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模式下传统文化与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结合探究

2021-12-15 21:27杨帆冯小苗
关键词:生物传统教学模式

杨帆 冯小苗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生物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对此,本文将尝试对在线模式下传统文化与初中生物课堂的结合途径做出探析,从教学情境创设、多媒体应用、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思考,以便为相关教学活动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在线教学 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生物学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9.013

线上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是新尝试、新体验,但是对全体教师来说却是不小的挑战。在“停课不停学”的理念指导下,初中生物教师对网课的教学形式作出了深入思考,希望在陌生的教学阵地上做出不输以往甚至优于线下课堂教学的成绩。在这种整体环境下,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优势、引入传统文化就成了改善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物质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与日俱增,特别是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和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在现代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拓展文化认知,将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这样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又达到了文化传承和教育的目的。

一、关于在线模式下传统文化与初中生物课堂的结合分析

线上模式教学在教学资源的使用和课堂表现力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学生对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呈现出高度积极性。然而,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在线教学模式的适应程度不高,所以实际教学效率还是稍逊于面授式教学。尤其是在线教学过程中,学习自觉、行为把控全凭学生自己,这便削弱了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作用,最终导致了在线教学整体效率低下的状况。不过随着教师线上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得到优化,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改善线上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传统文化与生物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而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与发展,增强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结合在线教学实际可以认识到,将传统文化与生物知识相结合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从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来看,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与现代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很多文化理念和初中生物课堂知识高度契合。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中积聚了无限的力量,蕴含了无限的财富,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瑰宝。例如“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揭示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生物与环境》的教学中有着良好参考意义;孔子提出的“仁爱万物”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这点恰好符合《生物的多样性》教学中的情感、价值观培养目标;“安平乐道”的理念则展现了对生命存在的乐观态度,在学习《生命活动的调节》时,也能由此印证心理健康对生理活动的影响。总而言之,在线模式下传统文化与初中生物课堂的结合具有可行性,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则会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中,获得生物学习和人生发展上的启发。

二、在线教学模式中传统文化和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融合途径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诗词有着大量的传世佳作,其中不少诗词的描写对象是自然生物或者生物现象。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生物教学有机融合,使古诗词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将诗词引入在线教学模式,可以让枯燥的生物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增强生物知识的趣味性,学生也能在高度兴趣的作用下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另外,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习惯从知识的角度进行解读,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引入给学生提供了人文观察的窗口,给学生创造了感受生物学和社会文化关系的良好机会。正如《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两栖类中的典型——青蛙当作教学的切入点,通过教学软件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展示给学生,以此展开教学,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青蛙会在什么时候鸣叫,这是为了什么,这种行为属于什么”。这个问题既联系了诗句,也和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们既可以从诗文中寻找答案,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做出解答。对于久坐在电子设备前的学生来说,这种形式的提问无疑调剂了学习活动。有些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直接答出青蛙在夏季出现,鸣叫则是为了繁衍后代的求偶行为;也有学生从诗词的角度进行了解答,“鸣蝉”和“稻香”都是夏季的风景,所以青蛙的鸣叫自然也在夏季。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拓展“鸣蝉”的知识,蝉鸣其实也是一种求偶行为,并且蝉的成虫只有雄蝉会鸣叫。从这里就可以发现,短短诗句中描绘了两种生物的求偶行为,所以适当引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生物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诗人描绘的自然景观中往往带有独特的美感,学生在文化的感染下势必会对自然界产生兴趣,这也有利于引导學生探究生命的奥秘,让学生用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对生物学习。

2.利用多媒体优化线上教学体验

线上教学的优势在于多媒体教学设备带来的多种教学形式,以及网络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线上教学时完全可以采用多媒体工具引入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内容,以此达到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因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侧重宏观世界,所以教学的内容相对直观、形象,这就给了传统文化渗透的机会。正如《鸟的生殖和发育》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枯燥的对知识进行讲解,然后辅以教材上的图片展开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体验只能保持在较低水平。反之,如果教师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取材,向学生展示齐白石的《孵蛋图》等画作,便可以让学生广泛地观察到鸟类的繁殖行为。另外,在鸟的发育教学中,可以引入“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诗句,辅以舒缓的古筝曲目展示反映鸟类繁殖的画作,让学生印证所学知识,感受自然界的美好,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不断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3.引导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探索精神

在线教学模式下传统文化与初中生物课堂的结合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索精神,教师在上课前可以通过网络途径收集传统文化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作品因时代局限性产生的谬误,从而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精神。例如“只羡鸳鸯不羡仙”中的“鸳鸯”在传统文化中常用于表现夫妻和睦、相亲相爱,但是现实中鴛鸯完成交配以后,雄鸳鸯就不再过问后代的哺育,这显然和诗句描述不符合;“螟蛉之子,蜾蠃负之”常被化用为“螟蛉子”,也就是收养的义子,但是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却是捕食关系。教师可以将此作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让学生明白探索精神的重要性。传统文化融入生物课堂,必须以提问为主线,将提问转化为主题探究活动,通过主题探究活动产生智慧、建构新知识。没有问题的探索,没有学生的主体活动,就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没有学生的智慧火花,文化教育就更难实现。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独创性的意见,不唯书、不唯师、不唯权威,要敢于质疑,从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实现春风化雨,默默育人之效。

在线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教师应当正视在线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在认清在线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和缺点以后,采用引入传统文化等方式优化生物教学,让学生在积累生物知识的同时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生物学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整体设计融入内容、探索融入途径、讲究融入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必将提升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更加丰厚的营养。

参考文献:

[1] 常兰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优化中学生物学教学》,《生物学教学》2016年第2期。

[2] 杨文举《关于疫情背景下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

[3] 林明基《解析初中生物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文理导航》2020年第7期。

[4] 金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探索》,《科教文汇》2020年第5期。

[5] 燕艳《生物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分析》,《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

[6] 朱婧琳《传统古诗词与现代生物科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碰撞》,《中学生物教学》2019年第5期。

(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在线教学模式下初中生物精品课例的探究》(20200101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生物传统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第12话 完美生物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趣多多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少年力斗传统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