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tRNA亮氨酸基因第3251位点A到G点突变致线粒体肌病伴高乳酸血症1家系报告

2021-12-23 10:21郭雯琪任可欣王迎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肌无力参考值肌纤维

郭雯琪, 任可欣, 曹 华, 王迎新

线粒体tRNA亮氨酸基因(mitochondrial tRNALeu(UUR) gene (UUR,R=A or G),MT-TL1,OMIM:590050)突变能够导致线粒体疾病。MT-TL1包含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第3230-3304碱基对。目前已经发现的MT-TL1的致病性点突变有:3242 G>A,3243 A>G,3249 G>A,3250 T>C,3251 A>G,3256 C>T,3260 A>G,3271 T>C,3274 A>C,3290 T>C,3303 C>T等[1~12]。MT-TL1最常见的突变为3243 A>G点突变[1~12],特征性地表现为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wi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而MT-TL1 3251 A>G点突变的患者相当少见。自1993年至今,世界范围内仅公开发表了3个家系的病例报告[1~3];2020年复旦大学儿童医院报告的对21例中国线粒体肌病患儿进行基因测序,发现了1例MT-TL1 3251 A>G点突变患儿[4]。因此,由于病例稀少,目前对MT-TL1 3251 A>G点突变所致的线粒体疾病的致病性及临床异质性认识还不充分,需要不断积累病例。现报告我们发现的1个MT-TL1 3251 A>G点突变的中国家系。

1 临床资料

先证者,女,20岁,汉族。因“反复发作性胸闷、全身无力8 y,再发5 d,加重伴尿潴留1 d”于2013年11月21日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经会诊后转入神经内科。患者自8y前12岁时开始出现反复发作性胸闷、全身无力,严重时不能行走,自诉发作时在外院诊治时发现多种酶学指标增高(具体不详),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未确诊。类似严重发作有3次。12岁时,她因此病辍学了。近2 m来患者做家务较劳累,入院前5 d再次出现胸闷、全身无力、心率增快,双下肢近端肌肉疼痛,可以平地行走几步,抬手及上台阶无力,恶心,入院前3~4 d能正常饮水,未进食物。入院前1 d上述症状加重,伴尿潴留,在当地医院急诊留置导尿后转来我院急诊。既往史:否认其他疾病。个人史:足月顺产,自幼较同龄人运动能力差,智能发育正常,身高较矮153cm(父母身高均为160cm)。为父母的独生女儿。家族史:亲属中无肌无力患者。母亲自30多岁起患有糖尿病,50岁时出现肾功衰竭、双目失明。父亲体健。入院时查体:体温36.0 ℃,脉搏14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25/57 mmHg。神清,语明。精神、智能正常。双眼上睑轻度下垂,双侧面肌无力,颈肌和躯干肌无力,不能抬头,不能在床上翻身。四肢肌肉容积减少,双下肢肌张力减低,四肢肌力2级,四肢腱反射对称性减低。头部MRI正常。心电图:HR 142 bpm,窦性心动过速。血液化验显示她患有乳酸酸中毒:动脉血气分析:pH 7.004,PCO222.6 mmHg,PO287.0 mmHg,HCO3-act 5.5 mmol/L,HCO3-std 8.0 mmol/L,剩余碱-24.4 mmol/L↓;血浆乳酸浓度14.2 mmol/L↑(参考值:0.7~2.1 mmol/L);血清CK 5820 IU/L↑(参考值:90~135 IU/L),CK-MB 767.2 μg/L↑(参考值:0~5 μg /L)。血常规:WBC 18.50×109/L↑,N 79.01%↑,RBC 3.77×1012/L,Hb 116.0 g/L,PLT 168×109/L。ALT 138 IU/L↑(参考值:13~69 IU/L),AST 435 IU/L↑(参考值:15~46 IU/L)。甲状腺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均正常。心脏彩超正常。腹部彩超正常。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运动单位动作单位(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MUAP)呈现波幅降低,时限缩短。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右侧股外侧肌活检显示肌束间和肌束膜内纤维脂肪组织增生。HE染色显示大量稍蓝染嗜盐基破碎肌纤维,少部分肌纤维内含有大小不等的数个小泡,可见部分萎缩肌纤维和再生肌纤维,部分肌纤维核内移。改良GOMORI-TR染色(modified Gomori trichrome,MGT)可见部分破碎红纤维(ragged-red fibers,RRF)。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染色显示散在分布的COX(-)肌纤维;COX/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染色可见COX(-)肌纤维SDH(+)。抗线粒体内膜(mitochondrial inner membrane(3H2248),MIM,(SANTA CRUZ:sc-71589))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显示受累肌纤维肌膜下MIM染色强(+)的线粒体积聚。抗肌球蛋白重链新生型[myosin heavy chain(neonatal),MHC-n,(Leica,NCL-MHCn)]抗体IHC显示几个MHC-n(+)肌纤维(见图1)。油红O染色显示部分肌纤维含有过多脂质。PAS染色没有检测到糖原沉积。外周血mtDNA测序显示MT-TL1 3251 A>G点突变,外周血中G突变峰约28%(见图2)。进一步对她的父母和亲属进行mtDNA测序,显示她的母亲同样有MT-TL1 3251 A>G点突变,其外周血中该突变负荷为23.3%(见图2,家系图见图3)。她的母亲自30多岁时即患有糖尿病,血浆乳酸水平轻度升高3.6 mmol/L(参考值:0.7~2.1 mmol/L)。综上,该青年女患者被诊断为母系遗传的MT-TL1 3251 A>G点突变所致的线粒体肌病伴高乳酸血症。给予高糖低脂饮食、吸氧、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注射液40 mg/d×6 d,静点复合辅酶注射液、肌肉注射维生素B1与维生素B12注射液2w;长期口服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片、丁苯酞软胶囊、维生素B1片、维生素B2片、维生素B6片、辅酶Q10和腺苷钴胺片。入院1w后她的病情明显减轻,双下肢肌肉疼痛缓解,能够独立行走、自行上楼梯了。住院12 d后,她的症状缓解了,出院前复查心电图:HR 81 bpm,窦性心律不齐。再次进行血液化验结果为CK 162 IU/L↑(参考值:90~135 U/L),CK-MB 28.45 μg/L↑(参考值:0~5 μg/L)。血浆乳酸浓度 5.97 mmol/L↑(参考值:0.7~2.1 mmol/L)。经随访8 y,她可以独立行走和做家务,再无上述急性发作。她的母亲在53岁时因尿毒症去世。

A:HE染色×100。左下角箭头显示脂肪组织增生;其余箭头指向肌内膜下稍蓝染嗜盐基肌纤维;B:COX染色×100。箭头指向散在分布的COX(-)肌纤维;C:MGT染色×200。箭头指向RRF;D:MHC-n染色×100。箭头指向MHC-n (+)肌纤维;E:SDH染色×100。箭头指向SDH深染蓝纤维;F:COX/SDH染色×100。箭头指向COX(-) SDH (+)肌纤维;G:抗线粒体内膜抗体染色×100。箭头指向散在分布的染色强(+)肌纤维图1 先证者右股外侧肌活检染色图片

A:先证者外周血m. 3251 A>G,G峰约占28%;B:先证者母亲外周血m. 3251 A>G,G峰约占23.3%图2 mtDNA基因测序结果

图3 家系图

2 讨 论

青年女患,自幼表现为运动不耐受,病情因疲劳、饥饿加重时会表现为心动过速、肌无力加重,血清CK明显升高。否认肌肉病家族史。此次由劳累与饥饿诱发出现严重肌肉无力、心动过速、恶心、乳酸酸中毒。血清CK和乳酸水平显著升高。经过休息、吸氧、补充ATP、复合辅酶和甲泼尼龙注射液治疗,症状明显改善,运动能力稳步提高。肌肉活检发现散在分布的COX(-)肌纤维[COX代表呼吸链复合体IV,由mtDNA和细胞核DNA(nucleus DNA,nDNA)基因共同编码[9,11,12]];COX/SDH染色发现呈马赛克分布的COX(-)SDH(+)肌纤维(SDH代表呼吸链复合体Ⅱ,完全由nDNA编码[9,11,12]);COX(-)纤维的马赛克分布提示mtDNA突变(肌细胞间的异质性变化)。MIM IHC显示受累肌纤维肌膜下线粒体积聚。以上结果支持该线粒体肌病源于mtDNA突变。基于以上,mtDNA基因测序显示MT-TL1 3251位点A>G点突变,外周血中G突变峰约28%。她母亲也有该点突变,外周血中该突变负荷为23.3%。综上,该青年女患者被诊断为母系遗传的MT-TL1 3251 A>G点突变所致线粒体肌病、心动过速、恶心和乳酸酸中毒;她的母亲表现为线粒体糖尿病。这个中国家系为继续丰富MT-TL1 3251 A>G点突变的致病性及临床异质性提供了进一步的临床、生化学、肌肉活检以及遗传学证据。

在哺乳类和鸟类,腺嘌呤(adenine,A)正常地保守地位于3251位点碱基上,在MT-TL1基因的二氢尿嘧啶核苷环上,它位于与3243碱基相对的位点上[10]。迄今为止,只有4篇文献报告了MT-TL1 3251 A>G点突变。1993年,Sweeney 等[1]首先报告了一个线粒体肌病伴有青年猝死的与MT-TL1 3251 A>G点突变相关的英国家系。1996年,Houshmand等[2]报告了瑞典的一个MT-TL1 3251 A>G点突变的散发病例,这个女孩的父母和2个兄弟体健,患有间断发作的胃肠道征象:轻度用力时腹泻、恶心、疲劳、心动过速。13岁时,她全身肌无力和消瘦,尤其是肩胛带和骨盆带肌。14岁时,患者出现心肺衰竭、高碳酸血症,心肺复苏后死亡。2013年,Mancuso等[3]报告了1例意大利的成年男患,有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和双上肢肌无力,突发呼吸衰竭,肌肉活检发现RRF和COX(-)肌纤维,伴散在炎细胞浸润和坏死肌纤维,mtDNA分析揭示了MT-TL1 3251 A>G点突变,除呼吸机辅助呼吸外,试验性给予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和卡尼汀治疗,临床效果极好。2020年,复旦大学儿童医院的Hu等[4]发表了1组有24个病例的中国儿童线粒体肌病患者的临床研究,有21例患儿完成了基因检测,有1例儿童mtDNA分析发现MT-TL1 3251 A>G点突变,列表显示患儿在10岁时起病,表现为肌无力、运动不耐受、胃肠道受累、心肌受累、呼吸衰竭,16岁时死亡,没有其他的家系资料。

MT-TL1不同位点突变可以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即使是同一点突变,如最常见的MT-TL1 3243 A>G点突变,也表现为一系列表型,推测可能与不同的突变的mtDNA比例和年龄相关。

相信随着相关病例的逐渐积累和对该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在不远的将来,科学家们将会进一步阐明MT-TL1 基因不同位点突变导致不同的临床表型的确切机制。

猜你喜欢
肌无力参考值肌纤维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萍乡市体检人群甲状腺功能正常参考值范围及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调查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PD-1和IL-23水平及其与AChR-Ab、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预防护理在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预防误吸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健康成年人甘油三酯参考值的空间变异特征
妊娠妇女甲状腺功能血清指标参考值的建立
肌无力综合征合并重症肌无力1例
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中Foxp3及其胞内CTLA-4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