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要求下小学研学课程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2021-12-15 21:27张艳
关键词:中华核心传统

张艳

摘 要:核心素养这一理念在教学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项基本课程,其課程旨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所学与生活实际所联系,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反馈,我们发现,把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融进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笔者将从核心素养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之研学课程如何与传统文化结合开展进行浅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9.030

在我国当下的教育课程建设中,政府、校方以及家长都过度重视学科的建设,而忽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的应用,这导致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践之间的分离。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小学教育开始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地位。让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能够用眼睛发现“真善美”,能够用心去感受社会。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

1.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小学阶段应当注意以综合性为主要特点,并且要注重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联系是不可忽视的。为了掌握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实践技能,小学综合教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实践技能、学习技能、自我表达和理解技能。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活动获得到更广泛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2.实用性

实践是小学阶段综合教育政策当中的另一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有别于传统教学。在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相关理论,还要指导学生,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学以致用,不断进行自我讨论,以优化行为和思维,这种教育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习惯,使他们学得更好。

3.自主性

小学综合实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自主性,它能够让学生感受自己是主体性的基本原则,身为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并且能够设计和组织符合学生需要的活动,它能使他们去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适应自己的能力和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4.开放性

开放性和生产力是小学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必须要去注意到的两个特点,这些活动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根据学生的行为而调整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充分考虑和监督学生的行为,设计和组织活动,让学生累积丰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参与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让他们能够在好奇心和兴趣爱好的簇拥下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

1.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能够用在校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成为当下小学生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在小学阶段,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解决生活中以及学习中的小问题。例如,在生活中,有人不按照规定插队买票,有人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这时学生可以通过言语来进行制止,或者以身作则来减少此种行为的发生;在学习上,同班同学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痛哭流涕,学生可以先对其进行安慰,然后借助课余时间帮同学进行补习。不同的学生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或许不同,但能够根据自身所学知识来解决对应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一部分,其是现代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助推剂。学生通过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开拓自己的想象力,学会使用灵活且多样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核心素养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旨在开发学生的思想,不把学校和教师的想法强加到学生思想中,因此,学生在生活中以及学习中富有创新意识。例如,在生活中,学生会将废弃的饮料瓶制作成笔筒二次利用,将纸箱改装为收纳盒等;在学习中,主动使用新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题等。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意识是当下各阶段学生都应具有的思想意识,集体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有效载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多数以集体的方式展开。在核心素养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通常会将活动分组具体化,然后再以组为单位共同参加活动,一项活动的完成需要小组中所有的同学合作完成,小组中的学生会为了共同的荣誉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与小组中其他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了合作精神。也让学生明白了在当今社会下,与他人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与他人合作能够更好地完成一项特定任务。

4.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

​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与人之间越来越追求和谐相处,在当下的交流与发展中,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他人的服务,同时,这也需要让自己为他人提供服务,一个人如果在社会中脱离“服务”这一关键环节,他将在社会中无法生存。而在核心素养下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将充分引导学生为他人服务,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为社会提供更多服务行为,同时尊重他人的服务活动。其活动主要表现为:学校引导学生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服务,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增添了自身的社会体验感。这种活动能够充分帮助学生形成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能够在社会需要的时候为他人提供服务。

5.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是当下培养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意识。在核心素养下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明白每个学生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应担当起属于自己的那份社会责任,做对社会负责的人。其活动具体表现在:学校开展“保护环境”“尊老爱幼”“团结奉献”类的主题活动,以及学校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福利院等为一些老人和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老人和孩子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温暖。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从而树立责任和担当意识,使学生在遇到问题与困难时,不畏缩,能够勇敢面对。

三、如何落实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1.为综合实践活动设置具体目标

为综合实践活动设置具体且明确的目标,例如,价值观念、责任担当、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这些目标的规定,能够使学生们的核心素养以及个人知识水平得到提升。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为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可以把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学习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使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愿意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骄傲。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扬中的一份子,要努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中华基本礼仪、辨别真善美、树立人生理念等。为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做到循循善诱,为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当学生不能够独立完成时,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由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还比较弱,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完整,对事物的认知不能够做到全面。所以,要充分注意到中华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的过程在各个年级的不同,要让各年级有平缓的渐进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前后衔接得当。要让各年级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形成共性,从而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发挥到极致。

2.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中

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以知识丰富为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中,能够丰富课程教材资源。不过,当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不够完备,即使课程融入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但是缺少具有相关方面专业的教师的引导学习,使得课程与师资资源不相匹配,课程标准制定模糊。所以,要重新整合资源,对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进行重编。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中十分重要。

一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围绕当地的文化特色来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例如,借助当地名人旧居开发“名人故居小导游”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讯,对名人事迹有充分了解,学习名人的相关文化素养及积极的精神,并据此编写相关导游解说词。二是结合其他学科的传统文化内容,制定实践活动,将学习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经验结合起来。例如,结合小学班级的识字教育,我们可以制定一系列特殊的活动,为了在生产生活中体验象形文字的文化意义,认识到象形文字源于人们生产劳动和精神文化生活,从而认识象形文字的本质。根据勾股定理数学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相应的特殊活动,在生产生活中发现相关现象,查阅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古代人运用勾股原理进行创作和工作的真实事件,了解出中华民族在数学方面的经验。

3.使学生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中小学根据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需要,实现教育目标,旨在将民族的情怀、社会关怀和个人情感融入生活、融入社会与自然当中。也就是说,只有跟随国家历史的发展,才能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这一学科的教育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其中。

首先,传统文化的精华必须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将知、情、意、行逐渐升华,只有在发达的传统文化下,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教育,才能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精神,转变为自己的个人行为习惯,自觉传承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比如,开展以“学雷锋围绕现实”为主题的活动,学生首先要了解雷锋的事迹和时代背景,感受雷锋热爱工作、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形成对雷锋的高度评价,然后寻找周围的“雷锋”,总结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事迹,制定学习雷锋的行动计划,然后将自己的实际行动付诸实践,在师生之间交流经验。

其次,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自我分析之中。综合实践课的意义在于,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清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关系和价值观,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于学生的自我分析,而“反思”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独特的、有价值的,值得高度评价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深一层次的渗透需要学生的自主教育。同时,分析研究结果,通过对学生所开设的课程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化课程内容,建立问题结构,提高学生对文化理解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模式的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这对教师队伍的改革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文化活动,完善综合实践文化活动的对象和教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优化教师引导和学生体验过程,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这一路径积极有效地将中国优秀的傳统文化融入中小学生的实践课程中。

参考文献:

[1] 孙秀菊《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及策略》,《新课程导学》2019年第17期。

[2] 景岩《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建构》,《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3] 赵开鉴《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新课程研究》2019年第2期。

[4] 殷世东《活态文化视角下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考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第4期。

[5] 廖纪元、郭辉雄《综合实践活动年级主题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辽宁教育》2020年第7期。

猜你喜欢
中华核心传统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少年力斗传统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