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机理·路径: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探析

2021-12-07 22:24王西亚
关键词:阜阳淮河弘扬

王西亚

价值·机理·路径: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探析

王西亚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王家坝精神是因淮河洪灾而产生的精神。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有益于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构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也可以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生动素材。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需要理清王家坝精神的发展脉络、揭示王家坝精神的科学性、探索王家坝精神与人的认识的双向互动。只有从其内在的规律出发,科学设计路径,才能进一步弘扬王家坝精神,最终实现把王家坝精神转化为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王家坝精神;价值;机理;路径;新时代

王家坝地处淮河安徽段,位于阜阳市阜南县境内。由于其处在淮河上游与中游的交汇处,较大的河水落差造成了王家坝区域的水患灾害。也正是在抗洪救灾中,产生了王家坝精神。近年来,学界围绕王家坝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探讨了王家坝精神的内涵、渊源、价值和弘扬等问题。毫无疑问,这些研究是有见地的,向人们呈现了王家坝精神研究的“万花筒”。现在,我国已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有何价值意蕴,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内在机理设计实践路径,这是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应予以探讨和回应的问题。

一、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的价值意蕴

王家坝精神是因淮河洪灾而产生的精神,是淮河两岸儿女战天斗地、抵御自然灾害精神丰碑的展现。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有益于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可以构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可以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生动素材。

(一)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内涵丰富的命题,是具体和抽象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具体的,包括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但这些精神也是抽象的统一体,它们始终贯穿着“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1]。

王家坝精神是生发在安徽省阜阳大地上的精神。千里淮河从桐柏山至王家坝闸有364公里,落差达178米;而中下游有636公里,落差仅为22米。独特的地理位置,造成了王家坝区域是天然的“水袋子”,也决定了王家坝区域是淮河洪水的重灾区。因此,抗洪是王家坝人民绕不过去的话题。2010年7月2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5次到王家坝视察指导防汛抗洪时,从“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科学治水”四个视角凝练出了王家坝精神的实质内涵,王家坝精神也因此家喻户晓(1)。2020年王家坝闸第16次开闸蓄洪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蓄洪区,视察灾情,关注民生疾苦,指导救灾,“点赞王家坝精神”[2],总书记的亲力亲为极大地鼓舞了王家坝人民的抗洪意志。

由上所论可知,王家坝精神是王家坝人民抗击洪水的精神结晶,这种精神既存续于现在,也将延续至未来。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王家坝精神始终赓续着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深化对王家坝精神的探究,推进王家坝精神研究走深走实,无疑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和发展。

(二)构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3]中华民族历经风雨5000多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内涵丰富的中国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来支撑,一座城市的发展也需要不竭的精神动力。目前,在“乡村振兴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安徽省阜阳市正在建设大美阜阳、实力阜阳,积极打造皖北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是一项艰难的事业。艰难的事业需要强有力的精神作支撑,生发在阜阳大地上的王家坝精神就是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因此,探讨和弘扬王家坝精神,把王家坝精神内化在人们心灵深处,有益于振奋阜阳乃至淮河两岸民众的精神,增强人们干事创业的动力,积极引领淮河两岸民众的社会风尚,为皖北乃至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持续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素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温中国革命这部伟大历史,能够让人们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能够增强人们干事创业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领路人”,人民群众是党的政策的衷心拥护者和忠实践行者,近代以来的伟大历史画卷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展开和呈现。正是在这种伟大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王家坝精神。王家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的“缩影”,展示着党的初心使命、宗旨意识、理想信念。筑堤建闸、党委政府靠前指挥、冒雨帮助群众搬迁转移、运用现代科技治理洪水等生动实践展示着党的初心使命、宗旨意识和理想信念,“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庄台一个支部,一个支部一座堡垒”“把党支部建起来,把党旗飘起来,把党徽戴起来”等厚重话语更是对党的初心使命、宗旨意识和理想信念的生动表达。

党史学习教育需要宏大的历史叙事,也需要“具体而微”的细节摹画。王家坝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认清党的初心使命、宗旨意识和理想信念的一面镜子,这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素材。因此,新时代探讨和弘扬王家坝精神,有益于为党史学习教育增加生动素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

二、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的内在机理

任何精神的弘扬都需要遵循其内在机理。只有遵循其内在机理、内在的规律性,这种精神才能被人们感知和接受,才能深入人心。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也需要遵循其内在的机理。

(一)理清王家坝精神的发展脉络

任何精神的形成都是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正是在这种过程中,精神的发展脉络得以展现。只有讲清了发展脉络,人们才能明白精神的深邃性和历史的厚重感,感悟精神的力量,把它作为干事创业的精神指南。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也需要理清王家坝精神的发展脉络,把这个问题说清讲透,有益于呈现王家坝精神的全貌,深化人们对王家坝精神的信服。

王家坝精神是对历史上频繁自然灾害的反思。历史上,淮河流域多次发生洪灾,这些自然灾害也对王家坝居民产生了较大破坏。“据初步统计,从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至1855年(清咸丰五年) 的462年中,淮河流域发生较大洪涝灾害224次(其中明代103次,清代121次),平均两年多就发生一次较大水灾。”[4]288从1855年至新中国成立的95年间,“全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86次,平均1.1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几乎是年年有灾”[4]291。这些灾害给淮河流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甚至产生了“庐舍为墟”“遍地尸漂”的惨状。这些灾难虽然已成为历史,但仍需人们铭记和反思。当然,铭记和反思不是为了纯粹地增长知识,而是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减灾抗灾提供指导,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把“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民间谚语变成活生生的当今现实。也正是在这种反思中,产生了王家坝精神的历史基因。

王家坝精神是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伟大号召的遵循。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流域发生了多次洪灾。尤其是1950年淮河流域的洪灾,让党中央决心打一场根治淮河的战役。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治淮工程于当年11月底开工。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把印有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员会和三个治淮指挥部,这极大鼓舞了治淮大军的士气。1951年冬至1953年,阜南、阜阳、颍上、临泉4县民工也响应党中央号召,来到濛洼蓄洪区,圈堤建闸、修涵建桥、开挖引河,参与王家坝治淮工程建设。王家坝治淮工程建成后,又经历了多次完善。1997年濛洼尾部退建,筑新堤长 3301米,拆老堤长 3911米[5];2003年11月,再次对濛洼蓄洪圈堤进行了加固。这是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伟大号召的一贯传承和遵循。20世纪90年代之后,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王家坝闸,关心蓄洪工程的建设,指导蓄洪区的抗灾减灾工作。也正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关怀下,在对伟大号召的遵循中,王家坝精神不断升华,王家坝精神的实质内容也不断走向成熟。

王家坝精神是对阜阳城市精神的深刻洞悉。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城市的特色和品格,引领着城市的未来发展。王家坝是有地域性的,从流域的视角来看,它是淮河流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城市的视角来看,它又归属于安徽省阜阳市。王家坝精神既是阜阳人民不畏艰险、战胜险阻的真实反映,也是阜阳人民凝心聚力、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阜阳人民奋斗史的缩影。王家坝精神建基于“濛洼精神”之上,“相比于‘濛洼精神’,‘王家坝精神’更具有明确的地域指代性,也更大气、响亮”[6],因此,王家坝精神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强烈的舆论反响。为了全面提升阜阳形象、促进阜阳快速崛起、进一步凝心聚力,2009年11月4日,阜阳市委办专门下发《关于开展征集研讨提炼“王家坝精神”和“农民工精神”系列活动的通知》,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共鸣。2010 年1 月13 日与20 日,阜阳市委主要领导连续召开两次务虚会,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王家坝精神”专题研讨,深化人们的认同。正是有了这些基础,因此,2010年10月11日至12日在阜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一致通过将“王家坝精神”作为阜阳城市精神。这是对阜阳精神的洞悉,这种精神正在并将引领阜阳人民创造更为辉煌的未来。

(二)揭示王家坝精神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理论的本质特征。理论也只有具备了科学性,才能称其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被人们接受和弘扬,就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具有科学性。弘扬王家坝精神,也需要把王家坝精神的科学性揭示出来。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够相信它,也才能够予以弘扬。

王家坝精神的科学性在于理论的科学性。王家坝精神是内涵丰富的命题,它是王家坝人民在抗洪斗争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淮河儿女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首先,王家坝精神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这种精神诠释了王家坝人民乃至淮河两岸儿女在公私利益上的正确选择,擦亮了王家坝人民乃至淮河两岸儿女长期无私奉献的精神底色;其次,王家坝精神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这种精神彰显了王家坝人民乃至淮河两岸儿女在自然灾害面前始终勇于担当的精神,是抵御自然灾害的精神丰碑;再次,王家坝精神也是“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这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缩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最后,王家坝精神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王家坝人民乃至淮河两岸儿女科学审慎论证方案,重视对科学技术的运用,赓续着对科学治水的不竭探索。

王家坝精神的科学性也在于指导实践的科学性。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在王家坝修建了圈堤、王家坝进水闸、曹台退水闸、濛河分洪道工程、蓄洪大沟等蓄洪工程。这些蓄洪工程的建成,离不开王家坝精神的激励和引导。也正是在王家坝精神的指引下,王家坝闸从1953年建闸伊始,16次开闸蓄洪均顺利进行,这些举措保护了两淮煤炭基地、徐州、蚌埠、京九大动脉、京沪大动脉,保证了淮河上下游的安澜。

王家坝精神的科学性还在于持续不竭的发展性。王家坝精神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否则,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王家坝精神的发展性尤其体现在它的内容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与时俱进。王家坝精神的发展性首先体现在,它不是对一次洪水治理的经验总结,它尤其体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王家坝16次开闸蓄洪的经验总结,并且还将包括着对未来将会出现的洪水治理的经验总结。王家坝精神的发展性还体现在,治理洪水技术的发展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依靠电报、对讲机等陈旧设备传播水情,到现在则采用遥感卫星、监控系统、异地会商系统等现代科技系统传播水情[7],这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晶,同时也是王家坝精神能够吐故纳新、不断发展的表现。因此,王家坝精神是过去的、现在的,更是未来的。

(三)探索王家坝精神与人的认识的双向互动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这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的阶段是认识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使得人们从理论中把握事物,并使客观事物在思维中再现。从认识到实践阶段是认识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是理论指导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也需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的过程,就是人们自觉主动地认知认同王家坝精神,让王家坝精神走进人们心中,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升华人们心灵的过程;同时也是用王家坝精神指导人们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因此,这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把握精神与指导实践的双向互动主要体现在人们对王家坝精神的认知、认同、内化和外化之中。

对事物的认识起始于对事物的感性认知。当然,仅有事物,还不能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知。对事物感性认知的形成,还需要人们对这种事物产生兴趣。事物的新奇、事物的鲜亮色彩等因素都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兴趣,进而进行积极探究,实现对事物的感性认知。只有事物被人们注意到,事物才会走进人们的视野,才可能被人们认知,进而形成感性认识。对王家坝精神感性认知的形成,也需要遵循这种内在的规律。弘扬王家坝精神,要从形式与内容上突出王家坝精神的特殊性,引起人们的注意,增强吸引力,形成人们对王家坝精神的感性认知。否则,刻板而硬性地把王家坝精神塞进人们的大脑,也不会形成清晰的感性认知。

显然,仅有认知还不能达到弘扬的目的,还需要实现对王家坝精神的认同。认同是建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它是人们摆脱了事物新奇等因素后,被其内在的规律性所吸引,自觉地认可、接受、赞同某一事物的过程,也是人们自觉“解码”某一事物而自觉趋近某一事物的过程。王家坝精神具有科学性,但不代表这种精神就会被人们自觉认同。这就需要对王家坝精神实质等内在规律充分展示,把其内在“美”充分展示出来。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在对王家坝精神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王家坝精神,实现对王家坝精神的认同。

在对某种思想认同之后,人们会对该思想形成内化,“内化是人们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是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的表现,也是人们受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影响形成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过程”[8]。弘扬王家坝精神,是人们在对王家坝精神认知认同的基础上,把王家坝精神的精神实质、科学内涵等转变为自身精神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内化的实现,标志着王家坝精神深入了人们心中,也初步实现了对王家坝精神的弘扬。

外化是相对于内化而言的,它是人们把已经接受的思想转化到客观世界中来。弘扬王家坝精神,不能仅仅把王家坝精神作为知识储存起来,更重要的是把王家坝精神的实质内核转化到生活中来,成为人们干事创业的动力。王家坝精神的外化,就是人们把已经内化的王家坝精神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外在行为,这是由内而外的转化过程。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中,它也检验着人们对王家坝精神的认知、认同和内化程度。另外,随着外化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也会螺旋上升地认知、认同和内化王家坝精神,促进王家坝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并不断深化对王家坝精神的弘扬。

三、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的路径选择

基于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的价值意蕴和内在机理,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可采用如下路径:

(一)发挥沿淮适应性农业的示范性,凸显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的吸引力

弘扬王家坝精神的重要前提就在于,人们要能够关注到、意识到王家坝精神的存在。否则,就不可能达到弘扬的目的。长期以来,在王家坝这块富有生机的土地上,生发出了众多弘扬王家坝精神的载体,沿淮适应性农业就是重要体现。

经过多次的水进人退、水退人进之后,王家坝人民逐渐明白了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王家坝人民提出了发展沿淮适应性农业之路,那就是走水路、发水财、“反弹琵琶”念水经,种淹不死的,养水上漂的,捞水中有的[9]。“种淹不死的”,主要指种植杞柳、芡实、莲藕等农作物;“养水上漂的”,主要指养鸭鹅等禽类;“捞水中有的”,主要指适量捕捞濛洼蓄洪区内的鱼、虾、蚬子等。现在,王家坝的沿淮适应性产业已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阜南柳编已成为阜南县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郜台板鸭荣获“安徽十佳特产”称号,旅游休闲已初见成效。这是对水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就需要把蕴含着王家坝精神基因的沿淮适应性农业做大做强,引发人们对王家坝精神的持续关注。不仅如此,还需要把“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绿色发展画卷展示出来,展现王家坝精神的吸引力,深化人们对王家坝精神的弘扬。

(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升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的影响力

毋庸置疑,王家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其影响力而言,它远不及红船精神、抗洪精神等。因此,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还需要从学术的视角出发,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发掘其内在的实质精髓,扩大影响力。

首先,召开王家坝精神相关会议,尤其需要召开高端论坛。近些年来,也曾召开过专门探讨王家坝精神的学术会议,但还不够丰富。就高端论坛而言,也有涉及,如2010年12月3日就曾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王家坝精神”高端论坛,央视新闻频道在《新闻直播间》还曾以《北京:“王家坝精神”高端论坛今天举行》为题作了报道,但这样的高端论坛还不够多,还需要加强。

其次,深入科学研究,深化对王家坝精神的探讨。近年来,中共阜阳市委宣传部积极筹措资金,发布课题指南,立项了一批有关王家坝精神的课题。但弘扬王家坝精神,仅仅依靠市级课题的立项显然不够,还需要更高层次的课题探讨。另外,就研究成果而言,发表在高级别、高质量刊物上的论述还不多见。这些不足之处影响了王家坝精神的弘扬。

(三)发挥媒体宣传优势,增强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的传播力

现在人们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均以出现,信息已经实现了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弘扬王家坝精神,既需要把王家坝精神融入全媒体之中,也需要运用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只有如此,才能增强新时代王家坝精神的传播力。

把王家坝精神融入全媒体之中,就是要为王家坝精神插上“全媒体”的翅膀。这就需要我们把弘扬王家坝精神的主旋律事件全过程融入媒体,使人们了解王家坝精神凝心聚力的功效;也需要我们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融入全媒体,使人们多视角感知王家坝精神;还需要王家坝乃至淮河两岸儿女多做“发声源”,“放大”王家坝精神的声音;另外,还需要从人们的点击率中,分析传播的效果,实时改变传播举措,实施精准而有效的传播。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弘扬王家坝精神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力全媒体,做到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而不能固守成规。

当然,弘扬王家坝精神也需要发挥传统媒体的功能。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广告牌等传统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已不是简单的“物物组合”,而是呈现为“迭代关系”“此长彼长”“优势互补”的关系[10]。这就需要把王家坝精神融入传统媒体之中,借助传统媒体的声音、图像、文字等功能,实现对王家坝精神的弘扬。

结语

王家坝精神是王家坝乃至淮河两岸儿女因抗击洪水而产生的精神,它既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现在和未来。这是凝心聚力、奋发有为的精神,也是值得弘扬的精神。

弘扬王家坝精神需要遵循其内在的机理,这就需要理清王家坝精神的发展脉络、揭示王家坝精神的科学性、探索王家坝精神与人的认识的双向互动。只有从其内在的规律出发,科学设计路径,人们才会把王家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的双向互动过程。也正是在这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人们才会突破对王家坝精神认知的“藩篱”,增进认同,进一步弘扬王家坝精神,最终把王家坝精神转化为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2010 年7 月24 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第5次来到王家坝灾区视察汛情。在这次视察中,温家宝总理把王家坝精神提炼为“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2]霍小光,张晓松,朱基钗,韩洁,侯雪静,黄玥,王卓伦.风卷红旗过大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中国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勇拼搏纪实[N].人民日报,2021-01-04(0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48.

[4]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编纂委员会.淮河综述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陈维运,李传贤.淮干濛洼蓄洪区防洪工程与安全建设探讨[J].治淮,2008(6):19-20.

[6]梁家贵.新时期淮河文化的核心:王家坝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6.

[7]王西亚,闫成俭.王家坝科学治水精神论析[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5.

[8]李红权,张春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7):43-48.

[9]宋卫平.波澜壮阔的画卷 彪炳史册的丰碑——阜阳市治淮60年光辉历程回眸[C]//治淮60年纪念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62-170.

[10]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4-8.

The Value, Mechanism and Path of Carrying Forward Wangjiaba Spirit in the New Era

WANG Xi-ya

(School of Marxism,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

Wangjiaba spirit is the spirit produced by the flood of Huaihe River. By carrying forward Wangjiaba spirit in the new era, it is conducive to enriching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build the spiritual power of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so provide vivid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Wangjiaba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Wangjiaba spirit, reveal its scientific nature, and explore th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Wangjiaba spirit and people's understanding. Starting from its inherent law and scientifically designing the path, we can further carry forward Wangjiaba spirit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Wangjiaba spirit into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angjiaba spirit; value; mechanism; path; new era

G122

A

2096-9333(2021)04-0008-06

2021-05-19

阜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0年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弘扬王家坝抗洪精神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FSK2020019);阜阳市20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新时代弘扬王家坝精神问题研究”(FYSK2019ZD01)。

王西亚(1973- ),男,安徽太和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1.04.02

猜你喜欢
阜阳淮河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弘扬《国风·秦韵》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弘扬先进文化 传承雷锋精神
投鞭断流
未受监督之权难免被舆论妖魔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