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的谐音修辞分析

2022-03-18 07:59冯广艺何婷婷
关键词:谐音复产防控

冯广艺,何婷婷

(1.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88;2.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引言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利用谐音这一话语构建手段创造了大量战疫词语,对疫情防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这一现象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杜翔,2020[1];李慧敏,2020[2])。随着疫情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我们将主要工作放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方面,国家先后推行分餐制、公筷公勺制等措施,为了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及自媒体纷纷使用谐音进行推广,如“筷”走半步、与“匙”俱进,引领文明新“食”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国人的就餐习惯,越来越多餐桌选择“分餐”,食不共器,分餐有礼,为疫情常态化防控贡献力量。本文从形式特征、语义类别、语用效果三方面着手,分析疫情背景下的谐音修辞。

一、形式特征

疫情背景下出现了大量使用谐音用于宣传的现象。如人民日报中出现的:“对准病根,杜绝剩宴”“用健康‘新食尚’取代庸俗‘吃播秀’”等;新华网中出现的:“不忘初心,与匙俱进”“己所不欲,勿食于人”等;政务平台上出现的:“郑好办”等,自媒体中更是层见叠出。人们运用谐音这一话语建构手段,舍弃某一个字或词在这一话语中常用的义项,替换成另一义项,使之与疫情背景下的防疫宣传相联系。

我们将疫情背景下的谐音修辞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一)汉字谐音 即利用不同汉字之间的音同或音近构成的谐音。

1.同音同形 如:

(1)2692亿元!京东618为疫情发生后经济“回血”按下加速键。(《新华网》2020-06-19)

(2)15~20℃,欢度国庆,喜迎中秋!故宫预约“进宫”人数上调至3万人!(《北京日报》2020-10-01)

(3)农村婚宴拒绝浪费有妙招:吃不了兜着走!(《潇湘晨报》2020-10-02)

(4)降温不“祛火”,武汉黄鹤楼预约持续火爆。(《新华网》2020-10-05)

以上四例属于同音同形的谐音。例(1)中的“回血”本是生物遗传学术语,是一种为了保留亲代良好基因的一种交配遗传方法,这里指“复苏”。例(2)中的“进宫”本指古代女子被选入宫或大臣进宫朝拜等,这里指进入故宫游玩。例(3)中的“吃不了兜着走”,最初指将剩下的饭菜打包带走,避免餐饮浪费。这样的传统可追溯到周代,称为“礼包”。后引申为:比喻不识大局,惹出了事或造成了不良后果必须自己承受,带有警告、威胁的语气。这一引申义逐渐显现,占据主导地位。在疫情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点名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涌现“光盘风”,在这一宏观语境下,人们取“吃不了兜着走”的本义,传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文明理念。例(4)中的“火”常指除去火源,喻根本原因,也指身体里的火气,这里的“火”指火爆程度。

2.同音异形 如:

(5)对于这次的海报创意,官方表示很简单,就是希望我辽能治住新疆,“全力以赴,看疗效,看辽效,看辽笑。(《腾讯网》2020-08-05)

(6)他的“粮”言警句,向我们传递的是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紧迫性。(《新华网》2020-08-18)

(7)筷乐家庭 文明有你——公筷公勺倡议书。(《澎湃新闻》2020-09-03)

(8)让群众讲给群众听 泉州“泉民开讲”宣讲活动启动。(《泉州文明网》2020-09-29)

以上四例是将词语中的某一语素替换成另一同音语素,使之服务于疫情背景下的防疫宣传工作。例(5)本体“疗效”的谐音体分别是“辽效”“辽笑”,意思是不管是比赛还是抗疫,我们都全力以赴,看辽宁的效果,亦即希望辽宁笑道最后。例(6)中的“粮言警句”原形是“良言警句”,旨在提醒我们坚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杜绝浪费。例(7)中的“筷乐”原形是“快乐”,意在希望人们使用公筷公勺,践行文明餐桌礼仪。例(8)“泉民”原形是“全民”,意指动员泉州市全员参与。

3.音近异形 如:

(9)“数字化”的发展有四大阶段:第一个是“数知化”,第二个是“数字化”,第三个是“数智化”,第四个是“数治化”。……后疫情时代,企业如何快速实现数智化转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20-04-25)

(10)从杏坛到“云端”的追求与担当,虚拟教研室最终定名为“杏云”。(《山西日报》2020-05-14)

(11)义乌大陈有礼新风尚,校园师生“揖礼”相待。(《潇湘晨报》2020-06-08)

(12)“疫”不容辞,“供”克时艰,顺义区李桥镇全力做好蔬菜供应保障。(《北京青年报》2020-06-18)

以上四例属于音近异形的谐音。例(9)中的“数字化”与“数知化”“数智化”“数治化”之间为音近异形的谐音,通过谐音简洁明了地说明了“数字化”发展的四大阶段。后疫情时代,许多高校求新求变,建设“云端”教室。例(10)中的“杏云”同“星云”谐音,突出“云端”教学模式的创新;而“杏坛”“桃李”等词通常与教育关联,后世用它指代教学场所,突出传统教育场所。“杏云”一词可以理解为从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发展为信息化教学的“云端”。例(11)中的“揖礼相待”本体为“以礼相待”,指校内见面问候,为保持距离,以作揖礼相互对待。作揖礼成为当下“最新奇”的校园防控礼仪。例(12)中的“疫不容辞”属于战疫谐音表达,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供克时艰”本体是“共克时艰”,说明保障首都“菜篮子”稳定是疫情背景下关乎民生的问题。

(二)数字谐音 即利用数字的读音和汉字的读音构成的谐音。如:

(13)511安利晒腰节,和金瀚一起晒腰炫腹。(《中国新闻网》2020-05-12)

(14)由于“新冠病毒”在日语中与数字567谐音,本次活动的参加费用被定为两片瓦567日元,意为“打败新冠”。(《新浪网》2020-06-24)

(15)中心团委经过和广大团干、团员的商议,决定将每年的8月11日,定为通信网络中心团员青年“不要(多)舀”(谐音811)节约粮食日。(《中国民用航空网》2020-08-24)

例(13)中数字“511”谐音“我要腰”,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提示大家在疫情背景下,除了常态化防控措施外,还需要加强运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为科学防疫作出努力,筑牢自身免疫力第一道防线。例(14)中“新冠病毒”在日语中写作“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567”在日语中写作“ごろくなな”,二者在读音上相近,构成谐音,将两片安田瓦的价格定位567日元,进行摔瓦活动,以此帮助人们缓解压力。例(15)中“811”与“不要(多)舀”谐音,旨在提醒人们抵制舌尖上的浪费。

(三)英汉谐音即利用英文单词的读音和汉字读音构成的谐音。如:

(16)“健康生活,幸福未来”爱国卫生月“women帮”线上健身系列活动。(《澎湃新闻》2020-04-20)

(17)Young城Yeah市!广州夜间消费节开幕,持续至10月。让消费者体验Young城魅力,在Yeah市中吃喝玩乐购,满足各方面需求。(《南方都市报》2020-06-13)

(18)Book思议!网红大咖掌灯伴读,“五一”带您云嗑书~(《人民网》2020-05-02)

在疫情背景下,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出现了例(16)中的“woman”帮(我们帮)等助力复工复产的谐音表达。例(17)中“Young城Yeah市”与“羊城夜市”谐音,羊城又为广东的别称。英文单词“Young”的意思为“年轻的;适合青年人的”,取“羊”与“Young”的谐音,突出本次消费节的活动主题:打造年轻化、品质化、个性化的城市品牌。英文单词“Yeah”表示欢呼庆祝的意思,同“夜”谐音。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许多人失去工作,疫情背景下,政府为促进就业和经济复苏,倡导“地摊经济”“夜市经济”,广东的夜市、大排档全国有名,取“Yeah”与“夜”,旨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舒适便利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愉快消费。例(18)中“Book”的本义为“书”,“Book思议”谐音“不可思议”,既突出了本次“云瞌书”读书的主题,又体现了对网红大咖一起伴读的惊喜,“疫情未结束,五一不远游”,疫情背景下需减少人员聚集,在家“云瞌书”,为防疫做贡献。

(四)谐音双关 如:

(19)约吗?约!——“无预约不旅游”渐成消费新习惯。(《新华社》2020-06-29)

(20)这个时候,还是分了吧。(《腾讯网》2020-07-29)

(21)中石油唐山LNG接收站:为京津冀“加油打气”。(《凤凰网》2020-09-29)

例(19)中的“约”表面意思是“约会”,由表及里导出说话的真意“预约”。例(20)中的“分”表面意思指男女之间的分手,这里说话的真意是“区划开”,2020年6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餐饮分餐制度服务指南》,疫情背景下人们运用这句话,表示常态化防控期间,为了防止病从口入,希望大家食不共器,选择分餐。例(21)“加油打气”既指现实意义层面为京津冀地区日常民用和工业用气提供有效保障,为京津冀地区“驱寒”“解冻”,精神层面指“疫情背景下,用勇气、精神鼓舞京津冀地区战胜疫情。”

(五)谐音仿拟 如:

(22)“野味”土拨鼠泛滥成灾,村民直言“不能吃”,别让吃货变“吃祸”!(《新浪网》2020-04-23)

(23)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帮助企业、项目复工复产,用全力以“服”换全力以“复”。(《新浪网》2020-05-09)

(24)南昌走进公筷公勺新“食”代,吃饭用公筷,拒绝“口水菜”。(《江西日报》2020-06-11)

例(22)中的“吃祸”仿自“吃货”,警示我们祸从口入,这次疫情的源头就是因为一些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去捕食野生动物,才导致后来的结果,这次疫情就是吃出来的“祸”。

例(23)中的“全力以服”仿自“全力以赴”,既突出了服务型政府的特点又表明了当地政府为推动复工复产所做的努力。例(24)由仿体独立构成,本体并没有出现,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它所仿的本体是“新时代”。

(六)谐音别解 如:

(25)餐饮新军,“吃独食”,个性餐饮再掀一波新“食”尚。(《四川日报》2020-04-17)

(26)武汉餐饮“变法”突围。(《湖北省人民政府》2020-05-09)

(27)上海首个盒马村建成:翠冠梨数字基地农民寄望“催冠离”赶走疫情。(《新浪网》2020-05-13)

(28)公筷公勺摆上家庭餐桌,在家吃饭也要“公私分明”。(《新华网》2020-05-28)

例(25)中的“吃独食”用来比喻独占利益,不让别人分享。这里对其进行新的解释,指“一人食”模式,这也是“孤独经济”在餐饮业的一种表现形式。例(26)中的“变法”本是历史名词,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变革。这里指餐饮业通过外卖、加大促销力度等方式来拓展销售。例(27)村民将“翠冠梨”谐音别解为“催冠离”,即催着新冠病毒马上离开。例(28)中的“公私分明”常指公家和私人的情况分得很清楚,这里对其“别解”,指公筷和私筷要分清楚。

二、语义类别

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后,国家的主要重点放在了疫情常态化防控、复工复产、疫情过后的总结反思等几个方面,相应地,国家媒体宣传的重点以及自媒体关注的热点也有了新的转变。与国家工作重点相对应,新闻媒体及其他文体中的谐音修辞,从语义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常态化防控、复工复产和疫情反思三个类别。

(一)常态化防控类

虽然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国外疫情仍在蔓延(如美国),因此从防疫态度上,我们不能麻痹大意、粗心大意。这样,“麻痹大‘疫’”“粗心大‘疫’”“一心‘移疫’”等谐音词语应运而生,意指如果我们麻痹大意、粗心大意,疫情很有可能死灰复燃,前期防控努力很有可能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必须要一心“移疫”。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成为对抗疫情传播的主要手段,产生了诸如“相互‘罩’应”“‘漱’手就‘勤’”“通风报信”等谐音词语,这些谐音修辞的目的是告诉人们科学的防控手段。同时,在此基础上我国又提出了“一米线”“限量、预约、错峰”、分餐制、公筷公勺制度,于是产生了一些新的谐音修辞。如:

(1)“公箸”大家,分餐“筷”乐。(《中国文明网》2020-04-21)

(2)“公”克疫情,“筷”乐用餐。(《新疆晨报》2020-06-17)

(3)“公勺公筷”引领文明用餐新“食”尚。(《潇湘晨报》2020-08-31)

(二)复工复产类

这类谐音修辞手段是在配合国家防疫策略的前提下产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期间要求人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以“独”攻毒,当家作“煮”,彻底切断病毒传播路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开展复工复产,做到劳“疫”结合,全力以“复”。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各行各业都在用自己的真践实履为疫情背景下复工复产增色添彩。如:

(4)全力做好疫情防控背景下复工复产的各项工作,开足马力追赶“疫”失春光。(《河南日报》2020-05-15)

(5)金融“贷动”复工复产。(《经济日报》2020-08-29)

(6)情暖巢城!“流动的剃头匠”解决居民“头等大事”。(《巢湖网》2020-09-28)

以上例句,分别是能源行业、金融行业和服务业为复工复产所做的努力。

疫情背景下,“云办公”成为各地政府青睐的主要方式,在“零接触”的同时提升办事效率,一些政府机关办事平台政务号的谐音命名不仅融入了当地的简称,也体现了办事态度。如:

(7)登录“郑好办”,办事“真好办”。(《中原新闻网》2020-07-02)

(8)“甬易办”平台 昨上线149条政策,涉及资金5.2亿元。(《宁波日报》2020-09-30)

例(7)中的“郑好办”谐音“真好办”,使郑州市民开启了“零跑腿”“掌上办”的新时代,让人耳目一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8)“甬”是浙江省宁波市的简称,因境内有甬江而得名,“甬易办”谐音“容易办”,既体现宁波简称,又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宗旨。

与此同时,更多平台推出“扫码”业务,足不出户,就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办理相关业务,扫码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

(9)“轻松扫一扫,税费‘码’上缴”。(《贵州日报》2020-07-08)

(10)一“码”当先,全面覆盖,乐清企业码精准惠企加速。(《浙江日报》2020-08-13)

(11)“安康码”掌上预约,安庆博物馆入馆攻略来了!(《央广网》2020-08-19)

(12)海事业务“码”上服务。(《环京津网》2020-09-15)

以上例句中谐音体“码”的本体都是“马”,这种业务方式既减少了大家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接触,实现“零接触”“不见面”服务,又体现了马上服务的快捷,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疫情反思类

这次疫情再一次向我们诠释了“病从口入”的道理,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一系列与拒食野生动物相关的谐音反思词汇频繁出现。如:

(13)祸“蝠”相依,拒绝野味,从我做起。(《设计竞赛网》2020-05-03)

(14)祸兮“蝠”所倚,“蝠”兮祸所伏——新冠病毒谱系可能已在蝙蝠中传播几十年。(《南京日报》2020-07-30)

以上例句中的谐音表达,警示人们要拒食野味管住嘴,为此国家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将野生动物保护上升至法律层面。

第二个反思是“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疫情之下,全世界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在后疫情时代,如何直面全球粮食危机,自觉担负起节约粮食的公民使命,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所以,国家层面大力宣传“光盘”行动,拒绝“剩”宴。如:

(15)天地“粮心”,珍食莫蚀。(《新华网》2020-08-23)

(16)反对浪费,拒绝“剩”宴,珍惜每一粒米,你能做到吗?(《新华网》2020-09-08)

(17)量“粒”而行,把节约粮食作为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落实“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中国军网》2020-09-10)

这些“粮”言警句,向我们传递了制止“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的紧迫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亟待进行“餐桌革命”。

三、语用效果

谐音修辞之所以会被广泛使用,在于它可以起到简便快捷的宣传作用,凸显语言的经济性。虽然新冠疫情在中国已得到有效防控,但普通大众难免还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谐音修辞手段正是人们根据交际对象、交际场合、心理态度的不同而采取的适应性表达手段。通过谐音修辞手段,巧妙利用不同词语(包括数字、外文等)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所形成的复杂的音义关系,调动人们听觉和视觉的综合感知能力,收到显著的语用效果。

(一)凸显语言的经济性,表义简明

语言的经济性,即语言的经济原则(the Economy Principle),又称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3],马丁内(Martinet)认为“经济原则”包括交际的效率和省力的倾向两个对立成分,越是符合经济原则的语言单位越容易被频繁使用。“防”疫类等谐音现象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所以一经产生,便被频繁使用、转载。如:

(1)争做“光盘侠”,远离“必剩客”。(《浙江新闻》2020-09-16)

(2)我光盘,我“椒”傲。(《浙江新闻》2020-09-16)

(3)“疫”路护航,全力以“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20-09-21)

以上例句中谐音词语的产生是一种随激过程,是在主过程某一词项(必胜客、骄傲、一路、全力以赴)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发散,关联到疫情大环境下而产生的。在不改变或者最少改变人们原有认知词汇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语义内涵,给人似曾相识之感,表义简明。对宣传工作者而言,大大减少了创造新词汇或者宣传标语的负担;对受众而言,也减少了记忆负担。

(二)彰显语言的适应性,切情应景

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范叔伦(Jef Verschueren,一译“维索尔伦”)在《语用学:语言适应论》(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一书中指出:语言适应问题是语用学的核心问题,因为语言本身具有适应性,由此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作出恰当的适应性选择。语言的适应性是协同性和多异性的统一。[4]因此我们在语言运用中应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理态度采取不同的适应性表达手段。疫情背景下的谐音修辞就是一种适应性表达手段。如:

(4)食不共器,分餐有礼“筷”走半步,与“匙”俱进。(《赣县旅游》2020-04-30)

(5)助力复工复产,金融行业撑"企"来。(《东方今报》2020-04-28)

(6)不忘初心,守住“粮”心,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新华网》2020-08-18)

常态化防控阶段,我国推行分餐制,出现了例(4)等宣传分餐制的谐音表达;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出现了例(5)中的“撑‘企’来”(撑起来)等助力复工复产的谐音表达;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提醒我们要坚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出现了例(6)等抵制浪费的谐音表达。运用谐音手段来宣传疫情防控措施等可有效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便于理解和接受。

(三)突出语言的陌生化,新奇独特

20世纪初俄国文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即“‘损坏’语言的一般“标准”(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使普通语言变形、扭曲、拉长、缩短、颠倒, 从而造成不同于普通语言的“陌生化”效果, ……把我们从语言对我们的感觉所产生的麻醉效力中解脱出来。”[5]“防”疫类等谐音修辞即是语言陌生化手段,它具有听觉上给人一种熟悉感,视觉上产生“陌生化”的效果。如:

(7)“疫”路有你,“救”在身边。(《中国江西网》2020-06-15)

(8)“小公筷”带动“大文明” 南京体彩伴您“筷”乐健康常在。(《新华网》2020-08-19)

(9)拒绝公务“剩”宴,从“薪”开始。(《中工网》2020-09-28)

以上三例,听觉上是熟悉的语音形式,视觉上却呈现出了新字、新词语,获得的是“陌生化”的新语义,增加新鲜感,达到新奇别致的语用效果。

四、结语

在疫情背景下,巧妙地运用谐音修辞可称为“正偏离”,它能够凸显语言的经济性,彰显语言的适应性,突出语言的新奇性。但实际语用中也存在一味地追求新奇、简便,造成辞不达意、词义牵强,甚至扭曲本义的情况,给人故弄玄虚之感,如“‘疫’起携手”“‘疫’心准备”“万事如‘疫’”“不‘疫’而飞”“‘疫’往情深·浙非同行”“‘疫’马当先,‘审’先士卒”“爱在‘疫’起,携手归园”等等。这些谐音不仅曲解了本义,也会给疫情防控添乱,属于语言运用中的“负偏离”。因此,必须明确语用标准,提倡使用内容积极向上、语义明确、切合语境的谐音修辞,同时语用者应增强语言规范意识,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相关部门也应做好管控和督查工作。

猜你喜欢
谐音复产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把好节后复产复工关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勇闯长龙阵
战疫情 奋力前行 复工复产 再续新篇(一)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谐音词里的民俗》
坚持以人为本 保障防疫复产
复产复工 打好农业生产第一仗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