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结合揿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

2022-03-13 07:41王慧新吴倩扉张毅明
西部中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面神经患侧电针

张 宇,王慧新,吴倩扉,朱 婴,张毅明

1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上海 200072;2上海市中医医院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瘫痪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又称之为“口眼歪斜”“口僻”“吊线风”等。广义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以口眼歪斜为主症的疾病,现在一般特指周围性神经麻痹引起的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病率,好发于各个年龄阶段人群。针灸治疗该病具有悠久的历史,该病也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电针和揿针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方面各具特色。本研究探讨两者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9年1月至8月在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就诊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5.4±16.0)岁;平均病程(4.1±1.8)个月;辨证分型:风寒袭络证15例,风热袭络证19例,风痰阻络证16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4.7±15.1)岁;平均病程(4.4±1.5)个月;辨证分型:风寒袭络证18例,风热袭络证18例,风痰阻络证14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纳入:1)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1],且属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2]者;2)急性起病且病程在7天以内者;3)年龄16~80岁,性别不限;4)未曾接受过其他治疗方案治疗者;5)对本研究及分组没有异议,承诺不接受其他治疗,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排除: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瘢痕体质或过敏体质者;3)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4)精神疾病、肿瘤、孕妇及哺乳期患者。

1.4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药物及电针治疗。药物治疗:泼尼松(上海上药信宜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75,规格:5 mg/片)每日30 mg,顿服,连服3日后减至每日20 mg,再服用3日后减至每日10 mg,再服用3日后减至每日5 mg,再服用3日后停用;甲钴胺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07,规格:0.5 mg/片],每次0.5 mg,口服,每日3次。电针治疗:针具采用华伦牌无菌针灸针(苏州市华伦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规格:0.3 mm×40 mm),电针仪采用SDZ-Ⅱ型华佗牌电子针疗仪(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面部取穴: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选取健侧穴位,恢复期(16天至6个月)选取患侧穴位。三对电极穴位为:阳白和太阳,下关和巨髎,颊车和地仓。上述三对穴位在皮肤常规消毒后刺入,平补平泻,阳白穴向下平刺17~20 mm,太阳穴向后斜刺17~20 mm,下关穴直刺26~33 mm,巨髎穴向后下方斜刺17~20 mm,颊车穴向前平刺26~33 mm,地仓穴向后平刺26~33 mm。进针得气后接电针仪,阳极在中心,阴极在外周,用连续波,频率1 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除电针电极选用的穴位外,加用其他配穴,面部穴位同样以急性期取健侧,恢复期取患侧为原则。常规配穴:加用双侧合谷、太冲、风池。随症配穴:眼闭合不全加用攒竹、丝竹空;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或口禾髎;颏唇沟歪斜加承浆;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听会。随证配穴:风寒袭络证加双侧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双侧曲池;风痰阻络证加双侧丰隆、足三里。以上穴位均进行皮肤消毒后常规刺入,太冲、列缺、曲池用泻法,足三里用补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以得气为度。

观察组在药物及电针治疗的同时给予揿针治疗,针具选用陈顺湧牌全镀金无菌揿针(规格:0.2 mm×1.0 mm)。主穴取阳白、颧髎、下关、翳风。随症配穴与对照组相同,以上主穴配穴均取患侧。电针治疗后,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用镊子夹持胶布,针头对准穴位,粘贴固定,留针24 h。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在药物及电针治疗的同时给予TDP治疗。仪器用华佗牌特定电磁波谱治疗器。在电针治疗的同时照射患侧面部,以患者感觉温热不烫为度。两组均每次治疗2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

1.5.1 证候评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3],对口角歪斜、口眼歪斜、舌淡红、脉浮紧4项证候进行评分,每项评分为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得分越高症状越重。

1.5.2 临床疗效 根据证候总评分下降程度进行评定。显效:证候总评分下降75%以上;有效:证候总评分下降25%~75%;无效:证候总评分下降不足25%。

1.5.3 不良反应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皮疹、刺痛、过敏性皮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共脱落6例患者,其中观察组2例,对照组4例。

2.1 证候评分治疗后,两组口角歪斜、口眼歪斜、舌淡红、脉浮紧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评分比较(±s) 分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2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29例,好转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5%(45/48);对照组显效19例,好转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2.60%(38/4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皮疹3例、刺痛2例、过敏性皮炎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6/48);对照组出现皮疹2例、刺痛4例、过敏性皮炎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3.04%(6/46)。两组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存在两方面争议,一方面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时机,另一方面是治疗手段。大部分学者认为针灸治疗的时机越早越好[4-5],也有一部学者认为急性期不宜针灸,稳定期或者静止期进行针灸效果更好[6-8]。对于治疗手段的选择,主要争议是急性期患侧是否应用电针治疗,大部分学者认为在急性期对患侧进行电针治疗不会影响疗效,不会造成进一步的神经组织损伤,反而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只是要精确掌控取穴、手法及波形强度等[9-11];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疾病早期进行患侧电针治疗会进一步加重局部神经组织损伤,从而影响疗效和预后[12]。中医针灸自古以来就有“巨刺法”一说,是相对缪刺法而言。《素问·调经论篇》中有“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针灸大成·巨刺论》说:“巨刺刺经脉,缪刺刺络脉,所以别也。”巨刺法是一种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即取疾病健侧穴位进行针刺来治疗患侧的方法。

揿针疗法是将小型针具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皮内或皮下,给皮部微弱且长时间刺激的疗法。一方面,揿针的针体短小,不会造成局部神经组织的损伤,非常安全[13];另一方面,揿针疗法有持续刺激的作用,可以增加治疗时间,弥补了电针治疗刺激时间短的不足[14]。此外,揿针还具有疼痛小、操作简便等特点,更容易被患者接受,特别是对那些有针刺恐惧感的患者。研究表明,揿针作用于组织能产生类似于阿片类物质的生物学效应,在疼痛缓解的同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有助于激素与神经递质的分泌,还可通过持续性的刺激作用,疏通机体经脉,使得精气充盈[15]。

电针疗法和揿针疗法的结合是一种针刺互补的治疗手段,电针的强、短、深与揿针的弱、长、浅相互补充,既增加了治疗效果,也确保了安全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运用电针联合揿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症状。目前,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已经日趋规范,在时机、选穴和手法强度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而揿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在规格、时机、取穴、治疗时间上尚未规范化,有些治疗机理还不是特别清楚。有学者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采取揿针治疗,有效缩短了患者症状改善时间,获得显著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电针联合揿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面神经患侧电针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电针、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介入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实施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及中央区淋巴结廓清治疗的疗效评估与研究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单纯性中耳畸形多平面重建CT检查和手术结果比较
肌电图监测技术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