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发展趋势研究
——评明庆忠等“文旅产业与全域发展文库”系列丛书

2021-12-28 09:33张美竹杨承玥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系列丛书村寨全域

张美竹 杨承玥 代 稳*

(六盘水师范学院a.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b.乌蒙山区发展研究院,c.六盘水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贵州 六盘水553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不少省区及地方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当前全球经济整体出现紧缩态势,特别是国内旅游行业需求发生转变,国际国内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背景发生显著变化。基于文旅产业在调结构、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因此,促进文旅产业实现从“量的扩展”向“质的提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化建设、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文旅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议题。

明庆忠教授研究团队在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文旅产业与全域发展文库”系列丛书,因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化研究之故多有接触,有感于思。下面将从明庆忠等《文旅产业与全域发展文库》系列丛书的形成过程、主要研究内容与学术贡献、研究创新之处及展望以及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启示等几个方面进行理解与评价。

1 系列丛书概况

由明庆忠教授等组成的研究团队着眼旅游文化产业业态、聚焦旅游文化产业服务民生,用三年多的时间倾力打造“文旅产业与全域发展文库”。在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了《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任务驱动下的旅游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旅游景区优化布局与管理改革研究》《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的感知与彰显研究》《边境民族旅游村寨生计变迁研究》等5部专著。丛书出版后受到读者广泛关注,其中丛书总序被《中国旅游报》摘要发表,《任务驱动下的旅游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一书获2020年度中国旅游出版社最受读者喜爱的“十佳图书”之一。

2 系列丛书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贡献

“文旅产业与全域发展文库”系列丛书选择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但是旅游文化产业面临转型发展的旅游目的地——云南省为研究案例地,聚焦中国国内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转型升级”“景区管理改革”“民族旅游”“边境旅游”等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产业发展难题,形成如下研究内容和贡献。

第一,系列丛书之《旅游景区优化布局与管理改革研究》从旅游产业发展核心和重要吸引物——旅游景区为出发点,指出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景区无论在传统旅游时代还是在全域旅游发展的时代,其作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和骨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旅游产业链的“花蕊”,是游客消费的吸引中心,是形成以旅游经济产业链的关键节点[2]。应该推动从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全域旅游时代强调不唯“景区论”,但也不可“去景区化”,两个不可偏废其一。研究团队认为旅游景区作为全域旅游发展“林海”之中的“花蕊”,一定会“常开不谢”,其在高质量发展时代旅游景区可能在性质、功能、范畴、内涵、外延等方面会有所变化。笔者认为:丛书提出的旅游景区管理改革发展路径为今后区域全域旅游发展和景区建设在战略发展上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二,系列丛书之《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主要聚焦于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自2015年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改等关键问题做出系列指示。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文旅产业作为消解新时代我国文旅发展中的美好向往需求与供给不足矛盾的关键产业,以及作为国家确立的幸福产业,经过40余年发展,我国实现了从供给匮乏国家到供给大国的重大转变。随着社会消费需求快速释放和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变化,新的供需矛盾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文旅产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关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这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受到文旅界广泛关注。如何解决云南文旅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文旅产业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文旅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匹配问题、文旅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问题,是云南省文旅产业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制约性条件,也是云南省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现实任务和挑战。因此云南省是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很好的研究案例区[3-4]。该书立足于云南省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较为系统阐述了云南省文旅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和制约性条件,为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云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发展路径。该书将深化旅游革命与文旅产业供给侧改革相统一,抓住云南省建设“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一核心关键问题,瞄准云南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为研究其他区域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有效推动云南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战略任务提供重要实践借鉴。

第三,系列丛书之《任务驱动下的旅游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在旅游供给侧改革、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对区域旅游转型升级“为什么转(理论内涵与学理框架)”[5]“如何转(现实需求和驱动机制)”“转到哪里(发展目标与任务)”“怎么落地(路径与对策)”进行了系统阐述。旅游转型升级作为一个应用型和实践性研究命题,其研究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难点与重点问题,2008年国家旅游局从官方角度界定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基本概念、2009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14年再次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标志着我国旅游转型升级探索与研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有关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受到学者广泛关注。然而系统研究旅游转型问题、构建旅游转型升级学理框架体系依然不足。为此,本书系统分析基本概念和区域产业发展历程经验总结基础上,尝试从任务驱动视角系统探究旅游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思路,有效避免该问题传统研究不系统性和零碎性问题,有效提高本研究的科学性。同时,基于任务驱动的旅游转型路径研究,针对旅游转型升级不同任务提出分类型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和可行性。研究成果为旅游转型升级、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域旅游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决策参考和有益借鉴。

第四,系列丛书之《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的感知与彰显研究》以地方性理论为关注点[6],以“民族村寨”为观察点,从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的视角思考区域旅游文化多样性保护、旅游开发中的同质化现象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回应等问题。成果有助于民族旅游村寨吸引力的长久保持和强化旅游者体验,同时也可为我国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第五,系列丛书之《边境民族旅游村寨生计变迁研究》将丛书的关注对象进一步延伸至边境地区的民族旅游的生计问题。该书以“边境民族旅游村寨”为研究对象,构建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对比分析案例地生计变迁特征及制约因素,厘清了旅游发展对民族旅游村寨生计变迁的影响机制[7-8]。该研究能为边境旅游发展、旅游社区管理、优化家庭生计活动等提供案例借鉴和政策参考。

3 系列丛书主要创新之处

“文旅产业与全域发展文库”系列丛书在研究案例选取、研究方法与手段的运用、研究观点有诸多创新之处,具体有:

第一、丛书选择不同时空尺度的案例开展多元研究。研究案例涉及“省级旅游目的地”“国家A级旅游景区”“民族旅游小镇”“边境旅游村寨”等不同空间、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多时空尺度对比研究,关注对象实现从“村寨——景区——小镇——省级目的地”的多维变换,能够为不同尺度、不同区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目的地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向指引。第二、丛书综合运用质性研究与定向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现在研究手段从传统向大数据转向。丛书涉及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问卷分析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数理统计与测度(DEMATEL决策实验室法、灰色关联法)等[1],此外在研究手段也涉及ArcGIS、SPSS、MATLAB等多种研究工具,在数据收集上将一、二手文献数据整理与大数据文本爬取相配合,是一套旅游研究方法与手段运用的重要实用参考丛书。第三、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区域旅游产业转型与转向理论基础,明确指出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方向与路径。丛书从旅游目的地核心吸引物——景区出发,进一步探究旅游目的地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问题。结合旅游产业发展走向,进一步关注“民族村寨旅游”和“边境旅游”等相关问题,进而将研究进一步扩展至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的感知与彰显和边境民族旅游村寨生计变迁等实践问题上。此外,丛书在分类问题研究过程也注重产业共性问题的梳理,系列丛书指出文旅产业与全域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进一步构建文旅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治理机制与治理能力,关键在于理顺产业发展体制机制问题,发展内在动力在于全产业链的改革创新,优化路径在于统筹发展。

4 展望及其对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化的启示

4.1 “文旅产业与全域发展文库”系列丛书进一步研究展望

4.1.1 进一步深化现代旅游景区的概念、内涵及其功能特征研究

丛书就现代旅游景区提出一个新的分类框架,并结合云南省旅游景区进行了分类讨论研究,这对于全域旅游时代重新认识现代旅游景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文中对分类的原则、价值及其具体造作细则等问题设置较为宏观,建议丛书研究可以围绕现代旅游景区的特点及其功能特征,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提出一套更为细致的分类框架及其具体操作细则。

4.1.2 地方性的主客感知与具体的地方性彰显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从整体角度来理解地方性,丛书之《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的感知与彰显研究》构建了地方性的概念模型——“地方树”,对地方性的生成、发展及外界影响因子进行了一个较为开放的框架构建。该书从地方性彰显相关探究也对目前城镇化建设中千城一面、千镇一面、千村一面问题的回应,试图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维持地方传统,凸显地方特色。但本书中案例仅仅是民族旅游村寨中的个别案例,虽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但或也缺乏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如何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空间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如中西部旅游城镇、古镇、旅游街区、旅游城市等,进行相应的地方性的生成及变迁机制、主客感知差异与具体的地方性彰显研究,仍值得进一步探讨。再者,地方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地方旅游吸引力,在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中居于何种地位,也值得探讨。而如何有针对性地强化特别重视地方特色感知的旅游者进行地方信息传导,从而强化或引导其正向的旅游体验,也值得关注。

4.1.3 从旅游“可持续生计”到“生计恢复力”或是重要研究方向系列丛书之《边境民族旅游村寨生计变迁研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生计变迁特征及制约因素,厘清了旅游发展对民族旅游村寨生计变迁的影响机制。然而旅游作为一项对市场极为敏感的产业,极易受到外来事件冲击,因此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产业波动效应。特别是2020年初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旅游产业发展造成猛烈的冲击,旅游作为唯一生计方式的旅游社区受到毁灭性打击。如何推进旅游生计恢复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选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因此探究旅游生计恢复力或许是未来旅游生计研究的重要方向。

4.2 对六盘水市旅游转型升级的启示

旅游产业化作为贵州省委省政府“四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六盘水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实现路径之一。六盘水市是国务院确定的20个成长型资源型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5部委联合确立的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城市[9],因此,推进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升级是六盘水市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六盘水市作为一个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当前面临资源转型发展压力[10]。参考“文旅产业与全域发展文库”系列丛书提出的现代旅游景区分类管理框架,对于六盘水市认识在现代旅游景区建设和景区功能设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有关旅游管理体制机制相关研究梳理,对于六盘水市构建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特别是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旅游转型升级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探索案例,对于六盘水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一套可借鉴可参考的系统方案。基于“文旅产业与全域发展文库”系列丛书所提出的理论探究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六盘水市应该认真梳理现有资源本底[11-12]、产业基础、人才基础[13]和交通等基础设施[14]的现状及其相互匹配关系[9-10,13],加强产业链融合,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强化旅游产业化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城乡融合潜力,推进六盘水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5 结语

总之,“文旅产业与全域发展文库”系列丛书的出版较为系统地构建了文旅产业与全域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对于中国文旅产业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资源型转型城市旅游产业化和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构建极具参考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不可否认的是明庆忠教授等出版的“文旅产业与全域发展文库”系列丛书是国内目前较早系统阐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出文旅产业与全域旅游今后重要发展方向的重要著作,为中国现代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范例。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文旅产业由“纯文产”“小旅游”向“大文旅”转型,达到文旅产业促进空间地域的全域维度、产业的全域维度、社会的全域维度、时间的全域维度、消费的全域维度、管理的全域维度等的全资源重新配置和整合以提升配置效率,打造全域发展环境,全方位发展社会经济、促进全域民生水平的高质量提升。

猜你喜欢
系列丛书村寨全域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再推出两本新书
锅巴粥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海洋怪物小百科》系列丛书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