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的协同创新研究

2021-12-15 02:44唐夕斐郭亚梅
山西农经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双循环协同攻坚

□唐夕斐,郭亚梅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1 研究背景

“双循环”发展格局是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阶段性变化而作出的新战略选择。“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为支撑,将二者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及全球经贸逐渐恢复。

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当前的两大战略部署,一个要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补齐短板,另一个的核心是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夯实基础。2020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1]。目前,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正处于叠加实施的关键期和交汇期,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明确“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实现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协同推进和一体化实施路径,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 “双循环”发展格局与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关联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内生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的相互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就是要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找到这两种动力,并且能够有效促进二者之间的灵活转换。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支出水平差距较大,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不同,但城镇市场相对农村来说较为成熟,因此,为了扩大国内需求,必须把重心放在农村市场上,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对农村人口收入的保障,持续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国将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链,扩大投资。对于乡村的建设发展而言,将加大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尤其是以智慧设施为代表的重点项目。农村的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水平也将大幅提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更加强调资源的有效配置,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资源观念改变和农村资源畅通交流,对农村脱贫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如就业渠道拓宽、民生保障改善等,为实现新时期贫困人口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接续战略,是对全面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提升。我国脱贫攻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累了许多好的工作经验和有效做法,如“五级书记负责”的领导制度、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工作制度等[1]。推动精准脱贫向乡村振兴转变,需要对现行的脱贫攻坚政策进行全面梳理,认真总结并借鉴脱贫攻坚中的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逐步建立一个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新工作体系。

3 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存在的困难

3.1 区域范围不同

精准脱贫的重点是中西部偏远地带的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环境恶劣、资源短缺、脱贫难度大且脱贫后极易返贫。乡村振兴聚焦的范围是整个农村,不仅包括偏远的贫困村,也包括非贫困村。精准脱贫往往针对贫困地区精准施策、帮扶和对症下药,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很多,其发展速度相对于非贫困区域也相对较快。因此,既要顾及贫困村的发展短板,防止其返贫,也要注重乡村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性。要实现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就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既要顾及贫困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又要突出乡村的整体性。

3.2 覆盖主体不同

精准脱贫针对的是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户,而乡村振兴的焦点是整个农村,不仅人口数量多,而且范围更广,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针对的对象只有小部分重叠,因此这两大战略因针对的对象不同,其相应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冲突。要实现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不能仅把焦点放在贫困地区的贫困户上,更要关注整个乡村的协调发展,调动各个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目标任务不同

精准脱贫的工作重点首先是满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需要,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着力点在于消除绝对贫困。乡村振兴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缓解的是相对贫困的问题。农村的整体发展在现在看来仍然存在许多短板,例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提高等。因此要实现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协调推进,补齐精准扶贫的短板,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机制。

3.4 政策实施的力度不同

在精准脱贫时期,国家对于贫困地区及人口采取了非常规的帮扶措施,出台了一系列特惠政策予以支持,例如贫困县可以享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非贫困县则无法享受[2]。这些特惠性的帮扶措施在带来一些好处的同时,也相应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一方面是非贫困户会产生一些不公平的情绪,另一方面是靠政策帮扶支持的贫困人口可能会产生依赖心理,缺乏自主工作的内生动力。二者相比之下,精准脱贫的政策具有特惠性,趋向于政府主导;乡村振兴的政策则具有普惠性,侧重于市场机制。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要协同推进,就要解决好政策普惠性与特惠性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4 “双循环”背景下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协同推进的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是国家面向乡村地区的重大战略部署,既要补齐精准脱贫的短板,又要从整体的角度解决乡村发展的不完善之处。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脱贫速度逐渐加快,这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乡村振兴则要着力优化和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巩固完善脱贫攻坚带来的成果。在新时期,实现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将是我国乡村未来的重要发展方略。

4.1 发展思想上的协同推进

首先,要明确不论是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政策最终的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服务,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虽然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乡村,但是市场主要是在城镇”。目前,主要依靠消费来拉动乡村的产业和农产品销售,然而大部分消费者居住在城镇,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乡村振兴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农民,还包括城镇的市民。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就要为城乡消费者提供多元化、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其次,乡村振兴应该从人民出发,遵循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从实践出发,因地制宜,坚决不搞“一刀切”。

4.2 人文发展上的协同推进

应在乡村振兴转型过程中建立起治理相对贫困的人文发展机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善贫困人口的人文发展环境。应完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将其合理分配;对于有入学困难的相对贫困家庭子女,政府应加大帮扶力度,确保已经消除相对贫困的家庭不能因学返贫和致贫。同时,应多实施一些优惠政策来鼓励优秀师资力量支援乡村学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4.3 产业上的协同推进

产业发展是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共同推进的基础,从长远来看,要解决农村的相对贫困问题,就必须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将产业规模做大,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很多农村的产业规模仍然较小、市场竞争力弱,乡村振兴则要整合产业资源优势。其次,要将乡村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乡村振兴要多扶持发展区域内的龙头产业和优势产业,发挥龙头产业对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从而稳定地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4.4 人才上的协同推进

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人才振兴,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和脱贫的根本,没有内生动力,仅靠外界帮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精准扶贫时期,将扶贫、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强化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和自力更生的能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需要人才支撑。

4.5 政策上的协同推进

首先,要强化领导机制,严格落实党的领导制度,由“五级书记”抓脱贫的联动机制转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3]。要建立健全解决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其次,要做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政策衔接工作,确定好需要取消和接续或者是需要完善的政策,精准脱贫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政策措施要继续保持,不能延续下去的政策要平稳过渡[4]。再次,要做好监督考评机制的相互衔接和推进,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监督、考核和评价等制度体系,严格杜绝形式主义,增强并巩固脱贫成果。

猜你喜欢
双循环协同攻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