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探索
——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

2022-03-11 19:24王存鹏孙贝贝
关键词:培育农民人才

王存鹏,孙贝贝

(1.青岛农业大学 网络信息管理处,山东青岛 266109;2.青岛农业大学 党委统战部,山东青岛 266109)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人。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要精通现代农业科技并熟练掌握现代农业装备。随着家庭农场的蓬勃发展和种植养殖大户的日益增多,广大农村需要大量拥有敏锐市场洞察力和较强市场经营能力、掌握先进耕作和经营管理技术、善于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目前,大力发展职业农民的培训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1]。

一、青岛农业大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现状

青岛农业大学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形成了以产业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重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特色,先后开展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提升、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等30余种培训项目,累计培训各类人才5万余人,培训区域辐射到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训体系,打造和培育出了一批品牌培训项目。

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青岛市委组织部等政府部门联合开展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和管理人才培训项目。近年来,入选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获得培训资助金额达千万元,初步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新型培训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校地融合发展的合作办学新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计在省内培养了上千名“用得上、留得住、接地气”的本土干部,有效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知识结构与业务能力,为全面落实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扎实推进地方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科技助振兴工作成绩显著。近年来,学校组织的1000余名科技特派员常年活跃在祖国大地上,为助力实现打赢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上,学校作为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单位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

二、大力发展职业农民培训的必要性

在新的教育改革时代背景下,培养有“三农”情怀、懂专业懂管理、把握趋势的多学科融合的一线人才,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作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青岛农业大学积极进行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等人才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2],努力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做好“三农”工作,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3]。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

2017年9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 :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这是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路径的明确指示,必将极大推进乡村振兴工作[4]。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了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报告为农村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这也必将推动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5]。要构建农村产业体系,以产业兴旺带动产业振兴,就必须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但是,因为受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农村年轻劳力流失严重,乡村人口以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为主,农村发展所需的服务和管理人才紧缺,农村基层干部和各类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因此,全面培养有技术有能力的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紧迫任务,只有全面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培养,才能真正为实现农村产业人才振兴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涉农高校担负着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5日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农业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赢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农林院校是促进农业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主阵地,肩负着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科技富民工程”的历史任务,也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科技与人才提升质量、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战场[6]。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农民培训的新思路

(一)塑造“新理念”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以乡村人才振兴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本地中青年作为培育的重点,以培养掌握专业技能、懂生产经营、有社会服务责任感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开展涉农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在职专业技能教育,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层次分明、年龄结构合理、技能领先实用、从业领域明晰”的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二)构建“新布局”

针对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农民实际发展需要,青岛农业大学打造继续教育特色培训体系,对接学校的扶贫村庄,通过与政府、企业共同办班,接受政府企业委托定向培养等方式,针对明确的培育群体,积极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在职专业技能教育等工作;在新型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新型家庭农场、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设立职业农民技术指导教学点,打造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科学规范的教育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学校专家和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通过现场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为培训班授课,为培训学员开拓视野、增长专业技能、掌握最新的生产经营管理理念搭建平台;与专业组织进行合作、引进典型示范案例、落实创业实践等形式各样的培育模式,助推新型职业农民成长。

(三)实现“新面向”

定位“面向产业、面向区域、面向未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将农民职业能力培训与产业发展和学校农科特色相匹配,将农民培训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针对青岛农业大学农科特色优势,着力培养面向基层和行业产业一线的应用实践型农技人才、面向区域需求能解决技术问题具备农村职业素质的优秀人才、面向引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技术人才。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具体举措

教育培训是农民提高农业职业技能的直接途径,农林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分类培训体系,通过组建一支科技特派员队伍,共建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一批合作共同体,重点面向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基地转化一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协同培训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培育打造适合区域型发展的新动能,达到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7]。

(一)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

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总思路,针对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发展带头人、村级班子成员等,通过现代农业创业与产业经营、农业经营法律风险与防控、农村土地流转及产权制度改革、乡村产业发展路径与选择、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等内容,对农业种植养殖大户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培育新型管理人才,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加强对各地乡镇街道有关负责人、致富带头人以及与新农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的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学习,使广大乡村建设者能够准确理解把握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掌握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健康发展。

(三)提升培育模式,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他强调“全面小康之后还要现代化,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青岛农业大学通过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有针对性的对各地乡镇街道、扶贫办有关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涉农企业负责人等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群众致富的有关人员进行系列培训,使他们真正明确和把握党的脱贫攻坚任务和思路、政策,运用整体方法思路,全面巩固业务素质和能力。2022年,学校已为山东省培育相关人才500余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发挥科技特派员优势,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力量

组织一支由行业教授、专业教师、归国留学人员、农技推广专员等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员队伍,通过对农民进行线上教学、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五)建设科技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深度

利用农业大数据、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科技服务网络化、云端化管理,通过网络云服务和5G技术开展云端培训,同时结合线下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开展项目培训,搭建农业智能专家云上科技服务平台,实现“远程问诊”“自助问答”“在线呼叫”等线上服务,满足网络培训的互动交流、远程指导要求,扩大服务广度和深度。通过服务共享网络化、需求供应精准化、服务形式多样化、考核标准数量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推动“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农业科技网络服务体系全面发展。

(六)科研成果转化,助力新型职业农民特色培训

大力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让沉睡在实验室里的种子在田间泥土里开出创新之花,收获丰硕成果。通过开展种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人才培训、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农机装备创新升级培训等特色培训,把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落地转化,以软实力克服硬堡垒,实现以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民致富的目的,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脱贫攻坚已经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已成功实现,乡村振兴正在全面展开,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乡村人才振兴战略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已是全国涉农高校目前最基础、最紧迫的任务。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人才
人才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