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文化自信 促进素养培育

2021-12-24 08:54贵州曾凌峰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1年4期
关键词:培育学科核心

贵州 曾凌峰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第六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本课程的实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守正创新的标志性成果。在2017 年版《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目标转变,而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则是终极目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让核心素养在学生的课堂参与中、活动开展中得到培育。本文以《文化生活》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的真实课堂为例,探索促进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以期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确立主旨立意,引领素养培育

思想政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需要确立高远的主旨立意。主旨立意作为一堂课的灵魂,是决定课堂境界高低的重要因素。而在课程实施中,确立主旨立意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在四个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中,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务。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时,笔者深入思考了教学内容,认为对这一框内容的教学,不只是需要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度,并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彰显这一主旨立意。

在议题确立方面,将“继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确立为本堂课的议题,并引导学生在文化自信之“学”“思”“践”“悟”的一系列活动和探索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深刻影响,从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在活动设计方面,在学生代表分享后适时开展“考考你”活动,内容包括我国的四大国粹、四大民间传说、四大发明、四大名著和四书等文化成果。开展“名言警句接龙”活动,重温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体会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我们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在情境设置方面,创设余秋雨《千年一叹》节选、文化自信的卓越践行者等情境。用幻灯片课件展示出我国文化战线的几位卓越代表的照片及先进事迹简介。比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表演艺术家李雪健、塑造传承“女排精神”的优秀代表郎平、“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雷锋精神”的优秀传承者郭明义、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樊锦诗。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匹夫有责。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为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在难点突破方面,通过对比其他古文明的遭遇,体会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硕果仅存的艰辛及可贵。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涌生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情感升华方面,展示120 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文字,并布置全班齐声朗读。使他们认识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青年学生责无旁贷。

二、立足生活经验,助力素养培育

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着眼于世情、国情视角,叙事往往比较宏大,与学生的生活会存在距离。“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这为我们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带来了很好的启示,即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高中生的成长特点,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动实践,把思想政治小课堂同社会实际大课堂相结合。

教学生活化是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也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然要求。《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中提出:“本课程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看,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格。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尽力引导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表达热情。第一,通过课前小组的交流讨论和课堂展示,自选角度对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进行解读,促使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深入思考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及当今社会的重大影响,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流传下来的瑰宝,应该得到继承和弘扬。第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问题:“作为六盘水学子,请为挖掘六盘水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出合理建议。”让学生联系本土文化、结合生活经验讲述思路及做法,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贡献智慧。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认知发展的沃土。这种立足于生活经验的设计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参与、合作、表达、分享、解释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的感触加深。尤其是后一个合作探究环节,旨在通过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引领学生为挖掘本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提出创意,提高学生对扩大本土文化影响力的责任担当意识。

三、设计序列活动,支撑素养培育

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提出是本轮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活动型学科课程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发展素养。教师应当明确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在课程中的主导地位,设计出适切的活动方式,落实学科内容。学生运用结构化的学科知识,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主动分享,从而使学科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教学“传统文化的继承”时,笔者依据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获得的灵感,既提供序列化的活动设计,又寻求“活动”与“学科”高度契合,将课堂环节设置为四部曲:文化自信之“学”“思”“践”“悟”,从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讲到它的当代践行。第一环节,文化自信之“学”。首先,学生根据课件上展示的本节课的知识框架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前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代表分别针对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分享探究成果,学习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教师适时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考考你”“名言警句接龙”等课堂活动。第二环节,文化自信之“思”。借助情境材料探究传统文化的特点,思考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第三环节,文化自信之“践”。观看我国文化战线几位卓越代表的照片及先进事迹简介,围绕“如何挖掘六盘水本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开展小组讨论,并提出合理建议。第四环节,文化自信之“悟”。导学案中已备注余秋雨先生《千年一叹》一书中的篇目“今天我及时赶到”以及背景性文字材料。课堂上先由小组合作探究,再表达阅读这篇文字后内心受到的触动。从而引出探究问题:“请你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谈谈最有触动的一句话”。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感悟及见解的平台,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由衷认同感及深厚情感,并立志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主力军。

从课例可以看出,“继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活动体验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表现,增强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验知识生成的喜悦。活动型教学强调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升华认识、提高能力、落实核心素养。活动达到的效果其实就是核心素养培育成果的彰显。通过开展序列化的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学习积极性高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及文化自信的教育,素养培育的目标水到渠成。

四、借助中外对比,深化素养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具备国际视野,能从国际背景和世界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全球化时代对公民的必然要求。青少年学生囿于视野的局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容易陷于表面化、肤浅化,所以我们可把这个问题置于横向的国际范围来进行考量,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明作为延绵未衰、硕果仅存的古文明的艰辛及可贵,从心灵深处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要讲好文化自信,可适当地“跳出中国看中国”,通过不同国家及文明的横向对比,来感受中国力量、感悟中国成就。教学“传统文化的继承”时,笔者采用了两则对比性的文字材料。第一则介绍余秋雨先生于1999 年底随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实地考察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古文明遗址的经历及部分思考。第二则摘录了《千年一叹》中“今天我及时赶到”篇目中的部分文字。并引出合作探究的问题:“请你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谈谈最有触动的一句话”。

从《千年一叹》一书中可知:在埃及,由于无数图书在战争中被付之一炬、由于失去对古文字的解读能力,历史已是遥远的猜测,今天的人类读不懂金字塔。余秋雨先生感叹道:“我想,所谓文明的断残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废弛,而是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完全不知何意。为此,站在尼罗河边,对秦始皇都有点想念。”在印度,触目所及是“极端的贫困、极端的混乱、极端的肮脏。”因为战乱及政权的更迭,印度很长的一段历史早已成为空白。中国的玄奘反而成了佛教圣地的主要证明人。余秋雨先生写到:“这一路,我已对同伴们多次说过,是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补了一门中华文化的课程,课程的有些内容,还很触动感情。”

在课堂上,学生分享的很多感悟和体会让笔者感到惊喜。比如,有位学生表达出这样的见解:“当所有文明古国成为废墟的时候,只有中华文明得以流传。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他们在灾难中毁于一旦,他们的建筑没有留下来,文字没有留下来,习俗没有留下来,文化也没有留下来,但是唯有中华文化留下来了。我们在为那些灭亡的文明感到可悲的同时,也有非常大的怜悯心。中华文化也曾非常接近灭亡,无论是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还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都曾好几次使得中华文化接近灭亡。但是中华文化留存下来了并仍然在进行传承。正因为我们有过这种劫后余生境遇,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加倍珍惜。我们必须将我们的文化加以传承、加以发扬,让她在世界上发扬光大。”

通过这种精心设计的中外对比,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在不同国度的境遇,更容易产生深刻感受和内心的强烈触动,更好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悠久的文明、传统的文化。应该指出的是,这种中外对比的呈现是基于事实立场,让学生对文化自信及爱国主义情怀产生深刻体悟。

综上所述,讲好文化自信是坚定“四个自信”、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从“道”的层面来看,需要确立高远的主旨立意,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的品位和境界。从“术”的层面来看,首先,应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设计出与学科内容高度契合的序列化活动,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最后,可以通过中外对比方式帮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深化认识。这种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无疑有助于成就学生的学业进步和精神成长。

猜你喜欢
培育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