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身体教育”课程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2021-12-31 16:52任丹萍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理念身体儿童

任丹萍

(长春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长期以来,日本对学前教育发展持有高度重视,其教育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前列。日本以1876 年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的成立作为其学前教育的起点,时至今日,虽历时不长,然不断吸收、借鉴欧美先进教育理念,并把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娅·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融入本国幼儿园课程中,融会贯通,使日本学前教育水平得以飞速发展。其中日本人最引以为豪的是其教育体系中的“身体教育”课程。

一、中日学前教育比较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传统文化和地域环境有其独特相似性,学前教育体系也具有其共同点,但因国情不同,差异也是存在的。

(一)教育制度不同

中国幼儿园由各级教育部门管控,接收对象一般为3~6 岁儿童,其目的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全方位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而托儿所隶属卫生部,其招收对象是1~3 岁的幼儿,带有更多保育色彩。日本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幼儿园、保育所和认定儿童园。日本的幼儿园隶属文部省,基于《学校教育法》设立,接收对象是满3 岁的幼儿(有一些部分幼儿园开始接收2 岁幼儿),其目的是为小学后教育奠定基础,提供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环境等。保育所隶属于厚生劳动省,基于《儿童福利法》设立,招收对象是0~6 岁的幼儿,其目的是对欠缺保育的乳幼儿进行保育[1]。而认定儿童园是日本2006 年开始实行的一种“幼保一元化”的新型学前教育体制,隶属部门、设立依据和接收对象要涵盖前两者,其目的是对学前幼儿进行教育、保育,并向家长提供保育咨询。

(二)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学前教育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在重视生活中的基本礼仪的同时更看重书本的知识,而幼儿园和家庭等方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日本的学前教育则重视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幼师的作用只是确保儿幼儿的基本安全,并认为独立性强的孩子,长大后才能直面困境,这也是日本极为推崇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灌输不只体现在学校,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后的家庭延伸教育。无论是放学还是外出,家长仍向孩子灌输独立意识,家长从不主动帮幼儿做其力所能及的事,如帮助孩子背书包,这与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差异。

(三)师资水平不同

中国的幼儿教师以通过幼儿师范学校、高等教育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师范专业为培养途径,需具备中等师范或以上学历、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等条件,且经过相应的申报程序,最终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而日本对幼儿教师任职资格要求相对更严格,幼儿园教师需大学四年以上学历,保育园也要大学两年以上,有学位证书的同时,还要经相关资格考核方可任职。

随着先进的幼儿教育流派和理念涌入中国,在给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在逐步削弱我国幼儿教育的独立自主性。此外,多数家长迎合应试教育而萌生的“超前教育”意识,迫使其强迫孩子自学龄前就进行文化知识学习,奔走于各大学堂之间,忽视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给尚在成长中的幼儿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导致近年来幼儿体力指标持续下降。尽管我国正在运用各种改革措施改变这一格局,但运行与成效之间,尚需一段时间。

二、日本“身体教育”的由来

二战后,日本的教育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学前教育体系亟需重建。为此,日本以1956 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为开端进行幼儿园课程改革,并通过不断颁布相关政策法律为其顺利发展提供根本保障,修订新版、增补内容,其内涵从健康、社会、自然、语言、音乐、绘画和手工在内的6 大领域更改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5大领域[2]。此外,2007 年6 月,日本政府在其颁布的《学校教育法》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分开发身体各项机能,调动其积极性,为幸福、安全的生活而努力[3]。

显而易见,日本相关政策的制定十分重视健康领域,其最大表现就是身体教育。其一,健康在教育体系中所凸显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儿童具备健康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则要求儿童主动进行身体锻炼,充分舒展自己的身体,尽情解放天性,从而提高孩子对周边环境的适应力,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融入集体环境。其二,政府制定的相关措施使日本国民更加重视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由此“身体教育”引入幼儿园课程也就顺理成章,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大大促进了日本学前教育的蓬勃发展。

日本的“身体教育”最初由著名的教育哲学家矢野智司提出,他以《身体与教育》为题论述了“身体教育”的初步概念[4]。据此,很多学者单就体育和运动哲学这类话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此后,广岛大学的郅向东明确提出:身体教育分为身体和教育两部分,是对以身体形式存在的人发挥教育的社会和文化作用。身体教育并不仅限于体育研究领域,更是与教育的各个方面都紧密相关。

三、日本促进身体教育的措施

(一)日本政府加强立法,促进身体教育的发展

1961 年,日本以《体育振兴法》为开端逐渐重视体育锻炼,这也是身体教育理念的萌芽。此后,日本加大对公共体育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体育设施数量以提高全民体育锻炼频次,进而使日本国人对身体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使身体教育这一理念被广泛推广。日本政府2000 年颁布《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中明确指出身体教育应从幼儿和少年抓起,建立终身身体教育理念。10 年后,日本政府在其颁布的《体育立国策略》中,又进一步强调要注重幼儿和少年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丰富活动内容,推进国民各个年龄段身体教育的发展。这些政策法律的颁布,既表明日本政府正以立法的手段切实解决日本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此巩固和完善日本学前教育体制;又强调了日本以法治教的决心,力图通过进一步改革,让所有的学前儿童都能获得高质量教育,切实推进日本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充分吸收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和思想

20 世纪初,正值欧美国家宣扬幼儿本位和自由保育观念时期,日本以此为鉴,提出幼儿园应让幼儿自由玩耍,而保育工作的重点是遵循自然,反对设置专业课程来压制幼儿天性。日本教育学家在充分借鉴外国先进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带有本国特质的教育思想,使日本教育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其中以日本教育家谷本富和家仓桥三思想最为鲜明,他们反对一切造作的教育。这一改革浪潮,促使日本逐步形成独具本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念,加强对身体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进入21 世纪后学前教育稳步进入新阶段,日本政府2006 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首次把幼儿教育写入其中,充分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理念,进而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状况的学前教育体制,推动日本身体教育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三)日本身体教育的具体实践

在日本,几乎每一所幼儿园均秉持身体教育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学前教育。尽管各幼儿园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均彰显日本对于身体教育的重视程度。即在游戏中快乐学习、解放天性。

例如日本大阪的莲花幼儿园,庭院里随处可见单杆、障碍物、标志桶等游戏器材,每天早上孩子们赤裸上身,大声喊口号,通过锻炼去唤醒身体,发散并燃烧自己的身体能量。既充分解放儿童的运动天性,又使儿童真切感受到“身体”带来的冲击与欢愉。此外,孩子们还会进行“大喊训练”课程,一是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活力,二是锻炼孩子们的纪律性。幼儿园指导孩子首先具有优良体态,只有一个好的坐姿才能发出这样洪亮的声音,进而让孩子去享受大喊的过程,表达自我情绪和想法,用自己的身体去发出声音,找到自己身体里的“节奏”,同样要求日本儿童能够学会自我训练,不断调整身体坐姿,来适应身体教育[6]。

四、日本身体教育课程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至今,日本学前教育发展趋于平缓,仍不断完善学前教育体制,其具备规范的管理模式,而身体教育理念的前瞻性也在日益凸显,将其灵活融入到日常课堂之中,其经验具有可借鉴之处。

(一)提高对幼儿身体教育的关注程度

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明确提及学前教育为人生之根本,体健则作为人生和研究学问的重要目的之一,并大力进行社会宣传,引起多方关注。鉴于此,国家教育部门应着重分析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身体教育的忽视,积极探索其成因,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各地政府应根据国家政策及要求,结合本地实情及学前教育现状,积极推动本地学前教育体系的完善,可考虑将身体锻炼的相关课程纳入到幼儿园评级指标体系,而幼儿园则需加强对身体教育课程的引入,促使幼儿园和家长等方对身体教育的重视程度。再次,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注重学前教育研究的同时,应注重引导国人去了解身体教育在学前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用,改变对幼儿身体教育的轻视,真正关注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多方努力,真正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以法治教,保障身体教育课程的引入和发展

从不健全到完善、修正到规范,经历六十余年的历程,日本逐步确立了符合日本国情的学前教育体系。日本政府通过有效管理和干预,大力推进日本身体教育的平稳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借鉴日本相关身体教育政策法律,深入研究和分析日本身体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科研成果,以此为根基,充分发挥我国社会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身体教育课程。宏观上,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相关法律法规,在体制上确立幼儿教育与其他学段教育的均衡关系,对执行力度不够或忽视幼儿教育的单位给予严惩;微观上,允许各地区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调控,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中要充分体现身体教育理念,注重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诸如开设多种形式的体育课,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可以分阶段设置课程内容,逐渐开发儿童身体的潜能,保持儿童的积极性和新鲜感。因此,在要求教育相关部门重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重视解放儿童天性,建立规范的管理和监督制度的同时,还需以安全为第一要义,还幼儿一个自由宽泛的空间。

(三)为身体教育创设适宜环境

日本幼儿园十分重视环境在幼儿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创设过程具有其完整性和科学性。其充分借鉴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积极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具体表现为教师在保障儿童自由活动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儿童的纪律性和自主性,锻炼其意志力等。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使其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发展。此外,需重视教具在其中的辅助作用,在让儿童充分表现自我,身体能量得到释放之后,需要求其把教具等教学工具归位,注重自觉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有关身体教育的教学环境和授课内容应立足儿童实际,使其在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儿童自发性身体教育活动的展开。因此,其教学环境需定期更新场地,户外最佳,让儿童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感受生命的律动。适时更新教法,积极探索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实时更新教具,提高儿童的积极性和兴趣点。幼师要善于引导,锻炼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给儿童更多独立玩耍的时间,尽情展现童真童趣。

猜你喜欢
理念身体儿童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