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经典篇章 融学科思政

2021-12-23 11:40吴青松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7期
关键词:志愿军学情语文课堂

吴青松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7-185

部编版初中语文书在2021年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散文收进了教材,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属于“家国情怀”主题。这是一篇经典的篇目,这篇“老课文”承载着几代人初中时代的记忆,久违的重逢让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让经典篇目回归,让历史故事来铭记,更让我们的学生深刻感受到有这样一支“军队”,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彰显出我们是一个友善、互助的民族。历史书中歌颂的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学生比较熟悉,我们更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是一种至高无上高尚的爱国情怀。这也是我们经典回归的最终目的。

部编教材的阅读教学一定要从学生、文本和文本的个性出发,明确一堂课“教什么”的问题;其次,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这是教学理念的体现,要关注课堂主问题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眼中一定要有学生,贴这孩子飞,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来推动教学的流程;最后,要明确“为什么而教”,关注学科立德,在潜移默化中“正三观”,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一篇语文课文教学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关注教学过程的要注意的细节,让我们的教学融合学科思政,打造高效“立学”课堂。

采用列举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来串讲课文。学生能够快速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扣住“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事”“最可爱的情”一一呈现。围绕文章叙述了志愿军战士的哪些英雄事迹?哪件事情让你感受最深?三个故事调换?新时代,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最可爱的人”?为什么?这样可以快速的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命脉。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每一环节问题设计要充分体现小组合作中的师生互动、生生的互动、和教学智慧生成。列举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教学细节的机智处理,以及如何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等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的应对方法。

用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学做批注,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者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批注。这是课本给批注下的定义,其实,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文章的本身细化批注的内容,让学生有个抓手。把握细节,感知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并加以拓展。本文学生会关注到课本中的三个事例,特别是第一个事件,松骨峰的战斗,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写作手法、用词的角度批注。学生能关注到战争惨烈的场面,志愿军战士敌人殊死搏斗的场景,如动词“捺倒、紧握、衔、扣、抱”等动词,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的使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点抓住这些词语通过重读来体现我们心中爱憎分明的情感,分析过程中可以以共读来体现情感。第二个事件我们可以让学生就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去分析品读,带领学生感受到在灾难面前生命至善,生命第一。不仅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志愿军的高尚品质,更是思考自己对于生命的态度,浸润生命化课堂教学意识。第三件事情除了让学生关注描写手法外还要重点字词。如三次出现的“笑”。从不同情境下的笑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词句,这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仔细品位的点,只要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品质。在结合时代背景和现代价值引领的结合下,迈向学科德育的新高地。

除了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对于这样的经典文章,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几个点,以免轻重部分,脱离我们的教学目的。

教学时数的设定因学情而定。对于本文的教学由于字数较多,篇幅上较长,初一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阅读量,如果在加上细枝末节的剖析,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所有预设可能有点顾头不顾尾,存在着不够深入,甚至会有点儿隔靴挠痒。我们执教时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必须由学生掌握的学情来决定,坚决执行学生懂得不用我多说,学生不清楚的必须要说,而且要来龙去脉地说;语文课堂中的文本价值引领一定要契合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到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不能搞标签式样的、快刀斩乱麻式的“张贴”,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走心,至少走进文本的情境,走进作者的情感天地,弄清写作的目的和缘由,课堂中的对话更要走进师生的内心。只有这样,才能激起课堂上师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时数的设定因学情而定。对于本文的教学由于字数较多,篇幅上较长,初一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阅读量,如果在加上细枝末节的剖析,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所有预设可能有点顾头不顾尾,存在着不够深入,甚至会有点儿隔靴挠痒。我们执教时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必须由学生掌握的学情来决定,坚决执行学生懂得不用我多说,学生不清楚的必须要说,而且要来龙去脉地说;语文课堂中的文本价值引领一定要契合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到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不能搞标签式样的、快刀斩乱麻式的“张贴”,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走心,至少走进文本的情境,走进作者的情感天地,弄清写作的目的和缘由,课堂中的对话更要走进师生的内心。只有这样,才能激起课堂上师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

關注经典篇目的价值引领。本文选材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以作品中议论和抒情也是独具特色。我们教者往往会拘泥于教学参考中关于三个事件叙述后对志愿军精神品质的界定,如松骨峰战斗体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马玉祥救助朝鲜群众体现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的交谈体现爱国主义。特是我们的板书就逼着学生往上靠,其实这里面精神品质又何止这三个。战斗中的视死如归,救助人民群众时的舍已为人,谈话中的无私奉献、乐观高尚又何尝不是具体的精神体现。本文的回归,极大的体现了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志愿军战士,不再是我们历史书中的两个故事那么简单。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走心,至少走进文本的情境,走进作者的情感天地,弄清写作的目的和缘由,课堂中的对话更要走进师生的内心。只有这样,多角度、多维度的让学生在现有审美的价值基础上去判断、去感悟,才能激起课堂上师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渗透在字里行间,我们教师既要专研教材,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时代背景,灵活处理教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在课堂教学的听说读写中,以真善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做真善美的人,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生命教育等思想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流思想,引领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达到学科思政的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志愿军学情语文课堂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