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村的“八十二剧团”

2022-02-11 08:18秦之先
椰城 2022年1期
关键词:剧团

在山东省荣成市虎山镇五龙村,有一支由文艺志愿者组成的庄户剧团——五龙村草根艺术团。这些庄稼汉子和农家妇女,常年有组织地开展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连续多年荣获中共荣成市委宣传部、荣成市文旅局等部门授予的“群众基层文化先进集体”“优秀庄户剧团”等荣誉称号。而五龙村草根艺术团的前身,就是曾经风靡一时的五龙村“八十二剧团”。

上世纪50年代初,五龙村的孙庆脉、孙秀芳、孙秀兰等兄妹,凭借着他们对戏曲的热爱,闲暇时常在一起交流戏曲的演唱经验。一次,村里请了一个外地的剧团来村里演出,孙庆脉就想,咱们能不能也成立一个剧团,这样就能经常为乡亲们唱戏,也不用眼巴巴地盼着外地剧團来“解馋”。他的提议,得到了两个妹妹的赞同,还特别地得到了父亲孙玉奎(小名叫“八十二”)的支持。就这样,随着剧团成立的消息在村里传开,众多戏曲爱好者接踵而至,一时间动静闹得很大,乡里乡亲都知道孙庆脉他们成立了个剧团,但剧团也没有个正经名称,村里人知道是孙玉奎的几个孩子在挑头张罗,就戏称“八十二家的剧团”,以后大家口口相传,干脆对外称为“八十二剧团”。

“八十二剧团”成立的那个年代,虽然生活困难,但人们的精神劲儿十足,大家抱着宁可少吃饭、少穿新衣服也要唱戏的朴素想法,你三角、我五角,集资置办乐器、道具。那时的三、五角钱,对于一个农家来说是巨款了,但他们还是舍得花。特别是孙玉奎,对儿子闺女们闹腾着唱戏非常支持,宁可让他们少干点活,也不能耽误唱戏。孙玉奎的老伴对闺女们唱戏不太赞成,觉得女孩子抛头露面的,唱不好人家笑话。孙玉奎很开明,鼓励闺女多唱几场就好了,不唱一辈子也不会。没有行头上台只是清唱,做派不够,置办戏装又受布票的限制,孙庆脉就劝母亲,把积攒的为他结婚做被面的布票拿出来,剧团里的人也纷纷效仿,并动员家里的人,在亲戚朋友那里淘换、购买布票。有了布料,孙秀芳、孙秀兰为了节省开支,领着女演员晚上坐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戏服,有些细节拿捏不准,就请老裁缝帮衬。

剧团成立的时候还是单干,各家有各家的营生,大家伙特别盼望着天早点黑下来,因为只有天黑下来才能凑在一起排戏。排戏的地点是村里的东家庙、西家庙,或者是孙庆脉的家。这时的排练大多是分几个组,对唱词台词的,练台步招式的,打锣鼓点的,和琴弦的,只有大家觉得练得差不多了,导演张忠周才将大家合在一起串戏磨合,挑不出毛病了才能登台演出,与观众见面。

剧团的演员们大多不识字,或者识不了几个字,这也成了剧团排练最大的难题。演员们就自创识字方法,对不识的字,用符号或者图形代替;不识谱,孙宗田等乐师就一句一句地教,再用胡琴带着他们溜。孙宗田那把胡琴能将演员的长处烘托得炉火纯青,偷巧换气的地方包藏得严丝合缝。凭着毅力和悟性,他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硬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逐步走向成熟。孙庆脉唱花脸和老生,他咬字运腔,气口吞吐,下过不少苦功夫,地里干活,时常在空旷的山里来几嗓子,自己说浑身舒坦。孙秀兰舞台上女扮男装唱小生,一招一式惟妙惟肖,私下里也没少用心,在家里烧火做饭的时候,拿着烧火棍不时地亮个相。孙秀芳饰演白素贞,在家擦桌子拎着抹布当水袖,上身不动,腰随腿轻微摆动着走台步。如果排大戏,孙庆脉和张忠周就到邻近的黄山村等地请来老师为他们讲戏,帮他们排练。老师给谁说戏,谁家就要管老师的饭,这也是说戏的老师唯一的一点优待。

在老师的指导下,演员进步很快。排演《王定保借当》,孙秀兰抄在纸上的唱词有两庹长,五天就能攻下来,让说戏的老师都惊叹不已。剧团从成立之初排练演出《法门寺》开始,相继演出了传统戏《金水桥》《白蛇传》《空城计》《生死恨》《窦娥冤》《王汉喜借年》《辕门斩子》《打渔杀家》《王贵与李香香》等等,有了演出整本大戏的能力,每年都要演七八出大戏。舞台上,孙庆脉演包公、演判官,也演李玉和等。孙秀芳和孙秀兰姐妹在《白蛇传》里饰演白素贞和小青,观众还真是分不清谁是姐姐,哪个是妹妹。有的时候,一个人身兼数角,主角刚下场赶紧换服装,又以配角的身份上场,身子虽然累,但心里畅快。

“八十二剧团”的演出时间一般在春节前后。他们除了在本村演出以外,还到过邻近的东塘子村、西塘子村、邱家村、正寺村等,也到过上庄镇的铺里村、刘家店村、北沙岛村等。东塘子村和西塘子村相邻,两村约定,演出时剧目不重样。东塘子村请戏,西塘子村去看。西塘子村请戏,东塘子村去看。因为请戏看戏,两个村一度空前团结,就像一个村一样。一场大戏少则要两个小时,多则有三个钟头,在寒冷的腊月、正月里,在露天的戏台上,他们硬是坚持下来了。有一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初五到初七,他们在东塘子村昼夜连台演了三天,哺乳期的孙秀芳不小心把乳房挤了,胀得难受,没办法她就在家给八个月的儿子贾锁贵断奶。正月初十上庄刘家店村来请戏,孙秀芳请假说“鼓奶疮”不能演了,孙庆脉虎着脸不准假,人家点的是《白蛇传》不演哪行。救场如救火是做演员的戏德,她默默地把孩子用小被子包裹严实,再用褥单捆在后背,随团出发。剧团的男演员有的用小推车推着戏箱,有的用扁担挑着乐器,女演员则或背着大包小包,或领着孩子帮扶着拉车。当台上的白素贞演唱到《亲儿的脸吻儿的腮》:“……再叫儿吃一口离娘的奶,把为娘的苦楚记心怀”时,台上声泪俱下,台下观众无不动容,唏嘘一片。演出结束后掌声如潮,孙秀芳谢了三次幕,观众也不愿散场。那个时节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回来的路上忽遇大雪,大家伙肩挑人抬地行走,非常吃力。贾锁贵不知是冻的,是饿的,还是断奶上火,都哭不出声了。贾锁贵成了大家的孩子,轮流着解开棉袄把他揣在怀里。孙秀芳则不知是怜儿,是未出戏,还是乳房胀痛,一路上泪流满面,双手托住乳房艰难地跟在后面。由于从小耳濡目染,贾锁贵稍大一些就能有板有眼地来上一段,有时候也能上场充个数,扮演秦香莲的儿子,为孙秀芳配戏。

随着时间的推进,“八十二剧团”阵容已经扩大到60多人,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剧团里,孙庆脉是团长,大儿子孙贺清、二儿媳于庆荣、女儿孙金花、侄子孙保珍和侄媳妇曲厚兰,或在后台打锣鼓,或在前台跑龙套;孙秀芳的女儿贾锁丽、儿子贾锁贵也都是演员,用着上场谁也不含糊,因为他们都知道戏比天大。上台演出的除了团长孙庆脉一大家子外,经历孟良崮战役和抗美援朝洗礼返乡的贾连英担任剧团副团长,儿子贾明、女儿贾爱丽和贾丽克也活跃在舞台上,还有张焕芝、孙解、张术信、孙良玉、宋绪安、孙庆贞、张福之、孙玉双、孙玉兰等,都是剧团的台柱子。后台掌鼓板的张术文、拉上手的孙宗田、弹月琴的孙宗尧,还有孙宗模、孙正信、贾连寿、贾云文、张忠周、张术阶、孙贺礼等,文场琴声悠扬,武场锣鼓震天。他们不论在本村演出,还是送戏到外村,都是义务演出,从来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外村请戏的村干部过意不去,就给他们炒些花生,大家唱完戏围坐在一起休息吃点炒花生,吃剩下的用毯子一包带回村,然后大家一人一把带回家。而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剧团在东塘子村演出期间,张术信、孙庆贞、贾云生等舞台上俊秀的装扮和威武的身姿,引来了村里姑娘们崇拜的目光。在以后不长的时间里,他们各自相继从东塘子村领回个漂亮媳妇,这也是“八十二剧团”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

现在,当初成立“八十二剧团”的老人大多已经作古,健在的也都提溜着马扎子坐在台下欣赏着徒子徒孙们的演出,只有80多岁、担任过“八十二剧团”副团长的孙秀兰还时常活跃在舞台上,与集草根艺术团团长、编剧、导演于一身的原村妇联主席孙波一起演夫妻。而当年身高一米八开外、今年92岁的团长孙庆脉因为腿恙,常年卧床,烦闷之余,来几嗓子“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上”,或“临行喝妈一碗酒”,虽然牙口漏风,但字正腔圆,韵味纯正,门口路过的村民无不暗叹,人虽老了,而“戏心”永远年轻。

作者简介:秦之先,现在山东省荣成市自然资源局工作。曾在报刊发表过小说、报告文学、通讯等作品。

猜你喜欢
剧团
从同安歌仔戏剧团的变迁探析剧团的困境与发展
剧团舞美设计理念的创新探讨
它山之石、择善而从
“面包与傀儡”剧团及后现代戏剧的转向
伴奏音乐——让戏曲表演魅力无限
现代文化视野下二人台艺术的多元传承模式
一席拒绝娱乐的思想豪宴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