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三语文任务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2022-02-13 02:29林碧云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冰山负荷创设

林碧云

(福清康辉中学,福建 福州 350300)

一、认知负荷理论对任务情境创设教学的意义

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等人将认知负荷分为三种类型: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王珏老师在《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的课程中,运用图表类比直观清晰地呈现了认知负荷理论的内容。内在认知负荷有如悬浮在海水中的冰山的自重,是由学习材料自身及学习者先前专业知识储备影响带来的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好比蹲踞于冰山之上的北极熊施加的额外压力,是由教师不恰当的信息组织和呈现方式带来的对学习没有直接贡献的负荷;相关认知负荷就像海水浮力能够托举起冰山一般,是能帮助理解学习材料带来的促进学习的有效负荷。[1]可见,凡是学习任务越多、越难、越新颖,学生知识储备量越少,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就越高。相反以适应学习者认知加工规律为基础的良好的呈现方式,以及有利于学生优化认知资源的分配的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有意识加工的图式的建构,与信息多次训练达到熟练即实现自动化,由此而产生有效的相关认知负荷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2]因此,教师可以在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实施任务情境创设教学策略,即调控内在认知负荷,降低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从而帮助学生降低不必要的负荷,充分利用有效的负荷,达到自主建构经验结构,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情境创设符合核心素养的学习要求

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是否能够从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之中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强调语文素养回归生活、学以致用。“新课标”提出一个全新概念“学习任务群”,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认为“学习任务群”的两个核心要素“真实情境”与“任务驱动”合二为一,即“任务情境”。[3]董健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任务情境创设的效果决定着整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效果,任务情境创设是情境统领、任务驱动及真实呈现。[4]陈兴才在《语文学习和测评中的任务情境创设》中谈到,素养测评中的任务情境创设,是知识整合、运用、内化后的素养检测,实际上是倒逼着语文教学创设任务情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5]

综上所述,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创设的任务目的是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一个有价值的真实生活情境中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创造高质量的语文教学。

三、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高三语文任务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2019年1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印发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创新性地提出将情境作为考査载体,实现高考评价“一核四层四翼”的考査功能和内容目标。新高考语文命题设计注重情境化已经成为一大趋势,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载体,设计路径包括“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鉴于高三语文复习内容繁、任务重,基于综合降低学习材料的难度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两个因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认知负荷理论运用各种方法创设情境,有的放矢的解决知识难点,调动学生开展参与式教学活动,推动学生输出式学习,以期达到知识深度内化的效果。

1.“具体化”情境教学设计策略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任务的特征会对认知负荷产生一定的影响:凡是学习任务越多、越难、越新颖,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就越高。因此教师可依托具体案例,创设“具体化”情境教学设计策略,将看似陌生的考点整合为学生熟悉的内容,有助于降低学习任务的难度。

以《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小说探究题为例,原题如下: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小说阅读情境的创设体现了一定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乍一看考生可能会被“冰山理论”唬住了,如果学生对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感到陌生的话,又如何去挖掘作品中生活细节背后的人生体验呢?不过,我们仔细审题后可以判断,小说阅读的探究点仍然指向大角度(包括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和艺术表现)之情节。命题设置创新趋向是提问的方式呈现情境化,问题仍是依据文本而提出,让考生结合文本来解答问题,强调的是实用性。所以,抽丝剥茧后可以明确,复习小说探究题的知识点还是小说最核心的五个探究方向,而且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课内学过的小说《老人与海》及《桥边的老人》均有涉及。据此,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便不再复杂,只要梳理相关知识点、回归教材即可,可以减少过高的认知负荷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

教学设计上可创设“具体化”情境教学,运用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厘清抽象的文学术语的内涵,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新为旧,从而学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比如结合《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梳理小说文体知识——叙述,再关联高考真题加以巩固:

活动一:分析《墙上的斑点》《桥边的老人》的叙述特征。

(1)叙述视角、人称:全知视角、第一人称,比如《墙上的斑点》;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比如《桥边的老人》。

(2)叙述腔调:“讲述”即主观叙述,比如《墙上的斑点》;“显示”即客观描写,比如《桥边的老人》。

(3)叙述知识:意识流,比如《墙上的斑点》;冰山理论,比如《桥边的老人》。

活动二:感受真题。2022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小说《可爱的家》作者:须一瓜),作为一篇“另类”的小说,本文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4分)

设计意图:本题的思考点是文体、人称、视角口吻(叙述腔调),学生在解题时围绕以上思考点,可以调动长时记忆里已存储的知识内容,提取所需,使解题更快更准。

以上是将学习任务分解重组的过程,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将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单元即图式并将图式贮存在长时记忆中,之后在具体情境中学生能够进行准确而快捷的归类,形成自动化加工状态,减轻工作记忆的负担,减少认知负荷。

2.“可视化”情境教学设计策略

高考复习的效率不在于机械增加知识点重复的次数,也应避免将枯燥低效的答案简单积累,以降低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有效的教学要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以适应学习者认知加工规律为基础,提高信息加工及传递的效能,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有效的相关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可以采用“思维可视化”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借助一系列图示技术(如思维导图、流程图、概念图等),将复杂的学习材料以概述的方式呈现,让原本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样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训练学生挖掘并掌握这种思维规律,应对新高考越来越灵活的考察形式,提升答题的实效性。[6]

近年来,“实用性”诗歌成了新高考卷古代诗歌考查的“新宠”。2020年与2021年高考考试中的四首分别是:杜甫的赠别诗《赠别郑炼赴襄阳》、韩驹的酬答诗《赠赵伯鱼(节选)》、杨巨源的寄赠诗《寄江州白司马》、陆游教导儿子的《示儿子》。“实用性”诗歌不仅含有诗歌的审美性,更有沟通交流的独到作用。注重诗歌的交际功能正是与新课标“加强实践性,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的理念相契合,利用诗歌承载的交际功能来搭建情境更具可操作性。此外,2021年新高考I卷《寄江州白司马》一题的选项设置关联了课内教材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的写作时间,这同时也启示我们,在诗歌备考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链接学生学习过的作品,唤醒学生熟悉的阅读体验,调动更多相关的认知资源对已有知识进行联想与迁移,投入更深层的图式建构来促进知识信息的加工。

下面以杨巨源寄赠诗《寄江州白司马》鉴赏为例,分析思维导图在“可视化”情境教学的尝试,运用希沃多媒体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呈现思维过程。

活动一:请围绕“弄清寄赠对象”“概括诗歌形象”“明确寄赠目的”三个方面内容,结合诗句概括总并绘制思维导图。

第一步,弄清寄赠对象,联旧知明背景。“江州”乃是白居易的贬谪之地,湓浦是白居易的暂居之所。

第二步,概括诗歌形象,析特征解技巧。颔联“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诗人运用想象、虚写、比喻的艺术技巧,写听闻中的白居易所在江州之景,这两句也是隐含着对朋友的劝慰,贬谪之地有如此形胜佳景,不要过于消沉。

颈联“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由写景转到写人,写白居易此时的境遇。白居易仕途失意,被贬江州,远离京城,在诗人眼里友人遭贬恰若离群的孤雁,在岁末不得还家,只能与亲友题诗相赠;而孤独的病鹤,依旧志行高洁,不从流俗,病鹤遥望天阙,这里的鹤还有“骑鹤上升”之意,此既是对友人遭贬的关切,也是劝勉白居易不要灰心丧气,终究会骑鹤平步青云。

第三步,明确寄赠目的,读诗句理诗情。主观题题干中已提示诗歌主旨为“劝告”,结合注释②“惠远”的释义,揣摩诗人对好友的关心、牵挂之情。东林寺曾是东晋高僧的落脚之处,诗人询问白居易住在那里是否安稳舒心,其用意为何?诗歌卒章显志,联系尾联“莫谩拘牵雨花社”可知诗人是想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相信仕途前程依然可以青云直上。

活动二:参照以上“寄赠诗”的思维导图,分小组绘制其他题材诗歌的鉴赏思维导图,并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的核心,用准确的词语确定思维

导图中的主题与子主题,同时分支上的信息也要做到凝练概括。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正是将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可视化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训练概括总结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分小组合作探究,良性互动的讨论环境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相关认知负荷。

笔者仅列举了教学实践中最常运用的“具体化”及“可视化”两种情境任务创设教学策略,从初步研究实践可以得知,教师调控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以及相关认知负荷,对高三教学整合学习材料、降低学习难度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当然,教无定法,教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策略,而且可以将多种教学策略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猜你喜欢
冰山负荷创设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Opening flexible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energy systems: A review of flexibility for the modern power system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不可思议!冰山变绿了
主动降负荷才是正经事
崩塌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