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班集体组织建设的策略研究

2021-12-28 08:56
辽宁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班集体集体班级

张 革

(抚顺市东方德才小学)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品格的熏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班主任应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班集体。

一、健全班级制度,以制度促规范

班级制度是为了实现班级管理目标而要求全体学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主任要结合班级实际,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班级制度体系。一般以“公约”“规定”“班训”“条例”等形式出现,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着规范引导的作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确保班级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班级制度一般包括班训、一日行为常规、安全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课堂常规、作业常规、奖惩制度等。班训是班级的格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记住并理解它的内涵,成为学生言行的标准。一日常规从学生入校开始,从上课到课间,课间操、眼保健操、午间休息、课前课后,直至放学离开校园,都应该有细致明确的要求;安全管理制度是教育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基础,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因此要注重细节;卫生管理制度是整洁的工作和学习环境的保证,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良好的课堂常规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前提,是向课堂要质量的工作核心;作业常规是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的前提和保证,能正确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小的奖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适当的惩罚可以使学生明确遵守班级制度的重要性,奖和惩只是手段,建立优秀的班集体才是目的。对学生的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性,绝不能出现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比如:如果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就罚他在课间为全班同学唱一首歌;出现乱扔垃圾的现象,就罚他监督其他同学,或者做一天小小保洁员,等等。这些处罚虽小,但已经能对他们产生警示作用了。

班级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在班级工作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完善问题。在制定和规范班级制度时,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共同讨论最后形成共识,才能在执行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完善。班级制度要适合全体学生,体现民主、平等,不能厚此薄彼。从建班的第一天起,班主任就应该引导学生懂得哪些制度是必须遵守的,需要人人自觉维护的。为了调动全班同学的工作积极性,为了使班级制度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班主任还应该努力培养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使其成为遵守班级制度的榜样和监督力量。定期组织班干部培训,给他们自主选择管理班级事务的机会,轮流干部岗位。教育他们以身作则,带头遵守班级的各项制度,并且主动监督其他同学遵守班级制度。在班干部的带动下,全班同学人人遵守班级制度,以“班级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为目标,悉心经营,同心同德,为班级争光,为集体添彩。这样既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小主人意识,又可以增强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增强集体的吸引力、凝聚力,也可以展现班级风采和小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创建班级文化,打造心灵家园

班级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对于学校还是班级,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环境都非常重要。班级的管理需要经过由人治到自治的过程。自治的核心力量是班级文化建设,分为显性文化建设和隐性文化建设。显性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文化,如班训、班规、图书角、黑板报等。隐性文化是逐步形成的制度观念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共同制定和遵守的各种规定。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更换教室板报、少先队展示台、班级新闻发布、小小评比台等方式,让遵守规范的意识在学生心中扎根。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言谈举止是学生的行为文化。班主任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努力,建设文化氛围,形成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使其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班级成为学生思想和灵魂的家园。

三、强化纪律意识,树立良好班风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良好的纪律意识,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定,维护班级荣誉。

开展小队纪律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当整个小队积极遵守纪律后,班主任要给一个满意、赞许的目光和一句鼓励的话语,也可以给予物质性的奖励,如奖给学生每人一张笑脸、一个小本子、一块小橡皮,奖给小队一面小红旗、一朵大红花等,即使再小的奖励也会激励学生。利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律能力,使之养成自觉守纪的好习惯。有利于使学生对所在小组和班级有一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从建班那天起,班主任就要用班规约束学生的一言一行,让学生了解班级的各项规定,自觉遵守班级公约以及其他日常活动的规章制度,让每个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每日格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境界;自主管理,让每个学生承担起主人翁的责任;反思日记,引领学生在思考中前进。教师要关注每个孩子,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从小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意识,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在班集体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个个积极乐观,人人勤学向上,形成奋发向上、努力进取,有着强大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体。

四、实施家校共育,建立沟通渠道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的全力配合。班主任要树立家校共育理念,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与家长积极沟通,与学生有效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好习惯培养活动方案》《培养好习惯倡议书》等向家长宣传好习惯培养的目标和方法,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形成家校合力。

当学生出现问题时,除了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教育,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这样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的家庭及在家表现,根据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只要他们取得点滴的进步,就采取不同程度的鼓励。慢慢的,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当他们取得点滴进步后,教师和家长共同鼓励孩子,使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鼓励,他们的行为习惯会越来越好。因材施教,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这样的集体才是真正优秀的集体。

五、开展特色活动,提升班级活力

要提高班级活力,增强班级凝聚力,班主任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开展特色教育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促进班级学生的整体发展。

(一)利用清明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每年的清明节可以开展祭扫英烈活动,学习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的事迹,并且召开主题班队会。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认识到英雄们为了集体抛头颅、洒热血,心中油然而生对英雄的崇拜敬佩之意。同时,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鼓舞,学生会懂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由内心生发起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更加珍惜集体荣誉。

(二)利用端午节开展特色活动

每年的端午节都在六月中旬左右,正是紧张的期末复习阶段。然而这个传统节日本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教育意义。班主任应抓住契机,让孩子们在教室的门窗上插上艾蒿,在墙上贴上海报,在各自的小组内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可以在班级开展“端午节斗蛋”比赛和画蛋比赛;还可以开展花样五彩绳的编织活动。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在小组内自主分配比赛项目和出场顺序。这种特色活动,为传统文化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在开心快乐的比赛中,孩子们会团结一心,为集体荣誉而战。

(三)利用班级活动尝试创新

仅仅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特色活动是不够的,还要尝试创新班级活动。例如,设立身份互换日。在身份互换日那一天,学生和老师身份互换。学生备课、上课、批改;老师走下讲台,听课、写作业。如果孩子们意犹未尽,回家后,还可以和家长互换身份。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孩子们体验到老师和家长的辛苦,更加热爱自己的老师,感恩自己的父母,有利于其今后严格要求自己。在各具特色的班级活动中,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四)利用雷锋纪念日开展志愿者活动

每年“3·5学雷锋纪念日”,可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让他们一起走上街头,清除小广告和清扫垃圾。鼓励孩子们有组织地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到大街上慰问环卫工人,给他们带去热腾腾的茶水,帮助环卫工人清扫卫生,亲自体验环卫工人劳动的艰辛,养成自觉保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回到学校,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看见垃圾纸屑主动捡起来,整理流动图书角,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孩子们在精神上受到一次次洗礼,更懂得无私奉献,学习上也会更加努力。学雷锋活动作为一种常态化,可在班级中一直开展下去,引导学生人人学雷锋,个个争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班级的活力再次彰显,班级的凝聚力一次次提升。班级特色活动生机勃勃地开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的集体,才是更有生命力的集体,是真正团结向上的集体。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引导。班主任承载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光荣使命。作为走在学生前面的人,应该始终用心追求,用爱耕耘,凝聚班级力量,创建优秀集体,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班集体集体班级
我为集体献一计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人心齐,泰山移
警犬集体过生日
温暖的班集体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