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宣传研究
——以《新中华报》社论为中心的考察

2022-02-17 19:34余盈琳陈莉莉
传媒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社论抗战

余盈琳 陈莉莉

《新中华报》的前身为《红色中华》,瓦窑堡会议后,《红色中华》与时俱进,服务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1月29日,《红色中华》从325期改名为《新中华报》,并从1939年2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终刊于1941年5月。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9月22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随后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40年7月16日,《新中华报》社论指出:“只有这样正确的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大家一条心……才能真正做到团结。”①1941年2月6日,《新中华报》出版两周年之时,在社论中指出:“《新中华报》仍将一本我党中央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保卫民族国家,坚持抗战到底,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方针……”②这些都体现了《新中华报》社论对统一战线的积极宣传和推动作用。因此研究这些社论,将会更加明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统一战线的宣传策略、宣传特点以及宣传效果。

一、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华报》社论中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策略分析

中国共产党利用《新中华报》社论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体现了较好的策略性,如实报道分析国内外抗战形势,施压于国民党;积极动员包括学生、妇女以及爱国华侨的力量等来共同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此来达到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目的。

(一)对国内外严峻形势进行宣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中华民族,已经刻不容缓了。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之下,在事态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国共两党最终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但这时中国的抗战形势已相当严峻,而且国际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华报》社论中多次宣传国内外严峻抗战形势,期望振奋中国人民的精神,坚定全国人民的信念,一起团结抗战。同时这也是对国民党当局的提醒,希望他们能够积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取得全国胜利。

1.宣传国内抗日战争严峻形势

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他们屠杀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资源,国内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为唤醒广大人民救国爱国之心,为督促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中国共产党通过媒体报道了部分国内危急形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我国抗日形势日益严峻。8月3日,《新中华报》发表题为《我们的出路唯有抗战》的社论,这篇社论指出:“连日以来,华北形势是一天天的越来越严重了,日寇灭亡中国的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在芦(卢)沟桥的炮声中已经发动,特别是最近数日内,我们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的民族战士们的鲜血,洒遍了平津、平汗 (汉)路上。”③同年9月,《上海战争的现势》这篇社论又指出了上海的严峻形势:“上海战争已经进行有一个多月了!目前上海已转入非常危急的状态。”④到了1938年,“抗日战争已进入最严重最艰苦的阶段,敌人在华南攻陷了广州,同时华中敌人亦占领了我国最后一个政治经济中心的武汉……”⑤越是形势严峻,中国共产党越要积极发动群众,号召全民族坚持抗战,以团结一切力量。1939年6月,日军又发动了对西北的进攻,这里不仅是陕甘宁边区的所在地,而且连接着苏联。中国共产党提出:“我们要坚决的为保卫大西北而血战到底!”⑥使无数人民和前线将士,倍受鼓舞。同年8月,日军又进攻晋东南地区,并且日军在兵力方面处于优势地位,“晋东南区各个重要城镇,几全为敌人所占据”⑦。在这一时期,日军虽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大举进攻,但将全部兵力用于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另外日军还夺得了我国的西南重镇——南宁,切断了国际交通线。与此同时,兰州、西安也日夜受敌机轰炸。这一切现象都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宣传和提醒:我国的抗战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的广大劳苦群众正在遭受着深重的灾难,但越是关键时期,全民族越是要坚定信念,以此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宣传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严峻形势

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仅国内形势严峻,国际形势也不容乐观。1938年3月,“法西斯希特勒在奥国投了一颗巨大的炸弹后,使欧洲以至于全世界都惊扰不宁,战争的危机威胁到每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与人民的头上。”⑧1939年3月25日,《新中华报》社论指出:“目前欧洲形势,是处在大激荡的前夜。大规模的世界战争,将一触即发。”⑨那么欧洲的严峻形势就具体表现在:1939年4月,意大利去侵占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人民虽不惜牺牲一切抵抗法西斯侵略军,究因国小人少……遭受了严重的挫折。”⑩1940年4月,“德军于八日晚以迅速之行动占领丹麦全境……”⑪接着在同年9月,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订立,这不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国际法西斯势力联合以后,日本在得到德意法西斯势力的支持后,将会更加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压迫中国。这些消息的传出,使国内外人民无不感觉到事态的严峻性。中国共产党写这些相关社论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报道,呼吁全国人民团结合作,坚持抗战到底,坚决打赢这场反法西斯战争。并向广大人民表明:我们不是一个国家在战斗,这是世界人民渴望和平、渴望独立、追求解放的战斗。从而,进一步对国民党政府施加舆论压力,逼迫其继续联共抗日,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

(二)注重扩大受众主体范围

要想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仅有国共两党的力量是不够的,更何况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方面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开始消极抗战。要想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抗战胜利,就必须发动广大工农群众,就必须动员国内外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就必须发动全民族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这样的情况下,积极发动广大青年学生、妇女、爱国华侨等各方面的力量,不断扩大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这就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是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种宣传策略。

1.积极动员青年学生的力量

在抗日战争时期,学生这支青年队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广大青年学生也是极其重视的。在1940年5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华报》上刊登了纪念“五四”运动的社论,提出:“……只有青年本身的团结,全国人民的团结,才能取得斗争的最后胜利……”⑫。《新中华报》在1940年纪念“一二·九”运动的社论中写道:“伟大的‘一二·九’运动,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全民族的团结。促进了统一战线的形成。”⑬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的青年学生不负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勇于走上斗争的道路,他们不怕迫害、不顾危险、不受威胁,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凭借一颗爱国心奔走呼号,和中国共产党一起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此,《新中华报》在社论中大声呼吁:“今天,只有爱护青年,给青年以一切民主自由权利,才是发展青年,团结和统一青年,促进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⑭中国共产党还提倡保护青年的身体和精神,使广大青年学生融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2.积极动员妇女的力量

1939年在妇女节前两天,《新中华报》中一篇社论用苏联妇女中的杰出代表——克鲁卜斯卡雅,来鼓励中国妇女组织起来,为抗日战争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提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第一等任务,是要动员全民族力量,渡过难关……中国妇女与中国男子同样肩负着这一巨任。”⑮的确,实行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果能把中国广大妇女的力量吸取到组织之中,不仅有利于促进妇女的解放,而且对于推动中国抗战胜利有着重要的意义。在1940年三八妇女节这一天,《新中华报》发表了相关社论,指出“……用妇女自身的团结,建立最广泛的各阶层的妇女统一战线……”⑯此外,还呼吁中国妇女去参加宪政运动,呼吁将妇女从繁杂的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去参加选举,并享有和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权利,呼吁广大妇女为中国的抗战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1941年3月6日的社论中提出:“今年三八节我们妇女大众应该为保护妇女切身利益而作战斗的动员!”⑰这一口号的提出,极大地动员了我国的广大妇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中,中国妇女都是处于不利的地位,特别是对妇女思想上的控制,使得中国妇女大部分愚昧无知,思想封建落后。日本侵华战争过程中奸淫、杀害妇女,作恶多端,作为弱势群体,广大妇女遭受了无尽的侮辱和伤害。中国共产党的呼吁及相关措施,必将极大地鼓舞中国妇女,启迪她们的思想,让中国广大妇女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抗战,并投入到这场全民族抗战之中,使全民族牢牢结成统一战线,打赢抗日战争。

3.积极动员爱国华侨的力量

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爱国华侨虽身在海外,然而却心系祖国,他们纷纷成立联合会,并形成了华侨统一战线,来支援中国的抗战。他们不仅捐款数额巨大,更在危难时期,给予祖国人力、物力上的支持,他们捐赠的医药挽救了无数将士和人民的生命,他们之中从国外回来的大批技术人员,不顾自身风险,为中国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39年3月6日《新中华报》中的一篇社论指出:“所有这些直接间接参加抗战的工作以及对政府财政上的帮助,都说明了华侨在抗战中的伟大作用……”⑱1940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中国共产党遭受了重大挫折,不仅国共合作的事业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也被动摇,千百万华侨同胞“因而热忱呼吁国共两党继续团结抗战,以挽救垂危祖国之命运。”⑲表明海外华侨从中华民族命运出发,心系祖国,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呼吁国共继续合作,想竭力挽救祖国之危亡。中国共产党方面,在被国民党杀害侮辱的情况下,提出十二条公正要求来稳定大局,仍然寻求与国民党方面的团结统一,也赢得了广大爱国华侨的支持和认同。在国内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爱国华侨依然积极争取全国的团结,巩固统一战线,这一种精神和决心在社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华报》社论中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特点分析

通过对《新中华报》的社论进行总体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在利用《新中华报》社论进行宣传时,具有鲜明立场性和原则性,绝不向日妥协,坚持国共合作,维护抗战统一战线;并且《新中华报》社论具有较强导向性和号召性,来引导舆论发展,引导人民大众的正确认识,并号召全国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投入抗战,以此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具有鲜明立场性和原则性

在宣传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社论中,中国共产党具有鲜明的立场性和原则性。其立场性主要表现在坚决反对英国对日妥协,坚持国际合作,抗击日本。其原则性表现在坚决反对破坏国内团结的分子,坚持国共合作,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胜利。

1.立场鲜明,反对对日妥协

在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从国际上来说,英国、美国等一些国家政府对日本的法西斯行为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政策,而是一味地纵容和姑息。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日妥协,坚持抗战到底。针对英国的绥靖政策,1938年5月20日,《新中华报》在《国联会与英国政策》这篇社论中尖锐地提出:“英国外交政策很明显的,一方面企图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得侵略者的让步……”⑳在1939年6月20日《敌寇的阴谋》这篇社论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切实希望英国政府以及其他一切和远东有关的各国,万不要上日本的圈套,只有更无情地揭穿日寇的阴谋……才是打退日寇的威胁……走向真正世界和平的办法。”㉑以此来揭穿日本的阴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立场。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为打败法西斯势力,英法苏三国曾经过数月的谈判,但英国依然彷徨、犹豫,英国统治阶级代表张伯伦,并没有与苏联合作、保卫世界和平的意愿。1939年7月21日,《英法苏三国谈判》这篇社论就坚决反对张伯伦对日妥协,提出:“要使真正的互惠的反侵略统一战线的建立,只有坚决的反对英国资产阶级反动派的妥协政策,并彻底给予打击始有可能。”㉒从美国方面来看,1939年7月,美国废除了美日商约,但商约六个月后才会完全失效,《新中华报》在社论中指出:“我们希望美国政府采取更有效的禁运军火给日本的实际办法”“因为只有一方面制裁侵略,一方面援助被侵略的国家,才是真正维护世界和平,打击侵略的最好办法”㉓。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的坚决立场。此外,中国共产党主张加强与苏联的合作,与苏联人民携起手来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提出:“中国人民今天必须认识到:谁是抗战的朋友和谁是抗战的敌人。苏联是中国最可靠的朋友。”㉔从这些社论中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有着鲜明的反对妥协、团结抗战的立场。

2.坚守原则,坚持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的原则性表现在始终坚持国共合作,坚持抗日,坚决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8年6月20日,《肃清边区的敌探汉奸》这篇社论指出:“……汉奸,利用边区内最落后的封建秘密组织(如哥老会等)专门捣乱边区,从事破坏国共两党的团结,以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㉕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十八周年时,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华报》社论中又坚定的提出:“打击共产党,就是打击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中国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取得抗战最后胜利。”㉖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大局着想,在当时国民党频频制造“反共”事件之时,依然积极争取和国民党方面的合作,多次提及拥护国民党政府,以此来加强与国民党当局的合作,来巩固统一战线。1939年7月《新中华报》的一篇社论,公开表示拥护蒋介石所发表的几个重要文献,并提出:“没有国共两党亲密的团结,抗战是不会胜利的,而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也就不堪设想。”㉗这便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方面的重视,虽然在这一时期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例如在1939年1月,蒋介石曾写道:“目前疾患不在敌寇而在共产党之到处企图发展……应定切实对策,方足以消弭殷忧也。”㉘1939年6月12日,国民党制造了“平江惨案”,共产党中革命分子被杀者千余人。但中国共产党始终为国家大局和民族未来着想,号召全国同胞,严厉打击这些不法顽固分子,《新中华报》的社论指出:“惟有这样才能扫除日寇及一切投降派的阴谋……加紧全国的团结,更加巩固全民族的抗战力量,最后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获得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㉙中国共产党在遭受巨大损失,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依然积极宣传和争取国民党,从国家大局出发,期望和国民党一方继续紧密合作,抗击日本侵略者。由此可以看出,在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原则,坚持国共合作,时刻致力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具有较强导向性和号召性

《新中华报》的社论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中国共产党在社论中积极揭穿抗战顽固分子、亲日派以及汉奸的阴谋,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看清国际以及国内格局,来引导舆论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认识。此外,《新中华报》社论具有较强的号召性和感召力,其呼吁式的语言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倍受鼓舞。《新中华报》社论所具有的导向性和号召性,极大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1.具有较强导向性,引导舆论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认识

《新中华报》的社论字里行间往往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辨清黑白,形成正确的认识。从国内格局来说,1938年12月发生了土桥和庆阳事件,八路军残废伤兵三千余人疏散到土桥一带,却遭殴打侮辱,被迫退出了土桥一带。同年国军一部进攻八路军驻防区,占领庆阳一带。1939年2月25日,《新中华报》在《关于土桥和庆阳事件》社论中指出:“土桥事件和庆阳事件的首谋者,无论他主观上的愿望如何,客观上是帮助了敌人,事实上是中了汪精卫灭亡中国的毒计”“我们要警告那些少数的顽固分子,我们不要上敌人挑拨离间以华制华的当”。㉚并且在同年4月发表的社论中进一步指出:“汪精卫狠毒的卖国阴谋,同时也是日寇的灭华毒计”“在民族、人民的利益面前,中国共产党已抛掷了无数的头颅,而且在抗日以来也正已充分地表现了他们的英勇与能力。”㉛这些社论字字诚恳,循序渐进,揭露了抗战顽固派以及亲日派的阴谋诡计,帮助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国际格局来说,中国共产党在社论中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积极引导,例如,1939年10月《新中华报》在《美国资产阶级反动化》这篇社论中指出:“不要存任何依赖美国的心理,中国抗战只有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之下……联合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被压迫民族,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㉜当月17日,《新中华报》又在社论《中国对帝国主义战争所应取之态度》中指出:“为中华民族利益着想,为抗战的光明着想,我们反对一切投降的路子,反对东方慕尼黑!”㉝还有《苏联和平外交的新胜利》《拥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美国反动派扩大帝国主义战争的阴谋》等等,中国共产党在这些社论中具体分析了国际形势,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国际格局,坚持抗战到底,进一步巩固了统一战线。

2.具有较强号召性,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投入抗战。

《新中华报》社论具有强烈的号召性。在1937年8月20日,《只有团结才能战胜敌人》这篇社论指出:“国难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要求我们更加巩固与扩大全中国民族力量的精诚团结;要达到这一目的,只有巩固与扩大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㉞此外,在消灭、肃清土匪和汉奸方面,《新中华报》社论也积极进行了宣传和号召,致力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在1937年8月23日所发表的《肃清汉奸的活动》这篇社论中,指出:“肃清一切汉奸便是保障我们持久抗战的最重要的步骤之一……以铁的手腕肃清一切汉奸!”㉟针对边区土匪破坏国共合作,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出“他是我们民族的死敌。咱们要保证前线抗战胜利,边区人民就要动员起来与这些内奸作斗争,消灭日寇的爪牙……”㊱同时,《新中华报》社论积极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保卫我们的领土,1937年11月29日,《新中华报》发表了《为保卫南京而战》这篇社论,指出:“……实现全国更进一步的精诚团结,实现全国的总动员,实行全面的抗战,这样来保卫南京,保卫中国,一直到将日本帝国主义完全从中国赶出去。”㊲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保障前线物资供给,号召群众捐款、捐物也是必需的。1938年10月30日,《响应朱总司令号召募捐六万双毛袜手套慰劳八路军运动》这篇社论指出:“然而我们前线抗战的八路军……他们在浴血抗战中,还没有御寒的东西,手脚冻僵了身体冻坏了我们的良心过得去么!”㊳。这些号召性的社论,加强了全国人民的团结,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华报》社论中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效果分析

中国共产党利用《新中华报》社论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也取得了重大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论的宣传,打击了国内存在的妥协投降氛围,推动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到底;二是社论的宣传,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民族凝聚力。从而使全国人民更加积极地以各种形式投入到抗日战争,并且坚信中华民族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便进一步推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一)打击了国内妥协投降氛围,坚持抗战到底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方面对于抗日战争转向了消极,日本方面也转变相关政策,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的政策,再加上汪精卫一派提出“反共”的口号,企图投降卖国。一时期国内弥漫着妥协投降的氛围,共产党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华报》中的社论,积极揭露国内顽固派的阴谋诡计,让广大人民看清真相,继续团结一致,并坚决反对投降,坚持抗战到底。同时也对国民党方面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如若站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必将损害抗战大局,付出惨痛的代价,由此打击了国内妥协投降氛围,坚持抗战到底,进一步的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揭露了汪精卫投降卖国阴谋,加强了人民内部团结

在团结全国人民力量,奋力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祖国的时候,总有汉奸、顽固分子阻挠中国的抗战。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汪精卫,他打着“反共救国”“反蒋”的旗号,试图离间国共两党,密谋投降卖国。因此要反对国内妥协投降,首先的和必要的就是要积极批判和揭露汪精卫等顽固派的妥协投降阴谋,为此中国共产党付出了不少努力,也遭受了不少打击。1939年2月,当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的时候,当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团结不断巩固统一战线的时候,当全国人民正在奋力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时候“……不幸相继发生了土桥事件和庆阳事件,殊堪痛心!”㊴中国共产党虽遭受打击,蒙受了重大损失,但中国共产党并不惧怕这些顽固分子的阴谋诡计,他们在坚决反对汪精卫一派胡作非为的同时,并严厉斥责那些破坏国共两党团结合作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顽固分子,并在《新中华报》社论中指出:“……那全国人民与共产党人对于这种违反民族国家利益的行动,当然决不能坐视。”㊵通过《新中华报》的广泛宣传和揭示,广大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妥协投降,反对这些国内顽固分子,并进一步看清了他们的阴谋诡计,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进而加强了国内团结,巩固了统一战线。

2.推动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到底,取得了全国人民信任

在日本采取政治诱降的政策下,在妥协投降氛围到处弥漫的情况下,1938年6月15日,《开展民众运动,为着抗战!》这篇社论提出:“我们知道,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是今天全国上下一致的要求与决心。”㊶1939年6月16日,《新中华报》在社论中尖锐地指出:“时局现在逢着极重大的危机,这危机就是妥协投降的危机。”㊷在这种危机之下,争取全国人民的信任,坚持抗战到底,迫在眉睫。为此《新中华报》大声呼吁:“……反对反共,而为坚持抗战的国策奋斗到底!”㊸1939年8月,德国法西斯大举进攻波兰,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在这以后普遍爆发了。对此《新中华报》指出:“在国内我们只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㊹这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要巩固统一战线,就必须坚持抗战到底。但坚持抗战只有共产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国民党方面的力量,需要全国人民的力量,继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才可能最终打赢这场战争。为此,中国共产党以国际上捷克亡国的教训,来不断启发国民党当局继续抗战,停止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并在《新中华报》社论中指出:“……捷克反动派的防共政策,就帮助了德国侵略强盗来灭亡捷克。”㊺捷克的局面与中国的局面是非常相似的,如果任由国内顽固派讨好献媚于日本,宣传“反共”“投降”,麻痹广大中国人民,那么中国最终说不定会有和捷克一样的结局。由此提醒了国民党方面认真吸取捷克亡国的惨痛教训,坚持并积极抗战,停止反共,加强和共产党方面的合作,巩固统一战线,也推进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到底,更加拥护、支持统一战线。

(二)坚定了国民信心,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在国民党统治中国之后,并没有让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相反,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困苦,依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内抗战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一些顽固势力打着“反共”的旗号,试图对日本妥协投降。日本方面也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的政策,企图不战而胜,占领全中国。然而也是在这一阶段,由于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的斗争,再加上中国共产党积极揭示日本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国内外的危机,并且积极在《新中华报》社论中报道我方取得的一些局部战争的胜利,从而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民族凝聚力,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

1.揭露日本面临的内外危机,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信心

中国全民族抗战阶段形成之后,由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反抗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战略战术,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日本在国内外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新中华报》在1939年8月22日社论中指出:“战争的继续迁延,则更使敌寇财政经济弄到全部破产。”㊻这说明,长时间的战争已使日本在经济上难以承受。此外,在1939年7月27日,美国宣布废除美日商约,这对日本来说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因为“……日本若失掉了一切所谓民主国家的援助,那末它在中国的侵略战争马上就要遇到严重的困难。”㊼这些都是日本经济上危机的表现。同年,苏德双方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对当时的日本来说,可谓是又一不小的挫折,因为这一事件:“……无疑的是宣告了反共同盟的破产,因此日本法西斯立刻失掉了依靠,陷于孤立的境地。”㊽在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经济危机严重的状况下,日本“……旧的亲德的刽子手平沼内阁只好倒台”。㊾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日本内部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使日本的处境更加困难了。此时日本方面面临的困难不仅是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的困难,更是国内外两方面的困难。而中国共产党对日本国内外危机的揭露,则使全中国人民认识到:日本并不是不可战胜、牢不可破的,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坚定抗战的决心,便可以把日本侵略分子赶出中国。

2.报道战场胜利消息,提高民族抗战凝聚力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华报》中也写了许多战争胜利的社论,以此来鼓励中国人民,使广大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以此来坚定中华民族的抗战信心,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在1939年9月,我方取得了湘北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工农群众和前线将士。《新中华报》在社论中指出:“敌人不仅尚未达到其占领长沙的目的,相反的……敌人遭受到很大的惨败。”㊿在1940年上半年,我方在华北取得了粉碎敌人冬季“扫荡”的胜利,《新中华报》指出我方能够取得这次胜利:“……是依靠着团结、没有华北军民的一致的团结,坚持华北抗战,保卫各抗日根据地是不可能的。”[51]1940年4月,我方又粉碎了晋西北敌人的六路围攻,取得了巨大胜利,“……巩固了晋陕绥抗日根据地。捷报传来,全中国抗日人民,莫不振奋,额手称庆。”[52]此外,《新中华报》还宣传了八路军的战绩:“毙伤敌伪官兵……约占敌伪伤亡总数的五分之一”“所破坏之敌人交通及一切武装工具,更是不胜枚举”[53]。1940年8月到12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和反“扫荡”战役——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正是在国内抗战处于困难,妥协投降氛围浓烈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极大地缓解了国内的悲观失望情绪,鼓舞了广大士兵的士气,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巩固。为此,《新中华报》在社论中义正词严地写到:“……我们要用百团大战的不断胜利,回答敌人残暴……”[54]日本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的政策,并对国民党政府实施政治诱降政策,对中国人民推行奴化教育,为的就是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使自己可以不战而胜,占领全中国。而百团大战使日本人的阴谋破产,也使中国人民看清了以汪精卫为代表的顽固派的卖国求荣的真面目,更使中国人民紧紧的团结在一起,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新中华报》社论给当今新闻宣传的启示

《新中华报》社论服务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提供了坚强的舆论支持后盾,促进了抗战的胜利,也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群众基础,这都说明《新中华报》为统一战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新中华报》所作出的成绩也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他在评论《新中华报》时曾说:“这个小型报,依我看,是全国报纸中最好的一个。”[55]毛泽东对这个报纸的评价,足以说明《新中华报》在抗战时期所发挥的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社论更是针砭时弊,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这些社论也对我们今天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留下了诸多启示。

第一,与时俱进,宣传工作要顺应时代潮流。从1937年9月9日,《新中华报》从第390期起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处在抗日时期的《新中华报》,同样继承了《红色中华》的促进苏区革命战争和党的建设的战斗作用,同时它又服务服从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大局,紧跟时代主题,积极宣传报道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新中华报》中的社论更是如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那么当代新闻宣传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服务于时代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二,党的喉舌,报刊杂志要定位准确。《新中华报》的社论定位准确,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在纪念《新中华报》两周年之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仅由于《新中华报》是真正代表广大人民意见的报纸,是真正忠实于民族国家人民利益的报纸。因而它能……无孔不入地一直渗入到广大下层民众中间去……”[56]。当代宣传工作也应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报纸,这样才能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报纸才能成为党的喉舌。

第三,思想阵地,要贯穿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华报》所发表的社论贯穿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了党的重要思想阵地。1939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社论中提出:“抗战二十五个多月来的铁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只有团结、只有统一、只有进步,才能够坚强的抵抗日本法西斯军阀的侵略,予以严重的打击。”[57]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怀通过一篇一篇的社论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了一场爱国主义的洗礼,这些社论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贯彻党的思想的重要阵地。在当代党的宣传工作中,也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地拥护党的纲领和政策,热爱祖国,这样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使报刊杂志成为党的重要思想阵地

注释:

①《团结抗战》,《新中华报》,1940年7月16日,第1版。

②《纪念本报新刊两周年》,《新中华报》,1941年2月6日,第1版。

③《迎接大规模的民族革命战争》,《新中华报》,1937年8月3日,第1版。

④《上海战争的现势》,《新中华报》,1937年9月19日,第1版。

⑤《征收一万石救国公粮》,《新中华报》,1938年10月30日,第1版。

⑥《目前西北的形势》,《新中华报》,1939年6月27日,第1版。

⑦《目前晋东南战局》,《新中华报》,1939年8月15日,第1版。

⑧《目前欧洲形势》,《新中华报》,1938年3月25日,第1版。

⑨《论欧洲形势》,《新中华报》,1939年3月25日,第1版。

⑩《阿尔巴尼亚被侵略的严重教训》,《新中华报》,1939年4月16日,第1版。

⑪《论德军进据丹挪》,《新中华报》,1940年4月16日,第1版。

⑫《纪念“五四”二十一周年》,《新中华报》,1940年5月7日,第1版。

⑬《“一二·九”运动五周年纪念》,《新中华报》,1940年12月12日,第1版。

⑭《停止危害青年的行动》,《新中华报》,1940年5月21日,第1版。

⑮《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新中华报》,1939年3月6日第1版。

⑯《纪念国际妇女节 广泛开展妇女运动》,《新中华报》,1940年3月8日,第1版。

⑰《今年“三八”节的三个战斗口号》,《新中华报》,1941年3月6日,第1版。

⑱《华侨在抗战中的作用》,《新中华报》,1940年6月4日,第1版。

⑲《华侨同胞的正义呼声》,《新中华报》,1941年2月20日,第1版。

⑳《国联会与英国政策》,《新中华报》,1938年5月20日,第1版。

㉑《敌寇的阴谋》,《新中华报》,1939年6月20日,第1版。

㉒《英法苏三国谈判》,《新中华报》,1939年7月21日,第1版。

㉓《美国正式宣布废除美日商约》,《新中华报》,1939年8月4日,第1版。

㉔《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严重意义》,《新中华报》,1939年8月29日,第1版。

㉕《肃清边区的敌探汉奸》,《新中华报》,1938年6月20日,第1版。

㉖《中国共产党十八周年》,《新中华报》,1939年6月30日,第1版。

㉗《拥护中共中央宣言和蒋委员长的文献》,《新中华报》,1939年7月1日,第1版。

㉘秦孝仪:《蒋介石大事长篇初稿》卷四《上册》,台北·文物供应社,1978年10月版,第285、291页。

㉙《纪念“八一”抗议平江惨案》,《新中华报》,1939年8月1日,第1版。

㉚《关于土桥和庆阳事件》,《新中华报》,1939年2月25日,第1版。

㉛《穷凶极恶的汪精卫卖国阴谋》,《新中华报》,1939年4月10日,第1版。

㉜《美国资产阶级反动化》,《新中华报》,1939年10月3日,第1版。

㉝《中国对帝国主义战争所应取之态度》,《新中华报》,1939年10月17日,第1版。

㉞《只有团结才能战胜敌人》,《新中华报》,1938年8月20日,第1版。

㉟《肃清汉奸的活动》,《新中华报》,1937年8月23日,第1版。

㊱《消灭土匪巩固抗日后方》,《新中华报》,1937年9月24日,第1版。

㊲《为保卫南京而战》,《新中华报》,1937年11月29日,第1版。

㊳《响应朱总司令号召募捐六万双毛袜手套慰劳八路军运动》,《新中华报》,1938年10月20日,第1版。

㊴《关于土桥和庆阳事件》,《新中华报》,1939年2月25日,第1版。

㊵《论听信谗言之为危险》,《新中华报》,1939年6月9日,第1版。

㊶《开展民众运动,为着抗战》,《新中华报》,1938年6月15日,第1版。

㊷《起来,克服时局重大的危机》,《新中华报》,1939年6月16日,第1版。

㊸《起来,克服时局重大的危机》,《新中华报》,1939年6月16日,第1版。

㊹《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爆发与中国抗战》,《新中华报》,1939年9月8日,第1版。

㊺《捷克亡国的残酷教训》,《新中华报》,1939年3月19日,第1版。

㊻《深刻化的敌寇危机》,《新中华报》,1939年8月22日,第1版。

㊼《美国正式宣布废除美日商约》,《新中华报》,1939年8月4日,第1版。

㊽《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严重意义》,《新中华报》,1939年8月29日,第1版。

㊾《平沼的倒台与阿部的组阁》,《新中华报》,1939年9月1日,第1版。

㊿《湘北战役的伟大胜利》,《新中华报》,1939年10月13日,第1版。

[51]《华北粉碎敌人冬季”“扫荡”的胜利》,《新中华报》,1940年2月14日,第1版。

[52]《晋西北粉碎敌人六路围攻的伟大胜利》,《新中华报》,1940年4月19日,第1版。

[53]《八路军的英勇战绩》,《新中华报》,1940年6月28日,第1版。

[54]《扩张百团大战的光辉胜利来回答敌人暴行》,《新中华报》,1940年12月26日,第1版。

[55]徐文永:毛泽东与《新中华报》,《兰台世界》(辽宁),2006第2期:第60页。

[56]《纪念本报新刊两周年》,《新中华报》,1941年2月6日,第1版。

[57]《要求明令取消“防制异党方法”》,《新中华报》,1939年8月25日,第1版。

猜你喜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社论抗战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抗战音画
论毛泽东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特征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共产国际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