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生态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

2022-02-15 09:30唐占辉冷建美杨玉荣王肇钧管平婷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物种生物思政

唐占辉,冷建美,杨玉荣,王肇钧,管平婷

(1.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东师中信实验学校,吉林 长春 1301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之前,我国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以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为主。然而,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下,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专业课程作为大学课堂的主要阵地,可以发挥专业课堂教学的育人渠道作用,并且可以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抓手。实际上,思政教育既要体现在大学思政课堂上,又要体现在丰富多样的专业课程教学中。高等院校在新时代教育特征的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还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有科学素养,并能正确承担时代责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通过将各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重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也给高校的专业课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自身修养,贯彻以德为先、坚持以德促教,充分发挥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2]。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提升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性。不同专业的学生面对的专业课千差万别,而思政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那便是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此外,还要对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进行培养,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进化生态学作为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的理论基础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古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等基础学科知识,而这些基础学科正是从生命体的不同层次研究和揭示生命运动变化的规律。进化生态学则是这些学科研究成果的高度总结,高度整合的理论体系。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将成为符合新时代教育特征的有益尝试。

1 进化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

进化生态学作为生态学专业的必修课,通常安排在大三讲授。Orians指出现代生态学可划分为两大类,即功能生态学(functional ecology) 和进化生态学(evolutionary ecology),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研究途径。他认为“进化生态学是研究生态适应的原因,进化看起来是目前生态学唯一的真正理论”[3]。进化生态学所涉及的内容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生物进化理论的范畴,因为从广义上讲,“进化”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既包含了生物的进化,也涵盖环境的演变、人类社会的发展等问题。这就使得进化生态学课程需要重点讲解生态学普遍理论建立的方法与过程,而没有进化的思考是不够的,因此特别需要融入进化的思想。

进化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绪论、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细胞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发展史、生物表型的进化、生物的微观进化、物种与物种的形成、生物的宏观进化、生物遗传系统的进化、分子进化和分子系统学、人类起源与进化、生态系统进化等章节。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门课程是在专业基础课“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完之后开展的一门相对综合的课程。目前该门课程的讲授主要是按照参考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完成各部分内容的讲授,中间进行一次中期考核。经过十多年的教学运行,发现有如下不足之处:首先,课程内容安排上还不够科学合理,表现为章节的安排逻辑性还不够,当前内容安排既没有按照生命不同层次,从微观到宏观安排;也未按生命出现和进化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内容。其次,教学过程中没有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去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讲解上,对学生的“三观”引领和“时代责任”教育显得不足,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该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有巨大的空间。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对“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评价尚有不足。之前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从期中考核、平时课堂提问,以及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定,对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达成的评价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2 进化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1 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凝练

过去在“进化生态学”课程的授课中,主要是按照既定的章节依次进行讲授。虽然知识体系完整,讲解内容全面,但是没有深入凝练不同章节的逻辑关系,没有对课程进行相关内容的模块化集成设计。经过对课程内容及知识体系认真梳理和分析,提出了以下4个课程模块:进化思想的发展及确立;微观进化;物种及其形成过程;宏观进化。该课程模块的划分方式是从该分支学科的起源与发展开始,然后针对不同生命层次的进化过程进行教学,同时突出物种这个生物进化基本单元的讲解,最后对该门课程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为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打下深厚基础。

2.2 模块化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2.2.1 进化思想的发展及确立

本课程模块主要讲授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生物是不是逐渐进化而来”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过程。该模块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地球上生物包括人类起源的认识过程进行讲解,各个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生物出现和演变的认识虽然有所差异,但从根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以“特创论”为代表的观点,认为是超自然的力量制造并控制着世上的生命;二是以“物种不变论”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地球万物是在地球混沌初开时产生的,并一直延续至今,始终保持不变。可以说在以上社会发展阶段中,进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极为挫折的过程,直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拉马克和达尔文两位学者才奠定了生物进化论的科学地位。

本课程模块可以从以下方面融入思政内容:第一,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思想。实际上,人类进化思想发展的过程,正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不断斗争的过程,课程模块中归纳出的两类基本观点,正是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在认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对立观点。通过进化思想发展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唯物主义逐渐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过程,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二,正确的理论认识离不开艰苦卓越的实践过程。理解拉马克和达尔文两位学者对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是来自于长期的考察和亲自实践。拉马克研究了巴黎近郊不同地层的古化石,并以皇家植物学家的名誉,参加了欧洲的考察,描述了2 000个属的植物,绘制了几百种植物的图鉴。达尔文大学毕业后参加了贝格尔号历经5年的航海考察,期间他在南美洲东西海岸和附近岛屿、印度洋的基林群岛、非洲西部的一些岛屿采集了许多动植物标本,观察了加拉帕戈斯群岛雀科鸟类的生活习性,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在环球考察之后,他又从事了20多年的研究,包括动植物育种、杂交实验等。最终提出了完整的科学进化理论。通过两位学者的经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认知不是凭空想象而来,而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获得科学的认识,这是科学发展离不开的过程。通过代表性人物故事的讲述,学生会深受感染,达到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论来源于长期实践的科学精神。

2.2.2 微观进化

该课程模块主要讲述以下两个要点,即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过程和细胞的起源与进化过程。在知识体系上,这两个阶段可以理解为微观进化的两个阶段,在细胞生命出现之前,属于化学进化;而细胞出现之后的进化是真正的生物进化。在本模块中,首先讲解地球形成早期的环境条件,包括可利用的能源、大气成分、海陆状况等,并以米勒(Miller)在1953年模拟地球早期条件合成氨基酸的实验为例,讲述氨基酸这种简单有机物分子在自然界合成的可能过程。然后,围绕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哪个先起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从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和结构方面考虑,进而推断先有核酸还是先有蛋白质?或者是两者相伴出现?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再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探讨蛋白质和核酸在地球上的起源地点可能在哪里?最后,讲解一个综合的由非细胞到细胞演化过渡理论——阶梯式过渡模式,让学生掌握从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的过渡过程。

本课程模块融入了以下思政教育内容:第一,生命的起源是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在地球演化的历史长河中,随着地球上大气、能源、海陆变迁,在特定的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在火花放电提供能源的条件下生成了有机小分子,进而形成了氨基酸、核苷酸和卟啉等简单有机物,为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这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是来源于物质、而非其他力量创造或控制的,通过该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在生命起源这个问题上树立了唯物主义观。第二,融入“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观念。在学生查阅并总结回答“蛋白质和核酸起源前后”的问题后,主讲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各种观点,从中找出不同的观点各自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当前研究的前沿进展对该问题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引导了同学们从蛋白质和核酸的各自结构,以及其行使的功能出发,深入掌握“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维认知方法。第三,将“革新与适应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一隐形思政元素融入到“细胞起源的阶梯过渡模式”的教学中。在该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涉及6个关键性进化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克服一个障碍(或者说危机),克服这些障碍要求具有逐渐适应的能力。学生们通过该知识点的学习,提升了其主动创新与适应变革的能力。

2.2.3 物种及其形成过程

本模块计划分为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围绕物种为什么是进化的基本单元这个问题展开,对物种的定义、物种的标准和物种的结构进行讲授。二是重点对物种形成的方式和基本环节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渐进式物种形成方式和骤变式物种形成方式的区别;并且对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展开研讨,设计如下问题:新物种形成的必要基础条件是什么?影响物种形成的因素是什么?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负责一个问题,各小组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研讨,最后形成总结并进行汇报,主讲教师最后做点评。

该模块的思政内容主要融入“对立与统一”和“量变导致质变”的认识观。从物种概念的辨析,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物种之间是一个既连续又不连续的进化发展过程,物种与物种之间有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举一些“姊妹种”的例子,让学生首先从表型特征来描述姊妹种,运用传统的物种分类法,识别他们之间是否有差异,然后按照形态学的标准,让学生们回答它们是不是同一个物种。然后从分子数据来告诉学生,姊妹种之间已经有了相当的差异,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生殖隔离机制。所以姊妹种出现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机制,它们之间在分子水平上不同,又在形态上连续,表现出“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通过这个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对立与统一”的认识观。在讲到物种形成方式时,通过讲解渐变式的物种形成过程,使学生们认识到物种的变化是永恒的,物种和周围的生态环境始终保持着适应过程,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导致习性的改变,使得生物的器官为了满足习性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形态发生变化,最终形成了新的物种。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符合“量变到质变”的理论。

2.2.4 宏观进化

该模块涵盖以下讲授内容:一是特化式进化的几种方式,包括分歧、辐射、平行、趋同进化。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宏观进化方式的内在机制,并且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的生态环境演变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论述宏观进化的趋势。给学生留课后作业,以“马”的进化史,论证其进化过程和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总结出马进化过程中的特征变化。二是生物灭绝现象及原因,从物种的内在原因、生存斗争和地理与空间隔离这些因素来分别讲解生物灭绝的原因。然后从生物发展史,整理出不同地质年代的一些生物集群灭绝事件,让学生辨析这些灭绝事件的推手。三是结合人类的出现和进化以及生态系统的进化,讲解人类生物学进化和文化进化协同作用,以及生态系统进化的不可逆性,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进化的主要动力。

本课程模块可以从以下方面融入思政教育:第一,保护动植物资源的必要性。地球上许许多多的物种是人类宝贵的生物遗传资源,我们人类认识的生物物种占已存在物种的比例还很小,也就是说,有大量的物种人类还没有认识和研究过它们就已经由于种种原因,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消失。然而,许多动植物资源对人类都是十分珍贵的,保护动植物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生物圈里的每一种生命都有着存在的价值。第二,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独特一员,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将“生命共同体”这一观念融入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我国近年来国家公园的建设、生态文明观的倡导等事例,来引导学生树立“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需要与自然和谐共处,更需要大家守护“山水林田湖草沙”每一种生态系统的理念。第三,通过案例教学,如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获取资源的案例,来说明生态系统破坏的严重后果,并结合生态系统进化的不可逆性,让学生们理解即使采取弥补的手段,也很难将破坏了的生态系统恢复到未被破坏之前的状态。让学生们深入理解“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主动承担保护生态平衡,坚持践行走可持续发展生态道路的决心。

3 结语

经过对进化生态学课程在内容安排上的重构,实现了模块化教学组构,在此框架下,有效地融入了课程思政的内容。经过教学实践,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一,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坚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在学习进化论思想产生的过程时,通过归纳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相互对立的生物进化思想观念,证实了唯物主义胜利的必然结果。第二,通过拉马克和达尔文等伟大科学家的实践,帮助学生树立坚持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探索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很多科学家坚持了长时间的科学考察和动手实践,才逐步形成了科学的进化理论体系,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脚踏实地”“孜孜以求”的精神。第三,训练学生形成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观。引导学生形成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观念,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最后,通过结合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变化,将生态文明观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该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对“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物种生物思政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第12话 完美生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