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2021-12-09 01:40梁婉玲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培养策略

梁婉玲

摘 要:解决问题能力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低年级阶段,这是小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虽然各科的内容非常简单,但是教学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做出分析并且提出几点策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邏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培养策略

从解决问题教学的发展过程看,低年级解决问题是整个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简单解决问题教学。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即使“朗朗上口”也不一定能掌握解法。有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学过的知识就不加思索地做出来,如果稍加改动就不知如何下手。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平时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切实抓好下面三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解决问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解决问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低年级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是因为不理解题意。一旦学生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理解题意。

二、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恰当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因此,低年级教学中简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实际上是四则运算的算理与结构。所以从解决问题教学的一开始就要着重抓好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

为此,首先要重视教学中的分析与说理。因为这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出解答的计算过程,同时计算过程本身也反映了解题的算理。所以要重视教授学生联系运算意义,把解决问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每一道题的算法,教师认真说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说理,使学生能够将数量关系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来纳入到自身已有的概念中。

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通过学生操作和教师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那么甲数就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和乙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乙数多的部分,从甲数里去掉和乙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乙数多的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这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楚,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小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今后解决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其次要重视简单解决问题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简单解决问题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缺少条件要补条件,缺少问题要补问题,同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时可以进行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解决问题数量关系的认识,也为今后教学复杂解决问题提出中间问题做准备。

例如:第三册有这样两个题:

1. 40个同学去检查身体,每5个同学一组,      ?

2. 小丽做了20朵红花,      。每个同学分得几朵?

使学生明白:根据总数、份数可求出每份数;根据总数、每份数可求出份数,清楚意识到每份数必须和份数对应。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要注意使学生切实掌握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指解决问题的思考线索。只有切实掌握解题思路才能做到思维有方向、解题有依据,使小学生的思维逐步能够借助表象和概念进行。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判断。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大数-相差数”这两个关系式后进行对比练习:

1. 小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多6本,小华有多少本?

2. 小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少6本,小华有多少本?

3. 小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少6本,小明有多少本?

4. 小华有28本书,小华比小明多6本,小明有多少本?

这四道题看似简单,如果要想全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要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掌握思考分析方法,让他们尝到胜利的喜悦,全面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信心。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知道,分析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且学会如何把条件和问题,按叙述的情节转变为数学运算。

同时还要重视训练解题的基本方法。一道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何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解法,这需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探索。由因导果的综合法和执果索因分析法是最基本的两种逻辑方法,采用这两种方法探索的关键在于确定正确的方向。教学中要抓好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训练,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信息途径、方法和步骤。课本中不同数量关系的对比的出现也有利于这两种基本方法的掌握。

例如第四册开始接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避免包办代替,注意指导学生复述思考过程。在练习时试着让学生自己去模仿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解题思路。遇到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然后集体分析讨论,使出错的学生明白错在何处,别人是怎样分析的,把别人的思维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学着分析。总之,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一点一滴进行的,切忌操之过急,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久而久之,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就得到提高。

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在小学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杂解决问题时才进行,但低年级开始解决问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做对的强化,做错的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低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教师一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成的现象,实际上答案很重要。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总之,从解决问题教学的发展来看,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是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此阶段学习中对解决问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的掌握,都将直接影响以后解决问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刚.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

[2]张大均.教学心理丛书·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3]王荣生,徐斌艳,沈丹丹.小学数学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培养策略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激发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的几点思考
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一些做法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