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的理论探析

2022-01-08 06:16王汭晴潘小焮曾天德
关键词:生涯个体决策

王汭晴,潘小焮,曾天德

(1.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闽南师范大学科研处,福建 漳州 363000)

新一轮的高考制度改革,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新高考改革也引发初中教育乃至小学教育的整体变革。其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开展高中生涯规划研究对促进师生了解和适应高考改革,提高高中生的自我认知、专业认知及职业认知水平,从而合理规划未来,实现人生理想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动力支持,推动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为主动适应新高考改革要求,学校教师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便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生涯规划指导和决策。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否形成自身生涯发展能力,关系到现有学业水平、未来专业的选择和职业发展方向,他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生涯规划方面的专业化指导需求也十分强烈。因此,如何帮助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有效地解决所面临的选科选考、大学专业报考乃至未来职业的选择等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和热点课题。但纵观以往的研究,不难发现,针对此课题开展的研究较为鲜见。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之间关系的研究;二是以国内外现有的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学生生涯规划的实际情况,开展生涯规划的辅导和培训,以及组织相应的社会实践研究,且研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也比较有限,多为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学校的经验总结;三是以往的研究基本上基于不同的理论开展实践探索,导致了研究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

为此,本文采用文献法,试图对以往生涯规划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就生涯规划的定义、理论建构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以期为拓展生涯发展理论研究和学生开展生涯规划的实践提供依据。

一、生涯规划的定义

在界定生涯规划概念之前,有必要先说明生涯的概念。对于生涯的概念,不同学者对其的定义不尽相同。舒伯对生涯的定义是,它是人们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化方向和历程,统合了人的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进而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组型[1]。Webster提出,生涯是个体人生中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合,即个人生命发展的历程[2](P3)。金树人则认为,生涯的概念包括六种性质:一为方向性,二为时间性,三为空间性,四为独特性,五为现象性,六为主动性[1](P1-3)。另外,林幸台认为,生涯包括一个人在他一生中所做的工作,以及他所担任的职务和角色,同时还包含着其他非职业的活动和个人生活中各方面的活动与经验[3]。Jeffrey H.Greenhaus,Gerard A.Callanan和Veronica M.Godshalk在《Career management》中提到,生涯可以定义为:一种贯穿于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的模式。工作经历大致包括:客观事件以及对与工作相关的事件(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主观解释[4]。此外,俞国良和曾盼盼也提出,生涯就纵向而言,所关注的是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就横向而言,其范围覆盖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5]。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认为生涯的概念不应仅仅只局限于职业,而是以职业角色为主线,包含了生活中其他各种角色和关系的总合,是个体生命的历程。国内外学者对于生涯的定义虽有所区别,但也有共同点所在,即生涯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主动塑造的,以个体的事业角色为主线,包括非事业角色的经历的过程。目前的研究中大多采用舒伯的定义。

关于生涯规划的概念,主要有如下:国内学者洪凤仪认为,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尽可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智能、性向、价值,以及阻力和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摆正自己在生命历程中所处的位置,让自己能够适得其所[6]。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编的《生涯规划实务》中则提到,生涯规划是在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结合个体的机遇和限制的因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道路,决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此做出合理的安排[2](P20-21)。陈宛玉和叶一舵认为,生涯规划是指在确定自己兴趣、爱好及分析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准备和安排[7]。以上三位学者都认为生涯规划应当从个体自身出发,结合考虑环境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做出规划和调整,从而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安排。国外学者Jeffrey H.Greenhaus、Gerard A.Callanan和Veronica M.Godshalk认为,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中都会有相对独特的一系列事件、主题或者任务[4]。缪仁票认为,生涯规划是指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唤醒生涯发展意识,挖掘潜能,结合自身因素和未来发展,确立适合发展的核心目标,制定行动方案,从而发展自我、实现自我[8]。这一说法进一步拓展了上述的概念,在考虑个体自身因素之前,应先唤醒个体的生涯意识,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度。可以看出,生涯规划是以自我认知为基础的,并且需要充分了解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从而对自身未来生涯的发展进行合理地规划与安排。目前,国内研究者普遍认同并采用洪凤仪界定的概念。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生涯教育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使学生进行职业探索与学业选择、生涯规划与决策为目标,通过高位推动创造发展环境,通过分层推进创建课程体系,通过打造师资队伍引领和渗透生涯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规划[9]。综合上述观点,本研究认为,高中生涯规划指的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在自我认知、学业认知、未来专业认知和职业认知等方面意识和能力均得到唤醒和较好发展,并能自觉且有效地对个体生涯发展进行规划决策和监控管理。

二、生涯规划的理论模式

关于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最早始于有“生涯规划之父”之称的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Frank Parsons提出的生涯规划三大原则,直至今日,生涯规划这样的一个课题越来越受到心理学、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他相关的理论也逐步得以完善。1909年,Frank Parsons教授最早提出生涯规划的三大原则:第一,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包括了解自己的能力、天赋、兴趣、资源、限制、人格以及其他的特质;第二,了解各种职业必备的条件、优点和缺点、酬劳、机会及发展前景;第三,对上述两种资料的关系进行合理推论。即包含了“知己、知彼、决策”三个要素[10]。认识自己、认识外部条件,以及生涯决策能力至今仍是许多研究的重点,从理论上来说,这是生涯规划的心理结构中不可避免的三个重要环节。从实践研究中来看,亦是在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指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三个主题。由此可见,认识自己是生涯规划指导的基础环节。而认识外部的职业环境、专业情况、大学情况、社会发展状况等,也是在生涯指导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的重要课程。同时,在进行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进行决策和调整,以适应生涯规划的各个环节中的安排和决定,并在出现问题和矛盾时及时调节,这也是掌控整个生涯规划过程不可或缺的能力。迄今为止,这三大原则仍然适用于现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涯规划理论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了生涯发展的“拱门模式”,这个拱门模式以生理基石和地理基石为最基础的底层部分,以“自我”为拱门的顶端。舒伯认为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发展性的“自我概念”,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据此提出了生活广度与生活空间的发展观,用“生涯彩虹图”来表示,包括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以及衰退期五个阶段,加之角色理论阐述了各个阶段个体的生涯发展特点[1](P71-80)。根据舒伯的观点,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生刚刚由成长阶段过渡而来,正处于生涯发展过程中的探索阶段,此时他们的生涯发展任务在于职业概念和自我概念的统合,他们需要进行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去了解自我和外部的世界,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这些决策环环相扣,包括高一阶段的选科选考,直至高考的专业和大学的选择,乃至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因而,在新高考的政策改革环境下,处于生涯探索阶段的高中学生,更需要完善的生涯规划来探索整合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事关人生理想的实现、事关高考的公平、也事关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基于上述理论观点,我们提出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涯规划的理论模式(见图1)。该模式以早期的生涯规划理论为基石,以发展性的“自我概念”为轴心,促进学生在高中阶段实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与工作世界的整合,从而进行合理的决策。

图1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涯规划理论模式图

(一)自我探索(知己)

根根据Frank Parsons的观点,结合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研究总结出认识自己包含四个方面:人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

其一,人格是个体基于先天的生物遗传因素,在发展与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生涯规划的圆满进行是“人职匹配”的顺利实现。霍兰德继承了Frank Parsons的观点,并基于人格心理学和差异心理学的层面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理论观点,即从环境出发去讨论环境与个体的适配程度,从而提出人格类型理论,把环境和人区分成为六种类型,分别是:研究型、实际型、社会型、艺术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人格与环境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的行为[11]。霍兰德的人格类型论有利于初步测试个体人格与职业之间的适配情况,能够帮助个体在规划中寻找适合自身的职业方向,从而有利于提高个体未来的职业满意度,也有利于降低择业失败的风险。基于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吕国富提出职业辅导的四个步骤,第一是全面分析和评价自己,即“知己”;第二是了解职业及职业环境,即“知彼”;第三是是寻求个人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即“人职匹配”;第四是进行实践和校正[12]。对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而言,清晰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寻找匹配贴切的职业方向,从而合理规划未来的专业选择,确定选科方向是必要的,因而,本研究将认识自己的人格作为高中生“知己”的必要组成成分之一。

其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全面接受基础教育的熏陶,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学生在未来的科目、专业乃至职业的选择中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因而,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兴趣是学生能够正确选择自己未来生涯方向的前提,是有效提升高考分数水平、减少未来大学转专业几率的重要因素,亦是提升公民职业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先见水平。

其三,能力是自我生涯探索的必备条件[13]。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包括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决策能力、规划能力等,了解自己的特长与短板,认识自己的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参与到高考中的学生逐年递增,高考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为高校选择学生,归根到底是具有竞争性的考试。在这样的考试环境下,认识自己的能力是合理评估当下学业水平,科学选择能力范围内的科目,以在未来高考中发挥最高水平,并在专业和职业的选择中发挥所长,更好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前提和基础。因而,本研究认为,能力是认识自我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最后,价值观是个体的价值体系,是个体综合内外环境在做出决策的主导因素。职业价值观指的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14]。价值观主导着个体的生命的发展,而职业价值观则主导着个体的生涯之路。埃德加·施恩提出职业锚理论。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在不得不做出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它是人们内心深层次价值观、能力和动力的整合体,体现了“真实的自我”。共有八种:技术/职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造/创业型;服务/奉献型;挑战型;生活型[15]。个体核心的价值观是每一个人的“稳定器”,是在重大决策中凝聚信念,坚定理想信念的坚实动力。对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在生涯的成长和探索中稳定自我概念,统合自己的人格,发展自己的理想,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做出影响一生的决策。此时,学生的内心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是主导学生做出生涯发展决策的重要力量,因而本研究也认为价值观是自我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外部探索(知彼)

认识世界是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必要步骤[16],认识外部世界包括认识家庭、学校和职业三个方面。其一,认识家庭包括认识家庭的组成、了解家庭的情感支持导向、家庭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和所能提供的社会资源等方面。“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是最早也是最重视孩子未来发展的人,因而家庭是生涯发展的启蒙地,是生涯支持的最坚实后盾。认识自己的家庭是个体能够寻求家庭支持和有效整合家庭资源的重要先决条件,是个体发展生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认识学校包括了解所处的中学和高校,认识所处中学包括认识所在中学的分班情况、学校的课程体系安排、师资队伍、学校所拥有的生涯发展支持系统、学校的教育资源、学校提供的校友资源等方面;认识大学包括认识高校的专业分类以及基本的课程安排和师资水平、高校的排名以及社会地位、高校就业情况、各高校录取学生的素质要求和分数要求等方面。新高考的改革意味着中学需要承担学生更多的生涯教育责任,中学的生涯教育开展状况与学生的生涯认识发展息息相关,学生在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了解自身学校的状况和拥有的资源,方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同时,学生更需要尽早了解专业和大学,从而能够在当下的选科选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其三,认识职业包括认识职业的分类、发展前景、社会地位、能力要求、人才需求情况、人才素质要求、专业要求和限定、酬劳与福利等。职业探索是生涯教育管理模式核心环节[17],通过职业探索形成全面客观的职业认知,是学生进行外部探索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生涯规划的中心环节,因此,本研究也将职业认知作为高中学生外部探索的必要环节之一。

(三)高中生涯规划模式的关系探讨及生涯决策形成

第一,自我探索与外部探索的相互作用。当事人中心辅导模式理论基于“当事人中心”的非指导学派的观点提出了当事人中心辅导模式,其理论目标在于帮助一个人统整自我及其在工作世界中的角色,并且考虑其自我概念与现实自我是否一致,以达到自我的满足,并造福社会,从而解决教育和职业问题,使当事人在生涯发展中不断促进自我概念和职业角色的协调[18](P15-20)。这就说明自我探索和外部探索是不可分割的,在高中生的生涯理论模式中,自我探索是进行外部探索的前提和基础,而外部探索是对自我探索的深化和补充,最终达到自我概念和职业概念的统一。

第二,生涯决策的形成。学生在统合自我和外部世界后,能够做出合理的生涯决策,以应对即将来临的专业、职业的选择。Garrett McAuliffe,Jill C.Jurgens,Worth Pickering,James Calliotte,Anthony Macera和Steven Zerwas认为,生涯规划是生涯决策准备、自我评估、生成选择、信息寻找、决策和执行决策的一系列过程[19]。职业决策的理论模式也说明生涯决策是一连串的决定,受先前的决策影响,也影响之后的决策。因此,决策是一个发展的方向,而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其基本原则是选择对个体有利因素最多的和不利因素最少的方案[18](P21-25)。因此,生涯决策就是在考虑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生涯的发展方向。对于新考高背景下的高中生,在面临升学的选择和职业的选择时,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做出决策,生涯决策对高中生的未来职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20],受到先前知识经验、家庭环境、特定事件、个体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影响,也影响之后的生涯历程,如何趋利避害做出最适合个体发展的决策,事关个体的过去的、现在与将来。

本研究提出和阐释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涯规划理论模式,可以为高中生开展生涯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说明了高中生要做好生涯规划,必须从认识自己出发,判断自己的人格类型、兴趣、能力、价值观念等,同时还需要认识外界的环境信息,了解职业和专业的世界,以及家庭资源和学校的状况,从而进行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协调和适配,进而做出合理有效的生涯决策和选择。

三、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高中生不得不提前思考关于自身生涯规划的问题,当下所做的选择和决策对其未来的专业选择和大学选择以及职业生涯发展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孔令豪对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生涯发展是很感兴趣的,但他们的生涯认知却不足,学校教育形式单一,重视程度不够,未能满足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21]。生涯认知不足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高中生这一群体,其他年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或因素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本研究认为,高中生涯规划是由个体心理因素和环境客观因素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具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生涯认知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资源因素、职业地位与发展前景等四个方面。

(一)个体生涯认知因素

从舒伯的生涯发展论可以看出,中小学直至大学的学生处于生涯的成长、探索和建立的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生其生涯认知发展存在一定的过渡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包括生涯意识的唤醒、生涯认知的发展、自我和职业的概念、职业价值观等。学生的生涯认知发展水平与其身心发展成熟有着密切关系,其中与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关系最为紧密。可以说,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生涯认知发展状况,而生涯认知发展水平则是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探索与决策的重要基础,对生涯发展及规划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本研究认为,高中生的生涯认知包括了对自我的认知、对学业的认知、对未来专业的认知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认知等方面。第一,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是个体开启生涯意识发展征程的动力因素,它影响着学生整个生涯的发展方向以及各阶段的生涯规划成效和发展定位。第二,学业认知。学业认知是生涯认知结构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在学业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即能动性特征,它对促进学生确立和实现学业目标以及增强和发挥自我潜能的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专业认知。专业认知是学生对大学的专业设置及其培养目标的认知。专业认知水平是关系到高中阶段的学生能否在选课、选考与未来就读专业之间关系中做出科学权衡与决策的重要问题。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对大学的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大学专业与未来就业的关系缺乏了解[22]。显然,专业认知是影响学生对自身生涯的规划和决策的重要因素。第四,职业认知与决策。职业认知是对工作世界及其意义的认知。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会通过幻想、讨论和课程等对职业进行初步的试探,以形成有关社会职业的认识。职业认知与专业认知有着紧密联系,也是高中生的生涯规划、生涯决策和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可见,高中生的生涯认知能力对他们未来生涯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有着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影响。

(二)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因素

学校是否重视和开展生涯教育指导,是否拥有一支专业化的生涯教师团队,是否给予足够的生涯探索和体验,是否将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等,都是影响学生有关自我、学业、专业以及职业等方面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学生生涯规划和决策能力的发展,直至影响到学生整个生涯发展历程和方向。有研究表明,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涯规划是心理健康实现所必须的计划、图景和行动的方案,而心理健康是能够进行生涯规划的基础和保障[5]。当前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生生涯教育与生涯规划探索的主渠道,心理老师也是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主力军,在促进学生生涯发展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新高考的推进,学校也越来越重视高中生的生涯教育指导,但运行的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缺乏教育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生涯教育的盲目性、单一性和碎片性仍然十分突出,难以满足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也不适应新高考的“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要求。

学校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贯穿于学生各学习阶段,促进其生涯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制定初中和高中学段的生涯教育目标,开设系列的生涯规划课程,配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开展学生生涯规划理论方法研究,探索学科教育、班主任工作与生涯教育的融合,建立生涯教育提质增效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各学段的生涯规划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及衔接性,促进学生当下学习生涯、个性发展与未来专业选择及职业发展有机统一。

(三)家庭资源因素

家庭环境对个体生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任何人的成长以及个性和品质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高中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时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人期望和意见、家族文化、家庭成员价值观、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状况、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状况等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生涯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报考大学与专业志愿时,更能感受家庭的影响和压力。在本研究的一项个案访谈中,许多学生反映在其填报大学及专业志愿时父母的意见起关键性作用,父母意见占60%。可见父母的价值观、职业认知与态度、职业偏好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有着深刻影响。家庭资源是指个体从家庭成员处所获得的包括生涯意识、生涯指导、情感理解、生涯建议与帮助等方面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父母给予孩子及早适时的生涯指导和帮助,不仅可以唤醒孩子生涯规划意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后期的自我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探索的动力,在家庭资源丰富、家庭支持充足的条件下,学生对于个体生涯的感知和规划能力都能普遍获得较好的发展。但是,过去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环境决定了家长往往更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生涯教育,也导致了家庭资源的流失和短缺。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父母的生涯指导和职业规划意识也逐渐被唤醒,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生涯指导教育,比较全面地考虑孩子的兴趣、个性、价值观及其未来职业发展路径,主动配合学校开展生涯教育,发挥家庭资源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四)职业地位与发展前景

社会经济发展与个体的生涯选择息息相关,职业地位、职业环境、薪酬待遇、个人发展前景将是影响学生生涯规划决策的重要因素。高中生在进行专业和职业的选择时,一般会从个体的角度出发,考虑未来可能选择的职业的薪酬是否满足个体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未来的工作环境是否符合个体的要求和期待,工作之余的自由时间是否满足个体休闲活动以及额外学习的需求,以及未来的职业是否有更多的升迁机会等。因此,高中生一般倾向于选择发展更好、前景更佳的专业和就业前景,同时也会考虑到国家政策对职业支持度、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等。肖强的调查表明,社会挑战、社会发展状况、社会环境认识、行业发展前景、大众媒体、校外朋友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影响显著[23]。高考的政策改革带来的是应试教育之外的其他思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引发的学校教育转型、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如何更好地服务高校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民的目标变得非常重要。学校应立足长远,以全局的眼光去思考和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从社会责任感、个人价值和人生意义等层面去探索自己的生涯发展及对未来职业的可能选择,提升对职业价值和人生意义的领悟力和执行力。李金碧认为,帮助学生了解全国及各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职业分类及职业需求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求职知识、信息来源和技巧,也是生涯教育的一种重要内容[24]。处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生应该及时了解和评估未来社会的整体发展态势,以便在正确预判未来的职业选择的前提下,再回溯至当下所面临的选科问题、升学问题等,从而做出合理的选科、升学决策。

综上,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包含了个体本身和环境的情况,在进行生涯规划的时候不仅仅要统合内部的心理机制,也要考虑外部环境的推力和拉力,才能更好地促进生涯的决策和发展。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目前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许多普通高中也在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和辅导。从新高考的政策改革相关举措以及大量的文献梳理中可以看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学业、认识专业、认识职业以及在生涯规划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发挥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在促进学生个体生涯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这对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来说是迫切而重要的。但由于起步较晚,研究还尚未成熟,我国在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上仍有许多的不足以及未来可继续探索之处。

第一,进一步完善生涯规划的理论体系。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当前所使用的基础的理论大多是早先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所提出的,这就存在这些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本土学生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种基于中国国情、基于中国新高考政策、基于中国学生群体的相关理论体系。然而基于中国本土实际情况的理论研究则较少,相对缺乏比较完善的、适用于中学生涯教育的理论体系,也缺乏相关的信效度较高的测量工具。未来的研究应当对生涯规划的理论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以此作为支撑,更好地推进对生涯规划的研究。未来可以考虑从生涯规划的内部心理结构入手,尤其是认知结构、能力结构的相关研究,构建学生生涯规划的认知或能力结构模型,从而以此为依托指导生涯规划的课程和活动,保证生涯规划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有效地帮助学生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生涯规划。

第二,进一步推动生涯规划的实践探索。从实践的角度来说,由于教师对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空间,降低了生涯规划实践探索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且学校在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上尚不完备,这就使得现有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生涯教育的需求,且课程内容未能充分体现新高考对生涯规划的需要和教学特点。加之受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压缩了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体验的实践空间,社会能够提供给学生接触高校专业和职业的机会不多,学生较难通过实践体悟生涯规划的真正含义。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基于新高考的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一种指导性较强的生涯规划理论,着力开发有针对性、知识性、体验性的生涯规划课程与教材,不断完善学生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创新生涯规划指导方法和方式;同时,组建和培育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生涯规划团队,积极探析生涯规划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教学模式。在社会层面完善相关的政策,从管理层的角度层层推进生涯规划的有效实施,同时提供社会支持,例如学校可为学生提供更多走进高校、了解专业,增强职业体验的机会。在家庭层面,提升父母的生涯规划意识,配合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给孩子更多的有效的生涯指导。

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理论的完善以支撑实践的探索,同时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予以支持,从而真正有效而科学地帮助学生规划属于自己的生涯之路,帮助学生行稳致远,绽放理想。

猜你喜欢
生涯个体决策
我的教书生涯
16 Years in the Mines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艺术家生涯》开启莫华伦导演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