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欺凌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2022-03-17 23:35马世超徐瑜姣谭秀颖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5期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师

马世超,徐瑜姣,谭秀颖

(1.哈尔滨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2.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幼儿园欺凌的定义

欺凌,即“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反复遭受一个或多个其他人的消极行为侵扰,并且他或她很难保护自己”。欺凌包括攻击性行为,即长期重复的消极行为和力量,或力量的不平衡。这一定义被认为是普遍的,不考虑文化或背景条件。欺凌以多种不同形式出现,一般包括四个共同要素:攻击行为;造成伤害的意图;参与者之间的权力不平衡;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重复。欺凌者的主要目标是在群体中获得一定的权力地位。因此,对群体动力学的分析被认为是充分解释这一现象的关键问题,因为是群体赋予了每个成员的地位。因此,群体成员需要目睹或以某种方式被告知所实施的欺凌行为。简言之,欺凌行为是实现更大权力和地位的手段。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欺凌包括意图和情感意识的标准。研究表明,幼儿期有感知动机和理解他人意图的能力。在三岁时,幼儿可以区分有意或无意的行为,道德和情感意识、同理心和遵守规则的主要组成部分开始发展。幼儿在四岁左右开始从事目标导向的行为,这也是他们能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衡的年龄。五岁时,幼儿可以理解一个行为是由不同的意图驱动的,并区分伦理上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动机。因此,至少可以确定幼儿期的攻击行为可以归类为欺凌,欺凌早在幼儿园就开始了。

二、幼儿园欺凌的类型

通过观察、定量或定性测量策略,研究者将幼儿园欺凌的类型概念化为三个主要类别:身体欺凌、语言欺凌和关系欺凌。身体欺凌包括打、咬、踢、抓物体、吐痰、推、捏、扇耳光、拳打脚踢、拔头发和投掷物体;语言欺凌包括骂人、嘲笑、戏弄、威胁、使用脏话、羞辱、泄露秘密和说三道四;关系欺凌包括远离朋友,告诉同伴不要和被欺凌者游戏或交流,拒绝另一个幼儿加入游戏,破坏游戏,破坏友谊,忽视一些幼儿,将一些同伴排除在集体课堂之外等。

欺凌又进一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直接欺凌指公开和不加掩饰的冲突,而间接欺凌旨在以似乎无意的方式造成伤害的行为。身体欺凌和语言欺凌属于第一类,而关系欺凌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

三、幼儿园欺凌中的角色

学者Belacchi和Farina观察到欺凌事件中存在八个不同的角色:欺凌者、被欺凌者、助手(向首要分子提供直接援助)、强化者(间接支持欺凌者)、维护者(积极扮演被欺凌者的角色)、安慰者(安慰被欺凌者)、调停者(充当调解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角色)和局外人(站在一边)。这八个角色可以分为四个因素结构:亲社会的宏观角色(维护者、安慰者和调停者)、敌对的宏观角色(欺凌者、助手和强化者)、被欺凌者和局外人。除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其他幼儿可能会采取亲社会、敌对或回避的姿态来应对这种情况。在一个研究中,7.1%的幼儿是欺凌者,3.3%是被欺凌者。此外,参与者的角色,如欺凌者、被欺凌者或其他边缘角色是明确的。

尽管幼儿园工作者不太愿意给幼儿贴上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标签,但研究发现,他们很容易识别出与不同的角色相关的独特行为模式。例如,幼儿教师认为被欺凌者比同伴更孤僻、顺从、不太合作,而且玩伴也更少。相比之下,欺凌者被认为更具攻击性,更不亲社会,但也有更多的领导技能,比被欺凌者和未参与的幼儿更经常成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幼儿园欺凌者更有可能表现出不安全的依恋和糟糕的情绪能力,被欺凌者往往焦虑、敏感、低自尊。而经常采取亲社会行为的幼儿具有高级的情感技能,更喜欢旁观者角色的幼儿通常表现出较差的社交技能以及低水平的情感理解和同理心。

四、幼儿园欺凌产生的原因理论

1.竞争假设和外部特异性假设

竞争假设认为幼儿遭被欺凌者行为的本身就是由于自身在幼儿园生活中受到的小挫折反抗或失败后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现象。外部特异性假设则认为幼儿被欺凌是由于其本身就具有某些特征,如肤色、发色不同或异地方言等。

2.心理理论假设

心理理论是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是儿童关于自己与他人心理世界关联的知识,是关于知觉、情绪、愿望和信念等概念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欺凌者对被欺凌者的心理有一个较准确地分析和把握,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但却比较喜欢去伤害别人,对其造成一些痛苦。经常欺凌伤害他人的幼儿,虽然具有相对较高的认知反应能力,却缺乏主动移情的能力,不介入情感体验,这被称为“冷认知”综合症。

3.依恋理论假设

依恋理论假设认为幼儿在与父母或其主要照料者间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其将来如何有效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 IWM)。如果幼儿形成不安全的IWM,可能会导致焦虑和欺凌发生。

五、幼儿园欺凌的风险因素

幼儿园欺凌不能被视为一个单一事件,其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成人防范意识低,预防欺凌的支持系统薄弱;幼儿观看欺凌事件的破坏性行为;有幼儿支持欺凌;社会情感技能低等。有一些常见的原因,如使用权力、报复、攻击性方法和社会嫉妒,父母缺乏关注和监督,教师缺乏对欺凌的了解与关注度。较低的学习能力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挫折、反社会行为和更低的社会地位,从而增加幼儿被欺凌的风险。幼儿的外化问题行为可能会导致对其他幼儿的身体或语言攻击,从而降低社会地位,增加成为欺凌者、被欺凌者的风险;焦虑、孤独或社交孤僻也可能导致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1.幼儿园组织气氛

在大部分幼儿园欺凌事件过程中,幼儿园环境本身就是幼儿欺凌行为事件可能发生的最好场所。若是因为幼儿园氛围普遍较差,幼儿园工作人员对弱势幼儿群体缺乏足够全面的关心与日常管理,教师很可能没有意识到幼儿园里的欺凌现象,亦或幼儿园教师平时对欺凌事件的工作态度十分冷漠,幼儿出现欺凌行为后仍然忽略发生的问题,那么幼儿园中的弱势幼儿群体就会很容易发生欺凌行为。

2.幼儿个体差异

幼儿园阶段是与成人和同伴进行更广泛互动的关键变迁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认知、情感和人格发展并不成熟,在面对他们可能遇到的一些不可控问题时,很可能因为情绪与行为冲动,发生身体或语言欺凌等行为。建立和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幼儿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幼儿识别和理解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与积极社会关系的发展、对他人情绪困扰的适当反应、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或合作行为,都是影响幼儿园欺凌发生的重要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对家庭环境因素的研究发现,暴露于家庭内部的问题,如家庭冲突、父母间的暴力和虐待儿童,增加了欺凌和被欺凌的可能性;单亲家庭也会增加被欺凌的风险。此外,教养方式是参与欺凌相关的另一个因素。与那些不欺凌他人的幼儿相比,欺凌他人的幼儿更可能有脱离接触反应迟钝的父母的经历。相比之下,来自完整家庭的幼儿更有可能不参与欺凌。敏感、关爱、安全的家庭环境和温暖的家庭关系是保护因素,因为幼儿的适应能力被培养,他们的情感和社会幸福感被促进。

六、幼儿园欺凌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欺凌经历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身体健康和情绪健康都有直接和长期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影响此时的幼儿生活,也影响幼儿成长后的理解能力,与幼儿未来的反社会行为密切相关。

欺凌行为会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社会性、生理和行为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更有可能面临学业、社会问题以及心理困难,而欺凌与攻击、暴力和未来的犯罪有关。纵向研究和国家报告显示,幼儿被欺凌者与适应问题有关,包括学习成绩低、肥胖、抑郁、求助心理健康服务、精神病的治疗需求和自杀等。对于欺凌者,研究人员报告了欺凌与低学习成绩、成年期家庭暴力实施和其他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欺凌的潜在后果会以各种方式损害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利益。

1.对被欺凌者的影响

被欺凌者通常对自我价值的评定会降低,自我道德认知模式和自我认知概念通常都表现得非常消极,遭受低自尊、抑郁、焦虑和自我毁灭的想法。作为欺凌的受害者,似乎被同伴所排斥,与幼儿园一般幼儿和欺凌者相比,被欺凌者在幼儿园社会关系活动中,缺乏基本的个人安全感,由于遭受过欺凌事件而开始对欺凌所发生的场所环境产生心理恐惧和焦虑。这种消极感受最终将会使幼儿抵触和逃避幼儿园,在他们入小学的早期往往会经历适应不良。

被欺凌者还可能伴随自卑或内向,对外界环境变化及刺激往往过于焦虑和敏感,形成强烈痛苦情绪、精神波动和挫折感。被欺凌者容易被周围人孤立或疏远,受到同伴排斥,缺乏正面的人际吸引力。他们在与其他幼儿的日常交往和互动中经常表现出在某些事情上的退缩,而这种胆怯行为又会反过来导致其社交技能表现也变得很差,更不易被他人及同伴接纳和喜欢。被欺凌者也可能会产生其他一些身心疾病(即由心理原因造成的身体症状)和相关症状,如注意力分散、头痛、胃痛、失眠、作噩梦等,继而对日常生活、课外活动、人际交往等造成影响。

2.对欺凌者的影响

在幼儿园欺凌当中,无论是幼儿教师、家长亦或是其他教育工作者往往注重的是去帮助和关心被欺凌者,而对于欺凌者只给予谴责教育和严厉的惩罚。然而,欺凌事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应该只有被欺凌者本身,欺凌者在给被欺凌者带来巨大伤害的同时,自身也同样会遭受多方面消极影响。

欺凌者往往都具有自己某种特定的人格、气质倾向和精神情感特点,他们的冲动性高于一般幼儿,同时也非常情绪化。他们大多缺乏完全自我行为控制的能力,愿意通过某些行为动作去直接表达他们内心真正的情感意愿,舒解其内心潜藏的紧张情绪和压力。欺凌者多为脾气过于暴躁,很容易被他人激怒,对一般性的外界刺激反应会很强烈。经常欺凌他人,会使这些个性特征长期稳固出现在他们身上,形成反社会性人格和攻击性人格。

欺凌者通常学业成就低下,个人学习能力较弱,伴随有较高水平的学习焦虑和各种学习策略问题。同时,欺凌者在教育机构经常有一些违规行为,他们与教师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教师会经常惩罚、批评或约束他们,致使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和紧张。欺凌者成年以后更容易犯罪,经常欺凌他人的幼儿在成年后犯罪的可能性比一般人要高出至少4倍。

七、幼儿园欺凌的预防干预措施

当幼儿园经常出现欺凌事件,或者当幼儿是这些事件的目击者时,他们可以模仿这些行为。此外,当欺凌者为他们的强权而胜利或他们没有经历任何后果时,欺凌会被强化。当提供、接受和强化欺凌行为发生时,儿童会意识到欺凌或暴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并开始发展反社会行为。因此,勿以恶小而为之,幼儿园欺凌值得研究者、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卫生专业人员及家庭高度重视。早期欺凌行为必须最小化,幼儿园欺凌需要尽早得到关注,这样才能在幼儿发展过程中预防未来的问题行为。幼儿期被认为是实施干预方案的适当时期,这样欺凌就不会永久存在。

1.学前教育政策

在中国,有几项反欺凌政策来预防和干预幼儿园环境中的欺凌行为。幼儿园需要制定一个保护幼儿免被欺凌的行动计划,建立一个政策框架来识别、干预和预防欺凌行为。此外,幼儿园必须创造有利的氛围,赋予教师社会情感学习和积极行为支持策略。同样,要建立一个定期监测系统,让教师和家长都能报告欺凌和受害事件。

2.幼儿教师方面

幼儿园中的欺凌行为并不总是容易识别的,因为幼儿可能由于认知和语言发展的限制而表现出欺凌行为。然而,重要的是,幼儿教师不要低估这种行为的严重性或频率,并学会区分典型的冲突和新出现的幼儿园欺凌行为。教师取代了家长在幼儿园中的角色。因此,教师有义务确保幼儿能够以最佳方式成长,并确保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处于舒适和安全的状态。为处理幼儿园中发生的欺凌事件,教师必须具备一些技能,例如从被欺凌者或欺凌者的角度理解幼儿。

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水平越高,报告的幼儿园的欺凌事件就越少。该结论出乎意料,作为探索教师教育水平对幼儿园欺凌影响的首批研究之一,解释这种差异的原因具有挑战性。作为一种可能的解释,与教育水平较低的教师相比,持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受过教育学专业训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发现欺凌行为,教育水平较高的教师可以为幼儿的社会幸福感做出更多贡献。因此,教师的教育水平在预防幼儿园欺凌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这一发现还表明,更高水平的关于欺凌的意识、知识和培训有助于教师处理幼儿园欺凌事件的技能增长。

3.幼儿家长方面

父母是幼儿的早期教育者,是决定幼儿行为的基础,监督是幼儿期父母最应该做的事情。对幼儿的关注是最重要的,这样父母才会明白幼儿的需求是什么。父母和幼儿之间需要温暖的交流来建立积极的沟通,以便幼儿能公开告诉父母他们在幼儿园面临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家时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幼儿欺凌。研究表明,幼儿更有可能向父母而不是教师讲述欺凌经历。如果家长能够提供更多关于幼儿向其举报的欺凌事件的背景信息,并帮助调查,教师处理幼儿园欺凌问题将会更有效率。

4.教师和家长协同努力

教师和家长应合作预防或干预欺凌问题。如果父母单独采取行动干预幼儿的欺凌问题,可能不会导致欺凌现象的减少。对于家庭来说,得知自己的幼儿被欺凌可能会理解幼儿为什么不想上学或坐校车,并可能感到愤怒、尴尬和无助,指责幼儿园没有提供足够的解决方案。父母可能希望立即采取行动,也可能是报复,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制止欺凌,而他们不知道有其他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父母可能需要沟通交流才能明白惩罚、停学或开除欺凌的幼儿不是保护他们的最佳方式。家长和老师的合作可以让家长有机会了解更多关于欺凌的信息,以及如何与幼儿交流关于欺凌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欺凌类型和行为设计更多的社交活动,帮助他们逐步构建社交互动的意义,从而预防他们在幼儿园中的欺凌行为。

总之,干预幼儿园欺凌行为问题以及提高幼儿情绪和社会能力的四种主要方法如下:早期干预,直接教授认知、情绪和社会技能,从而减少欺凌行为;制定一个系统的干预计划,来确保干预行为的有效实施;教师培训,增强教育工作者的权力并激励他们实施一致的干预方案;与幼儿的父母合作,加强家庭—幼儿园关系。

猜你喜欢
幼儿园幼儿教师
最美教师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教师如何说课
欢乐的幼儿园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爱“上”幼儿园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