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路径

2022-01-01 10:50陈道武
关键词:全球化共同体命运

陈道武,吕 洁

(1.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2.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当今世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增多,世界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全球经济发展态势持续走低、增长乏力,世界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不公平的国际分工造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如何才能摆脱全球发展的困境?对此,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世界各国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内在规定性,以新理念激活发展动力、营造发展环境、根植发展优势,从而破解全球性“难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之源

创新(Innovation)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是表达更新的意思;二是指创造新的东西;三是表示对事物的改变。创新发展是指对现有资源,实现有效配置,进而提高价值实现的一种手段。创新不仅是经济学范畴,而且是人类特有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体现,人类正是通过不断创新来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实践证明,创新发展不仅是破解全球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而且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首先,创新发展是全球发展的内在动力。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发展高度重视,并用创新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而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重新定位。党中央再三强调,我国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模式严重滞后,高排放高能耗依然存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低下等问题比较严重。因此,面对国内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必须大胆创新,改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要由“粗放型”经济转为“节约型”经济,这样才能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地增长。当全球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和投资乏力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换经济增长动能,有原来的劳动力、资源、资本等要素驱动转换为创新驱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如何发展、如何建设作出科学回答,这就要求各国人民共同努力,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生业态,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

其次,创新发展为全球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在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是创新主体的理念创新。因此,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不仅要培养创新主体在发展方式上具备创新条件,同时要培养创新主体在思维和观念上具有创新潜质。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提出自己的创新发展理念,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规划自己的创新计划:例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发展规划、德国的工业4.0国家战略、日本的“独创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英国的“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等等。这些名词和概念无不表明对创新人才的重视。世界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型期和攻坚克难的关键性阶段,唯有坚持创新发展,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才能突破全球发展的瓶颈。没有创新人才的支撑,创新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世界各国都要大力培育人才、重视人才,实现全球范围内人才交流互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撑。

最后,创新发展是破解全球性难题的有效手段。创新作为当今国家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必须把它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核心地位,进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1]198创新发展已被当今世界公认为发展主题、发展潮流和发展趋势。世界各国要通过创新来解决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各国政府无论在宏观政策的全球视野,还是微观政策的国计民生,都要有所创新和有所突破。尤其是面对全球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空间的不平衡、发展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发展,唯有创新才能突破走出全球发展的困境。总之,当今世界的发展应以创新发展为重要抓手,崇尚科技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制定创新政策等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突破全球发展困境奠定基础。

二、协调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处理好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从本国利益出发,同时要关切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从无序到有序、由部分到整体、由局部到全局地协调发展。这就表明,全球在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协调合作是“不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兼顾本国和他国的利益,统筹近期和长远的利益。

其一,协调发展意味着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当今世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地区之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进一步深入,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封闭的“孤岛”。资源、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逐步形成,生产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分工日益发展,利益相关、命运与共凸显。显然,当今世界已经成为庞大的系统体,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果没有协同合作、稳定有序,这个庞大系统就无法运转。然而,当今的全球化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不断扩大,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越来越被边缘化。同时,南北差距所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极度贫困,从而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提供了社会土壤,极大地破坏和威胁全球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多边、协作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其二,协调发展意味着世界各国必须协商对话。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要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523)世界各国应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妥善解决全球性问题。特别是事关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独自应对,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俗话说:“独行快,众行远。”要想使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必须沟通协调、加强合作,集体行动、共同应对诸如气候变化、恐怖分子、粮食安全、疾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唯有加强沟通与协调,才能有利于全球问题的解决,才能推进全球协调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更多的公共产品,倡导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纷争。

其三,协调发展意味着世界各国应相互尊重。纵观世界全局,相互尊重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个世界大家庭中,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任何一个国家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照顾他国的利益诉求,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更不能有宗主与附庸之别、中心和边缘之分,坚决反对赢者通吃和一家独大。世界各国应积极倡导以诚相待、平等协商,在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的基础上,谋求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和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合作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协调发展的理念,立足民族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世界各国在彼此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推进全球协调发展,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旧观念,坚决反对动辄使用经济制裁或以武力相威胁的大国沙文主义。

三、绿色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

绿色发展理念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则认为,自然不仅是人们的实践对象,更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住所,强调“天、地、人”三者的内在互通性。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2]997)因此,必须正确地对待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解。

第一,绿色发展客观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规定性。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生态观,也是一种发展方式。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是构成人类无机的身体。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就是人类自身。当人类过度实践破坏了自然界,人类就会破坏了自身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自然界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得到一定的发展物质基础。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43)因此,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外部对立,其实质是人类社会自身内在对立的客观反映,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矛盾的结果。可见,当今全球生态系统恶化,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外现。资本肆意侵吞自然力,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发,无视自然界自我修复能力,最终造成生态公地的悲剧化、生态危机的频频爆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

第二,绿色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题中之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各国同住一个“地球村”。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逆生态性,给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伤害。这就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在谋求发展时,要自觉摒弃资本主义国家“饮鸩止渴”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美国环境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库兹涅茨环境曲线”就是最好例证。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各国要不断增强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低碳环保的绿色经济。同时,在生活方式上,人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和绿色消费。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完好性。中国作为“地球村落”的成员之一,我们理应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绿色发展中,实现共生共存共荣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呵护好人类的共同家园,为构建生态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绿色发展理念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环境的运行状况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状况。追求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就某种意义而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双向互动的演化史。然而,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创伤。至今,惨遭破坏的生态系统还很难自身修复,这也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例如,《罗马宣言》、《巴黎协定》、《京都议定书》,以及平衡推进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等,这些世界性的协议,要求“地球村”的每个成员都应树立大局观、整体观和长远观,抛弃局部利益、短期利益,共同努力打造生态共同体。

四、开放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开放发展,是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各国共同繁荣发展。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由于国际分工不断加强,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开放发展已成为新型全球化发展模式开启的必经之路。丰富对外开放内涵、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打造“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是当今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4]8

首先,开放发展是全球化时代的大势所趋。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必须走开放发展之路,封闭只能导致自己落后,闭关自守无异于自我孤立。世界各国都应站在历史的高度认清当今发展的态势,并在全球范围内谋篇布局。因此说,各国经济要增长,世界经济要繁荣,开放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世界各国必须敞开自家的大门,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进而建设一个开放型的世界体系。在行动层面,世界各国要积极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使得国际分工更加合理化,实现全球经济整体和区域经济的联动增长。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反映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态势,另一方面要求世界各国坚决摒除“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开放发展的藩篱。

其次,开放发展与全球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表述,也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当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内在矛盾不可调和被激化,一种新型的全球化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1]477)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另一方面,全球化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是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它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当前极少数国家逆时代潮流而动,如英国的“脱欧”竭力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的“退潮”人为设置贸易障碍,导致逆全球化、民粹主义兴起。习近平指出:“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1]477)由历史经验可知,可怕的不是问题,而是没有勇气去解决问题。中国有句俗语,“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全球化问题和挑战,我们要敢于做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为建设开放型世界贡献力量和智慧。

再次,开放发展既是物质利益的实现,也是人的精神生活诉求。人类社会发展是从区域史走向世界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不仅有物质层面的考量,也有精神的追求。无论是大航海时代的新大陆发现,还是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生活,都体现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外在世界的不断探索和认知,进而丰富人的内在精神生活。然而,当今世界文化歧视和文明偏见仍然存在,这有悖于全球化发展,同时也有悖于人类对共同价值的追求。无论是近代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还是康德文化,还是当代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都有悖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在此背景下,开放发展的文化能够互融、互鉴、互塑,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的存在是多元化的存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开放包容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主体间达成共识,提升国家间的相互认同。习近平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5]258

五、共享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

共享就是指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知情权与他人共同分享。共享发展是指世界各国共同享有发展的过程和发展的成果。共享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本质特征,也是世界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的内在诉求。然而,资本主导的全球化,致使全球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如何提升全球发展的平衡性、平等性和公正性,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习近平指出:“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1]540)这段科学的论述,阐明了共享发展作为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价值主体。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同时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要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国人民将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务实合作地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坚决反对“合则用、不合则弃”等现象。当前,全球依然有7亿多人口饱受贫困的侵扰,所以,全人类的发展成果必须由世界人民共同享受,消灭贫穷落后,实现富裕安康的美好生活愿景。第二,价值基础。“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价值共识,这就要求全人类为之而努力奋斗。因此,世界各国应尽力承担责任和义务,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参与、大家尽力、大家享有”的新局面。当然,世界各国人民在面对全球性问题挑战同时,要切实感受到在共享发展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和获得感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还体现在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满足状态。第三,实现途径。共享发展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指国内的共享,也是全球范围内共享。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持“亲诚惠容”,努力攻坚克难,着力打造陆海联动和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逐步推进全球发展成果的全民享有和均等享有。当然,这种均等享有不是绝对的均等,依然要遵从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中国在突出强调当今世界大国责任担当的同时,使其成为共享全球发展成果的驱动者和领跑者,从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猜你喜欢
全球化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命运秀
全球化陷阱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