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配合耳穴压籽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12-17 13:39张兴强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失眠临床疗效

张兴强

摘  要:目的  探析中医推拿配合耳穴压籽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聊城市中医医院推拿科收治的70例失眠患者。将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耳穴压籽组和联合推拿组,各35例,耳穴压籽组进行耳穴压籽治疗失眠;联合推拿组在耳穴压籽组基础上进行中医推拿配合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推拿组患者PSQI评分值低于耳穴压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推拿组总有效率高于耳穴压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推拿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低于耳穴压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医推拿配合耳穴压籽治疗失眠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水平,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推拿;耳穴压籽;失眠;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6-0178-03

失眠是指无法正常进行睡眠,入睡困难,导致长时间睡眠不足,浅睡眠,易醒,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严重者会导致彻夜难眠。临床表现多为入眠困难,维持睡眠困难,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目前临床采用药物治疗较多,但使用西药治疗,会导致患者长期使用引起药物依赖,使失眠的治疗更加困难。中医治疗失眠在目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的治疗理念为绿色安全的对失眠进行预防治疗,避免让患者摄入过多的药物,通过科学的方法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来改善失眠。有研究显示,临床上采用中医耳穴压籽和中医推拿两组方法治疗失眠,治疗效果显著[1]。为此,本研究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聊城市中医医院推拿科收治的70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析中医推拿配合耳穴压籽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聊城市中医医院推拿科接受治疗的70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耳穴压籽组和联合推拿组,各35例。耳穴压籽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5.43±13.56)岁;病程0.50~12.50个月,平均病程(6.75±3.37)个月。联合推拿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6.13±12.89)歲;病程0.50~12.00个月,平均病程(6.56±3.51)个月。两者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的内容,并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此次研究通过了医院伦理协会审核。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失眠的诊断标准[2];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无认知功能障碍;其他重大疾病。

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②耳朵及推拿部位有伤口,对穴位贴过敏者。

1.3  方法

耳穴压籽组为耳穴压籽治疗,干预时间为4周,耳穴压籽:主穴选择为神门、交感、脑点、枕、垂体,评估患者目前的症状,选择配穴。用75%的酒精对耳郭皮肤进行消毒,干后用镊子夹取粘有药的胶布,进行制作穴位贴,将其贴在对应穴位上,使用手指用力对压穴位,按压到感觉能承受范围内有酸、麻、痛感为宜,可以感觉到耳廓有发热、发胀。2~3 min/次为宜,按压3~5次/d。穴位贴2 d更换,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周。

联合推拿组在耳穴压籽组基础上进行中医推拿配合治疗,干预时间为4周,耳穴压籽方法与前者相同,中医推拿:于患者坐位下,医者采取一指弹偏峰推法和两手拇指抹法,从印堂向上推拿至神庭,推拿5次;同样从印堂开始,向两侧、从眉弓至太阳穴进行反复推拿5次;再反复推拿眼眶周边进行5次;使用扫散法,于头部两侧胆经循行处,交替按揉1 min;以头顶为初始点,采取五指拿法,至枕骨下方,改换使用三指拿法,以此反复推拿3 min;以五指拿法从头顶开始,拿到枕骨下部改用三指拿法,并配合拿风池2~3 min,拿后对按风池1 min。之后由坐位转换为仰卧位用    法沿脊柱两侧华佗夹脊穴操作,并配合揉,点按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等穴5 min。以上推拿操作,1次/d,6次为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的治疗,各疗程间隔2 d[3]。

1.4  观察指标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表(PSQI)[4]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价,总分0~21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痊愈:睡觉时间达到了6 h以上,深度睡眠,起床以后精神充沛;显效:症状有所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时间大部分在6 h以上,有时不足6 h;有效:症状减轻,增加的睡眠时间不足3 h;无效:症状无变化或有所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分为(头晕目眩,多梦易醒,肢体倦怠,健忘心悸)4个中医证候,每项0~6分,分数越高症状越明显[5]。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对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临床疗效,证候积分数据进行计。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SQI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PSQI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推拿组患者PSQI评分值低于耳穴压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推拿组,总有效率高于耳穴压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联合推拿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各项评分低于耳穴压籽组中医症状各项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长期工作导致人们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失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失眠已经成为仅次于头痛的神经科门诊的第二大疾病[6]。失眠会引起生物节律混乱,导致内分泌功能失常,易导致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疾病[7]。中医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推拿与耳穴压籽,是临床常用的治疗失眠的方法。为此,本文探析中医推拿配合耳穴压籽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值均有降低,联合推拿组患者PSQI评分值均优于耳穴压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推拿组治疗效果优于耳穴压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推拿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耳穴压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证明,采取中医推拿配合耳穴压籽治疗失眠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水平,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分析其原因:耳上穴位多与身体内脏息息相关,对耳穴刺激,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整脏腑气血的效果[8]。而对神门、交感、皮质下的刺激,能够起到镇静、催眠、安神促进睡眠的作用,对大脑皮质具有调节功能及对血管的舒缩功能[9]。再通过推拿的手法對患者头部的穴位进行刺激,扩张患者的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同时伴随着患者血流量的增快,患者大脑局部缺氧的症状也会得到缓解,推拿手法能够有效地调节患者的植物神经系统,抑制大脑皮层的异常放电和过度兴奋状态,从而恢复大脑皮层及相关神经系统的平衡[10]。

综上所述,运用中医推拿配合耳穴压籽治疗失眠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水平,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菁,刘旭峰,薛卫国.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3):432-433.

[2]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4):1844-1856.

[3]汤艳妮.中医推拿治疗失眠的疗效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36(5):575-576.

[4]颜承民.中医推拿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8):27-28.

[5]王友静.耳穴压籽对中风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8):100-101.

[6]史敏.中医推拿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8(15):22-23.

[7]司井夫,刘峰,卜渊,等.针刺推拿联合疏肝安神汤对失眠患者5-HT、DA水平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8,34(12):21-25.

[8]张美娟.耳穴压籽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失眠症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32):194-196.

[9]黄丹娇,林友燕.经络推拿联合五音疗法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性失眠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1,28(1):94-95.

[10]庄琼霞.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2):111-112.

猜你喜欢
失眠临床疗效
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芪枣安神汤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帅焘运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临床观察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