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与发展策略探讨

2022-02-17 19:34
传媒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一流科技期刊影响力

彭 娟

自从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来,我国加快了对科技期刊的改革步伐,确立了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并规范了科技期刊的办刊原则,大力促进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积极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国家对期刊扶持政策上的变化既给我国科技期刊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科技期刊的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其中,提升科技期刊论文质量是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重要前提,为科研工作者搭建优秀的交流平台则是科技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将探讨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意义,根据我国目前科技期刊的建设现状,就如何提高科技期刊质量,培育国际一流期刊,提出几点建议。

一、新时期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意义

创建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是伴随着我国科研工作改革越来越深化、面向国际化的时候提出的,对提升我国科研水平,提高科研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有助于我国科研教育工作的深度发展

科技期刊是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单位发表学术观点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的文献水平体现了我国科技软实力的水平。加强科技期刊的建设,使科技期刊的文献的水平达到国际标准,则有助于引导我国科技研究向国际前沿水平迈进。在引领我国科技的发展方向,加深科学研究层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这种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建设一流科技期刊能够将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成果扩展到国际,扩大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并促进国际同行的交流,从而使我国的学术成果更加完善;二、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能够吸引国外同行的优秀成果,并能为我国的科研水平的提升作出贡献,增加国内外的科研合作机会,帮助我国的科研工作者紧跟国际学术的前沿和热点。

(二)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是建设中国特色一流智库的关键

实现科教兴国需要具有一流水平的智库的支持,而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流智库则离不开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支持。根据国外智库建设的经验,优秀的智库与之相关联的学术期刊是良性互动的共生关系,学术期刊水平越高则体现的智库水平也越高。只有首先将科技期刊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并代表学科前沿的一流期刊才有可能提升与之相联系的智库或研究单位的水平[2]。在智库建设中,科技期刊对其的支持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科技期刊是智库研究成果的发表平台,智库通过科技期刊展示自身成果,只有科技期刊自身的影响力越大其智库的研究成果在社会上形成的影响力也越大;另一方面,科技期刊为智库吸引更多的“外脑力”,帮助智库获得其以外的学术观点和见解,提升智库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三)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有助于优化我国科技评价体系

科技论文的发表一直是我国评价科技人员科研成果的标准之一,作为科技论文发表的载体,期刊自身水平高低就是对科技人员的论文成果的认可程度。能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则代表其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获得较大范围的认可,可能拥有较高的引用率。而整体来看,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对优化我国的科技体系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科技期刊有助于量化评价科技成果,高影响力的科技期刊能够吸引足够多的学者阅读和引用学术论文,而高引用率本身就是对科技文献价值的肯定;另一方面,高水平的科技期刊严格的录用体系本身就是对论文的评价过程,只有经过期刊编辑和同行学者严格审查通过的论文才会被认定为有价值的学术文章,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因此,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也有助于优化我国的科技评价体系,让高水平的科技论文脱颖而出,在国内外引起更多的关注[3]。

二、我国科技期刊建设与发展的问题

(一)自主办刊能力亟待加强

数据表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批准英文版科技期刊CN号的数量再创新高,共计30种,而新批准的英文版期刊中有70.0%(21种)得到“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提升计划”)的D类(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资助,显示出该资助项目对我国英文版期刊数量增加的重要促进作用,得到“提升计划”资助的科技期刊的发展明显加快。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科技期刊在运营机制和市场化发展方面一直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很多科技期刊重学术发展、轻市场经营的理念,形成了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市场运营能力缺乏,自主发展能力不足的局面[4]。资助是暂时的,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办刊能力、才能持续发展。

(二)学术影响力较弱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规模和学术影响力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科学研究。相对于欧美较著名的国际期刊,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影响力微乎其微。2018年SCI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有39.77万篇,占总数的24.4%,但我国213种期刊总计发文量为2.80%,仅占SCI收录论文总数的1.7%[5]。国内的科技期刊要想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英文期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水平论文较少发表在国内英文期刊上的主要原因,在于本土英文期刊数量太少、发文量太小、影响力较弱等,表现为我国英文期刊的承载能力不足,归根结底还是英文期刊自身办刊能力较弱[6]。根据2019年SCI的统计,在SCI所收录的3497种期刊中,中国期刊仅有213种,占其期刊总数的6%,其中仅有中科院主办的Cell Research的影响因子超过20,其排名仅为第21名,而影响因子超过10的中国学术期刊仅有5种,较弱的学术影响力导致大部分科研工作者将自己优秀的学术论文都选择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根据2018年SCI的相关统计,中国大陆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SCI期刊上的论文达到39万多篇,但其中仅有不到3万篇是发表在我国本土的期刊上,仅占论文总数的7.4%。突出反映出国内期刊的影响力不足和学术承载力欠缺[7]。我国的科技期刊必须积极拓展自身影响力以获得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的认可。

(三)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水平不足

与西方著名期刊相比,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水平严重不足,一方面,我国具有国际化发展潜力的英文科技期刊数量较少,而被收录在SCI期刊Q1区的更少。根据2020年的统计,仅有9种中文期刊进入SCI的Q1区,这与我国学者每年产出的庞大的SCI期刊发文量,尤其是大量高质量文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期刊评价标准的单一也使得部分办刊人员急功近利,希望新办期刊在短期内被SCI数据库收录。以为只要影响因子高、进入JCR的Q1区,英文期刊就是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国际权威期刊[6]。这种做法既操之过急,也不符合期刊发展规律。目前我国严重缺乏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出版与传播平台,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英文期刊几乎都是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出版。虽然,“借船出海”可解决期刊发展过程中的一时之需,帮助英文期刊学习到国外先进期刊的办刊模式、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但这显然不是长远之计[6]。另一方面,我国科技期刊的主要读者群和作者群都基本在国内,其期刊的语种为中文,较少采用国际学术界比较常用的英文写作方式,导致国外学者极少阅读或者在我国期刊上发表论文,因此,我国的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基本局限在国内,而在国际范围内,其影响力始终较小[7,8]。

(四)科技期刊的专业优质稿源有限,期刊专业程度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属于某一大领域的综合性期刊,如各类大学学报,这一类期刊由各个大学或研究机构主办,收录文章专业性不强,学科较多,且纳入文章数量较多;二是某一行业的专科期刊,这类期刊只收录某一细分领域文章,专科性强。但目前数量较少,尤其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期刊数量特别少,如量子科技、芯片制造等。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则主要是该专业领域的优质稿源较少,不足以形成稳定的版面,导致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都缺乏相应的期刊。而缺乏细分领域的优质期刊又反过来导致许多细分领域的优秀的专科论文只能在综合性的期刊上发表,进一步降低了论文的影响力,尤其是国际影响力[9]。因此,挖掘细分领域的优秀论文是提升专业领域科技期刊的重要前提。

三、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创建与发展策略

针对以上缺陷,笔者认为要创建我国的国际一流期刊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办刊宗旨

建立科学明确的办刊宗旨是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的首要条件。在选择办刊领域方面,新的学术期刊最好是优先考虑针对国际性的前沿学科或发展迅猛的专业领域,并且能够填补国内的学科空白,能够迅速建立一定影响力。另一方面确立好期刊的定位上要建立具有国际性的中文或英文期刊,明确科技论文的收录原则,在满足用稿数量的基础上来保证期刊的质量,实现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建立稳定的作者和读者群体[10]。此外,确立办刊宗旨后就不应轻易改变,不能因为短期关注不足而造成的投稿量少,就降低自身对稿件的质量要求,从而影响期刊整体质量。在期刊评价上,始终坚持以影响因子和科技文献的引文率为标志,紧跟专业学术前沿,从而始终保持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二)着力高质量内容维系,夯实一流科技期刊基础

优质的学术论文是优质平台的基础。目前国外一些优秀的期刊或平台,吸引了国内许多优秀的稿件,而相反国内的期刊平台受国人的关注度不高。在加强科技期刊能力建设方面,魏均民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优质稿源问题,科研人员对中国期刊认识的问题,以及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他强调,政策配套也是影响期刊自身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加强期刊自身建设、提升期刊本身承载能力。除了积极处理主动投稿外,可密切关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选题及进展、通过向编委约稿、策划专栏,提升稿源质量,有效扩大期刊的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学者将前沿、有创新性、影响力的论文发表在本土英文期刊上。严格审核稿件质量,择优录取。坚决杜绝人情稿,对稿件的政治方向、学术水平、写作质量等进行严格把关。我国的科研能力在不断提升,加强科研人员对中国期刊的正确认识,要打造专科领域的优秀科研成果,不仅要展示科研成果的量,而且要保证质量不断提升。有人说,优秀平台成就了优质的稿源,但没有优质的稿源如何创建优质的平台呢?所以还是提倡大家将优质的稿件投至国内专科平台,成就我们自己的科技强国之梦。SCI影响因子作为文献计量学领域的一项研究成果,其目的本是为了方便图书馆选刊,由于计算方法简单、数值方便比较等优点才被广泛推广[11]。期刊评价指标是多方面的,不能将进入SCI数据库作为唯一追求目标,刻意针对SCI数据库公布的选刊标准,通过各种方法满足收录的相关条件[6]。为了破除“唯论文”“SCI至上”等错误观点,国家曾出台《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但破不易、立更难。当前,可替代SCI、正确、全面的期刊评价标准或产品,仍未能提出。因此,我们要在摒弃传统评价思维定势,改变对SCI影响因子的过分推崇的同时,积极探索、尽快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道路要求的、科学合理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

(三)建设国际化的期刊采编系统及数字出版平台结果

现代化的采编系统是实现期刊快速编辑和管理的基础,而国际化的期刊则需要符合国际化编辑出版需要的期刊在线采编平台,保证期刊的投稿、审稿、校对、宣传推广等工作均能以办公室自动化的形式进行。我国的科技期刊既可以选择购买目前国际上较成熟的期刊采编系统平台,如ScholarOne Manuscripts中/英文版;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行搭建采编系统,如《中国科学》杂志社根据自身的采编特点开发了SciEngine平台来满足其采编需要。此外,我国期刊也应当建立自己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利用数字化平台推动期刊的数字出版及推广。杂志社可以与相关的数据公司进行合作,建立数字出版平台,甚至让数据服务公司全面控制期刊数字化文档的存储和管理。从而提升期刊的数字化编辑水平[12]。此外,科技期刊也应当借助现代化的采编平台建立与读者和作者的联系,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建立交流群,收集群里学者的信息和研究方向,把握学术热点和前沿方向,为科技期刊文章收录和选择提供依据。

(四)助推中国科技期刊“造船出海”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要求中国科技期刊也应顺势走出国门,不仅要推动期刊版权走出去,还要推动传播渠道、营销渠道走出去,实现“造船出海”[7]。目前国内英文期刊绝大部分还是采用借船出海,或者租船出海的方式,而在“造船出海”方面,我国的科技期刊暴露了科技期刊传播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借船出海,或者租船出海的高质量科技期刊虽然经由国外的出版商的强力推广和宣传,可以拥有较高的JCR,但与国外出版公司合作需要缴纳高额的合作费,且期刊的发展过于依赖国外出版商。更为严重的是通过这种合作,国外出版商还可进而控制我国再生资源、创新资源,以及拥有本来应当属于我们的知识产权[13]。而未经国家批准擅自与境外单位合作,期刊主办方还可能存在违规嫌疑和科技安全风险等问题。 所以说,中国期刊要想真正地走出去,“造船出海”是必经之路。Internation of Ophthalmology是国内被SCIE收录的第一本眼科期刊,期刊面向全球的眼科工作者,有明确的论文审理流程和收录条件。期刊自2008年创刊,目前拥有完善的期刊管理平台,包括采编平台、审校平台、数字加工平台等。未同国外任何出版商合作,自主推广宣传,拥有独立的知识版权。2009年申请SCI,2010年9月正式入选SCIE。2015年顺利通过由中国科协组织得极为严格的专家评审和资格审查,并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获得中央财政的专项支持。现被SCIE和PubMed及PMC收录,近些年来,JCR影响因子逐年上升,2020年JCR影响因子为1.779,并荣获了“2019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虽然,此刊的影响力不是最强的,但他的发展路径代表了新一批“造船出海”期刊的迅速崛起。当然,我们“造船出海”是路径,但小船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最终还是要实现期刊的集约化和集团化发展,需要各出版单位协同配合、抱团取暖、合作共赢,共同建立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大船”在知识的海洋上乘风破浪。

(五)减少科技期刊的营销压力

科技期刊是一种特殊“商品”,一方面承载着学术发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外营销以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科技期刊杂志社可以将期刊的营销委托给专业公司处理,一方面可以减轻学术编辑的压力,便于学术编辑集中精力提高编辑自身的科学技术素养,提高对稿件的鉴别能力,较好地与作者、审者、读者进行学术方面的沟通交流,提升期刊的编辑和学术质量,为建设世界一流期刊服务。另一方面借助专业营销公司解决期刊的销售问题,扩大期刊的销售范围,并一定程度上解决杂志社的营收问题[13]。此外,科技期刊也应当积极争取国家、研究机构和专业学会的经济支持,以高质量的学术文章获得这些机构的承认,并获得经济方面的支持,减少杂志社对版面费等方面的依赖。

(六)建立编委会并发挥专家的作用

编辑委员会是期刊的“专家库”,通常由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专家团组成。虽然编委会的专家并非期刊的编辑,但他们既是优质的潜在作者,也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力量。编辑应积极推动编委会成员参与期刊建设,给予专家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让其为期刊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譬如定期发送工作汇报,以“晒成绩”的方式激励编委工作;及时响应编委建议,积极互动,做好服务;主动拜访,加强沟通交流,增进感情;鼓励编委认真履职,积极贡献,组织高质量的稿件,鼓励编委就不同选题组织稿件形成“特刊”,担当特刊的责任主编,还可以请编委们在国内外学术活动中广泛宣传期刊。这样既保证了优质稿源,再遴选优秀审稿专家审稿,创世界一流期刊就有了保障[13]。

(七)培养学者型编辑

优秀的编辑是学术期刊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优秀科技期刊的基石。编辑的学术与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编辑对科技论文的鉴别能力,影响着科技论文的编审质量。而学者型编辑则是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因素[14][15]。尤其是创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一流期刊的编辑,不但要求编辑具有一定的编辑业务水平,也应当具有相当的学术背景和科研经验。但培养这样一名优秀的编辑并非一蹴而就,其中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期刊杂志社必须不断创造机会提升编辑的学术水平,包括:1.鼓励编辑参与科学研究,在研究实践中提升专业水平;2.为编辑参加国内外的培训学习创造机会,以提升编辑的业务水平[16][17]。

(八)推动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OA)出版

近年来,开放存取(OA)成为科技论文的主流,许多国际知名的科技期刊为了扩大自身影响力,都积极推动对自身资源的开放存取。为了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促进学术交流与传播,我国的科技期刊也应当更新思维,推动对本期刊的开放存取出版。科技期刊应制定合理的开放计划,积极参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期刊开放存取库,提升期刊媒体融合能力,秉持科研、诚信、开放的精神,以全媒体思维打造内容开放的“现代期刊”,从而提高期刊办刊水平和影响力[18]。

(九)为加入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数据库创造条件

目前,各类大型国际数据库已经成为读者获取论文的基本工具,部分影响力较强的数据库如SCI,EI等也成为期刊、论文质量的评价依据,我国期刊只有进入这些数据库,并真正成为这些国际数据库推荐期刊的数字资源,才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因此,我国期刊应做两方面工作以实现进入国际数据库,1.增加期刊内容的国际化水平,鼓励科技论文以英文形式发表;2.积极扩展期刊论文的国际化来源,鼓励国外科研人员投稿,以提升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18]。

(十)加强重视网络版期刊的发展

随着在线出版与传播的发展,国际上网络版期刊(纯电子出版) 的发展非常迅速并且已经有很多网络版期刊已经形成了很高的学术影响力。网络版期刊由于具有版面相对不受限制、上传时间灵活、刊载形式更加多样(可包括音频、视频等)、成本更加低廉、传播和交流更为方便快捷、读者服务更加个性化(论文以单篇形式传播)等优势,近年来受到国际一流出版机构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的期刊管理部门对网络刊号的审批则相对更为严格,建议适当放开[18]。

四、结语

在科技期刊发展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创办国际一流期刊的进程中,还会遇到诸多的问题,作为期刊人,我们需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向大刊名刊学习,坚定信念,努力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创建一流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道路,路途漫长,前途却开阔。创办世界一流期刊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期刊界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一流科技期刊影响力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