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2-03-02 07:48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实验中学齐向清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思路习作奶奶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实验中学 齐向清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落实,教育工作的重心由知识传播向科学育人转变,在初中作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应该遵循这一根本思想,重视提升学生的表达意愿和思想涵养,而非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范文、抄写例句。对初中生习作而言,华丽的辞藻和精妙的表达技巧固然重要,但是文章的情感表达和真实性才是核心。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人和事物,这样才能从平凡之处看到不同的写作方面,实现文章内容的创新、质量的提升,推动高校课堂的构建。

一、初中生作文水平的现状

(一)缺乏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写作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积累丰富的素材才能使文章的内容充实。写作素材的来源一般由阅读积累和现实生活经验所构成,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加强阅读、拓展知识视野,并形成热爱生活的、留心生活细节的优秀习惯。但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明显存在缺乏写作素材的情况。举例而言,教师在布置完以“爱国”为主题的写作任务后,大部分学生只是人云亦云地对一些陈旧、常见的素材进行重复利用,缺乏个人的独到见解,这就导致文章的内容既不够扎实也没有创新。

(二)缺乏写作思路

一篇优秀的习作必须具备严谨的逻辑和成熟的写作思路。从现阶段初中生的习作中能发现学生缺乏明确的行文思路,许多学生往往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最后导致文章缺乏重点或者重心偏移。举例而言,在《我的姑姑》这篇文章的写作中,部分学生通过描写自己的姑姑身上的事迹来展示人物性格和品质,但是一讲起故事来就没完没了,导致文章成了流水账,将人物描写类文章变成了“日记”。究其原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文体规范的引导,没有帮助学生养成提前勾勒提纲的习惯,进而使学生在写作前无法形成思路。

(三)缺乏写作新颖

文章的价值之一便是在于其独特性和新观点,所以在写作教学中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的创新度也是评分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在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中,文章往往不够新颖,体现在观点的陈旧、行文顺序的俗套以及语言表达的固化上。举例而言,在刻画“母爱”时,有些学生认为母爱必须轰轰烈烈、感人至深,所以在文章中会虚构一些事迹,甚至是照抄一些俗套的情节,导致文章的真实性和新颖性难以保障;还有些学生被范文中的内容束缚思想生搬硬套,缺乏对自己与母亲之间真情实感的展现与思考。

二、作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开展读写结合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知识大多以课文为载体展开,教材中这些文章都是名家名篇,包含着大量的写作素材和技巧。教师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既定阅读目标的同时积累写作素材,实现作文教学的常态化。以教材中《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文章中用一些生活中的朴实细节说明了“母亲”的聪明。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大家如果想描写母亲的智慧,会从哪些角度下手?”这时有的学生说母亲非常有文化,能为自己辅导功课;有的学生说母亲在生活中很会协调邻里关系,大家都非常喜欢和母亲打交道;还有的学生说母亲总是能帮助自己排忧解难,为家庭解决了许多难题。听完学生的分享,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文章中,那个年代缺衣少食,“母亲”却能将饭做得有滋有味,通过自己织布让家里的几个孩子都有衣服穿。这种在生活夹缝中的辗转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智慧,是基层人民生活生存的智慧。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具体词汇、句式以及表达角度进行分类积累,形成自己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在日后遇到类似的写作内容时更加容易打开思路,提升写作质量。

(二)注重美文的鉴赏,分析写作思路

学生写作思路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优秀的文章,并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从而为自己打开写作的灵感。对初中生而言,一篇文章好坏的评价更多是出自直观感受,很难从专业角度去分析文章好在哪儿、有哪些不足,这就导致其在自身写作时难以开展自我评价,无法提升文章的质量。通过引导学生鉴赏美文,能让学生更好地将文章拆开揉碎地去分析,从中提取出写作思路并内化于心。以《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学生分析行文思路。首先,文章的第一段开篇明志,以强烈的赞美之情总领全文;其次,文章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赞颂了白杨树力争上游的精神、质朴的风格;最后,文章用象征的手法将白杨这一意向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联系起来,明着赞树,暗着赞人,提升了文章的高度和立意。此外,教师还可以对文章中修辞手法、凝练的语言、严谨的行文逻辑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感受文章的美以及行文思路。在结束教学后,教师可以继续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习作,习作中需要运用象征的修辞手法,并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和思路展开,让学生将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化。

(三)丰富学习资源,掌握写作方法

从写作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能写什么,而教师的教学资源也相对贫瘠,这是写作教学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唤醒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将更多的内容写进文章,以生活化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举例而言,在写作“我的奶奶”这一话题时,许多学生都会这样表达“我的奶奶和蔼可亲,对我特别好,经常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而在真实的生活中,学生的奶奶显然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特色。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在生活中与奶奶相处的片段,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小明这样说:“我奶奶既唠叨又笨拙,我都教她好几次了,她也学不会展示健康码。”小李这样说:“我奶奶有点凶,经常骂爷爷不讲卫生。”其实学生的这些感受就是最好的写作内容,奶奶的唠叨说明对自己的关心、奶奶的笨拙可以反映出“我”教奶奶用手机的耐心、奶奶的“凶”也从侧面反映了与爷爷感情好。只要稍加思考,这些生活中的真实感受,都可以为“我的奶奶”这一写作主题服务,学生的文章内容也会变得充实且多样化。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应用这些资源,不断丰富写作方法和技巧。

(四)完善教学评价,检验学习效果

教师缺乏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跟踪,是作文教学成效难以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在提交作文后,教师一般会进行打分并给出简单的评语,但是学生在看到分数和这些评价后往往缺乏后续反应,这就导致教学评价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坚持对学生习作学习效果进行跟踪,不仅给出评价,还要监督学生完成作文优化修改。例如,在一次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写作练习中,教师发现某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文章中写了许多硬件环境上的内容,忽视了校园活动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这时教师不仅要指出问题,还要让学生重新修改提交文章,根据教师的指示评价进一步完善写作内容。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在教师的评价下知道自身存在哪些问题,并寻找到改进的策略,长此以往写作水平自然而然能得到提升。作文教学是一个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不能在任意一个环节有所松懈,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闭环,在积累、练习、内化、评价、优化的过程中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作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绝非通过阅读范文和几次专题指导就能一蹴而就的。唯有认真寻找问题,直面学生写作中存在的缺乏素材、缺乏写作思路以及缺乏创新性等不足,才能从中找到解决方法构建起高校课堂。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开展读写结合教育、分析写作思路、引入学习资源以及完善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工作,帮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中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将写作表达当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猜你喜欢
思路习作奶奶
给奶奶按摩
不同思路解答
奶奶喊你吃饭啦
奶奶驾到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我家也有奶奶等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