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育教育中传承和鉴赏中国戏剧的策略

2022-03-11 18:14□徐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美育戏剧教育

□徐 菲 胡 杰

(1.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素质教育学院, 四川 宜宾 644003;2.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1700)

美育教育当前在大中小学校得到了大力推进,其目的是通过审美教育活动将学生内在的本性经过正确指引,健康地激发出来,改善学生被动的、功利的弊习,渐渐培养与浸润一种超越功利的、主动的情感态度,最终在职业生涯中和社会生活中涵养出新的审美性的人生境界。美育教育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戏剧作为“中华文化的国粹”,受到了百姓的广泛热爱。时至今日,中国戏剧文化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是美育教育戏剧审美板块的主要内容。戏剧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不仅是专业戏剧人的核心素质,对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普通人来说,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文素养。通过戏剧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加深入地品味中国戏剧艺术的魅力,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一、传承和鉴赏中国戏剧在美育教育中的意义

中国戏剧有绵延千年的悠久历史,全国各地形成的剧种达三百多个。美育教育中传承和鉴赏中国戏剧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深入了解戏剧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等有诸多重要意义。

(一)感悟中国文化的多重审美元素

中国戏剧的韵味和意境别具一格,拥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它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魔术、表演艺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世界三大戏剧中,中国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腔调美、唱词美、意境美、气韵美、音乐美、绘画美、虚实美、动静美、剧情美。它将欣赏者逐步带入美轮美奂的戏剧世界,与创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创作者通过设置剧情激烈的矛盾冲突,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戏剧的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的种种神韵,感受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社会环境,并与戏剧中的人物命运产生共鸣,让人感发无限遐想。中国戏剧十分重视对唱腔的处理,中国戏剧的唱腔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伴随着艺术家的情感在瞬间产生震撼人心的独特美感。对于中国戏剧作品来说,能否引起社会上广大欣赏者在情感上的共振共鸣,形成热烈反响,是剧本及表演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是中国戏剧的灵魂所在。戏迷们通过欣赏戏剧作品中亦真亦幻的人物形象和戏剧表演艺术家似我非我的艺术境界感知美、品味美、领悟美、洞察美,有时也往往会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知识积淀等产生共鸣,从而将自己代入中国戏剧独特的意境之中,受到文化熏陶和教育。在美育教育中传承和鉴赏中国戏剧,对戏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扬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寓教于乐以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戏剧因其特殊的中国文化载体身份,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对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帮助。一直以来,戏剧对社会人群的教育力量和作用不可低估。当代大学生对戏剧已经有了距离感,在美育课程中欣赏中国戏剧时,其中潜藏的中华文化元素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性灵感,从而在专业中得到启发和应用。戏剧是高雅艺术,能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带给人们精神愉悦。通过对戏剧艺术的各种美的挖掘,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些美的文化元素,可以让大学生的身心得到调节并有效缓解学习压力,最终在美育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内化于心激发创新思维

中国戏剧潜藏着许多中华文化元素和价值,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丰富大学生文娱生活的同时,可以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激发出创新思维。在历史上,很多中国戏剧创作者都兼具文学家和表演者的双重身份,他们创作剧本之余,兴致一来便要登台演出。他们在表演实践中激发灵感,在剧本创作中联系实际。戏剧作品在呈现形式上本身也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每个剧种演绎同一剧本往往有各自的风格和经验。在塑造同一人物形象时表现出的侧重点很容易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作也好、观赏也好、表演也好,不仅可以抒发情感,还可以通过创作、鉴赏、表演产生与社会交流与自我沟通的作用,通过沟通与交流又能达到认识社会与反观自我的目的。现代人在紧张高压的工作之余欣赏中国戏剧可以让大脑在放松的同时产生联想,在科研工作中激发灵感,在专业中找到灵光闪现的契合点。

(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国戏剧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流传脉络清晰,在中国的这片热土上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兼具阳春白雪的高雅一面和下里巴人接地气的一面。在美育教育中传承和鉴赏中国戏剧,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在戏里感受中华民族的各种各样的美好品质:比如在《智取威虎山》中,我们就会折服于杨子荣的机智勇敢;在《铡美案》里我们叹服于包拯的廉洁奉公、不畏强权;在《芦花》里我们感动于闵损仁爱孝悌;在《穆桂英挂帅》里能感受到八十多岁的佘太君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和杨家将的忠贞与勇敢;在《傅山进京》里我们佩服傅山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在欣赏这些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受到角色的情绪感染,产生爱国热情。

二、在美育教育中鉴赏中国戏剧的策略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专业戏剧的传承中师傅带徒弟必须手把手耳提面命,但真正能够出师需要自我蜕变。在美育教育戏剧之美模块中,教师应该是主导者的角色,其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戏剧之美,学会发现戏剧之美,重在感知和审美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知文学、舞蹈、音乐等文化元素,让学生浸润到中国戏剧的艺术之美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戏剧家和他们的时代背景,通过文学史、社会史让学生了解到作家与作品。戏剧的鉴赏过程同时也是戏剧再创作的过程,只不过是接受者在内心对戏剧角色形象的一种认识的深化。这种内心的深化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引领。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让学生循序渐进走近中国戏剧,爱上中国戏剧,把中国戏剧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开发出来,得以升华,创造性地应用于其他专业领域。

(二)摭取经典的戏剧作品作为教学案例

经典的中国戏剧作品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它蕴含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因素,其中有些戏剧作品还存留着落后的封建思想。如果在鉴赏时不经过选择,就会产生审美偏颇,可能会导致对中国传统戏剧内涵的理解失之肤浅,从而偏离了鉴赏中国戏剧的目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在中国戏剧作品的选择上,应该始终坚持传统经典为核心为主线,循序渐进,贴合实际。根据学生学情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挑选一些扮相优美、唱词典雅、腔调婉转的中国戏剧作品,最好是经历了时代洗礼的经典戏剧作品,以便诱导学生进入戏剧优美的艺术世界,为进一步感知美、鉴赏美、体会美做好准备。

(三)数字化融通戏剧的传播和鉴赏模式

传统的中国戏剧传播和鉴赏都是依靠剧院、乡村戏台、电视台来完成。中国戏剧的传播和鉴赏模式较为单一,而且还有很大的经济条件限制。对中国戏剧传播与鉴赏的模式进行有效、合理的革新是当代社会文化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例如,可以通过好看视频、西瓜短视频、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来传播中国戏剧,配上中国戏剧家以及表演艺术家的故事背景,很容易引导欣赏者走近创作者或者走近表演艺术大师,深入了解创作者、演艺大师和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元宇宙的背景下,数字化融通使得这些知识获取更便利,信息沟通更快捷,思想沟通更彻底,交流方式更时尚。

三、在美育教育中鉴赏中国戏剧的措施与建议

作为美育教育中的重要板块,中国戏剧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审美倾向、思政意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爱国热情等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传承与鉴赏中国戏剧在学校中相比于社会更加重要。如何在课程中发挥戏剧的美育作用,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以期为美育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寻求戏剧传承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中国文化是兼容并包的文化,中国戏剧是最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综合艺术。它起源于原始歌舞,从汉到唐再到宋、金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最后在全国发展成大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戏剧传承正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越来越多的戏剧种类正走向衰落甚至失传。在学校美育教育中加入戏剧之美模块,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中国戏剧传承的活动中来,学者们也可以加入中国戏剧的研究中来,让中国戏剧文化在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发光发热,尤其是要致力于中国戏剧文化传播方式方面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通过加大网络传播、电视传播、杂志传播、汇演传播等,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戏剧的魅力,这为中国戏剧的传播创造了丰富的传播途径,对中国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品味戏剧作品丰富的文化元素

中国戏剧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代表之一,它会通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建筑、美术、武术、杂技、魔术等多种文化元素。以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来说,它的剧本是精美的文学作品,唱词十分典雅。同时,该剧本意境清幽,达到了文学、音乐、情感、美术等元素的和谐通融。中国戏剧有很多剧种,在唱腔上地域色彩明显,在“唱、念、做、打”四种表演艺术手段方面各自有不同侧重。比如:京剧、河北老调、河北梆子的“打”戏十分突出,其中京剧中的武生也可以成为压轴的大行当,比如《三岔口》《闹天宫》等。豫剧当中丑角儿也可以撑起整部戏成为压轴的大行当,比如《七品芝麻官》。在乐器方面,南北方配乐也有很大差异。北方的剧种主要以梆子、锣、鼓、铙钹等打击乐为主,往往节奏明快、短促有力,唱腔上劲道、高亢、声嘶力竭,也常常会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家自己的风格。比如秦腔及四大梆子的唱腔、技法都各有各的精彩之处。南方戏剧以笛子、扬琴、古筝、琵琶等管弦乐为主,往往缠绵缱绻、细腻婉转。北方戏多军事题材,如晋剧的《空城计》《下河东》《穆桂英挂帅》《辕门斩子》等,秦腔中的《斩单童》,豫剧的《花木兰》《长坂坡》等;南方戏多才子佳人,如越剧中的《西厢记》《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里的《天仙配》《女驸马》。所以,在中国戏剧鉴赏中,不仅要领略中国戏剧中的故事情节、唱腔艺术和乐器配合等文化要素,还要品味“生、旦、净、丑”的程式化功夫体现出的艺术形式本身的艺术韵味,以及剧种不同而表现出的器乐不同、题材不同等风格特色。

(三)合理优化课程的组织及实施

目前,美育教育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作为美育教育中的一个模块的中国戏剧教育也往往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要彻底解决美育不受重视的问题还需学校投入更多的关注力度和研讨时间。这就给学校美育教育中中国戏剧传承及鉴赏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带来了考验,学校不仅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开设美育教育中国戏剧板块,还要在中国戏剧传承及鉴赏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各个环节。因此,经过分析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学校组建戏剧教研机构和社团。在学校中要把中国戏剧鉴赏创造性地衔接到美育教育中来,就要提高美育教育的地位,强调戏剧之美的不可替代性作用。让社会、学校及学生认识到中国戏剧之美的多样性,文化元素的丰富性,戏剧之美育的重要性。采用一切可以采取的办法,比如设立专门的戏剧教研机构,在调研社会、学校的设施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中国戏剧教育发展规划及相关的目标、标准、方案等为中国戏剧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提供文件依据。整合相关的教学场地,调配AR多媒体设备、师资及监管人员等,让中国戏剧在美育教育中成为开发美、传承美的重要桥梁。同时为了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丰富校园文化艺术,增加校园文化的艺术内涵,还要进一步组建戏剧社团,让热爱戏剧的老师和学生票友在社团活动中展现他们的风采。

2.中国戏剧师资建设要与社会跨界融通。要想彻底落实中国戏剧教育,学校的中国戏剧教师师资力量不仅要充足,还需要讲求专业性,即要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在疫情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剧团面临着艰难的生存挑战,将解散的剧团中的中坚力量吸纳到高校中做专职或兼职的戏剧教师,既能起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也能解决高校美育教育中戏剧鉴赏课程的教师短缺问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中国戏剧教育中师资建设才能更好地与社会跨界融通。学校如果能经常性聘请一些知名的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家与戏剧理论家来学校开设技术指导和理论研讨的讲座,那将对开拓师生视野、加深对中国戏剧的认识和理解有更有益的帮助。

3.在教学中大量感知戏剧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中国戏剧审美教育课程在唱词、腔调、脸谱、身段、布景、道具、服装、音乐等“美感”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容低估。让学生从身临其境的美感体验中获得教育价值就需要大量直观感知戏剧作品。中国戏剧教育课程有极强的专业性,在教学中通过大量视频感知戏剧作品的美感成为方便快捷的教学方法。通过充分的感知,在戏剧课上才有知识储备进一步思考和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才会更容易学会从各个维度欣赏戏剧之美。在学生尝试剧本创作时、构想人物形象时、进行服装设计时、排练表演时、背景音乐以及舞台的设置与布置时才会有更多的借鉴和依据。学生只有在充分感知了经典戏剧作品后才会更加快速提升艺术审美欣赏能力,并学会如何把艺术融于作品中来展现一个故事。

4.教学实施中坚持一贯性、整体性和统筹性。一贯性原则,又称一致性原则,是指企业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需改变,应在企业财务报表附注中注明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它是保证各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相互可比,是提高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正确阅读理解会计信息,防止粉饰会计报表的重要保证。[1]教育的一贯性也然,方法与手段前后各阶段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整体性原则,就是把研究对象看作由各个构成要素形成的有机整体,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特征和运动规律,研究对象整体性质。审美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就是将各种审美形态、多种审美方式和不同审美场所构成一个整体审美环境广泛而深刻地作用于审美主体,从而产生最佳的整体效应,实施美育的基本要求。[2]统筹性指的是统一全面地筹划安排。

美育教育一定要讲一贯性、整体性和统筹性,才能让学习者循序渐进学有所获,中国戏剧教育也要秉持以上三个原则。小学初中的学生重在感知,要侧重直观的经典作品的观摹。观摹也必须遵循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小学生戏剧启蒙阶段就应该直接学唱经典段落。高中的学生就要侧重于整体作品的感知、欣赏,还可以适当增加中国戏剧史的内容。大学生则要加强中国戏剧鉴赏、美学的学习,要一步步知其美且知其所以美。在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再到大学的这个学习过程中,中国戏剧学习的每个阶段都是完整的闭合的环节,而每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又是一个递进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这就需要美育教育的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还要知晓实践的技艺,在遵循一贯性、整体性和统筹性上下足功夫。

5.中国戏剧教育课程在教学实施中要完善评价机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的具体要求:“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中国戏剧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3]中国戏剧传承及鉴赏课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高等院校开展的以培养专门从事戏剧工作的人才为目的的专业型课程;另一种是美育教育中戏剧审美教育为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人”培养的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后一种的素质教育课,其教学评价体系与前一种培养专门从事戏剧工作的人才为目的专业型课程有很大区别。那么,符合时代特色的戏剧教育课程评价标准亟待完善。遵照上述《意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那就需要拓宽思路,借助各种各样的平台或者App,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较为客观的准确的评价。这是当前戏剧教育课程需要大力整改优化的重要任务。

四、结语

传统中国戏剧的学习与鉴赏是大学生美育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濒临失传边缘的戏剧文化来说,不啻有益的治救良方。更重要的是2022年12月教育部新颁布的文件要求:“高等学校要坚持育人导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构建面向人人的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4]那么,在美育中感知戏剧之美、发现戏剧之美也必将成为美育教育的重点开发模块。

猜你喜欢
美育戏剧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有趣的戏剧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