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的多角度解读

2021-12-24 08:54安徽张胜利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1年4期
关键词:天问探测器火星

安徽 张胜利

【热点背景】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 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 年7 月23 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 年2 月10 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 月24 日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 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指挥部以及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你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卓越功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精心推进行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建立多元化航天投资体系,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释放活力。

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的背后是国家航天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默默奉献,显示了我国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具有关键作用。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结果。同时,这一成功必将推动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5.我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阿根廷、法国等国际航天组织和国家航天机构开展了有关项目合作,将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对火星演化的认知、了解生命起源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6.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天问一号”火星探测项目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这属于国家财政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也是国家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表现。

7.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在国家航天政策指导下不断优化在航天技术创新中人、财、物的配置。

8.科学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天问一号”火星探测项目工程由国家航天局牵头组织实施,研制单位、发射单位、测控单位相互协调配合,充分体现了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综合国力竞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也是基于全面建成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2.我国政府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对航天事业实行了投资政策倾斜措施和其他政策。这是我国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也表明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这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航天工作人员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资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使命担当。

5.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技创新体制的优越性,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利于我们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6.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有利于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这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天问一号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以“天问”作为工程名称,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既是对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新时代条件下的文化发展创新,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3.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魂。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体现的航天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

4.我国的行星探测工程坚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实现中国人航天强国的梦想,充分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强大生命力。

5.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把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立足于我国航空航天的伟大实践,继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伟大的民族文化自信。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为探索火星,我国科学家制订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和科学的任务目标。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中国航天人在载人航天精神的激励下,首次完成了对火星的探测任务。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我国发射“天问一号”探测器,既尊重天体运行规律,又充分发挥了航天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为了确保探测器可靠性,研制团队进行了大量验证试验。实践具有目的性。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要完成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在不断探索和努力中完成目标。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从探测火星任务正式批复立项到成功完成,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研制团队攻坚克难,完成了从产品研制验证到待命出厂再到按计划发射的全部流程。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的火星探测项目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曾在2011 年尝试过火星探测项目,但是因为发动机故障而未能达成预期任务效果。

5.认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天问”系列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6.办事情要树立全局观念,善于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天问一号”成功升空是无数航天人团结协作的结果,也是全国数以万计人员有序配合的结果。

【巩固提升】

1.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 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2021 年5 月15 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我国火星探测项目稳步推进,离不开国家雄厚实力的支持,这说明( )

①中国共产党切实履行国家职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③我国日益提升空间探测能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缩影与写照

④中国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1 年5 月15 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这表明( )

①实践活动能推动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向前推移

②“天问一号”是认识工具,其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科学实验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能更好把握事物的本质

④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 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 年7 月23 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 年2 月10 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 月24 日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 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5 月15 日7 时18 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天问一号造访火星,成为我国建设航天强国征程中的生动一幕。

从月球探测到火星探测,“十三五”以来,我国太空探索范围更深更广,深空探测能力持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十三五”以来,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刷新纪录,航天发射能力显著提升,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步履铿锵有力。星空浩渺无垠,探索永无止境。“十四五”开局起步,中国航天将继续在新的征途上砥砺前行。

星空浩渺无垠,探索永无止境。请你结合材料分析中国航天征途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选项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党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①表述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④表述错误;我国火星探测项目稳步推进,离不开国家雄厚实力的支持,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日益提升空间探测能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缩影与写照,②③正确。

2.【答案】C

【选项分析】本题考查意识、实践等知识。“天问一号”获取的第一张火星图像,为人类更好地认识火星提供了依据,这说明实践的发展有助于人类认识的提高,①符合题意;“天问一号”作为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提高了人们认识火星的能力,④符合题意;“天问一号”探测器是认识工具,不具有意识,其活动不具有主动创造性,②说法错误;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③错误。

3.【参考答案】①实践具有能动性,是人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从月球探测到火星探测,是一个分步实施、以稳扎稳打的方式推进的过程,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中国航天基于对月球和火星的探索,获得了很多新的月球和火星的认识,嫦娥五号、“天问一号”延伸了人的器官,完善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探月工程以及对月球的认识需要分步实施,随着航天工程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月球火星以及宇宙其他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猜你喜欢
天问探测器火星
“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前传”
玩转火星
“天问一号”的绝招
火星!火星!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EN菌的引力波探测器
《读屈原〈天问〉之一》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屈原诗·天问
有7颗彗星已经被探测器造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