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宿迁段红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2022-02-09 02:04董巧稚陈梦宁
旅游纵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宿迁市宿迁大运河

董巧稚 陈梦宁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引言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红色旅游是结合旅游目的地的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有机融合起来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既可以让游客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也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革命历史知识,培养新的时代奋斗精神。我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后,著名学者顾风指出,申遗成功是第一步,后申遗时代对“活态遗产”的保护任重道远。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是目前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带宿迁段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其保护、开发及价值传播均有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宿迁段红色旅游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迁作为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大运河贯穿全境,境内拥有江苏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下草湾文化遗址”,其既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又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见证地之一,文化底蕴丰富。大运河宿迁段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传播融入人文教育,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文化是培育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2]。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的体现,认同红色文化的价值,本质上就是认同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传播大运河文化带宿迁段的新四军红色文化可以为青少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促进宿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历经5000年历史变迁,文化影响深远,红色文化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大运河哺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宿迁段的红色旅游文化内涵,探索合理的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宿迁特色的红色旅游文化品牌,能够促进宿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是对红色精神的有效传承。

二、大运河文化带宿迁段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宿迁是革命老区,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全民族抗战、解放战争时期是淮北、淮海两大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地带,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无数革命先辈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宿迁市新四军抗日研究会研究资料显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帅中,有205位曾在宿迁境内留下深深的足迹[3],大运河宿迁段可谓是一座流动的文化博物馆。通过系统深度地挖掘文化内涵,传播红色文化基因,一定会为宿迁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保护红色文化资源,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宿迁市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研登记红色文化资源

宿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市现有革命遗址、纪念地、纪念设施等90余处,目前已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有32处[4]。保存较好的红色资源有44处,其中宿城区有7处,包括宿迁市宿北大战纪念馆、宿迁市朱瑞将军纪念馆、雪峰公园等;宿豫区有11处,包括吴圩烈士陵园、来龙庵战场遗址等;泗阳县有8处,包括吴大园烈士陵园、程道口烈士陵园等;泗洪县有12处,包括雪枫烈士陵园、大王庄新四军四师师部旧址、江上青烈士墓等;沭阳县有6处,包括吴苓生烈士墓、新河革命烈士纪念碑等。

(二)修建红色景区

第一,雪枫公园。雪枫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公园,是为纪念以彭雪枫将军代表的抗日民族英雄而建设的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二,朱瑞将军纪念馆。朱瑞将军纪念馆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为纪念朱瑞将军而修建的,该馆展现了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对炮兵缔造所作的卓越贡献,是宿城新区“印象黄河”整体景观带中的一个重要人文景点和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

第三,宿北大战烈士陵园。宿北大战烈士陵园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宿北大战是1946年毛泽东在延安首次提出“人民解放战争”这一理念后的第一场战役,并首次创造了大规模、成建制歼敌的战役范例,当时多个报刊都对宿北大战进行了报道。

第四,宿迁市泗洪县大王庄党性教育基地。宿迁市泗洪县大王庄党性教育基地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大王庄曾是新四军四师师部驻地、淮北区党委、淮北行政公署所在地,很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如陈毅、彭雪枫、张爱萍、邓子恢、张震、刘瑞龙、韦国清等都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因此大王庄当时又被誉为淮北革命圣地“小延安”。

第五,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纪念馆。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纪念馆由江泽民同志提名,中科院院士齐康教授主持。该馆的主题旨在突出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邓子恢、张爱萍、江上青等老一辈革命家与淮北党政军民万众一心,并肩战斗,浴血沙场的英雄事迹。

(三)遴选经典红色旅游线路

宿迁充分利用人文荟萃、自然生态的资源优势,不断探寻宿迁大地的红色足迹,激活红色文化基因,紧紧扣住“五个一”,全力推进红色旅游发展工作,共遴选6条经典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线路一为红色宿迁·抗战英雄主题游线路;线路二为红色宿迁·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旅游线路;线路三为英雄宿迁·红色之子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线路四为英雄宿迁·抗日战争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线路五为区域联动·英雄先烈主题游线路;线路六为区域联动·解放战争红色游线路。

三、大运河文化带宿迁段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本研究采用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分析大运河宿迁段的红色文化传播发展现状,该理论包括传播者(Who)、传播内容(Says What)、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对象(To Whom)和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5个要素。

第一,传播者。从宿迁市红色旅游的发展整体来看,宿迁市文化和旅游局是红色旅游传播的主要推动力,相关景区和旅游从业者起到次要作用。

第二,传播内容。宿迁红色资源虽有44处,包括旅游景点12处,但目前只有雪峰公园有相关网址,现在受欢迎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使用频率不高,难以有效促进游客和景点景区之间的互动。

第三,传播渠道。学界对于红色文化的内涵构成说法不一,广义的红色文化包含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文化[5]。宿迁市文旅机构运用媒体传播红色文化内容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图片、实物展示和文字说明,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待进一步深入。另外,内容信息更新较慢,且在对外推介宿迁旅游特色时多注重休闲娱乐项目宣传,红色主题推介力度不够。

第四,传播对象。目前,宿迁红色文化的推荐目标群体主要为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生,且具有节假日等时效性,没有更好覆盖其他受众群体,覆盖区域仅限宿迁周边地区。

第五,传播效果。宿迁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之一,红色文化资源已经得到了较好修复,并建立起了许多纪念馆和遗迹公园,为民众提供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宣传和传承红色文化和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大部分展馆由于传播使用的媒介手段不够多元化和缺乏时代感以及内容不够专业化特色化,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难以让游客深度感受红色文化精髓。加之景点的辅助设施不够完善,游客停留景区时间短,也不能更好促进游客经济消费,带动宿迁经济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市场需求仍然较大,宿迁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红色旅游可以大有作为。

四、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宿迁段红色旅游发展的建议

根据传播学理论,文化的传播发展通常要借助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三种方式。宿迁位于江苏,地处中国经济文化发达的东部地区,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信息化科技水平较高,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

(一)政策扶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红色旅游主题内涵是体验红色文化,它是特殊的品牌旅游与文化旅游[6]。红色旅游定位及其社会效益是其追求的首要目标,这一特点决定红色旅游的传播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首先,结合宿迁本地实际情况制订红色景区建设规划,深挖红色景区文化内涵。同时,制定红色旅游传播发展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其次,强化红色旅游发展传播的监督和管理、保障红色旅游传播资金专项专用,对红色旅游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双向考核和管理。

(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旅游开发和运营推介,吸引人流

在旅游多元化的今天,红色旅游既要起到缅怀学习的功能,又要让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感受到休闲怡情。随着旅游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宿迁要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目标市场,开发具有参与性、体验性红色旅游产品,调动游客积极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形成人流效应,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红色旅游业的相关基础建设和后期产品维护和升级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可以更高效促进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鼓励有情怀、对红色旅游认同度高、策划运营能力强、资金雄厚的企业参与红色旅游开发和宣传,保障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红色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区域联动,形成红色文化传播产业链

江苏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红色景区政企机构必须加强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借鉴,融合地方特色,实现区域内大融合、大流通,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业,形成品牌规模效应。

(四)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旅游人员从业素质

首先,红色景区多处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政府要主导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旅游基础设施快速改善和提升。其次,导览解说是促进游客休憩活动获得深度体验的主要方式之一,要由政府出资培训红色旅游经营者与从业者的思想和服务技能,提高其理论水平,把握红色文化宣传的方向,使红色从业人员更深刻、更有激情、更有技巧地用传播红色文化、感染旅游者。

(五)创新传播营销机制,加强红色文化信息化建设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在《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2022年要建成一批智慧旅游景区,基本实现省级以上度假区智慧化转型升级。为此,首先,从产品硬件和服务软件方面,宿迁要加强红色文化信息化建设,主动接入全国旅游大数据平台,分析全域旅游相关红色文化旅游数据,优化内外红色旅游资源,设计红色旅游产品,研究游客消费行为,实现“游前、游中、游后”信息化智慧化一站式服务。其次,从传播推介方面,要创新红色旅游文化宣传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模式,培养专业团队,利用不同的信息传媒平台和应用程序,实时高效地把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传播给旅游者。再次,通过采用现代高科技智能化技术,如声、光、电等,把静态的红色旅游产品变成立体多维或互动形式,增强视觉冲击,让游客更有效体验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震撼力[7]。

(六)平衡红色旅游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实现红色文化传播可持续性

为了使红色文化代代相传,保障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宿迁对红色历史事件文化的挖掘抢救,要力争恢复原貌,并尊重和延续当地民俗风貌,将保护和环境承载力纳入考量范畴。坚持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以及以人为本、寓教于游的原则,兼顾红色旅游的趣味性、参与性和教育性,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8]。

(七)打造一带、串联九区,构建宿迁特色旅游品牌

一带指宿迁市主城区古黄河和大运河文化带,九区指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骆马湖旅游度假区、宿北大战遗址公园景区、新盛街明清文化景区、项王故里楚汉文化景区、洋河酒文化景区、双沟酒文化景区、泗洪大王庄新四军红色文化景区、洪泽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宿迁市要紧抓国家实施的长江经济带、淮海经济圈、红色旅游工程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发挥资源优势、统筹规划、重点突出、资源整合。一是打好红色旅游品牌,创建“古黄河、大运河红色文化带”,完善和提升朱瑞将军纪念馆、雪峰公园、宿迁市宿北大战纪念馆、兴建古黄河宿迁革命名人雕塑长廊等一批红色文化景点。二是打好绿色水文化品牌,突出“两湖”(洪泽湖、骆马湖)、“两河”(古黄河、大运河)、“生态氧吧”和“衲田花海、醉美宿迁”特色。三是打好传统文化牌,重点完善皂河古镇龙巡文化、新盛街明清文化、项王故里楚汉文化等旅游景区建设,对接长三角、淮海旅游经济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将宿迁打造成长江流域北线“风景这边独好”的明星旅游城市。

猜你喜欢
宿迁市宿迁大运河
宿迁市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
宿迁市创建“三四五”工作法,画好侨界同心圆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宿迁,宿迁
放歌大运河
宿迁的昨天和今天
遇见“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