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

2022-03-17 00:54张媛媛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

张媛媛

摘要:幼儿时期是个体接受各种文化熏陶的启蒙时期,幼儿获得的文化经验对其终生具有印刻性、根基性影响。幼儿园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利于幼儿接触到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成果.感受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以及初步形成民族文化心理。在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总目标是让幼儿接触一些他们能理解的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帮助他们感受文化的多元性。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内容时应遵循民族性、地域性、启蒙性等原则。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园课程;融合

前言:

幼儿时期可以说是人类个体接受各种文化的启蒙时期,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生动、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思想,用其来开展幼儿教育,最能够抓住幼儿与文化的天然联系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幼儿园开展,具有重要的价值[1]。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园课程融合是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以“技艺”为形式,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承的“活态”文化遗产,它无法直接感知,需要用心灵和情感进行体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具有“人”性、非物质性、地域性、多样性与脆弱性等特点,其中,社会风俗、文化场所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具有重要价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是保留民族特色、延续民族情感的基本途径之一。

幼儿园课程由幼儿园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以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换言之,作为将幼儿园教育理念转化为幼儿教育实践的中介,幼儿园课程通过具体的、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的设计、组合和实施实现这种转化。而组成这一课程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性质“总和”,决定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性质。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本文融合的意思是将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元素,经过梳理、提炼,遵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与幼儿园课程进行有效结合[2]。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园课程融合路径

2.1美术绘画中融入“非遗”

“非遗”作为教学内容参与幼教美育,可以承载幼儿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有利于提升幼儿对周口本土非遗的认知与审美境界,从而实現美育的功效。同时,将本土民间美术融入课堂,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内容可以促进生活与艺术的无缝对接。剪纸是流传于周口地区的一种颇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美术品种,家家户户在逢年过节都会贴挂门笺、花笺、喜笺或寿星、喜娃、钟馗等图案及虫鱼花鸟窗花之习俗,以剪纸艺术为框架,吸取地方剪纸艺术的精髓,开发刻纸和剪纸这一美术绘画课程,使幼儿不仅传承了本土文化又接受美育熏陶,夯实文化底蕴。

2.2主题活动中融入“非遗”

可以开展主题式多领域的“非遗”传承整合活动,力求更加有趣。结合周口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相对应的某一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如通过每年在幼教机构开展的“红红火火过新年”的主题活动中,让幼儿收集一些与新年有关的春联、中国结、灯笼、福字等来布置教室,再播放视频讲述年的来历,借助《过年啦》《团圆》等绘本故事让幼儿了解春节的习俗,通过《喜洋洋》等喜庆的乐曲营造浓厚的过节氛围,让幼儿制作礼物,书写福字、对联并互赠对方,学说祝福语;组织幼儿用超轻粘土现场制作饺子、糖年糕、腊八粥等,“美味佳肴”体验忙碌热闹的过年场景,游戏中的体验、操作中的探索能够增强幼儿主动亲近并探究“非遗”的品质。根据我们了解,现在很多幼教机构都有开展“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舞狮、舞龙、玩泥巴、心意六合拳、扑蝶舞、木偶戏、民俗民歌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主题形式课程占据的地位可见一斑。对于现在的幼儿来说,他们需要接受这样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教育。

2.3手工活动中融入“非遗”

让“非遗”项目(作为传承文脉的有效载体)长久传承并走进幼教机构使其“活”起来,真正使幼儿接触到“有趣”“好玩”“增智”的“非遗”,激发他们对“非遗”真正的兴趣和喜好。有教育专家表示,青少年的智慧体现在他的手指尖上,春节燃放的炮竹和烟花、元宵的花灯、彩塑京剧脸谱、陶工(泥塑)、编结和编花篮、盘扣、景泰蓝的制作、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清明的风筝和青团子、打花棍等各种手工制作,这些都需要教师的耐心讲解示范。因为每种物品的制作材料各异,制作方法也不同,并根据幼儿的表现予以鼓励和肯定,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做事细致耐心的优良品质,还激发了幼儿参与的热情,锻炼了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练。

2.4表演活动中融入“非遗”

为了契合幼儿内在的认知规律,舞台实践是课程最终转化方向。如何将教学实践与舞台实践相结合,是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的。让幼儿登上舞台进行亲身表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亦是幼儿了解“非遗”、接触“非遗”、喜欢“非遗”的过程。在幼教机构举办“古典诗词文章吟诵”大赛,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另外,中华戏曲,能让幼儿在唱中知、知中行、行中悟、悟中从,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有趣生动的民族民间音乐、表演活动、曲目的赏析及简单的乐器玩奏,围绕非遗舞蹈的服装、化妆、色彩、道具、表演动作等进行模仿、展现,深切地感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培养了他们的仪式感、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实现了在表演活动中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唤,中华精神深深植根于幼儿们心中[3]。

结束语:

总之,“非遗”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代代相传的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发扬,这是非常必要且关键的。非遗课程的开发不是偶然,利用中国本土文化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活动,是文化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唐佳卉,张慧敏.非遗融入幼儿园现状研究——以苏州、泰州、盐城三地为例[J].教育观察,2020,9(20):133-135.

[2]买艳霞,刘娟.连云港文学与艺术类非遗资源融入幼儿园文化环境的策略[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7(04):59-62.

[3]詹霞.皮影艺术在幼儿园的传承与利用初探——以湖南省文化厅艺术幼儿园为例[J].教育观察,2019,8(12):64-66.

1408501705237

猜你喜欢
幼儿园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两汉文化资源在徐州市区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新思路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