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阜阳民歌的分类及其文化意义

2021-12-07 22:24李世军
关键词:阜阳乐段乐句

李世军,李 睿

试论阜阳民歌的分类及其文化意义

李世军,李 睿

(淮南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以民歌内容题材为基础,把应用环境、演唱场合作为分类的标准,将阜阳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童歌曲,对其旋律、节拍、调式、织体等音乐要素进行分析;以阜阳民歌为例,分析其歌词内容及涵义,表现为揭示了人们的内心情感与诉求、记录了当地的风俗与仪式文化、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等文化意义。

阜阳民歌;分类;文化意义

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西北部、西南部、西部与河南毗邻,东部与淮南市相连,南部与六安市隔淮河相望。阜阳历史悠久,人文繁盛,是甘罗、管仲、鲍叔牙、吕蒙的故里。阜阳境内流淌着属淮河水系的谷河、润河、泉河、颍河、西淝河、茨河、澥河、包河等,全境属淮北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东北部有龙山、辉山、狼山、双锁山等山脉。发达的水系与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和阜阳民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阜阳地区有界首市、亳县、太和县、阜阳县、涡阳县、蒙城县、颍上县、阜南县、临泉县和凤台县。1998年,亳州市从阜阳市划出,由省直辖。2000年,国务院批准亳州单独设立地级市(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划归其管辖)。20世纪50—60年代,阜阳专区文教局组织全区音乐干部到阜阳地区收集民歌,编印成《阜阳民歌三百首》(1),其中包括蒙城县、亳县民歌,考虑到沿袭和尊重传统的需要,本文研究的阜阳民歌包括阜南县、蒙城县、阜阳市、亳县、颍上县、太和县、涡阳县、临泉县、界首县、利辛县等地的民歌。严格来说,阜阳民歌中的“阜阳”并不具有行政区划的意义,它更多的是一定历史时期里的地理文化概念。

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集体口头创作出来的一种歌曲形式,与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地方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阜阳民歌主要是阜阳及周边地区农业文明的文化结晶,是由农、牧、副、渔、商的一代代劳动者们创造的,研究阜阳民歌可以更好理解当地各类文化及其风俗以便更好传承与发展,同时可以作为音乐创作的元素。正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所说:“研究民歌就是为了要去更真实、更生动地反映大众的生活、习惯、语言,通过民歌去了解民众,以借作新歌曲的参考……要建立中国新音乐,研究民歌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重要工作,是音乐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环。”[1]强调了收集和研究民歌的重要性。

一、阜阳民歌的分类

分类是指对某类事物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进行分门别类。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所以对某一事物可根据其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属性进行不同的分类。任何客观事物,任何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都存在着复杂的层次结构,民歌也不例外。我们研究阜阳民歌在应用题材内容分类法基础上,把应用环境、演唱场合作为分类的标准,同时对旋律、节拍、调式、织体等音乐要素进行分析。

(一)劳动号子

号子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劳动节奏和鼓舞劳动热情创作并演唱的民间歌曲。阜阳地区流淌着属淮河水系的众多河流,为了防止洪涝灾害,每年都会组织修筑堤坝的劳动,挑土和打夯是筑填大坝的基本劳动,于是出现了二种场景:一是一根扁担挑两个簸箕,同时伴随着一领众合的劳动号子——挑土号子的演唱;二是建筑工地的打夯劳动,这种劳动就是在修建堤坝和建造水库的过程中,用来夯实大坝的泥石坝体,为了协调劳动节奏,夯头和夯手们唱起了打夯号子。颍上江口地区流行的《挑土号子》是一首五声徵调式的民歌,2/4拍子,采用一呼一应的一领众和相结合的演唱形式。歌曲是单乐段结构,1-8小节是引子,前两个小节分别是第一小节由领唱者领,第二小节由众人和,歌词是衬词,音调高亢。3-8小节,领唱者唱歌词,合唱者唱衬词。9-16小节是A乐段,分为二个乐句,9-12小节是a乐句,13-16是b乐句,领唱者唱歌词,合唱唱衬词,旋律在1-3度环绕,这些反复,表现了你追我赶的热烈场面,17-24小节是A乐段的反复。25-30是间奏,恢复了高亢的旋律,31-40小节是9-10小节的再现反复。最后2小节是八分音符的单音反复,有休止符并加强力度。31-38是A乐段的再现。39-42小节是尾声,旋律铿锵有力。

阜阳的“打夯号子”有二种形式:短句号子和长句号子。短句号子又称“号子”,如亳县的《打夯号子》,五声商调式,采用1/4、2/4、3/4变换拍子。单乐段结构,歌曲仅有10小节。1-3小节是歌曲的主体,4-10小节是歌曲的结尾,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采用分节歌形式演唱,3次领唱都是各1小节,3次合唱都是各2小节,歌词具有灵活性和即兴性,看到什么就唱什么。长句号子又称“歌子”,如亳县的《打夯号子》,五声商调式,采用2/4、3/4变换拍子,16小节的单乐段结构,1-8小节是用主体材料的引子,9-16小节是歌曲的主体,主体部分采用分节歌形式演唱。

此外,阜阳还出现了大量的类似于劳动号子的叫卖调,这些叫卖调主要是在街市上演唱,如《卖包子、油茶》(界首):“香芝麻油茶,啊流油的肉包。都卖肉包烧饼。香芝麻油茶,啊滚哩,油茶滚哩,香芝麻油茶,啊哩。”四声宫调式,音域为八度,旋律高亢,自由节拍,歌词随意反复歌唱。再如《卖小鸡》(亳县),“鸡杂格儿小鸡儿啊,可吃小鸡儿肥的呀!”四声宫调式,散板,旋律高亢优美,可反复演唱。其它的叫卖调有《卖西瓜》《卖针》《卖花生、瓜子、栗子、酥枣》《卖花生仁》《响堂》等。这些叫卖调一是为了招揽顾客,二是向顾客介绍物品的用途和优点,三是娱乐客人。

(二)山歌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阜阳主要是农业地区,人们在淮北平原上劳作时引吭高歌,产生了较多的山歌。如流行于颍上地区的民歌《山歌》,是一首打场时唱的民歌,五声羽调式,采用2/4拍子,单乐段,共16小节,1-8小节为乐段,歌曲的旋律比较低缓,在中低音回环,没有高音,节奏比较单一,旋律主要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组成,但音调比较俏皮、诙谐。9-16小节是1-8小节的变化再现。《太阳出来一盆花》是流行于阜南的民歌,在山野田间演唱,五声宫调式,采用2/4拍子,曲式结构是二乐句的一段体,1-11小节是第一乐句,由于大量使用了衬词使得乐句比较长,12-16小节是第二乐句,17-22是衬词的补充。歌曲中使用了大量的衬词,使得歌曲活泼,同时唱歌时伴随着衬词“嗯啊吃”两手着地,双足学蛤蟆跳,具有动感。

(三)小调

小调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小调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小调的歌词较固定,大多通过一定的传授关系和唱本来传播。多段词的反复在小调中是非常普遍的,运用‘四季’‘五更’‘十绣’‘十二月’‘十二时辰’等序列手法来联缀多段歌词。”如《五更相思》(颍上)、《十二时辰》(阜南)、《四季想郎》(亳县)、《十二月烟花女子叹》(蒙城)、《十绣》(阜阳)等。阜阳多集镇,并有许多集市和赶会,产生了大量的民歌小调。阜阳小调涉及内容比较宽泛,有爱情内容的,如《望郎》(阜南):“正月望郎迎春花儿开,(那么代)迎春小开花。(得赞那得儿赞那塞塞那么喂)十指尖尖掐着一朵戴,(那么喂)头戴着鲜花(得儿)望(啊)郎来(那么喂)。”歌曲共十段歌词,从正月唱到十月,五声商调式,采用2/4拍子,2个乐句单乐段结构,共18小节,1-4小节是第一乐句,5-9小节是第二乐句,由于衬词的原因,第二乐句比第一乐句多了1小节,成了不方整乐段。10-18小节是1-9小节的再现,由于大量衬词的使用,使得歌曲诙谐、欢快。有描写山野游玩的,如《放风筝》(阜阳):“三月哎里来哎是清明,姐妹二人去踏青,捎带着放哎风筝哎哎嗨哟。”歌曲共11段歌词,五声徵调式,4/4拍子,采用二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共11小节,1-8小节是乐段,9-11是歌曲第二乐句的再现补充。有反映家庭手工生产的,如《纺棉线》(阜南)(83页):“小纺车八根柴(那么呀衣呦)暗间搬到明间来,(那么呀衣呦)搬个草墩子(呀儿呀衣呦),坐在纺车怀(那么呀衣呦,呀儿呀衣呦),坐在纺车怀(那么呀衣呦)。”五声徵调式,2/4拍子,四句式单乐段乐段结构,第一句先原样反复一次;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重尾换头);第三句与前两句对比,并终止在徵调式主音上。终止后的8小节是对第三句的变化重复,并且重复时也综合了第一句的材料,结构是a5+a’5+b4+ab8。有述说历史与人物的,如《十二月女古人名》(颍上),歌曲用十二月叙说了十二位古代女英雄,五声徵调式, 2/4拍子,共16小节,采用起、承、转、合四句体单乐段结构。有描写游玩的,表达欢乐情趣的,如《小二姐去观灯》(颍上),2/4、1/4的变换拍子,五声宫调式,4乐句单乐段结构,共21小节,第一乐句5小节,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换尾再现,第三乐句4小节,接下来是2小节的衬词插句,第四乐句6小节。《小二姐赶会》(阜南)是一首赶会场景的民歌,五声徵调式,2/4拍子,共24小节,四乐句的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4小节,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反复,第三乐句7小节,2小节的锣鼓后是重复第三乐句的第四乐句。旋律优美欢快,使用了较多的滑音,使得旋律俏皮,洋溢着节日气氛。

(四)儿童歌谣

儿童歌谣是民间歌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演唱的场所不同,歌唱的内容就不同,不仅描述了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情趣,而且对儿童有着启蒙教化和娱乐的作用。如《撵小鸡》(颍上):“小花鸡,上草堆。鹰飞来,俺就飞,叫奶奶杀公鸡,留着母鸡生蛋抱小鸡。(哦呼)。”五声徵调式,2/4拍子,二乐句的10小节的乐段,短小精致。第一乐句4小节,第二乐句5小节,最后1小节是衬词。歌谣的音区比较低,且音域比较窄,只有五度,适合儿童演唱。在抗战时期出现了反映少儿参战的歌谣,如《红缨枪》(蒙城):“红缨枪长又长,打得鬼子直叫娘,直叫娘,直叫直叫直叫娘。(昂昂)。”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员手持红缨枪,在道路和村口站岗放哨、查路条,为抗战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歌曲为五声商调式,2/4拍子,8小节的二个乐句单乐段乐段结构。1-4小节第一乐句落在徵音上,5-8小节第二乐句结束在商音上。旋律活泼流畅,表现出儿童团员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愉快心情。

《少儿队》是阜阳蒙城儿歌,歌词唱道:“少儿队生产学习俺都会,上学带割草(呀呀嗬哟)防特带放哨(呀呀嗬哟),更要做好抗美援朝(呀一得呀嗨呀嗬嗨得儿嗨嗨哎哎嗨一得呀嗨呀嗬嗨)。”歌曲歌唱了少年队员不仅学习好、劳动好,而且站岗放哨,防止敌特的进入,帮助大人做好抗美援朝工作。大量的衬词表现出少年队员机智勇敢和活泼可爱的形象。歌曲为四个乐句单乐段结构:a5 + b6 + c5 + c’6,六声宫调式,采用2/4、2/4的变换拍子。旋律跳跃、欢快,出现3处七度跳进音程,表现出少儿队员活泼可爱的形象。

二、阜阳民歌的文化意义

(一)阜阳民歌揭示了人们的内心情感与诉求

1.褒贬善恶,抑恶扬善

民歌由劳动人民创作和传唱,反映了他们的爱和憎、褒和贬。“张继昌王八蛋不要脸,前去当汉奸,图的是洋钱,消灭了张继昌好过太平年。”这是亳县民歌《骂张继昌》,张继昌是亳县泥店一带的大地主,投靠的日本鬼子,当了还乡团团长,歌曲鞭挞汉奸卖国贼的可耻行径,表达了大众的愤怒之情。

阜南民歌《五更劝郎》是一首劝善的歌曲,歌曲共十段,出现“吃喝莫认真”“吃醉酒闯下祸”“千万别赌博”“千万莫嫖客”“千万莫吃烟”“千万你莫‘吃粮’(当兵)”,劝说的话语是善的观念,告诫人们不要参加一切陋习活动,可谓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发人深省。

2.叙说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民歌的内容也不例外,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第一部分《风》是当时十五国民歌,也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充满了爱情气息,如《关雎》《静女》等。歌颂、吐露纯真的爱情和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民歌在阜阳各地存在的最多。有思念情人的,如亳县民歌《四季想郎》:“二更鼓(我就盼郎君儿,盼到三更鼓,(哎)手端银灯往外瞧,花鼓谯楼三更了喂。”有对爱情生活向往的,如阜阳民歌《探郎》:“正月里探郎是新年啊,郎哥一去不回还哪,不知道哪一天,奴的哥站在奴面前哎嗨哟”,表现出女子急盼着见心上人的心情。

(二)阜阳民歌记录了当地的风俗与仪式文化

阜阳地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的淮北平原、安徽省西北部,自古就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交汇地带,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又深受齐鲁文化和吴越文化的滋养,显露出阜阳民俗与各项仪式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形态。作为阜阳地区的民歌,概括和包含了每项风俗与仪式的内容,如婚丧嫁娶、生育庆寿、节令、礼仪、衣食住行等。描写婚嫁的民歌有《小秃闹洞房》(颍上)、《走娘家》(临泉),生育庆寿的民歌有《十月怀胎》(阜阳)、《哄娃娃》(阜南)等,描写日常生活的有《王大娘扒缸》(阜南)、《观灯》(阜阳)、《闹龙舟》(亳县)等。阜阳地区在民间有许多举行祀典、礼典的仪式,在这些仪式中大多伴有歌曲的演唱,如酒席宴上唱《十杯酒》(亳县)、《五杯酒》(颍上),举行婚礼时,按照时间顺序唱《梳头歌》《挑搭头歌》《撤床歌》等。从农历正月初六到十月二十二,阜阳许多乡镇举行逢会的习俗,如颍东区口孜正月初六、临泉县张营乡西张楼二月二十五、太和朱腰庄十月二十二的庙会,阜阳地区全年庙会40余次,于是,出现了民歌《小二姐赶会》等。阜阳民俗语言丰富多彩,大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民间文化的口头习语,许多民歌都含有大量的俗语,表现了特有的民歌语言特征。

(三)阜阳民歌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

1851年(清咸丰元年)至1868(清同治七年)爆发于黄河、淮河流域,由捻党转化而来的农民起义军的反清战争,在皖、豫、鲁、苏、鄂交界地区,形成十余支相对独立的队伍,并逐步由分散、零星的斗争趋向联合,随着斗争的深入,张乐行被封为太平天国的“沃王”。1855年,捻军攻打安徽涡阳雉河集,蒙城民歌《捻子十四月小调》表现了张乐行带领捻军战斗的场景:“正月里来正月正,咸丰坐殿乱烘烘。长毛领头造了反,雉河集反了张乐行。二月二里龙抬头,老乐领兵向南游,稚河集上打一仗,打了一仗种了仇。”攻下雉河集后,捻军在此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号“大汉盟主”,起义影响扩大。于是出现了太和民歌《大捻子起了首》,歌曲唱道:“七月七月七,黎民泪凄凄,爹娘都饿死,居家布团聚,埋怨老天爷,穷人受冤屈。九月九月九,大捻子起了首,先攻雉河集,后打亳州府,杀富又济贫,粮食弄到手。”随着捻军起义战斗的不断开展,蒙城出现了民歌《捻子十二月小唱》,歌词唱到了所过的地方和战斗的地名:“雉河集”“淮南”“固始县”“山河尖”“正阳关”“濉溪口”“老枣庄”“怀远县”“孔子岗”“临淮关”“清江”“凤阳府”“曹州府”“李官庄”,提到的人物有:“张老乐(乐行)”“黄廷万”“翁同书”“袁甲三”“僧王”(僧格林沁亲王)。这三首民歌再现和记录了捻军起义的历史事件。

1911年8月20日武昌革命起义爆发后,阜阳地区积极响应。1911年11月4日,张汇滔等同盟会会员发动起义,带领淮上国民军占领寿县。11月8日,张汇滔派李子久率领淮上国民军收复正阳关。颍上民歌《五杯酒》真实记录这一历史事件:“一杯子酒(儿)百鸟又朝凤,黎元洪起了义,才把一个革命闹,八月二十武昌起了手,一心心要夺那湖南一座省城。二杯子酒(儿)可恨李自九,李自九把守着正阳三关口,正阳城内多热闹,它本是运粮河的七十二道好码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掀起全面抗战的热潮。由此,出现了娘送儿、妇送夫参军的歌曲。亳县民歌《送儿参军》,叙述了王大娘送儿参加新四军,赞扬新四军为人民:“一根花辊一条心,王大娘送儿去参军,参军参的新四军,新四军好良心。”蒙城民歌《送郎当兵》叙述了媳妇送丈夫当兵,期望丈夫勇敢杀敌,不怕牺牲:“我送郎君一里地,你去当兵多荣光,为国杀敌莫退后,胜利一定有希望。”

解放战争时期出现了《送郎参军五更》,土地改革时期出现《土地改革小唱》《土改小调》。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颍上出现歌曲《抗美援朝五更》,歌曲唱道:“一更鼓儿天,全国数中原,中国人民抗美援朝鲜。逮到李承晚哪才把账哪来算。哎哎咳哟……”,表现出中国人民抗击美帝国主义、支援朝鲜、取得胜利的决心。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于是,阜阳地区出现了《多字歌》(亳县),“闲言碎语俺不讲,锣鼓一打就开腔,大跃进的歌儿多,俺就唱一个多字歌,你说多来他道多啊,公社的好处实在多(哎嗨哟)各位同志(哟)”,歌唱了“人民公社”的各种好处。《唱公社》(阜阳)歌唱了“人民公社”的幸福生活:“公社好比大花园,(呀儿哟),幸福花儿开,(呀儿哟呀儿哟)幸福花儿开朵朵鲜花红又红(呀儿哟),幸福花儿开,(呀儿哟呀儿哟)幸福花儿开。”虽然1958年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但歌曲记录和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历史。

结语

在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从相传为黄帝时的《弹歌》起始,流传下来浩如烟海、内容丰富的多彩民歌。阜阳地区以其多河流与平原地貌的生存环境,孕育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童歌谣等民歌种类。阜阳民歌大都是单乐段曲式结构,五声音阶,徵调式最多,宫、羽调式次之,商调式又次之,角调式最少。这些感情朴实,曲调流畅、粗犷,具有浓郁的阜阳地区乡土气息的民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蕴含了多元的文化认同价值。阜阳民歌与当地人民的劳动形式、生活方式和各种斗争紧密相连,它伴随着阜阳人们的生活而产生发展,揭示了人们的内心情感与诉求。阜阳有着年节文化、民间酒文化和婚嫁礼俗以及生老病葬习俗等,在这些活动中,大都伴随着歌唱。“阜阳人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憎恨假丑恶,对恶人恶行深恶痛绝,人人侧目。阜阳人不仇富,不恨官,但对那些为富不仁者和贪赃枉法的官吏常常表现出极大的义愤,以至口诛笔伐。”[3]因此,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阜阳人都参与其中,如响应武昌起义的淮上起义,成立“淮上国民军”,1911年为了抗击沙皇俄国威逼利诱外蒙古脱离中国而成立的“救蒙协会”等,并用民歌形式唱出来和记录下来,表现出民歌的历史感。

(1)文章中的民歌歌词均来自于阜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阜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阜阳市音乐家协会编《阜阳民歌三百首》,2011年12月。

[1]张静蔚.搜索历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李映明.民歌分类管见[J].中国音乐,1982(3):35.

[3]刘宏,张文波.阜阳民俗文化研究[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ultural Meaning of Fuyang Folk Songs

LI Shi-jun, LI Rui

(School of Music,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232038, Anhui)

Based on the content and theme of folk songs, Fuyang folk songs are divided into labor song, folk song, minor tune and children’s song with the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and singing occasion as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The music elements such as melody, beat, mode and texture are analyzed. Taking Fuyang folk song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and meaning of their lyrics, which reveal people's inner feelings and appeals, record local customs, ritual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Fuyang folk songs; classification; cultural meaning

J607

A

2096-9333(2021)04-0020-05

2021-05-02

淮南师范学院2018年度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8xj10zd);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淮河文化论坛’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与集成传播研究”(GXXT-2020-039)。

李世军(1966— ),男,安徽淮南人,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传统音乐;李睿(1994— ),女,中国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生。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1.04.04

猜你喜欢
阜阳乐段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视唱练耳与钢琴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
未受监督之权难免被舆论妖魔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