效,又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8]。

2.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能力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推广农药减量使用技术,也将成为基层农业植保农环技术推广体系,完成服务现代农业高质量安全发展的植保探究新课题。笔者针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3.1 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病虫害防控措施比较单一,病虫害防治更多依赖化学农药,而如病虫害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方法并未大范围使用。因此,应转变思路,借鉴韩国、日本等国的实践经验,通过采取保护环境的友好型病虫害理化诱控以及生物防治等技术模式,极大减少农药施用量。应加大示范面积和宣传推广力度,以点带面,加快普及物理防控等农药“零用量”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2.3.2 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农村劳动力缺乏,且农户以分散经营为主、规模种植偏少,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分散农户施药。农民科学安全用药认知缺乏,新技术、新产品接受能力差,盲目施药、随意施药和喷洒农药的器械落后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施药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造成农药利用率偏低和浪费。因此,借鉴国外好的经验,采取“政府部门+防治组织+农户”的模式,通过开展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以及探索建立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机制等方式,是刺激农药利用率不断提升的一种有效措施。

2.3.3 加强对减量技术的宣传培训

用工多、技术要求高以及作业风险大等是病虫害预防控制工作的主要特点,而当前我国面临病虫防控主要以老弱劳动力为主的局面,其大多数对病虫害防控知识了解不够、运用不科学合理,导致误用、乱用、滥用农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安全事故的时有发生。因此,我国可借鉴日本、加拿大等国的成功经验,以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宣传培训为抓手,通过增强科学安全用药的意识,来引导农户科学合理用药,提高用药水平[17]。此外,可以通过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等方式,加快培育农村农业生产实用型人才,弥补农业专业人才缺失的不足,发挥专业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完成农药减量施用的目的。

2.3.4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我国目前病虫害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既要保证农作物不减产,又要确保农药减量使用,必然要采取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等技术模式来推动,但推广绿色防控措施存在的生产成本偏高而导致净收益下降的问题,成为农民接受绿色防控措施的最大障碍。因此,可以借鉴外国实践经验,通过采取提供政府补贴利息、物化补助或现金补贴,结合农业税收减免、项目扶持等优惠举措,来鼓励引导广大农民减少农药施用[18]。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政府对取得“两品一标”认证,购买和施用生物农药、绿色防控产品、购买社会化服务等积极性高的新型经营主体(或农户)配套相应的激励、奖励或补贴政策。

3 展望

随着我国高毒农药的逐步禁止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和低用量新农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国内农药减量使用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逐渐缩小,但农药减量控害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技术的多样性,仍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进一步去努力解决。加快培育一批高素质、有能力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有一定面积规模的农业生产主体为主要依托开展统防统治,解决单家独户存在的“打药难”、“高用量”、“乱打药”等问题是主要任务。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加大对生物农药制剂、低用量化学农药、绿色防控病虫产品、精准高效植保器械、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推行绿色防控技术与统防统治融合推进应用补贴试点,来降低农户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农药减量的成本,刺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在施药植保器械方面,我国与技术发达国家依然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虽然出现了高效、精准施药新产品、新机具,但在技术上仍不够成熟,需要不断改进。在减量使用技术推广方面,国家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农药减量使用技术在部分作物面积上有了一定运用,但距离全面实现专业化统防统治还有较大差距,仍需以坚持政府主导为核心、以市场调节作为手段,不断培育发展壮大更多精准高效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坚持推广运用绿色防控等农药减量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打造更多优质农产品及品牌。

猜你喜欢
植保农作物农药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2021年《广西植保》总目录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