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思政课程的实现路径

2021-12-15 21:27温孝文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民族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将高校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德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是强化和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本文主要对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进行研究,并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探索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思政课程新思路,并提出若干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课程思政 高校英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9.010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新媒体带来便利,容易受到互联网上各种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新时期教育改革下,各高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工作的主流趋势。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关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而大学英语则是使学生最容易受到外来文化思潮影响的学科,因此有必要对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提出要求、进行研究。

―、传统文化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智育与德育相结合。它不仅仅是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理念与思想,它要求学生将自我发展与国家发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入推广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成才、“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此外,英语课程与思政教学并不是机械简单的组合,而是一种深层次、高标准的有机融合,不仅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带入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更要使其贯穿整个英语专业的学科体系以及教材体系,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引领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品质与素养,实现德育、智育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

二、传统文化背景下思政教育与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传统文化影响下高校英语类课程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工具,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上普及最广的语言,有其独有的实用价值,高校英语课程有其独特的人文性。传统文化则规定了一个民族共有的价值规范,语言便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一个民族总是喜欢将自己精神追求蕴藏在民族语言当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同样具有人文性,总体上承载着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英语课程学习当中,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能被割裂开来看待的,应该是一种有机的统一。因而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注重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不仅能有效应用英语,而且还能认识到其具有积极的人文价值。

2.传统文化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民族地区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是维护地区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对我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来说,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事关国家发展全局。高校英语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一门课程,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又一定需要解西方社会的文化与思想,这对学生的文化观念与价值观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语言是了解文化的窗口,英语学习也可能成为西方势力进行文化渗透的一种途径。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思想政治导向,要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英语阅读材料当中体现的西方社会历史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为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贡献。

三、“课程思政”理念与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融合路径

民族地区高校及教师應该树立起“大思政”“课程思政”的理念,意识到英语课程更加需要融入思政元素,在注重培育学生语言知识与运用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特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教师要提升专业知识水排以及传统道德素质修养

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优秀的品格,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到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作为一个德行的榜样与楷模,成为学生提升自身德育修养的引路人。这就对教师在道德修养与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目标,将教书与德育进行有机结合,树立起教授专业知识与引领学生价值观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以帮助学生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着力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2.撷取相关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英语教材

一门课程的授课方向与范围往往要受教材内容的影响,因此,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英语教育的关键一步,就是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内容融入大学英语教材。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要秉持积极开放的态度,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的适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符合英语教学需要的内容进一步地发扬;坚决抵制束缚人性发展、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糟粕。同时,允许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我们知道,要想成为优秀的英语翻译,就必须在翻译作品上体现出“信、达、雅”的境界,我国传统文化典籍当中就深含着丰富的翻译教学素材,可供教育者发掘使用。比如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中国传统诗词的英语翻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翻译能力,还可以体现本民族的文化涵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更加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才能让传统优秀文化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服务。

3.挖掘和创新高校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深藏在英语课程专业知识当中,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挖掘,找出利于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素材。此外,教师还应针对英语课程的特点创新探思政教育元素索,在原有的“课程思政”理念的架构上进行尝试,将新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教学方案的设计中,并及时进行教学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英语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英语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同步提升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将民族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五千年来生生不息,持续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思想的沃土与精神的命脉。在高校英语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机制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是极其富有成效的举措,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架构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民族文化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各民族精神面貌,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其他民族的尊重与团结,促进学生民族意识的深度觉醒,提升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学生提供科学、正确的文化价值引领。

综上所述,英语-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已经成为民族地区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思路。“课程思政”是通过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协同教学,把“立德树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育理念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这一教育理念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还存在许多的实际性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如何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推动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树立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广利、程欣《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2] 林绿《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8期。

[3] 毕秀《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2期。

[4] 张鸾《民族地区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24期。

(温孝文,1969年生,女,壮族,江西会昌人,大学本科,现为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民族教育研究等)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民族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MINORITY REPORT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传承 民族 文化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