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入手功夫

2021-12-24 05:33陈小旺
少林与太极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丹田双重全身

◎陈小旺

一、站桩与预备式

(一)如何站桩

要练好太极拳,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实现其运动规律。第一步,可以从预备势开始,而站桩,其实就是预备势的加强。预备势看似简单,两脚一分就是预备势,可是真要做到位很不容易。预备势要求做到全身以丹田为核心,身体平衡安定贯通,心理平衡,重心平衡,八面支撑。如果以汽车比喻运动规律,那么站桩就好比修理汽车。汽车如果有一个轮胎有问题,行驶起来一定会走斜。练拳如果姿势歪歪斜斜,必然会影响到丹田的核心地位,打拳的每一个动作就会出现相应的问题。修理汽车,把汽车的问题都解决掉,把车的状态调到最好,汽车行驶起来自然四平八稳;站桩,把身体姿势上的问题都解决掉,然后才能形成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的运动规律。

预备势,先要把心静下来,然后两脚分开。大多数人或膝、或胯、或第五椎有问题,两脚一分,就会自然显露出来,或者左脚正、右脚斜,或者右脚正、左脚斜。这一点必须校正,否则身体就不可能正。两脚外侧与肩宽,脚尖或正朝前,或稍向外斜,但是左右脚必须对称。调节两脚时,胯也要做相应调整,这样身体才能正过来。从侧面看,耳朵、肩膀、髋骨、脚腕成一条直线。当然这都是外在的表象,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对身体较胖的人,耳朵和肩膀就可能要错开一点。根本的内在原则,是要使各个关节准确定位,使身体重心上下形成一条垂直线,不前不后,不左不右。头要自然领起,耳听身后。耳听身后是为了保持心理平衡。人如果向前看,向前听,气会上升;如果向前看,向后听,气会自然下降。从技击上讲,也要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心平气和,两脚分开,重心垂直,身体安定平衡,做一个到位的预备式,这是站桩的第一步。

(二)放松的含义

大家都知道松肩、沉肘、含胸、塌腰的要求是为了放松。可是松到多少为度是练拳中一个很难把握的问题。放松是服务于一个目的,并不是越松越好。这个目的,就是贯通丹田。比如自行车的轮子,如果前后叉拧得太紧,轮子就转不动了;可是如果放得太松,走起来轮子会左右摇晃,更糟糕。只有紧得恰到好处,误差最小,轮子才能既不左右摇晃,又能转动自如。练太极拳也是如此,不是越松越好,松到节节贯穿,一气贯通时正好合适。如果再松,影响了丹田的核心地位,就产生了误差。所以松肩、沉肘、含胸、塌腰以形成丹田核心为度,全身各部位松得恰到好处,丹田的核心地位就会自然形成。如果松得不够,或者松得太过,都会影响丹田核心的形成,从而形成误差。

头往上领,耳听背后,心理平衡,耳朵、肩膀、髋骨成一条线,是为了达到重心的平衡。站桩时,要放松丹田,检查身体的各个部位,使各个部位都支持丹田,形成丹田核心;使内气通到全身,形成前后左右和四个斜角的八面支撑。

很多人问是应该收臀还是泛臀,这也是个度的问题。收得过了就泛一点,泛得过了就收一点。到什么位置最好呢? 还是以丹田核心的形成为判断。还有人问站桩时两手应该开多大,抬多高。这同样是以贯通丹田为判断。精力充沛的时候可以开得大一点,抬得高一点。累了以后,还要保持开那么大,抬那么高,就会发僵,气就连不到丹田。这时就要开小一点,放低一点,以保证丹田贯通。

大处调整好后,还要注意小节。比如虎口开得太大或夹得太紧,都会引起腋下紧张。只有开得恰到好处,才会让腋下放松。一只手管半边身体,手放松得好,身体也会放松得比较好。身体紧张,会反映到手上,而手的紧张,也会影响身体放松。只有身体整体和局部都达到放松的要求,才能形成丹田的核心,使内气贯通全身。

两手轻轻上抬,调整放松全身各部位,形成内气八面支撑,保持丹田核心地位。这是站桩的第二步。

(三)全身各部位与丹田的关系

对全身各部位的调整,要从三个方面来了解。第一是要求,第二是目的,第三是现象。要求是要明白对全身各部位的具体要求,比如头自然正,上领、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胯、屈膝、开裆以及对两手的要求等等。目的是要了解这些要求的根本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形成丹田核心,贯通全体。而现象是让我们知道如何判断我们通过要求达到了目的。好比苹果树上的苹果,如果个头很小,颜色发青,浑身是毛,那么我们从现象判断这个苹果还没有成熟。如果个头很大,颜色发红,表面光滑,我们从现象可以判断这个苹果已经成熟了。同理,我们从外在的现象可以判断丹田的核心是否形成。

如果身体是歪斜的,那肯定还没有形成丹田核心。如果全身僵直,那也还没有形成核心。如果身体自然中正,全身安定,那表明丹田核心已经形成了。从自己内在的感觉来说,会觉得丹田饱满,胸部轻松,脚底生根,心里轻松,大脑安定。这些感受也是从现象说明丹田核心的形成。丹田核心形成以后,两手轻轻放下,保持丹田核心的感觉。然后两手在丹田相交。左手劳宫穴先盖住丹田,右手劳宫穴再盖住左手劳宫穴。两手劳宫穴、丹田,三个穴位对照。然后放松两肘,放松丹田,放松两手,带动手、劳宫穴和丹田的气贯通,有充实感。接下来,就转丹田,丹田内气顺时针转动,两手跟着丹田转动。全身关节跟随丹田同时动,下身髋、膝、踝,上身躯干、肩、肘、手,全身都跟着丹田在运动。慢慢感觉气在随着手转。转够 12圈后反过来再转12圈。如果站桩站了10到20分钟,转12圈就可以了。如果站了半小时以上,可以转24圈,站了一小时,就可以转36圈。转完之后,两手仍然放在丹田,三个穴位对照,放松两肘,放松两手,放松丹田。保持丹田的核心,全身安定。

转丹田,这是站桩的第三步。

(四)中定桩

通常人们把我们这里描述的站桩称为无极桩,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拳理说无极而后太极。无极是混混沌沌,没有阴阳,没有核心的状态。而我们站桩时两脚一分,然后要下蹲。这一下势,第二种运动形式开始,丹田前后旋转,胸腰折叠运化,已经形成了丹田核心。所以把这个桩叫作无极桩是不合适的。那么叫什么名字呢?应该叫中定桩比较合适。太极拳的步法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前四个步法都一目了然,中定则要稍稍解释一下。中定其实发生在每一式动作结束的时候。比如单鞭,左右手同时运动,运到头了,一静,就是中定。再比如斜行,动作比较复杂,身体下行,左手下、起,右手外运,运到最后,也是一静,这也是中定。动作运行当中,气向手上运,到最后一静的时候,气回流丹田,全身安定平衡。站桩也是一样,身体下蹲时是动,停下来了就是静,气回流丹田,就是中定。所以这个桩应该叫中定桩。无极是无始无终,无阴无阳,所以站立不动可以叫无极。已经形成丹田核心了,阴阳平衡不动,应该叫中定。就像一块石头扔进水里,水面会荡起波纹。过了一会儿,水面又会恢复平静,这个静就是中定。

二、缠丝定与太极图的关系

明白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学会了如何通过站桩形成丹田核心,使内气贯通全身。下面我们就从太极拳最基本的缠丝功,来看一看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是如何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

一个单手缠丝分四步,以右手缠丝为例,第一步开始时,右手心向外如开电门,大指领劲,气走到手指,重心在右,这就是太极图的阳极。这个太极图和人的身体一样大。个子大的它就扩大,个子小的它自然缩小。整个身体就是一个太极球,人就在太极球里运动,要求手足运行的路线不能超过太极球的范围。已经达到阳极了,如果再往前走,就过了,就会失去平衡,影响气的运转。这时就要阳极生阴,要转,第一步就是阳极生阴的过程。右手向后向右,然后向左向前转化,气从手向里走,经肘、肩,到腰。第二步是第一步的继续,重心向左移,小指领劲,手随身体走,气从腰到丹田。这时重心偏左,身体平衡,是为阴极。这时如果继续走,就违背了运动规则,会失去平衡。这时就要阴极生阳,要转。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是阴极生阳的转化过程。大指领劲,右手上抬,气从丹田到命门,到背上与肩齐。第四步继续第三步的运动,重心右移,大指领劲,右手外运,气从肩到肘,到手。气到手后为阳极,与第一步连接,阳极生阴,进入下一个循环。

第一、二步,是阳极生阴,第一步气由手到肘、肩、腰;第二步移重心,气到丹田。第三、四步,是阴极生阳,第三步气由丹田至命门,至后背;第四步移重心,气由背到肩、肘、手。一、二步气入丹田,三、四步气由丹田到手。

脚的运动和手是协调一致的,两脚的大趾对应两手大指,小趾对应两手小指。大指领劲时是开电门,这时候腿上大趾用劲;小指领劲时是关电门,这时腿上小趾用劲。只要上身的运动路线对了,下身自然没有问题。就好像开汽车转弯,前面转了,后边自然会跟上,不用想后边跟上没有。上身运动对了,气的运行自然顺遂,下身自然就跟上了。

练缠丝,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随时注意调整误差。全身运动要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动作过了,转得多了,叫顶;动作不到位,转得不够,叫丢;该动的部位没有动,不该动的动了,这些都是误差。误差大了,气的流量就会减小。通过身体调整,缩小误差,提高运动的准确性,气的流量就会增大。我们天天练拳,就是为了天天缩小误差,拳术就会一天天地进步。如果目标不明确,每天弯着腰练拳,那就是白费功夫,无法进步。

三、何谓双重

双重是太极拳中一个很关键的概念,拳经上说:数年纯功,不能化劲,双重之病未悟耳。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解决双重的问题,练拳再长也是白练。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练拳才能有长进。那么究竟什么是双重呢?很多人理解双重是两腿平均分担身体的重量。这是不对的。如果这就是双重的话,那我们站桩就是双重,起势也是双重,而且每次左右腿重心转移的时候都会经过一次双重。一趟拳练下来,不知犯了多少次双重的毛病了。进一步说,如果双重这样重要的概念只是这么简单的话,太极拳就谈不上博大精深了。每个练拳者只要两腿力量变一变就能长进了,那太极拳就不用花那么长的功夫来学、来练了。

双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双重是针对太极拳的专业词汇,不能完全以平常的字义来解释。双重一词的关键在于“重”字。“重”在这里是沉重,运转不灵的意思,有“滞”的意思。所以双重的意思应该理解为双腿滞住,失去丹田核心,重心不能在两腿间灵活转化。比如在推手中,被对方推得失去丹田核心,无法转化,这就是双重。反之,如果能够保持丹田核心,能顺利的转化对方的进攻,那就不是双重。再比如在缠丝动作第一步中,如果身体僵住,失去丹田核心,这就叫双重。反之,如果身体各部位动作到位,保持丹田核心,那就不叫双重。再复杂一点,在套路动作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双重。比如老架一路中第一式金刚捣碓,起势时两手一起一落,是第二种运动形式,两手起时丹田向后转,两手下落时丹田向前转,落下后,如果胯没有收住,身体倾斜,这也是双重。反之,如果身体自然正直,丹田核心不失,就不是双重。

四、拳架与运动规律的关系

衡量拳架正确与否,要看内气和肌肉的关系。太极拳不是只重气,不重肌肉,也不是只重肌肉不重内气。内气与肌肉相辅相成,气是肌肉的内在推动,肌肉是气的外在表现。如果气的流动不顺畅,肌肉的力量就表现不出来。如果姿势不正确,气的流动不顺畅,不仅不能推动对方,反而会让自己也陷入双重的困境。当动作姿势正确,气的流动带动肌肉运动,把力传导到对方身上,就能将对方推动。

气的本身是非常脆弱的,动作稍有偏差,气的流量就会受到影响而减小。我们所有的动作要求,就是为了使动作达到正确的姿势,保证气的顺畅、贯通。我们练拳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缩小误差,形成正确的运动规律,使我们在一举一动中始终保持气流贯通,从而力量贯通。而对方对我们的攻击,不论拳打脚踢、推、掀、摔、跌、化、擒拿,兼施并用,目的都是力图破坏我们的运动规律,使我们形成自身矛盾,内气不畅,然后摔倒。如果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我们的运动规律,化解对方的进攻,那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有人可能会问,那我们练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达到一气贯通了呢?一般而言,如果能练到大约百分之六十贯通,那么基本上动作就可以连起来,可以算是一气贯通了。但这时只是入门功夫,就好像刚学会骑自行车,必须蹬得很快才能不摔下来,还只能绕着大广场转圈,不能在小路上通行自如。太极拳讲究从大圈到中圈到小圈,然后无圈,也就是内有虚实变化,外面看不出来。这才算是比较高级的功夫,但也不能算登峰造极,更不是炉火纯青。艺无止境,终身不能尽其妙。

有人根据大圈中圈小圈的说法,认为小架比大架好,认为小架一入手就是小圈,而大架要从大圈开始。这个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小架是从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开始的,第十五世陈仲甥、陈季甥,第十六世陈垚、陈鑫等,都练得非常出色,第十六世陈鑫还著有《陈式太极拳图说》一书。但是小架和大架一样,都是从大圈开始练的。所谓“圈”,不是指手脚运行的圈,而是内在的节节贯穿,一气贯通的圈。练拳架是手段,目的是寻找运动规律。万法归一,不论大架,小架,都能逐渐缩小运动中的误差,最终达到一动全动,节节贯穿的运动规律。但是这其中的过程,都是从大圈开始,然后渐渐缩小的。传统的练法,开始只有老架一路,炮锤、器械都不能练。等到身上的拙力去掉,大圈形成,可以一气贯通了,然后才练器械、推手、发劲,增加耐力和爆发力。在大圈形成的基础上再下功夫,中圈、小圈、无圈就能自然过渡,步步前进。只有领会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练拳时才能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丹田双重全身
基于双重预防机制创新化工企业管理模式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小恐龙全身都是伤,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冬日暖暖
唤醒丹田方法之我见
学写双重否定句
探究意守丹田基本原则的阶段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