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诗文“四美”,提升文言审美意蕴

2021-12-15 21:27沈建芳
关键词:古诗文

沈建芳

摘 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随着部编教材的完善和成熟,古诗文比重的增加,如何利用好古诗文、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平时的课堂实践,从古诗文的绘画美、音乐美、意境美和人文美入手,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这个核心目标,将古诗文考查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有效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古诗文 四美探寻 文言审美素养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9.002

一、古诗文的“华丽转身”

与前几版教材相比,部编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比例大幅提升。6册语文书,古诗文篇数提升到了124篇,占全部课文的51.7%。同时,笔者整理了2020年和2021年杭州中考语文卷,对古诗文的考查内容和占比分数分别进行了统计:

2020年,古诗文名句默写占7分,名著阅读考查古诗文部分占1分,古诗文阅读设置了20分,总计28分。2021年,对联分析填空选择占3分,古诗文名句默写填空共占8分,考查诗人名字填空占1分,名著阅读考查古诗文部分为2分,古诗文阅读设置了19分,总计33分。

不难看出,杭州中考语文试题中,古诗文考查的分数在试卷总分的占比由23.3%提升到27.5%,并且考查题型更为多样化,考查形式更为灵活化,考查思维更为高阶化。古诗文的华丽转身,需要引起语文教学者的重视。

二、古诗文教学的理论指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要更需关注赏析理解,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三、古诗文的“四美”探寻

古诗文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学经典,兼具着绘画、音乐、意境和人文美,作为古代的优秀文化,被纳入部编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审美方向都有着引领作用。笔者认为,提升古诗文的审美素养,可以从绘画美、音乐美、意境美和人文美入手,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去落实。

(一)浅唱低吟,领略古诗文的音乐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开始,到鼎盛一时的汉乐府,再到享誉国内外的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是从传唱开始,这种音乐性,让古诗文变得灵动。教师可以借助古诗文自身在音韵上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配乐或歌曲等富有韵味的载体,将把古诗文诵读融入其中,吟出古诗文的“味道”,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文学情趣。

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嬋娟。

教师鼓励学生在诵读时,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文本节奏,拟出吟唱打拍子的节奏谱子。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小组之间进行诵读PK。评价标准不单单是抑扬顿挫,更鼓励形式上的创新。有的小组,2人吟诵,2人用手掌击打节拍,且有眼神交流,博得阵阵掌声;也有小组用朗读加上歌唱伴舞的形式,让大家刮目相看;有的小组穿上了古人的衣服,扮演豪放豁达的苏轼,手持酒壶,以一腔豪情演绎《水调歌头》的乐观豁达,沉浸式诵读震惊全场;也有小组自创曲调,以区别于歌曲《但愿人长久》的旋律,自成吟诵风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音调和方式,唱出古诗文的声音。一堂热闹的古诗文诵读课,就此产生。

疫情期间,笔者就很好地利用了古诗文为载体的歌曲,作为网课前的缓冲,比如童丽演唱的《月满西楼》(根据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改编),由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根据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编),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根据《诗经·蒹葭》改编)……学生边听边唱,无形中记住了古诗文内容,吟唱方式,提升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情趣。

(二)字斟句酌,欣赏古诗文的绘画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绘画是靠色彩、线条、明暗等变化来描绘形象,而古诗文是通过语言文字来描述生活场景。富于绘画美的古诗文在以文字塑造形象时,大量摄取了绘画的技巧和特点,从而使诗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绘画的美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古诗文的绘画美,有利于文本的解读,能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1.古诗文中的勾勒笔法,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笔者在执教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中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与学生分析文本,认为文中最精彩的便是这几个极富绘画美的短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山,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生1:寥寥数字,将大雪三日后的湖心亭描绘得唯美大气,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生2:前面的同学说数量词很有意思。我的想法是,张岱用了这么多表示微小的数量词,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反衬出天地的苍茫和辽阔。心中有“沧海”的人,才会将万物浓缩于“一粟”当中。

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古诗文的绘画美,用自己的语言将文字和画面的意境完美地呈现在课堂之上。

2.古诗文中的景物描写,让画面充满活力

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桃花源记》和九年级上册中的《醉翁亭记》也是具有绘画美的名篇。我要求学生自绘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文本美与绘画美的无缝对接。

3.古诗文中的色彩描写,让画面更饱满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在漫天皆白的雪地里,一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形成了红与白的强烈色彩对比,使诗歌的整个画面顿时充满了活力。美国学者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就曾说过:“色彩能有力的表达情感。”色彩描写为古诗文增添了不可抵挡的绘画美。

(三)意象探索,体会古诗文的意境美,陶冶学生文学性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便是诗的“意境”。教师要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文学性情,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比如针对王维《使至塞上》中的经典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抓住意象,自主分析文本的意境美:

生1:“漠”“烟”“河”“落日”这四个意象,再加上“大”“孤”“直”和“长”“圆”这五个形容词,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塞外的奇特风光。

生2:荒凉塞外,用“大”字可以想象宽广的画面,烽火台上一缕浓烟格外显眼,在浩瀚沙漠中,就觉得“孤”。而“直”有一种刚毅之美。

再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句子意境深远: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这个“清”到底是哪般心情?

生:有泠泠水声,有清冽小泉,有青树翠蔓,有若空游的小鱼,均在“乐”上徘徊,可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又急着想要离去。清,并非小石潭的景物凄清,而是因为此刻柳宗元内心的凄清。

余秋雨在《柳侯祠》一文中提到:“柳宗元在永州的十年,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时间和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小石潭记》的意境因作者“记之离去”而得以保全,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在反復揣摩、品味中,学生的文学性情得以陶冶。

(四)深入推敲,品评古诗的人文美,引领学生的人文情怀

古诗文之所以经得起历史的淘洗,在于它们给后人提供了精神养分和情感寄托。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慷慨激昂地陈述了自己的览物之情,也探求了“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彰显了人生的格局,绘制了鲜亮的精神底色,体现了人文美。人,不可随波逐流,失去方向;更不可自暴自弃,失去本有的至情至性。

综上所述,每一篇古诗文,都蕴藏着自己的“美”。或绘画美,或音乐美,或意境美,或人文美,或四者兼有。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不可一味地追求考点,追求字词的落实。当教师着眼于古诗文审美能力培养的时候,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也会在无形之中提升。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文言兴趣,提升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文学性情,引领好学生人文情怀,形成自己的文言教学“磁场”,既能为考试服务,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那么古诗文在语文教材中能更好地彰显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勇《诗歌教学应注重“四美”教育》,《新课程》2016年第8期。

[2] 李胜建《我的学生我的课》,辽宁教育出版社2017年。

[3] 王力《诗词格律》,团结出版社2018年。

猜你喜欢
古诗文
沿溪完小:古诗文比赛强素养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初探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由看图诠释到创编现代文:高效记忆古诗文的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
酬赠之作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初中古诗文如何做到“少教多学”
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