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的推广与落实

2021-12-28 08:56熊小月
辽宁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研学校本中华

熊小月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在当前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小学阶段,学校应做好传统文化的推广与落实,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一、创设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传统文化

学校作为培养和教育人的地方,其一草一木都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环境布置的时候,可以融入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在校园内,学生目之所及的亭台水榭、墙面回廊挂上具有深远意境的名言警句和能够激励学生的诗词;在学生必经的走廊上可以挂上古代名人名句和其介绍,让学生耳濡目染古代先贤的不凡事迹;在学校的草坪上可以放置一些古体字指示牌,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如果能从方方面面将学校打造成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传统文化就会如春风化雨般沁入学生心中。

环境建设不仅指校园文化建设,还包括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是学生每天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因此在环境建设方面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如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有深刻内涵的班训班规,让班级成员共同遵守。

二、着力课堂教学,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营,要如何顺应国家要求,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呢?

着力课堂,是学校推广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在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大概占到30%。涉及内容从汉字诗词到国学历史,等等。因此,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通过日常的课堂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才能扎实学生传统文化的基础,让传统文化落到实处。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将课堂内外相结合,讲授与实练结合,扩大课堂学习的广度和厚度。例如:在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教师需要对课堂知识进行延展,可以回顾旧知,对已经学过的古诗《江南》《小池》进行巩固;也可以串联新知,对没有学过的古诗《西洲曲》《采莲曲》进行拓展,而不仅仅教一首古诗。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荷花、荷叶带进课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再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等方式引领学生欣赏一下西湖的荷塘美景,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品味诗人的所见、所思、所叹,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教师还可借助单元的主体课文,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品诗、赛诗,激发学生对中国诗词的发展以及每个朝代代表诗人的研究兴趣。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研究兴趣划分小组,自主策划、制定计划,然后到生活中去收集素材,查找资料;最后通过调查报告、手抄报、小论文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其次,在教学中可以将语文学科与艺术类学科相结合,发挥各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可以通过赏析传统音乐、戏曲,引导学生认识民族乐器;还可以带领学生学习简单的传统工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受民族艺术的丰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三、开发校本课程,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建设

国家一直鼓励各地方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大力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学校可以从书法、古诗词鉴赏、历史谱系、古代传统节日、汉服、音乐、戏曲、传统手工艺等多个维度开发各种精彩的课程。比如,学校可以将武术与课间操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编排力与美兼备的武术操;还可以组建戏剧社团,将传统文化中经典的故事编排成戏剧,让学生感受戏剧的独特魅力。

我校结合苏州本土实际,开发“吴文化”古韵课程,让学生在持续开展的校本课程中积累“吴文化”方面的诗文知识,品味“吴文化”的独特魅力;以苏州的昆曲、丝绸等特色作为切入点,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苏州昆曲、丝绸,并籍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植入学生心中。结合当地的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比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泛泛而采来得更精深、更专业,这样的课程也更有生命力。

新课标把小学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在设计校本课程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开发出总体上具有一贯性,而在每个阶段又各有不同侧重点的、螺旋上升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四、倡导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传统文化

学生只在课堂上汲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 如在端午节、中秋节时,组织有特色的节日活动,在活动中推广和落实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传统节日中来。在这样的实践中学习到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与当地的传统文化馆合作,开展“流动博物馆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让传统文化走到学生中间来。

学习传统文化,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2016 年12 月,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来。

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我校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山川建筑为载体,构建理论与实践并存的课堂。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研学旅行,既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又可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在研学活动中,学校可以就近取材,主要结合本地传统文化进行。以苏州为例,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带领学生到苏州博物馆、苏州昆曲院去感受传统文化,也可以组织学生寻访历史名人故居,如唐寅故居桃花坞、章太炎故居章园等等,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研学旅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深入挖掘每次研学旅行的文化内涵,加强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规范课程体系,使研学旅行真正落到实处,进而发挥出研学旅行应有的作用。

其实,推广和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容易,合理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创新与挑战兼具的研学旅行,如何推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研学旅行政策保障,也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任重而道远,每个学校都需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寻找适合本校的切入点。

猜你喜欢
研学校本中华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研学之旅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