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2021-12-27 01:31宁,陈
开发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立体空间发展

吴 宁,陈 征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提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涉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由平面化向立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立体城市是对空间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下运用立体交通和高效的城市运作方式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人口的集中化、生活的便利化以及生态平衡。立体城市注重地上和地下的空间利用,发展方式的创新以及立体交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它能较好地解决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立体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形态,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都得到了较快地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非常迅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由于起步早、发展水平高,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虽然起步晚、发展水平低,但由于其发展速度过快,致使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集聚。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城市常住人口逐步超过农村常住人口,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面积的急剧扩张引发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过度的城市扩张加剧了人与自然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矛盾对立,亟须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创新城市发展之路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大规模建设的今天,城市由平面化向立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立体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立体城市通过对城市空间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运用立体交通和高效的城市运作方式实现相同面积内高密度人口的工作、生活便利化。因此,研究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探究立体城市建设,对于解决当代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形态的变迁与当代城市化的困境

(一)城市形态的变迁

城市是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一经出现便产生了城市化,不断增加的人口导致了定居点超越了先前的边界,城市范围不断拓展的结果便是城市化,人类生产方式、生活经验因此不断得以扩张”[1]。城市化不仅是面积的扩展,而且是包括结构、功能的增加和优化。不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的古代城市,在最初建造的过程中都包含着浓厚的政治军事理念,突出城市的保护功能,用夯土城垣及护城壕将城市围起来以起到防御的功能,实行封闭式的管理[2]。古代城市借助山川河流等因素呈现分散状结构,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城市的政治和防御作用突出。中西方古代城市建筑结构有着较大差异,中国古代城市结构较为单一,除城墙外,城中建筑包括宫殿和民用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包括抬梁式木架构和穿斗式木架构。西方古代城市建筑风格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最初采用土坯、石块为架构材料,之后出现了以草木灰为原材料的混凝土雏形,成为西方中世纪建筑的主要材料,至今演变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无论是古代城市还是近现代城市,在其区域内都具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将宫殿区、市肆、作坊区与平民和王公贵族的居住区明显地分割开来,城市内部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城市规划遵循宫殿居中、市肆分设的原则。古代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呈方格状,以便于交通、管理和建筑的布置。近现代城市逐渐取消了主要用于防御的城墙,随着城市间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使得城市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城市功能也更为繁多,城市规模更大,布局也更加合理。

西方近代城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迅速发展,而中国近代城市直到19世纪末甚至更晚才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中出现了工厂和铁路等新兴事物,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给城市的资源和管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城市人口的激增和功能的复杂化使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引发了城市污染的加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等问题,从而使以扩张城市面积为主导的传统城市发展方式在近代受到挑战,人们开始思考城市功能分区的设置和布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道路,与此相应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许多问题突显出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社会发展问题。

(二)当代城市化的困境

现代城市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在承载能力上,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加,造成了人们通勤距离和交通负荷的增加,以及空气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在城市主体上,现代城市的发展弱化了人的价值。城市化和空间生产这两个概念在列斐伏尔的思想中是相互联系的,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提及空间的生产将全球和城市结合起来,并梳理了空间存在的六种历史形态,分别是作为原始质料的自然空间、以埃及神庙或暴君式统治为象征的神圣空间、以希腊式城邦或罗马帝国等政治性国家为典型的阶级历史空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所提炼的抽象空间、私人财产造成的“空间碎片化”而产生的矛盾空间和与同质性的资本权力空间相对应的社会主义差异性空间。在列斐伏尔看来,差异性空间是当代城市的诉求,是能够体验差异与新鲜的空间,其构建的关键环节在于“从支配到取用的转变,以及使用优先于交换”[3]。这种诉求在城市规划上涉及多方面,核心是要求现代城市满足对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的承担功能,进而影响城市建筑的布局,如对多元户外活动空间的要求、对工作区域内部交往空间的开辟等。在应对全球化发展的问题上,城市在地区经济与全球市场间的纽带作用越来越明显,城市在全球化中的定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以及与城市周边区域的联动性等问题都值得重视。这既是新一轮城市化所面临的困境,也是现代城市向前发展的动力。

二、立体城市的源流与可持续发展

(一)立体城市的源流

“立体城市”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结合当时城市发展的问题和现代建筑的思想设计了著名的马赛公寓。马赛公寓一共18层,有23个居住单元,可满足1 500~1 700人生活居住的需要,里面有商场、医院、餐馆、酒店、学校和警察局等公用设施,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而选择面积不同的住所。马赛公寓作为人类对立体城市的初步探索,有很多方面值得当代建筑师学习和借鉴,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马赛公寓充分节约了空间,融合了生活的多元要素,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的需求,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公共居住的问题,但马赛公寓具有封闭性,没有探索由单体建筑向群体建筑发展的连通空间,缺乏城市对外商业的开放性,不利于公寓商业融入商圈,公寓商业只能成为社区商业,其活力明显不足。马赛公寓是对建筑空间和功能的极致利用,使单体建筑或建筑群具有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所有功能。单体建筑或建筑群构成了立体城市发展的“细胞”,是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最初探索。

勒·柯布西耶认为,“立体城市必须是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对现代建筑高密度的开发使大量人口和资源集中于单体建筑,这样既能保证人们生活的便利化,又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勒·柯布西耶对未来的畅想是在市中心有许多摩天大楼,摩天大楼外围是高层建筑,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公共走道连接起来,既有利于减轻城市交通压力、缩短人们的通勤距离,又有助于减少城市所占用的农业用地,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立体城市在空间维度、区域整合和功能维度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突破,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土地高度集约、交通层次分明、功能多元有序的城市形态。立体城市的发展理念首先要整合利用地表空间,通过整合地表空间来释放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立体城市建设至关重要的是交通建设,交通状况影响立体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社会秩序。地面道路交通网的建设使现代城市的布局支离破碎,虽然区域与区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城市功能区的不合理布局使城市的正常运转受到了影响,城市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因此,对城市区域功能进行整合迫在眉睫。要完成这样复杂的工作,就要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域,增强区域的整体性,将城市中分散的功能点聚成线和面以减少城市管理中的不规范与不合理。例如,在区块内可以将分散的商业点和流动的商贩整合成集中的商业活动点,将分散于城市中的休闲公园整合为大型的绿色生态公园[4]。

立体城市的发展不仅包括对地上空间的整合利用,而且包括对地下空间的开发。人类对于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始于近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的剧增使落后的城市管理和布局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开始改进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地下铺设供水、排水管道,开启了近代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先河[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兴起加剧了交通拥堵并造成了环境污染,地下轨道交通由于速度快、载量大、无污染以及不占用地面空间的优点,成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不仅重视地下交通的建设,而且在地下开发了大量的商业用地和便利居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很好地缓解了城市人口激增和城市规模扩大带来的社会问题,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了满足立体城市正常运转的要求,打造高效的公共交通是必不可少的。立体城市的交通建设,将地上空间的整合利用和地下空间的开发紧密结合。在立体城市发展的初期,立体交通的发展主要依赖轨道交通和步行系统,轨道交通分为地下和地上轨道交通,地下轨道交通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在各个交通节点间选择较为合适的路线;而地上轨道交通则依赖于城市空间的布局。大部分城市已通过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来完善交通网络,以高架桥形式存在的轻轨成为未来立体城市空中交通发展的范本。在建造立体城市的过程中,可以打破固有的城市布局思维,将城市布局规划和地上轨道交通规划结合起来,促进城市布局更加合理,而不是在已经建成的城市中再建设轨道交通。随着城市的交通系统日益完善,人们在较短的通勤距离内就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在城市中的出行依靠绿色空中连廊和地下步行系统,依靠轨道交通和立体步行系统的配合与功能的完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将大大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释放出更大的空间来推动可持续发展。

地上空间的整合受制于城市规模和人口,地下空间的开发也只是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压力,高空建筑的发展则可以摆脱地表空间和地下空间的局限性,真正体现立体城市的核心理念。建设高耸的建筑物并组成功能完整的建筑群的例子在许多城市都可以见到,但目前这种建筑物的功能还比较单一,现代人还无法想象在高耸入云的高端写字楼里除了大型公司的总部和高档酒店还能存在一些其他的城市功能区。立体城市整合了现代城市的娱乐休闲、生活、办公和商业等方面的功能,扩大了城市发展的基本面,改变了城市发展的形态,发挥了资源的集聚效应。其中,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绿色走廊连接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以解决建筑物之间的交通问题,实现了现代城市的网络化和致密化。绿色走廊的设置只是立体城市绿化的一部分,在建筑之间的空地和建筑物往外延伸的部分以及顶部进行绿化,使城市绿化由平面走向立体,打造现代版的“空中花园”。整合城市功能区能实现对城市空间高密度、高水平的开发利用,使区域内生活的人口扩增至平时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二)立体城市的实践案例

立体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理念的突破,是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过程,是由多个建筑综合体组成并且由公共交通联系起来的整体,这种发展模式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以及空间、资源的利用率,使城市的整体性更强、辐射范围更大。目前,在立体城市的探索中较突出的是香港九龙城、成都西部新城和东京六本木新城,三者都是对立体城市的实践探索并且各具特点[6]。

香港九龙城整合轨道交通、公交车、高铁等公共交通,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交系统,通过发达的公共交通来加强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交流。香港九龙城通过城市建筑的高密度化和功能区的复合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避免了城市人口过多和建筑过密造成日常生活管理的混乱,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成都西部新城致力于打造现代化的服务业综合功能区,其定位是“中国西部商务与健康新城”,是集商务、贸易、商业、行政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新城市中心。与香港九龙城相比,成都西部新城是建设一座新城而不是对现有城市的改造,其功能更加完善、布局更加合理。成都西部新城以建设环城生态圈为中心,将各功能区有序地连接起来,将环城生态圈与交通网点整合起来,打造立体城市绿色生态、健康美观的出行方式。成都西部新城在人群密集的商业区构建完整的空中步行系统,连接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通过公共廊道把各功能区和交通点连接起来,实现了“人车分离”,缓解了城市人口过多而引起的城市空间不足以及公共交通承载力限制的问题[7]。东京六本木新城的设计是为了解决东京都市圈面积过大、人口过多而造成的通勤时间长和交通拥堵的问题,建成集娱乐、商业、办公和休憩为一体的新型城市。东京六本木新城利用开放式的观景平台和空中连廊将街区和城市道路连接起来,打造多层次立体的城市景观带,发达的公共交通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8]。对建筑物进行绿化、创建多样性的绿色空间、对公共空间的充分利用体现了东京六本木新城“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高层建筑以增加人们的活动空间,同时注重建筑物内部的垂直流动,使建筑物之间富有层次感,通过建设更高的大楼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节约土地成本。香港九龙城和东京六本木新城两个立体城市的建筑面积、占地面积都偏小,是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改造的,是基于现代城市庞大的人口和数量众多的高层建筑,有着较高的容积率。成都西部新城属于由政府在新的区域专门开发建设的立体城市,更加注重立体城市居住的舒适程度,扩大了城市的绿地面积,其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较大,但缺乏现代城市人口的支撑,容积率偏低。相比于香港九龙城和东京六本木新城,成都西部新城更宜居、更符合人们对立体城市的设想,功能更完善,不仅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传统城市的功能,而且有绿色农业和交通集散中心等大规模的项目规划,实现了立体城市内部循环经济发展,做到了中强度、中密度和高效率[9]。

与传统城市低密度蔓延式的开发相比,立体城市对土地高密度、高强度的开发节约了大量的土地面积,节约了城市的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时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立体城市为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提供了全新的、可实践的发展方案,是解决当今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方向之一。

三、中国立体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发展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将立体城市建设与新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立体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已经建成了一些建筑综合体,虽然这些建筑综合体将休闲、商业和办公等功能结合了起来,但由于这些建筑综合体的辐射范围非常有限,而且缺乏配套设施,整体运作效率不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的立体城市总体上还处于起步期、探索期,还不够完善。就目前中国城市的发展状况来看,城市的加速扩张对土地提出了更多的诉求,占用农业用地和城市绿地的现象屡见不鲜,人地矛盾突出;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老旧城区的不合理改造导致城市发展的畸形化,城市人口处于分离状态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中国立体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制度的限制。国家尚未出台与立体城市相适配的制度。一方面,土地开发需要政府部门的审批,对空间管理权责的划分还不清晰,这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前所未遇;另一方面,土地开发牵涉土地制度问题,中国目前尚未对立体城市土地开发形成明确的制度规定,制度因素将会限制立体城市的发展[10]。第二,技术的局限。除了影响立体城市发展的制度因素以外,还有技术因素。提高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利用效率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满足这一要求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城市刚出现的时候,对技术水平要求较低,但随着近现代以来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推动,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城市得以迅速扩张[11]。第三,管理理念的落后。管理理念的落后导致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交通线路规划的不合理等问题,降低了城市的发展质量。由平面管理拓展到空间管理既是新的领域也是新的挑战,空间管理责权的划分必然会更新空间管理制度和理念,空间管理制度和理念要为人服务,要人性化、智能化、安全化。

(二)中国立体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立体城市的理念和实践将进一步得到完善。针对目前中国在立体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必须采取以下对策:第一,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城市面积无节制的扩张导致城市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其结果是城市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立体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布局人口和资源,使地区资源承载力与人口数量相适应。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对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使立体城市的建设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12]。第二,合理布局交通线路。交通建设是立体城市规划至为关键的一环,合理的线路规划不仅能缩短人们的通勤时间,而且还能缓解立体城市公共交通的压力,减少甚至消除交通拥堵现象。立体城市要注重公共交通的建设与管理,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和促进车辆分流,降低城市日常高峰期和节假日的拥堵。第三,更新管理制度和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过程就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过程,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来,立体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其实质上就是实现这些关系的平衡,而管理制度和理念的落后、缺失则会导致城市运行的无序,徒增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13]。城市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发展,让城市更好地服务于人就要注重生态良好、生活便利和生产效益。立体城市的发展最终是为人服务的,要将人性化理念贯穿在立体城市建设中,政府在立体城市规划时要重视专家的意见和当地居民的建议,贯彻落实“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三)立体城市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城市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题。立体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应以创新为驱动力,以绿色为新要求,以共享为总目的,以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为一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过度粗放的发展方式和快速工业化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立体城市要恢复碧水蓝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是立体城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立体城市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自我修复,更要扩大绿化面积,将生态寓于城市建设中,要着重打造绿色走廊、立体景观和绿色生态区等综合的立体城市生态景观。立体城市在满足人们对绿色环境需求的同时也创造了绿色经济,使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城市化使人们对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立体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摈弃了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的的狭隘观念,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将生态保护和城市建设融为一体。立体城市的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旨在利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来推动发展。将创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立体城市建设中,不仅涉及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而且还涉及制度创新,为立体城市和经济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源泉。

立体城市应形成良好的内循环,促进各功能、各领域、各区域的协调发展,使立体城市不仅具备现代城市的所有功能,即拥有医院、学校、商场、休闲区、办公区等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场所,而且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能力,这样既可以减少对外的依赖性,降低运输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又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用地紧张等问题。立体城市良好的内循环可以实现对资源的高效率利用、再利用和再循环。立体城市内部各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融合,实现各区域之间、各产业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立体城市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城市内部各领域、各区域的协调发展,而且是各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在立体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差异性逐渐缩小,除了由于区位、资源、政治等特殊原因造成城市所特有的功能外,立体城市在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特点,差异缩小、特点相似并不意味着城市间相互独立、各自发展,立体城市使城市之间的互补性和一体化增强,更加具有协调性。立体城市建设贯彻协调发展理念要防止贫富差距拉大,要致力于缩小甚至消除市区与郊区、老旧城区和新市区之间的差异,使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居民由形式上的联系和实质上的隔离,转化为形式和实质一致的区域交流,增强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城市成为内外联动、协调一致的整体。

开放发展是立体城市繁荣的必由之路。立体城市的发展不仅要对内开放而且要对外开放,吸引国际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高新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立体城市还要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让人民共建、共享立体城市发展的成果。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立体城市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立体城市建设的动力。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总之,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立体城市建设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立体空间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立体登陆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让你眼花缭乱的3D立体趣图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