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腕踝针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3-13 07:41陈凤梅覃小静舒阳莉
西部中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证候偏瘫缺血性

庄 平,陈凤梅,易 玲,覃小静,舒阳莉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上多采用血管扩张剂、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1]。相关研究显示[2],中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显著。腕踝针技术是一种在腕部或踝部特定部位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3]。子午流注理论是一种以日天干为基础选择穴位进行治疗的方式,该理论认为人身气血按一定的循环次序有规律地涨落,并呈现出周期性的盛衰变化。但目前有关其与腕踝针技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腕踝针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治疗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3.16±5.31)岁;梗死部位:基底节区40例,额叶梗死6例,颞叶梗死3例,多发性梗死1例;合并基础病:高血压13例,糖尿病8例,心脏病12例,两种及以上16例,无合并症1例;偏瘫侧别:左侧19例,右侧31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4.29±5.17)岁;梗死部位:基底节区41例,额叶梗死5例,颞叶梗死2例,多发性梗死2例;合并基础病:高血压15例,糖尿病10例,心脏病10例,两种及以上14例,无合并症1例;偏瘫侧别:左侧23例,右侧2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纳入:1)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4]且属气虚血瘀证[5]者;2)首次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者。

1.3 排除标准排除:1)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2)患严重内分泌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疾病者;3)患病前已有认知功能障碍者;4)患恶性肿瘤疾病者;5)体内植入金属支架者;6)患颅脑肿瘤、脑出血等脑部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血塞通(哈尔滨珍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437,规格:200 mg/支)0.4 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悦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226,规格:5 mL:17.5 mg/支)+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腕踝针治疗。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取穴原则,以“阳时开阳穴,阴时开阴穴”为治疗原则,选择每日卯时(合谷、曲池等)、辰时(支沟、阳溪、后溪、阳陵泉等)、巳时(商丘、太冲、阴谷、劳宫、大陵等)进行穴位按摩治疗,按摩力度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进行调节,每日2~3次,每穴约1 min,治疗时间为15 min/次,穴位按摩后作髋关节、膝关节的被动运动。同时,进行腕踝针治疗。在患者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有6个相应的进针点按区选点针刺,偏瘫患者选择患侧上5区、下4区。操作方法:寻找患者偏瘫肢体疼痛的敏感点,消毒皮肤后,一手绷紧皮肤,另一手持25 mm×25 mm毫针,针尖指向疼痛方向,操作者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毫针的针柄,针体与皮肤呈15°~30°进针。针尖通过穿刺点后,将针放平,使针体贴近皮肤表面呈直线沿皮下继续进针,留2 mm针体在患者皮肤外。要求进针无阻力感,若患者有酸、麻、胀、痛,说明进针过深,可调整至患者无不适感为止。之后把针体留在皮下组织,用输液贴胶布固定于皮肤,留针30 min至2 h。每日1次。两组均以连续治疗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4]显效:治疗2个疗程后CT检查血吸收信号≥60%,患者语言、运动等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增强。有效:治疗2个疗程后CT检查血吸收信号<60%,患者语言、运动等功能得到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无效:临床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生活自理能力无改善。

1.5.2 证候积分[5]证候积分根据主症(轻计2分、中计4分、重计6分)及次症(轻计1分、中计2分、重计3分)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1.5.3 便秘症状评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对患者便秘症状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便秘症状越严重。

1.5.4 神经功能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主要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等11个方面,分值范围为0~42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5.5 肢体功能 采用上肢运动功能评测(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价患者肢体功能,主要包括上肢反射活动、屈肌共同运动等10项,分值范围为0~66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肢体功能越好。

1.5.6 基本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价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主要包括进食、洗澡、修饰洗漱等9项,分值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5.7 不良反应 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2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00%(45/50);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2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4.00%(37/5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2.3 证候评分及便秘症状评分两组治疗后证候评分及便秘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证候评分及便秘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证候评分及便秘症状评分比较(±s)分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4 NIHSS、FMA及ADL评分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MA、ADL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FMA及ADL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FMA及ADL评分比较(±s) 分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3 讨论

中医学根据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将其归为“中风”的范畴,认为正气不足、外受风邪是致病主要原因,偏瘫是中风患者发病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6-10]。既往研究[11]显示,将子午流注理论与腕踝针相结合,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子午流注理论是根据人体气血脏腑经络的日、时开穴规律配合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由五腧穴组成的一种逐日按时开穴治病的方法,其顺应人体气血盛衰的自身规律,穴取双侧,针刺穴位具有通畅气血,通达筋脉之效[12-13]。相关研究[14]指出,将子午流注理论应用于腕踝针技术治疗中,可起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本研究将两者结合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发现给予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腕踝针技术治疗的观察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给予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且治疗后证候评分、NIHS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FMA、ADL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腕踝针技术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子午流注理论强调时间因素对针灸施治的作用,本研究选择辰时进行开穴按摩后行腕踝针技术治疗,而辰时为足阳明胃经主时,此时按摩、针刺治疗可鼓动经气,舒经通络,调和阴阳;曲池穴为手阳明经合穴,刺之可通利关节、通络止痛,提高患者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保护脑血管内皮组织,进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15-16]。另外,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可能与其肢体功能改善有关。

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减弱,需长期卧床,易导致便秘发生,严重影响患者机体、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既往临床经验[17]指出,于辰时针刺大肠经有助于缓解患者便秘症状。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便秘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患者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腕踝针技术治疗,可减轻患者便秘症状,其原因在于,根据子午流注理论,于卯时按摩大肠经合谷、曲池穴,可促进肠蠕动,有助于患者排便。

综上所述,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的腕踝针技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可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证候偏瘫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萧山地区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复合证候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