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修补术后血清肿相关因素

2022-03-04 14:58唐楠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补片术式修补术

唐楠

(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 海口 570311)

腹腔镜疝修补术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及切口感染率低等优势,但术后仍会发生并发症〔1,2〕。其中血清肿是腹腔镜疝修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症状较轻时可自行消退,但依旧存在少数患者需要特殊治疗,如穿刺引流或手术干预,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3,4〕。因此,对血清肿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相关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影响因素,以期指导临床提前对症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完成腹腔镜修补术治疗的108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女30例;年龄60~72岁,平均(64.30±3.18)岁。纳入标准:①符合《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5〕中腹股沟疝诊断标准;②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完成;③术前未伴感染性疾病;④均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②绞窄疝或嵌顿性疝;③术前有外伤史;④合并腹腔内恶性肿瘤;⑤术前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⑥腹腔镜疝修补术中转开腹手术。

1.2术后血清肿评估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并于术后第3、7及30天行局部彩超检查,任何一次彩超检查发现积液均为血清肿,参照《欧洲疝学会成人腹股沟疝治疗指南》〔6〕中相关标准进行判定。根据此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发生血清肿组和未发生血清肿组。

1.3基线资料收集方法 查阅所有患者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疝囊直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TEP)/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难复性疝、疝类型、补片类型、补片固定方式、疝囊处理方式、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

2 结 果

2.1术后发生与未发生血清肿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术后有15例(13.89%)发生血清肿。发生血清肿组手术方式、疝类型、补片类型、补片固定方式及合并高血压情况与未发生血清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后发生与未发生血清肿组基线资料比较〔n(%)〕

2.2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将2.1中可能作为影响因素的二分类变量及连续变量作为自变量并赋值,其中手术方式:TEP术式=1,TAPP术式=2;难复性疝:是=1,否=2;疝类型:直疝=1,斜疝=2;补片类型:普通补片=1,轻量型补片=2;补片固定方式:生物蛋白胶固定=1,不固定=2;疝囊处理方式:横断=1,完整剥离=2;合并高血压:是=1,否=2;合并糖尿病:是=1,否=2,将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状况作为因变量(1=发生,0=未发生),并将2.1中比较结果放宽至P<0.2,建立多元回归模式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为TEP术式、疝类型为直疝、补片类型为普通补片、补片固定方式为生物蛋白胶固定及合并高血压均是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2。

表2 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研究指出,腹腔镜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并无明显降低,影响患者术后短期生活质量,严重还可能导致感染或补片移位,影响疾病转归〔7〕。因此,积极探索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章由贤等〔8〕研究报道,426例腹股沟疝患者行修补术治疗术后血清肿发生率为9.4%;黄敏等〔9〕研究报道,91例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修补术治疗术后有10例发生血清肿,发生率为10.99%。本研究结果较上述研究发生率略高,可能由于本研究中均为老年患者,其人体组织再生、修复能力均逐渐下降,术后创面渗出吸收缓慢而导致发生率略高。可见,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风险较高,早期明确其影响因素可为临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方式为TEP术式、疝类型为直疝、补片类型为普通补片、补片固定方式为生物蛋白胶固定及合并高血压均是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影响因素,逐个分析其影响机制:

(1)TEP术式:TEP术式不仅造成的创面较大,增加渗出,且在术后腹膜前间隙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不利于渗出的积液排出,长时间积聚易形成血清肿〔10,11〕。而TAPP术式因切开了腹膜,缝合时存在部分缝隙,使渗液可通过缝隙回流至腹腔被吸收,进而减少术后血清肿发生。对此建议,对于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临床需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尽量选择TAPP术式,以降低血肿发生风险。需要注意的是,TAPP术中缝合腹膜时,缝合间隙不宜过大,避免术后肠管和补片粘连,增加肠瘘或肠梗阻发生风险。(2)直疝:直疝疝囊于直疝三角,呈半球形,基底较宽,疝内容物易突出和还纳,因此其疝囊剥离后渗液容易积聚,不利于渗液向周围扩散、引流、吸收,从而易形成血清肿〔12〕。对此建议,临床在缝合关闭疝囊的同时,可关闭直疝缺损,或将疝囊回拉后,用钉枪固定在耻骨梳韧带上。(3)普通补片:普通补片较常见的为聚丙烯补片,其为目前临床首选的腹壁缺损修补材料,虽具有耐受感染、异物反应轻微及价值相对低廉等优势,但其不规则表面可刺激并损伤周围组织,进而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导致渗出增多,增加血清肿形成风险〔13〕。研究指出,轻量型补片用于腹股沟修补术中不仅异物反应轻微,且对组织损伤轻,对降低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有一定积极作用〔14,15〕。因此,临床需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合理选用补片类型,以降低术后血清肿发生风险。(4)生物蛋白胶固定: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生物蛋白胶固定补片,不利于组织渗血、渗液通过补片流入腹腔内吸收,从而导致渗液局限于补片外前腹壁下,形成血清肿〔16〕。对比建议,经查阅相关文献建议临床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对于缺损<3 cm的疝,补片可不予固定;而对于缺损≥3 cm的疝,可采用胶水点状固定或钉枪固定,以减少术后血清肿发生〔17〕。(5)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由于持续的高动脉压可增加毛细血管压力,增加积液渗出,因此增加术后血清肿发生率〔18〕。对比建议,对于合并高血压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临床应在其围术期有效控制血压,以减少积液生成,降低术后血清肿发生率。

综上所述,手术方式为TEP术式、疝类型为直疝、补片类型为普通补片、补片固定方式为生物蛋白胶固定及合并高血压均是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可早期制定防治措施。

猜你喜欢
补片术式修补术
PLGA/PP复合补片的体外降解及防粘连性
污染和感染区域中应用生物补片的研究进展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用于应对疝修补术后并发症的经编补片研究进展
改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56例临床疗效分析
不同术式治疗剖宫产切口部位妊娠的效果比较
经阴道及腹腔镜辅助阴式两种术式切除子宫临床疗效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袖状胃加,我们该如何合理选择?
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