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气候条件及气象服务措施分析

2021-12-07 00:32曹春林
江西农业 2021年22期
关键词:光照气候气象

曹春林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气象局,内蒙古 准格尔旗 010300)

玉米的生长过程中,气候条件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玉米的种植和管理方法,玉米种植期间,应该科学、合理地应用气象服务措施,有效应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1 影响玉米种植的气候条件

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培育优良的品种、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选择适宜生长的土壤环境,均可以达到提升玉米产量的目的,除此之外,气候条件同样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性因素。气候条件对于玉米种植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应该具体了解温度、光照、降水对于玉米生长的影响。

1.1 温度

在玉米的播种、发芽、出苗、拔节、抽雄、开花、成熟等不同阶段,温度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玉米可以健康、快速地生长发育,温度过高、过低或是温度不稳定的情况下,均不利于玉米的生长,导致产量的下降。播种后,在不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种子无法正常发芽,出苗率低。玉米出苗后,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根系生长。考虑到温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应该具体了解该地区的气候条件,掌握一年四季各个时间段的温度变化,为玉米的栽培、种植提供参考。因此,由于不同地区温度条件存在差异性,需要采取不同的栽培、种植模式。在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旱、降水分布不均匀的北方地区,玉米栽培模式为一年一熟。在西南山地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16℃左右,温度条件适宜多季玉米栽培、种植。根据各地区的年平均温度、月平均气温、无霜期,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1.2 光照

作为一种喜光性农作物,玉米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光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光照的时间、强度会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玉米的光饱和点较高,经过高强度光照后,表现为高光效,光合速率相对较高,在得到充分光照后,有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增加籽粒产量。在玉米的不同生长阶段,对于光照时间的要求也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往往需要考虑到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照时间,予以合理的把握和控制,根据不同地区的光照时长不同,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一般情况下,在玉米的主要生长发育期,日照时间宜保持在8~10小时左右,充分满足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促进作物的良好生长发育。另外,玉米在北种南引后,会导致生育期缩短,而在南种北引后,则会出现生育期增长的情况,前者建议选择迟熟品种,后者则建议选择早熟品种[1]。

1.3 降水

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获取充足的水分,而降水是补充水分的重要途径。降水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玉米的健康生长。降水过多时,土壤湿度增加,土壤中水分超出作物的需水量,容易引起病害(瘤黑粉病、丝黑穗病、褐斑病、纹枯病、青枯病等)、倒伏等问题的发生,同时还会导致杂草的大量生长。而在降水量过少的情况下,玉米生长所需水分未能得到满足,会延缓玉米生长速度,导致产量的下降。

2 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气象灾害

玉米栽培与种植的过程中,气象灾害是主要的风险因素,会导致玉米减产。气象灾害的发生,对农作物及农业设施会形成危害,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气象的变化较为复杂多样,存在着不确定性,难以准确预测。与此同时,气象灾害具有突发性,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并产生严重的危害。其中,旱灾、洪涝灾害、风雹灾害、低温冰冻灾害以及大风沙尘灾害均是常见、频发的气象灾害。

2.1 旱灾

旱灾的发生多为高温、少雨所致。发生旱灾时土壤中的水分大量蒸发,作物无法获得充足的水分,其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在高温、缺水的条件下,玉米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加强,出现氧化损伤、能量代谢失调等情况,导致玉米生长缓慢,严重则会死亡,出现减产、绝收的情况,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旱灾的发生,往往还伴随着病虫害问题。在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双斑萤叶甲虫害、蚜虫虫害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在春季播种时,如果受到干旱的影响,则无法进行播种,播种后也难以顺利出苗。夏季旱灾的发生,高温、缺水的环境使得玉米无法顺利进行拔节、抽穗,影响籽粒的形成,也会导致玉米产量显著降低。

2.2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气象灾害。长时间的集中降雨,使得土壤中的水分饱和,同时会在地表产生大量积水,导致长时间淹浸在水中的玉米根系会受到损害,出现烂根、死棵的情况,作物无法存活。洪涝灾害的发生,不仅导致玉米生长缓慢、产量减少,同时还会对土壤以及周围的农业设施形成破坏。由于降水量过多,在雨水的冲刷下,土壤中养分逐渐流失,肥力下降,出现土壤板结、土壤通透性降低等情况,容易发生营养供应不足的问题。另外,遭遇洪涝灾害后,玉米的根系活性降低,根系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玉米的授粉孕穗、籽粒灌浆均会受到影响。由于田间湿度较大,加上玉米生理抗性的降低,增加了病虫害侵染的风险,玉米锈病、穗腐病、玉米螟、玉米黏虫以及褐斑病均是洪涝灾害发生后的常见病虫害,充分反映出洪涝灾害对于玉米种植的危害性[2]。

2.3 风雹灾害

风雹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受到强对流天气的影响。旱灾、洪涝灾害的发生,多为长时间、持续性的少雨或多雨所致,而风雹灾害具有突发性,在短时间内出现强烈的大风、冰雹等天气现象,往往还伴随有强降雨、急剧降温等情况。风雹灾害发生于局部区域,影响范围较小,但是会对作物形成严重的破坏,出现叶片撕裂、坏死的情况,甚至导致玉米倒伏、连根拔起,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进而出现减产的情况。

2.4 低温灾害

低温灾害主要包括冷害、霜冻,会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危害。冷害发生于温暖期(温度条件:10℃~23℃),玉米会出现生长发育障碍,进而导致减产。霜冻灾害则发生在较温暖期(温度条件:<0℃),发生霜冻灾害的玉米会出现短时间脱水、结冰的情况,因受冻而减产。在玉米种植期间,冷害、霜冻灾害等低温灾害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应该做好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2.5 大风沙尘灾害

大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发生,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一定的危害。长时间、持续性的大风沙尘天气中,地膜容易受到损害,影响其增温保墒功能。玉米在播种后,如果受到大风沙尘天气的影响,不利于顺利出苗。而玉米出苗后遭遇大风沙尘天气,则容易出现叶缘干枯、死亡等情况。

3 玉米种植中的气象服务措施

在玉米种植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增产、增收,需要考虑到气候条件对于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针对常见的气象灾害,相关部门要做好防控措施,为玉米种植提供气象服务,让农户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气象信息,对气象灾害的发生进行准确的预测,实施气象动态监控,进而为玉米的种植、栽培提供参考与指导。

3.1 加强科普宣传

加强科普宣传,能够让农户了解影响玉米种植的气候条件、常见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危害性以及如何利用气象服务措施防御气象灾害。农业技术人员应该围绕玉米的种植技术、管理方法以及气象服务措施等内容,面向广大农户进行科普宣传,积极与农户沟通,结合以往发生的气象灾害问题进行分析,在合理利用气候条件、预防气象灾害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指导。农业技术人员还需要根据农户的认知情况,明确科普宣传的侧重点,耐心解答农户提出的问题。该过程中,农户在全面了解气象服务功能的同时,可以认识到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性,并根据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科学合理地展开玉米种植工作。科普宣传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途径,上传有关玉米科学种植、气象灾害防治的科普文章和视频,方便农户进行学习[3]。

3.2 建立气象监测预警

建立气象监测预警,可以实时监测该地区的气象信息,为玉米栽培、种植、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气候条件,促进玉米的增产增收。建立气象监测站,可以根据监测到的数据、信息,精准、迅速地进行气象预报,还能够准确预测冰雹、大风、霜冻等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发生,并及时提醒农户预先做好防控的准备。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对温度、降雨量的监测,对于干旱、洪涝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评估其危害性,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抗旱、抗洪涝措施。例如,在山东省金乡县的气象服务工作中,气象技术人员通过现场调研,了解和掌握玉米生长状况、土壤墒情等情况,并对日照时间、气温、降雨量进行监测,记录相关数据,分析近期气候的动态变化,判断气候的变化形势。

3.3 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

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是指利用气象监测平台掌握气象信息,对于各类气象灾害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及时将气象信息发送给农户。农户可以利用手机短信、微信等接受信息,能够对气象信息有着全面的了解,并根据气象灾害的预警,及时、迅速地采取防控措施,还能够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对玉米种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也可以在向农户发布气象信息的同时,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安排、气象灾害的防控[4]。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会受到温度、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旱灾、洪涝灾害、风雹灾害、低温冰冻灾害以及大风沙尘灾害等气象灾害的发生,不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并会导致其产量的下降。加强科普宣传,做好气象监测预警工作,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能够合理利用玉米种植气候条件,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光照气候气象
气象树
节能环保 光照万家(公益宣传)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当幻想的光照进童心世界
隐蔽的力量
春光照瑶乡
大国气象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美丽的气象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