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坝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2021-12-07 22:24于文善牛和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精神

于文善,牛和平

□淮河文化论坛 主持人:吴海涛教授

王家坝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于文善,牛和平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王家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其精神的构成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局意识,自强不息意识,人民至上意识,求是、务实、创新意识等。这种精神成果既是王家坝几代人努力奋斗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世代相袭的民族之魂。弘扬与践行王家坝精神,对于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王家坝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18-19。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铸就了近百种红色先进文化精神,王家坝精神就是其中之一。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王家坝精神的形成,深入探讨和研究王家坝精神,对今天践行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与共产党人的大局观

王家坝闸坐落在淮河上中游交会处,地处安徽省阜南县,这里的落差为170米,而1000多公里的淮河总落差才200米,河道比降达万分之五。所以,这里又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是淮河流域防洪抗灾风向标,也是王家坝精神的发源地。2007年7月,淮河流域大洪水,这年王家坝经历了建成后的第12场大洪水,第15次开闸蓄洪。当年新华社的一篇报道记述了温家宝总理于13日在濛洼蓄洪区慰问受灾群众,提出了“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大局”的“濛洼精神”,这是王家坝精神的最初表述。2010年7月24日,当温家宝总理第五次来王家坝视察时,他总结了阜南人民长期与洪水搏斗的经验,对“王家坝精神”进行了凝练、概括,其基本理念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1)。这一系列精神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王家坝人为代表的淮河儿女真实的精神风貌,也是几代王家坝人与自然灾害抗争、奋斗积累的宝贵财富。

王家坝精神的内涵之一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其被视为王家坝精神的灵魂[2]。舍小家就是不顾个人小家利益,为大家就是为了整体的利益,从全局考虑。历经过去60多年16次开闸蓄洪,王家坝这里的人民群众一直在演绎着甘于奉献、顾全大局的精神。王家坝闸历经16次开闸蓄洪,每次开闸蓄洪都会出现一次又一次“舍小家、为大家”的壮举。对濛洼的群众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牺牲和付出,面对涝灾,数十年来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王家坝蓄洪区如今居住着近18万人,人们可以想象:那年,当王家坝闸开闸放水,庄稼被淹、家园被毁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但王家坝人民却能够深明大义,自觉接受这一切。王家坝人民知道,建造濛洼蓄水库是国家从大局出发,为了整体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的科学决定;王家坝人民也知道,洪水是自然灾害,虽然开闸放水是中央批准的政府行为,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王家坝人民更知道,开闸放水是在特殊时期的必然抉择,是为了保护更多的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王家坝人民的付出,换来了中下游更多人民的安宁。所以对于建立蓄水区,对于开闸放水,王家坝人民总是给与理解和支持,坚决执行政府的决定,服从政府的安排,不管承受多大的损失,坦然接受一切可能造成的后果,充分表现出“舍小家、为大家”的高贵品格和奉献精神。人们也可以想象:在濛洼蓄洪区抗洪抢险过程中,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无数个党员干部忘记个人的小家,投身、服务于抗洪救灾大家,关心群众、服务灾民、巡视堤坝、堵塞涌漏,时刻出现在群众最需要、抗洪最危险、救灾最辛苦地方的情景。数十年来,在王家坝,就涌现出无数个这样的典型人物。他们有的被表彰、被传颂,为大家所了解;有的直到今天仍然默默无闻;有的已经离休、退休,有的还继续战斗在工作岗位上。还有的同志,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舍小家、为大家”十分鲜明地表达出王家坝精神的特质,是王家坝精神的首要内容,其蕴藏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局观,是淮河流域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热爱之情,当然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的真挚体现。这种大局观是王家坝精神灵魂的写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极为重视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意识,这种大局意识也是党领导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取得成就的重要经验。民主革命时期就有无数出生于剥削阶级家庭的革命者抛弃自己优越的家庭环境,积极投身于极度危险的革命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同样也有无数的建设者和爱国者为了祖国这个大家,牺牲个人小家的幸福生活,积极忘我地工作,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艰巨任务和使命,必须继续发扬和践行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尤其是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部门,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具有“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抛开各自的私心,自觉服从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坚决杜绝个人利益至上、部门利益第一的认识,一切以国家发展的大局为重。要立足各自的工作岗位,踏实埋头苦干,杜绝对工作不上进、不努力、不作为的现象,做到既在其位就谋其政,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二、“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与共产党人的奋斗观

王家坝精神内涵之二体现为“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不畏艰险和不怕困难,都是在讲面对困难时具有的不屈不挠意志,都是自强不息的体现,这被视为王家坝精神的基石[3]12。在王家坝闸建成后的60多年来,安徽行蓄洪区里有近30万人曾经数十次为了淮河上下游的安全抛家离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房屋、家产和庄稼被洪水吞没。60多年的抗洪经历,每一次都体现出行蓄洪区人民“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这种精神首先体现在抗洪抢险的环节上,如2007年7月,面对突如其来的全流域特大洪水,王家坝人民不屈不挠、沉着应战,阜南全县组织数十支突击队、抢险队,冒着暴雨、迎战洪魔,以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慨,奏响了抗洪救灾的最强音。虽然洪灾使全县出现76处险情,但战斗在一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勇敢无畏地筑堤护坝、堵塞管涌,没有一处发生溃堤。不仅是抗洪救灾,在经济建设的战场上,王家坝人也把这种“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面对着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面对着一次又一次肆虐的洪水,在废墟上多次重建家园。他们忍辱负重,坚强不屈,依靠勤劳和智慧,播撒着“幸福”生活的种子。

“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也体现在对于桀骜不驯的淮河的治理上。淮河流域在南宋以来曾经是“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人居乐业之地,但南宋以来由于黄河的南泛,主河道夺淮入海,淮河流域反而成了“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悲惨之处,加上历代统治者对淮河水利疏于治理,更加重了淮河流域的灾难。新中国成立之初,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淮河洪灾就给党和人民带来一次严峻考验,水势之大,受灾之惨痛,深深刺痛了毛泽东主席的心,他高屋建瓴发出“治淮”的指令:“一定要把淮河修好。”195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的这一题词。于是淮河儿女响应主席号召,当年冬季阜阳地区便组织18万民工上堤,加固淮河、颍河堤防。1951年春、冬,分别组织了57.7万民工和52万民工上堤,对濛洼蓄洪区、西淝河、茨河、赵王河、新河、乌江等河段进行治理。据资料记载,仅仅阜阳地区1950年至1958年兴建的防洪骨干工程就有:1.兴建濛洼蓄洪库一座,蓄洪7.5亿立方米,最大进洪能力1620秒立方;2.开辟南润,润赵、赵庙、唐垛湖行洪区;3.治理洪河并开辟洪河分洪道58公里,承泄班台最大分洪量500秒立米;4.开挖茨淮新河134公里,分泄颍河洪水2000秒立米;5.修筑淮、洪、颍、涡、泉、茨、西淝河干支堤防140公里;6.兴建防洪排涝涵闸464座[4]300。

“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还体现在与艰难困苦顽强抗争的生命观上。洪灾毁坏了王家坝人的房屋,淹死了王家坝人的庄稼,冲走了王家坝人的粮食和家畜,无情的洪灾一次又一次的夺走了王家坝人辛勤劳作的果实,使王家坝人的财产毁于一旦。洪灾造成了王家坝的贫困,但王家坝人没有向国家邀功,没有向社会伸手,而是立足自身,生产自救,这背后是王家坝人民克服等、靠、要思想。谁人不贪图安逸,谁人不贪图财富,但王家坝人民在洪灾过后,首先做的是赶快自救,把损失降到最低,按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家就在这里,日子总要过下去。”这质朴的语言透露着王家坝百姓崇高的人格,那就是面对困顿的命运自强不息,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这种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观念,在灾后王家坝人民自觉全力开展生产自救时彰显得淋漓尽致。王家坝人民在抗洪抢险中,在灾后自救中多次弘扬了这种“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这种精神,是克服任何困难、灾难的灵丹妙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赓续的精神渊源和动力。

“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是王家坝精神的重要内容,其蕴藏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勇于奋斗、奋力拼搏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5]不畏艰险就是指在灾难、困难面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体现的是在灾难、困难面前与之作坚决斗争,并战胜灾难、困难的精神状态,实际就是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坚定信念、必胜信心、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无畏的英雄气概、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毅力。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

回顾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就以坚定的理想、必胜的信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扬起红船的风帆,矢志为推动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前进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民主革命有了坚定的理想、必胜的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尽管其后的民主革命有挫折,但在惊涛骇浪的革命大潮中,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变,红船精神始终不渝。如习近平指出:当初,党的“一大”会议在白色恐怖中召开,由上海转至嘉兴,在南湖红船上完成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之后,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靠的还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不管风吹浪打,不怕急流险滩,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矢志推动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船劈波斩浪、不断奋进[6]。今天,对于已经走过百年辉煌征程的中国共产党而言,“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始终是不变的时代主题词,是不断升华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无论是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是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都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因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只有让精神的长河流淌不息、永葆青春与活力,才能让王家坝精神真正成为新时代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焕发出永久的魅力和新时代的风采。

三、“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与共产党人的群众观

王家坝精神内涵之三体现为“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军民团结表现为军爱民、民爱军,军民团结如一人。干群同心就是干部与群众心心相印,干部为群众着想,群众为干部分忧。“军民团结、干群同心”被视为王家坝精神的基础[3]12。在王家坝精神层面,这种精神首先体现为军民团结,共筑抗洪抢险的钢铁长城。

1982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水灾害发生,王家坝闸于当年7月22日、8月22日两次开闸蓄洪,人民解放军舟桥部队,在接到抗洪救灾命令后,派出数千名干部战士,出动154辆汽车、80部节套舟、10艘汽艇、27台冲锋舟和40部轻型渡河器材,顶风冒雨,日夜兼程,赶到阜南、颍上抗洪前线,与地方干部群众并肩奋战,营救灾民。干部战士英勇顽强,日夜奋战,抢救出一大批被水围困的灾民,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夏季,当王家坝水位上涨到警戒水位时,在紧急时刻,南京军区、安徽省军区、武警安徽总队、阜阳预备役团都同时派来了官兵。7月10日,当决定王家坝开闸行洪时,安徽预备役师又及时增派120人组成水上抢险突击队驰援,至此,安徽省军区已组织2.5万余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连续10天奋战在淮河两岸,与沿淮群众共同筑起抗洪抢险的“钢铁长城”[7]。

王家坝历次防汛抗洪,都离不开人民子弟兵的大力支持,都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军民共御洪水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常态,在洪水中的同舟共济进一步深化和彰显了军民鱼水情深。

“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也体现为干群同心,构筑抗洪抢险的坚强柱石。这方面既有国家领导人对灾区抗洪斗争的领导和关心,也有地方领导心系灾区抗洪抢险的感人事例,当然更多的还是党员干部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故事。

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方面看,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就发出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都高度重视和关心安徽人民,关心淮河抗洪救灾及王家坝开闸蓄洪,尤其是总理温家宝前后5次到王家坝指导抗洪救灾。领导人对安徽人民,对王家坝濛洼人民抗洪救灾的关心、支持,一直激励着安徽人民和王家坝人民与洪涝灾害进行斗争,既推动了王家坝精神的不断传承与发扬,又对王家坝精神的成熟与升华、对王家坝人民赢得抗洪救灾的胜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从地方领导心系灾区抗洪抢险方面看,在历次抗洪救灾斗争中,都可以看到安徽省委、省政府及阜阳地方领导对淮河流域灾区及王家坝人民抗洪救灾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指导。如全国政协常委,原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自1987年担任安徽省长起,每年都要到王家坝、濛洼地区。1991年江淮大洪水,第一时间,他就和时任省长傅锡寿一起前往沿淮的寿县、凤台、颍上、霍邱、阜南等县视察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工作。在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和王家坝的抗洪抢险中,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从汛情发生起一直奔波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他先后3次来到濛洼蓄洪区指导抗洪。同样在历次抗洪斗争,也不乏阜阳、阜南地方领导的身影,他们的付出坚定了灾区人民抗洪救灾的必胜的信心和力量,为抗击特大洪水,为夺取淮河抗洪阶段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还体现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灾难面前,王家坝人民并不孤单,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对于王家坝的奉献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补偿,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如王家坝每次蓄洪和抗洪抢险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从军队、中央政府到地方、到个人,都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保证救灾物资的运送和受灾群众的安置,构成了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的历史画卷。在汛情、险情、灾情最重的大坝上,有鲜红的党旗在飘扬;在决堤的紧要关头,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牢不可破的防洪大堤。同时,社会各界也向王家坝灾区伸出援手,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捐助的物资和饱含着全国人民深情厚意的资金被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王家坝人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灾害面前,王家坝人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演绎了一幅幅抗灾救灾的历史画卷,共同谱写了王家坝精神,这一精神也增强了灾区人民不断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坚强信心。

“军民团结、干群同心”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这一价值观要求共产党人要心系群众、为民着想,这既是王家坝精神的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军民团结是形容军人和人民群众关系融洽、亲和。干群同心是指党群一心,干群一致,两者体现的都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只有坚持军民团结、干群同心,才能真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也只有将坚持军民团结、干群同心落实到实处,才算是真正实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追求。这一点也已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明。如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8]1004正是依靠这种意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就。

进入新时代,共产党人需要继续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这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号召,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十九大以来又提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守住初心。“牢记使命”就是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不忘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人民是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人民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继续教肓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巩固新时代条件下的军民关系、干群关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

四、“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与共产党人的求是、创新观

王家坝精神的内涵之四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尊重规律强调的是对水运行规律的尊重,综合防控强调的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科学治水精神体现出来的是王家坝人民乃至淮河两岸儿女的科学智慧,是人与水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中所彰显出来的精神。这一精神被视为王家坝精神的目的[3]12。在王家坝精神层面,这种精神表现在人为水引路、人与水联动、人与水和谐共生等三个方面(2)。

首先是人为水引路。人为水引路是指在长期与洪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王家坝人在党中央、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贯彻正确的治淮方针,不断总结、升华、运用洪水运行规律,找到了科学调度、人为水引路的科学举措,也升华出了科学调度、人为水引路的精神。

在坚持治淮方针方面,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根据现实国情,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治淮方针,如“蓄泄兼筹”、除害与兴利并举的方针等。几十年的治淮实践证明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这些方针做到了:遇洪能泄能蓄,保安求生;遇旱, 有水能灌保丰收。王家坝闸建设工程,顺应了蓄与泄的关系,它是顺应泄洪而建设的工程,尊重了规律性,体现了科学性。

在建设和维护蓄洪工程、加强排涝闸、站控制工程建设方面,为贯彻“蓄泄兼筹”、除害与兴利并举的方针,20世纪50年代初完成了阜南濛河洼地中部圈堤建设,构建了库内面积183平方公里,设计蓄洪水位27.66米,蓄水量7.5亿立方米濛洼蓄洪区。同时,蓄洪区内排涝闸、站控制工程建设也一直在进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建成老观排灌站、曹台排涝站,黄郜路控制闸、黄泥湖控制闸等近10座排涝闸、站控制工程,这些都是人为水引路的科学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汛期上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其次是人与水联动。人与水联动是指人们时时监控水的动向,把握水之运行规律,以实现更有效的综合防控。这是落实科技强国精神的举措,也是科学治水精神的生动体现。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王家坝水文站水位、流量等的测量主要依靠人工,信息报送的工具主要是电报和对讲机,测量水流速度靠的是小木船和流速仪,一般情况下测一次水流速度要花费5~6个小时。这种技术和传输方式显然落后得太多,但在当时已是最快的传输手段了。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运用科技手段防洪成为一种趋势。在王家坝濛洼蓄洪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淮河水情、流量、雨量监测方面,国家投资兴建了自动监测系统,5000多个监测站点在整个流域建起来,采集信息完全由防洪遥感信息系统自动监测完成。如今淮河区域上空形成了卫星、雷达监测网络,做到了对雨层分布和强度全天候监测。依托防洪遥感信息系统,淮委还建立了远程监控和会商系统,通过这套系统可随时监测各重要闸坝情况,组织异地防汛会商。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让防洪工作基本做到心中有数,把确定开闸蓄洪和拦蓄水数量的盲目性降到了最低点。

再次是人与水和谐共生。人与水和谐共生是指人们尊重、顺应、应用规律,积极打造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在经历了多次洪灾之后,王家坝人民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组织领导下,逐渐找到了顺应规律、人与水和谐共生之路,维护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这是综合防控的必然结果,也是科学治水精神的表现。

曾经濛洼蓄洪区散居着大量群众,环境恶劣。一旦蓄洪房子就会被淹,群众就会沦为灾民,这已成为一种常态。经过长期与洪水的斗争,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多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以乡镇为中心,蓄洪区规划、兴建了4个大型的保庄圩,还同时开工建设了移民建房工程。保庄圩规划近5平方公里,有2万多农民将迁入,实现“人退水进”。同时还将修整和加固136个周围有石头护坡的庄台,这两项工程被濛洼蓄洪区内的受灾群众亲切地称为“安居工程”[9]33。

与人与水和谐共生相一致,濛洼蓄洪区群众在洪灾的磨砺中,也进行了诸多化害为利的智慧探索,如在政府的支持下,提出了走水路、发水财、“反弹琵琶”念水经,种“淹不死的”,养“水上漂的”,捞“水中有”的。种“淹不死的”主要指种耐涝经泡的祀柳,如今柳编产品成了蓄洪区群众的“摇钱树”;养“水上漂”的,主要指养鸭鹅等禽类;捞“水中有的”主要指捞蓄洪区内的鱼、虾、蚬子、沙子等。它们都成为蓄洪区的特色产业。以上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尊重规律、综合防治”蕴含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求是”“创新”观。所谓“求是”,即是“求真”,“是”就是“真”,“真”就需“求”。“求是”或“求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党的思想路线,不断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不断地去把握事物的规律。同时以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去实践、去践行。所谓“创新”即是以新思维、新发现和新技术为方法、手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求是”“创新”是一种精神文化,它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崇尚“求是”“创新”的精神文化,树立革故、求变的创新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固有特征,是每个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求是”“创新”的历史。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秉承“求是”“创新”的理念、认识,在不断地探索中,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夺取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社会制度的变迁,并在这一制度基础上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要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和发扬“求是”“创新”的科学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是在遵循经济规律前提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在遵循自然规律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在遵循社会规律前提下的包容性发展。[10]王家坝精神中“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正是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的体现,这既对指导王家坝人民将来取得防汛抗洪斗争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同样也对解决目前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具有借鉴和榜样作用。新时代,必须在全党继续大力弘扬“求是”“创新”精神,大兴“求是”“创新”之风气,要“尊重规律、敬畏规律、顺应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将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才能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综上所述,王家坝精神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它包含着某种非同寻常的历史和文化意蕴:胸怀广阔的大局意识,自强不息的奋斗意识,人民至上的群众意识,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等。它是一种精神成就,一种精神文化。这种成就和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永远有着自身的价值,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寄托,是中华民族世代相袭的民族之魂。

(1)关于王家坝精神的内涵,目前学界一些专家、学者进行过解读。李陈续的报道将王家坝精神的内涵概括为:“舍己、自强、共济、科学四个方面”(《中国有座“王家坝”》,《光明日报》2010年7月28日);燕少红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王家坝精神可以凝练为“忠诚、奉献、担当、奋斗、团结五个方面”。(《王家坝:阜阳人的精神坐标》,阜阳新闻网,2020年8月7日);亓龙认为,数千年汇聚于这片土地的文化交融冲撞,孕育了强劲有力的吸纳集聚功能,形成了敦实厚重的文化底蕴,构成了代代承传的文化基因。(《王家坝精神的历史文化内涵》,阜阳市颍泉区纪委、监察委官网,2010年12月29日);梁家贵认为,王家坝精神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淮河两岸儿女在长期的抗洪斗争中形成的,是新时期淮河文化的集中体现(《新时期淮河文化的核心》,《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谢付录认为:“王家坝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宝贵财富,是一种以爱国、团结、奉献为核心的区域精神。王家坝精神具有诚实、善良、团结一心、不畏艰险、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乐于助人的外在特点”(《王家坝精神及其新时期价值》,《智库时代》,2017年第16期)。

(2)相关资料参考王西亚、闫成俭《王家坝科学治水精神论析》,《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孟义昭,梁家贵.“王家坝精神”的文化内涵阐述[N].江淮时报,2013-04-26.

[3]谢付录.王家坝精神及其新时期价值[J].智库时代,2017(16).

[4]焦炳璨,等.淮河王家坝[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5]韩震,等.奋斗精神,一种拼搏无往不胜[N].光明日报,2019-09-24.

[6]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

[7]记者.安徽沿淮党员干部抗洪救灾纪实:人民利益高于天,人民网[EB/OL].(2007-07-13).yq.ahxf.gov.cn/ Home/Content/?Id=36291.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高思杰.聚焦颍淮[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0]习近平.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新华网[EB/OL].(2014-07-08).www.xinhuanet. com/politics/2014-07/08/c.

The Spirit of Wangjiaba and the Values of Chinese Communists

YU Wen-shan, NIU He-ping

(School of Marx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The spirit of Wangjiab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dvanced culture of Chinese communists, with rich connotations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s. The spirit contains the general situation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communists, the consciousness of unremitting self-improvement, the consciousness of people first,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seeking truth, being pragmatic and innovating. The spiritual achievements are not only the precious wealth accumulated by generations of people in Wangjiaba, but also the national soul inheri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by the Chinese nation. Carrying forward and practicing the spirit of Wangjiab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promoting the great cau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Spirit of Wangjiaba; Chinese Communists; values

D648

A

2096-9333(2021)04-0001-07

2021-05-20

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减灾救灾的历史经验研究”(19BKS194);2018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减灾救灾的历史经验研究”(AHSKY2018D01);2020年阜阳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王家坝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FSK2020001)。

于文善(1966- ),男,安徽阜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灾害社会史和中共党史的研究与教学;牛和平(1998- ),男,安徽临泉人,主要从事灾害社会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1.04.01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精神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