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2022-01-05 06:01张步青王红芳
物理之友 2021年10期
关键词:苹果生活化物理

张步青 王红芳

(1. 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江苏 镇江 212300;2.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江苏 镇江 212300)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是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体现了“生活教育”思想,践行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途径,将实际的日常生活与教学紧密相连,让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1 情境生活化,让情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情境生活化是指教学情境贴近于生活,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课程中有着很多与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教师利用有趣的生活案例教学导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建构物理意义,理解所学物理知识。教师在备课时,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注重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并且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1]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压强”的教学中,可以运用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入教学,准备一个木板、一枚图钉和一个大铁钉(图1),要求学生不借助工具直接将大铁钉和图钉按入木板中。为了增加趣味性并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比赛的形式分别请力气较小的女生和力气较大的男生钉铁钉。结果必然是力气小的女生更容易将图钉按入木板中,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力气小的女生可以成功,而力气大的男生却没有成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对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顺利引入压强课题。

图1

1.2 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利用生活化情境可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如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且两分子间距较大时表现为引力,分子间距较小时表现为斥力,对此学生较难理解。我们不妨用生活事例打比方,两分子间的作用就如父母和儿女的关系(图2),当儿女每天在父母身边时,父母虽然甚爱儿女,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往往使他们关系紧张,可比喻为斥力;当儿女长大离开家庭后,父母与儿女之间往往会因彼此思念而较为亲密,可比喻为引力。

图2

情境生活化在物理教学中还有很多体现,如将电流类比成水流,将电压类比成水压,它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等用生活情景予以呈现,生活化的情境对学生深刻理解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2 实验生活化,让实验更多来自生活

实验生活化是指实验的设计、实验器材要生活化,利用生活物品做实验,往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实验的魅力尤为明显,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精心设计并做好实验。而实验的选材如果非常复杂,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例如,在“内能 热传递”的教学中,有老师利用斯特林发动机引入内能的教学(图3),学生虽然感到很新奇,但是由于本节内容不足以让学生完全理解该发动机的原理,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太大,不见得能有效激发其探究欲望。有的老师将螺旋形的纸条放置于热水上方会旋转的实验现象引入内能教学(图4),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于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就观察过螺旋形纸条置于火焰上方会旋转的现象,这样的生活化小实验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并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图3

图4

在“电流的热效应”的教学中,要研究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可以利用铅笔芯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猜想。学生对铅笔芯都不陌生,对铅笔芯能导电也有所了解,但是对铅笔芯接入电路后会发光、发热的现象很感兴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有趣的现象,将两根粗细不同的铅笔芯分别接入相同电源的电路中,学生观察到:一根冒烟、一根发光发热(图5),进而进行猜想和探究。生活化实验器材随处可见,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将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变为实验器材,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图5

3 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思维

问题生活化是指教师联系生活,运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而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可以化繁为简,有助于解决抽象的物理问题。

在讲完串并联电路的概念后,笔者利用生活化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很容易判断电路图中的电路类型。随后,笔者出示马路上损坏的路灯照片(图6),提出问题:此时我们看不到路灯的电路图,无法判断电路类型,有没有其他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会想到动手实验,教师再引导:我们可以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模拟路灯损坏的情况,只需拧下一只灯泡即可。这样既自然地过渡到研究串并联电路特点的教学环节,又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研究串并联电路特点的方法:拧下一只灯泡看另一盏灯泡的亮暗,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图6

在“物体浮沉条件”的教学中,把土豆和苹果一起放进水里,土豆在水中下沉,而苹果漂浮在水面上。把苹果浸没在水中,松手后苹果又向上浮起。土豆在水中下沉,就是土豆在水中要向下运动;苹果浸没在水中,要上浮,就是苹果在水中要向上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自然是它们的受力情况不同。它们在水中都受到两个力:重力和浮力,在苹果中插入几枚铁钉,发现原本漂浮的苹果下沉了。此时在水里加一些盐,发现原来沉在水底的土豆向上浮起,最后漂浮在水面上。如果控制铁钉和盐的数量,浸没在水中的苹果和土豆还可以保持静止,既不上浮,也不下沉(悬浮)。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目的是让物理更加贴近于生活,通过浮沉的神奇现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4 应用生活化,让物理与社会相连接

应用生活化是指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既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不仅仅是解题能力,更多的是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设计制作简单电路、冷藏箱等。初三学生已学习了镜面反射、摩擦力、杠杆、功率、压强、速度等与汽车相关的知识,可开展“寻找汽车中的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在初三日复一日的复习中,有的内容较为枯燥,可设计活动:仔细观察你手中的矿泉水瓶,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在瓶身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又涉及到哪些物理知识?让每天都接触到的矿泉水瓶走近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除此之外,物理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应贯穿在每一节课中,例如,在学习了杠杆以后,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杆秤等;学习了电功率后,可以让学生测算家里用电器每天工作时的耗电量和相应电费,用电能表测量家用电器的实际电功率,并与铭牌上的额定值进行对比;学习了欧姆定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检修家里损坏的电子玩具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还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是建构主义等理论的具体应用,符合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要将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融入物理教学的每一节课中,可以将情境、实验、问题、应用等均进行生活化处理,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大初中物理教师要树立教学生活化的意识,收集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并充分运用教学智慧,使生活化素材服务于物理教学。

猜你喜欢
苹果生活化物理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只因是物理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处处留心皆物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