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命教育课程“青菜与蝴蝶”的实践与思考

2021-12-31 16:52应武敏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菜青虫毛毛虫青菜

应武敏

(宁波市鄞州区江东实验幼儿园,浙江 宁波 315040)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要具备“孩子的心灵”,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天地,发现他们潜在的创造力。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1]。能减少介入,鼓励幼儿通过表达性(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沟通性及认知性语言来探索环境和表达自我,而这是儿童探索、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基本活动。

幼儿的社会活动可以从劳作开始,本期将开展“青菜与蝴蝶”探究课程,让幼儿在劳作中、在种植管理中捕捉到蝴蝶宝宝——菜青虫,在饲养过程中通过激发起幼儿的“迷”“悟”“爱”,进而去感悟青菜和蝴蝶的关系、知道蝴蝶一生的进化过程等等,了解蝴蝶妈妈对宝宝的爱,明白饲养过程中的责任,增进爱的情感。

一、“迷”题激趣,课程始于良好开端

陶行知“迷”之理念:“要根据孩子们不断的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天性,透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我们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踏进未知之门。”[2]着迷是学习和探究的动力之源,没有兴趣更别提智慧和灵感了,因此课程的开始从兴趣入手。

(一)成“迷”寻秘——适宜媒介萌发幼儿兴趣

《好饿好饿的毛毛虫》绘本,以奇思妙想和幽默诙谐,引发幼儿阵阵笑声,然而毛毛虫真的那么贪吃吗?毛毛虫真的能结蛹,它的蛹是长得怎样的?毛毛虫会变蝴蝶吗?

绘本《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成了班课程确立的导火线,因为幼儿有着那么多的秘密想要发掘,“迷”之第一步让探索目标物确立了。

“我们要养蝴蝶,可是蝴蝶宝宝哪儿来?蝴蝶宝宝是谁?”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看完动画片黑猫警长中谁是害虫这一集,孩子们豁然开朗了。菜青虫会变菜粉蝶,菜青虫爱吃青菜——为了吸引菜青虫。孩子们说:老师我们种青菜吧。

于是种植青菜的活动开展起来了,幼儿分组给种植框松土、播种、浇水,“迷”之挖掘推动课程的进程,各组之间自发地开展了比一比、赛一赛,谁家的菜长得最快,谁家最先吸引菜青虫。为了得出比赛结果,幼儿开展了青菜种植观察记录活动。

(二)入“迷”探秘——自主行动赋予幼儿自由

在青菜管理和每天的观察记录中,孩子们发现了青菜从种子—青菜芽—小青菜的变化过程,他们互相比较着谁种的菜长,叶子大,为了更有说服力,他们从家里带来了尺子,要来量一量到底谁种的菜更大些。于是测量活动应运而生了,而这集体活动的产生不是教师预设而是孩子们的需求,是孩子们要求教师开展的。

终于有一天孩子们发现了青菜上有洞洞了,孩子们猜测是菜青虫出现了。寻找菜青虫活动悄然开展起来了,在寻找无果后,孩子们决定先给它们准备家。他们从家里带来罐子,带来了青菜,他们的捕捉菜青虫活动还在继续升级中。

当孩子们拥有属于他们的菜青虫后,每天拿青菜喂养它们,直到菜青虫不吃也不动,再到菜青虫变成蛹,最后化蝶。整个活动的推进不是老师,而是幼儿的每一次发现,每一次讨论。因为菜青虫饲养过程并不是惊天动地的,而是悄然无息,慢慢的变化着的,也因为这些缓慢,幼儿的兴趣、探索热情会慢慢消退,维系的是每天饲养的责任和任务。

二、“悟”之引导,课程行于探究之路

陶行知“悟”之理念:“根据孩子们的一般的智力,透过启发性的普通教育,我们培养和指导他们对特殊活动取得更深的了解……”[2]根据班况、种植和饲养条件、幼儿的能力发展状态等调整活动模式,充分让幼儿在活动中操作、思考、交流、小结,让幼儿在活动中产生“悟”。

(一)小组抱团,取长补短

因为幼儿兴趣有着个性差异,能力发展也是各不相同,强制让幼儿去喜欢、去关注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选择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小组种植青菜,饲养菜青虫,小组观察记录。

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不仅仅是为了让探索过程顺利开展,更是为了让幼儿互相影响,让幼儿之间产生互补,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感受合作探索的快乐和成功感。

(二)化整为零,时空合一

因为班级人多、种植框少,于是教师尝试分组或区域时融入观察和讨论,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跟菜青虫进行零距离接触。两人一起观察一条菜青虫,通过边观察边记录的方式,满足幼儿观察、探索的需求,以达到交流观察所得,以及扩展观察面的功效。

在幼儿探索热情高涨的时候,教师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跟探索物以及自己的伙伴共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探索中有所“悟”,在交流中提升“悟”。

(三)以问指路,反复感“悟”

在探索中孩子们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开启“迷雾中灯塔”的模式,通过问题的抛出引发幼儿思考、讨论或集体讨论做“诸葛亮”,以达到“悟”的效果。

教师在幼儿分组中跟进,收集幼儿观察所得或问题所在,比如只看到青菜上的洞洞,找不到菜青虫时,在集体活动中引发讨论来解决问题,这培养的不仅仅是科学探索的能力,更是拓展幼儿思维,提升解决问题能力。而“悟”往往在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中产生。

在后来的捕捉青虫活动中孩子们有意识的翻找着菜叶,因为菜青虫有保护色,它会藏在菜叶里。

幼儿的每一个问题就会引来一场“悟”。

三、以“爱”之名,课程终于人格升华

陶行知”爱”之理念:“根据孩子们愿意帮助别人的倾向,透过集体生活,我们培养和引导他们对民族人类发生更高的自觉的爱。”[2]“爱”激发幼儿的责任感。是漫长饲养探究过程的枢纽。

(一)爱的蔓延,幼儿投入课程

在大家热火朝天的要把菜青虫抓到为它准备的家里时,一小部分孩子害怕,他们喜欢蝴蝶但是不一定喜欢菜青虫。饲养活动继续开展着,害怕的孩子参加着每一次的观察和讨论,同伴对于菜青虫的喜爱之情也会相互感染。

教师的关注、同伴的热情,能萌发起幼儿对菜青虫的喜爱之情,因为喜爱之情是会被感染的。合作饲养的伙伴,探讨小组的安排,都是经过老师细心筛选的,在饲养菜青虫过程中同伴的相互之间督促和关注,能促进幼儿履行责任。老师对饲养员的表扬和奖励,能激发起幼儿的模仿。从众行为在鼓励、激励和表扬中得到持续,它为奶爸奶妈行为保驾护航。

(二)爱的榜样,助推课程

1.父母的爱完成爱的迁移。家长的爱护是每个幼儿切身体验着的,他们每天都被暖暖的爱包围着,然只因缘在其中而把它当做理所应当,对爱未能有所悟。我们通过怎样饲养菜青虫的讨论活动,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被爱护着长大的。而自己现在要养菜青虫,那么就要把它当做自己的宝宝那样来照顾,来爱护。

2.教师的爱完成爱的感染。教师也和孩子们那样认领了菜青虫宝宝,每天不间断地照顾,观察菜青虫,夸夸自己的菜青虫……教师爱护菜青虫的行为无疑是幼儿的最好榜样。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从责任发展到喜欢和爱护他们。

(三)爱的升华,生命教育点睛课程

当菜青虫入住孩子们为它们准备的家里时,老师就不再去管,只照顾自己饲养的菜青虫。于是有些小组的菜青虫,在孩子们疏于照顾的情况下死了,而孩子们互相推脱着自己的责任,互不相让。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建立饲养日记。

青虫死亡的教训,让幼儿在饲养中不再懈怠,台历记录模式开启了。他们会在台历上写上自己的学号,表示已经喂过,有的孩子还会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观察所得。他每天都会有人去喂食。双休日有人认领带回家,青虫没有再出现死亡,这说明幼儿关爱之情已经萌生。

在3 个月的课程探究过程中,经过了“种植青菜”“捕捉菜青虫”“养护菜青虫”“菜青虫成蛹”“菜青虫化蝶”五个环节,幼儿通过看、听、说、画、比较等手段,记录着菜青虫的成长过程,他们动用各种感官,和菜青虫零距离接触,他们的状态在“迷”“悟”“爱”中巡回、前进着。每一次的“迷”后会有一场释然的焕然大悟;“悟”帮助幼儿积累认知和探索的经验,推动着另一个“迷”;而“爱”则是延续整个探究活动的灵魂,是幼儿的喜爱之情维系着长达三个月的探究活动,是爱护让菜青虫蜕变为蝴蝶,为幼儿的探索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菜青虫毛毛虫青菜
卷心菜上的菜青虫
毛毛虫,动起来
叶子国漫游记
青菜新品种介绍
好饿的毛毛虫
毛毛虫和蚕
青菜新品种介绍
可爱的毛毛虫
饿狼
爱吃青菜的大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