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建构

2022-03-18 07:59张晓婧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仪式

张晓婧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新任务和新要求,爱国主义教育也随之面临着新形势和实践新要求。如何开辟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从而增强教育实效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仪式蕴涵着巨大的爱国主义话语体系和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是新时代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域。建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体系可以有效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与要求,有力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建构的缘由分析

作为一种古老而特殊的人类“社会活动与行为”[1],仪式承载、传递一定阶级和社会的教育思想,在道德教化、价值塑造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仪式是一种“实践认知”,其庞大的话语体系中包含着深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仪式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厚资源。

首先,政治仪式中蕴含着国家认同观念。政治仪式由政党和国家举行,常被用来凝聚国家文化、民族精神和政治信仰,是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内涵。正如科泽所言:“国家主义的仪式促成了一种政治世界观,包括人们认为自己的国家是最为正义的,其政府制度也是最好的。与此同时,这些仪式也滋养了爱国主义团结感。”[2]政治仪式中的国歌、国旗、领袖画像、宣誓词、训诫词等都是鲜明的国家象征符号。民众通过这些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观念和价值获得对政治秩序和国家观念的认同感。这种政治认同感使得个体与政治共同体之间产生爱国“共情”,取得价值观高度统一,即敬仰和感恩祖国,进而在爱国行动上保持一致。其次,传统节日仪式中蕴含着民族爱国情感聚合力量。“节日是每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时间符号,这些时间符号一般产生于每个民族独特的历史进程中,凝结着该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该民族认同的主要标识之一。”[3]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仪式形成了一整套饱含象征意义和表演性质的程序,承载着中国人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等根本追求,具有凝聚民族情感、凝结文化血脉的重要意义。再次,教育仪式中蕴含着道德感召力量。教育仪式是在学校集体环境中展开的仪式,“集体的基本物质决定,便有最大的道德意义”[4]。教育仪式传递的终极价值指向“人的教育”,而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而教育仪式中蕴藏着深厚的道德感召力量。学校的升国旗仪式、典礼仪式、入队入团入党仪式、运动会仪式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道德感召力量,于润物无声中塑造学生的爱国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道德情操,成就学生的爱国道德行为。

第二,仪式创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

首先,仪式具有神圣性特点,“事实上,如果仪式不具有一定程度的神圣性,它就不可能存在”[5]。国家是神圣、权威和圣洁的,通过神圣庄严的仪式来传播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建构或者提升抽象的爱国价值理念的神圣性。人们在神圣庄严的仪式场域中受到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可以构建起对国家的敬畏感和神圣感,并将其上升为个人的爱国价值观和爱国信仰。其次,仪式具有符号性特点,“象征符号是仪式活动的独特属性的最小单元,也是仪式情境中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6]。象征化是符号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抽象理念进入具体仪式范围的必要步骤。国家是抽象的概念,必须将其“人格化”方能“可视化”,必须将其“象征化”方能去感受去热爱。各种象征性的爱国符号可以借助仪式活动将其背后凝聚的爱国精神和爱国意义准确地传递到个人。仪式中被具象化的爱国主义象征符号可以促使个体主动将其内化为爱国价值认同和外显为爱国实践行为。再次,仪式具有重复性特点,“重复性不仅仅是对过去事物的延续,而且明确地宣称未来的延续”[7]。仪式中重复性的模式化话语和行为能够不断强化参与者的记忆,提升参与者的认知。仪式必须定期重复性地举行,以不时唤起人们可能会淡化并遗忘的集体情绪和神圣观念。国家的屈辱与苦难、民族的荣耀与辉煌、人民的牺牲与奋斗,是需要不断重复的历史记忆和集体回忆。重复性是仪式必备思维,唯有如此,过去才会延续至当下,并延伸至未来。

第三,仪式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渠道。

一是重大主题纪念仪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纪念仪式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10]。在红军长征胜利周年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年国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周年纪念、改革开放周年庆典、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纪念日中,通过举行各级各类大型主题纪念仪式活动,促使人民回溯历史、铭记苦难、缅怀英烈,进而激发人民为祖国新时代富裕强大而无比自豪。二是日常政治生活仪式。爱国主义教育要走出工具化、理想化的误区,必须以生活为基础,融入群众性活动中。爱国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首要要求,如果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个人社会生活之中,让个人在实践中感知和领悟。日常政治生活仪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的重要途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入队入团入党仪式、成长成人庆典、学校校庆典礼等仪式活动。入队入团入党仪式是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仪式序列,通过规则性程序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向象征着国家的物体、人物行礼、宣誓,从而增强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夯实爱国的使命感。校庆典礼是为庆祝学校成立周年纪念日举行的仪式活动,也是承载学校创建发展历程、大学精神理念和校园文化创新的实践活动。校庆仪式加深了师生共同体对学校的认同与热爱,增强了师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校将本校历史与国家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设计校庆主题,更好地培育了爱国主义精神。成长成人庆典仪式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开启了成长中的新阶段,预示着成长中的新角色。十岁成长庆典、十八岁成人庆典仪式中播放的爱国歌曲、展示的爱国故事和进行的爱国宣誓,不仅可以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可以及时端正个体爱国态度和提升理性爱国意识。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建构的独特价值

仪式作为一种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具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多种功能,彰显出独具特色且十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首先,仪式的价值导向功能强化了国家认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指向的是国家认同的爱国价值取向,即个体具有爱国的主动性,认为“这个国家或文化不仅是我的,我要认同它,更重要的是,它是符合我理想的,是我理想中的国家和文化”[8]。仪式中各种象征性符号蕴含和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念,具有价值导向功能。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是高度抽象和凝练的,需要借助仪式来具象化,推动爱国价值观入脑、入心。仪式运用语言、音乐、行为等象征符号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具象化、人格化载体,使爱国主义教育所包含的信仰、价值、观念、情感、精神等变得可听、可见、可触及。国家的形象和身影需要通过人格化形式和象征化方式得以呈现。爱国主义教育仪式中的国旗、党旗、国徽、党徽、国歌、誓词等等象征符号通过特定场域传递到个人内心世界。在隆重而庄严的仪式氛围中,一种埋藏于心灵深处的身份认同感油然而生,那种不能被直接感知的集体潜意识被唤起,直接强化了参与者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其次,仪式的情感凝聚功能激发着爱国热情。爱国主义是一种天然的深厚情感和深层次的依存关系,祖国就是“一种纯粹的、完美的、近乎狂热的情感共同体”[9]。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进一步夯实民众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仪式的情感凝聚功能集中体现在个体参与集体仪式中可以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在“共情”中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进而使参与者在情感、目标、行为上趋于一致。涂尔干认为,任何社会都需要通过定期的维持与确认集体的情感与理念来进行道德重建,并只有通过集会等仪式活动得以实现,他强调:“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团结一心,一再确认他们的共同情感;由此举行的各类仪式,包括宗教仪式,在目标、结果和得到结果的过程方面别无二致”[5]。仪式的集中性和情境性特点可以增加集体的国家归属感和激发集体的爱国热情。一方面,仪式中产生的集体共鸣感和共情感不会随着仪式的结束而消失,这种感情会长久烙印在参与者心中,并形成“躯体化记忆”,最终使“集体欢腾”演化为集体归属感。另一方面,仪式中创设的情境促使参与者身临其境,获得爱国情感,并将个人情感体验上升为整体情感共鸣。仪式通过激发个人情感,对接个人与集体的情感纽带,从而塑造个体对于共同体的热爱与忠诚。

再次,仪式的文化传承功能加强了爱国记忆。爱国主义理论的传播需要爱国教育构建集体“记忆之场”,重组并重塑一种共同的情感。仪式是保留并传承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它可以通过创设特殊场景,设置特定程序,使用特定语言,将参与者带入特定的历史文化时空。仪式的时间、语言和象征符号是爱国记忆得以产生、流传和保存的载体。由仪式构建的爱国记忆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是公民集体的“记忆之场”。例如,30万人齐聚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作为跨越历史纪元的国家仪式被印刻在每位中国人的脑海中,记载和刻画了人民的爱国集体记忆。清明祭扫英烈仪式,向纪念碑献花、鞠躬和默哀,鲜花代表着个体寄托哀思的个人记忆,人民英雄纪念碑代表了无数英烈舍身为国、不屈斗争的集体记忆。祭奠英烈的仪式过程实现了个人记忆向集体记忆的同化,这一过程激发了公民为国奋斗、团结一致的情怀,并作为一种集体的爱国记忆被永久保留和传递。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建构的实施路径

第一,建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时空。

时间为仪式象征符号的建构提供了最基础的要素。因为任何象征符号的诞生本身也是特定时间中的产物,也就是历史纪念日。从时间维度来看,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应重点关注四类日期。一是国家政治节日和重要人物纪念日,例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重大政治节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人和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领袖人物,以及中华民族历史上为国献身的重要历史人物。二是国家公祭日,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汶川特大地震死难者公祭。“国家通过每年举行公祭仪式,区分‘我们’与他者”[10],具有较强的爱国教育和塑造认同的作用。三是传统节庆日,如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各少数民族自己的重要节日。我国于2007年11月份出台了《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将主要传统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这一举措不仅在形式上有利于中国传统节日仪式的保护和发展,而且有利于仪式中蕴含的民族情感的聚合,促使爱国精神得到传承。四是学校中专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主题的仪式时间,如对于全国中小学来说,每周一早晨升国旗、唱国歌的时刻。

空间为仪式的构建提供了场所的支撑,营造仪式的神圣氛围与历史现场感,让人们在仪式实践中形成深刻的记忆。从空间维度而言,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的空间建构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类:一是固定性的仪式空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纪念广场、纪念碑、纪念塔、纪念堂、烈士陵园、红色遗址等。集体性的爱国仪式活动常选择于这些地方举行。二是暂时性的仪式空间,主要为日常政治仪式的举行临时布置的空间,如校庆日、成人礼等。三是网络中的仪式空间,主要通过仪式活动的网络传播构成的网络空间。

固定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空间具有丰富的爱国精神内涵和浓厚的爱国情感力量,公民在这一空间很容易感受先辈们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不朽爱国情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固定性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空间的建设,形成包涵中华民族各个历史阶段,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凸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针对日常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的临时空间,需要对空间的神圣性和庄严性作出统一性和原则性规定,从而使仪式更加规范有序。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的网络仪式空间,使得仪式情感在网络空间得以放大,进一步强化主体间的共同情绪,同时也会增强主体对价值的接受程度。由于网络空间的交互性和自由性等特点,需要加强网络个体间的交互感染和网络群体间的循环传递,增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第二,建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互动仪式机制。

“仪式并不仅仅是个意义模式,它也是一种社会互动形式。”[11]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的时空为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场域”。但是,只有将仪式中的各要素积极调动和联系在一起,使其有效互动,才可以形成整体的仪式教育效果。根据“互动仪式链”理论,互动仪式应包括身体共同在场、具体的场域、相互关注焦点、共享的情感状态等四种组成因素。[12]其中,前三个因素指向互动仪式的集体意识作用,第四个因素即情感生成和情感力量是互动仪式的核心。因此,仪式中在场主体间的彼此关注和情感交互是形成互动仪式机制的重点,有了参与者的互动,才会产生集体情绪。

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仪式机制的目的即通过群体互动,促成仪式参与者情感力量的生成。群体共同聚集在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是仪式开展的前提,这也是互动发生的前提。群体间的个体并不是各行其是,而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的共同对象或行为举止上,彼此知道关注的焦点和进行的行动。正是由于仪式中的参与者是一个行为“共同体”,并最终形成情感“共同体”,从而分享共同的爱国情绪或爱国情感体验。在建构群体互动要素时,如何优化构建以增强群体的爱国情感能量驱动,将直接影响到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感的强弱程度。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仪式的时空构成、程序设定、器物使用、语言要求、人员安排等都要思考周密。

此外,较之传统的互动仪式,网络时代中的仪式互动过程会被进一步扩大化。网络社群关系已发展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并且满足了互动仪式所需的四种要素,产生了网络仪式场域。网络的超时空性甚至让网络社群能产生超越物理空间的群体情感和群体团结,并带着群体道德感(正义感)及时有效地参与到群体互动仪式中。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仪式机制的构建还需要重点关注网络爱国主义互动空间的拓展。这一点尤其适合对于网络高度依赖的当代大学生。例如,网络公祭仪式中对英烈们的景仰和怀念之情通过仪式设计在网上持续进行,网友持续关注,汇聚强大持久的关注度。借助“不在场”而“在线”的虚拟公祭空间,参与者可以亲身感受仪式活动中的行为,例如“敲钟”“献花”“点烛”“留言”等。又如,组织“带着国旗去旅行”“网上重走长征路”等富有生活化色彩的网络爱国仪式活动,用青少年乐于参与的方式去凝聚爱国情感,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网络中微观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场域的形成,可以促进网络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促使爱国情感和价值观广泛传播。可见,构建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仪式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建构对爱国信息共同关注的互动关系,使其在网络中以几何倍数扩散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形成更加持久、更加广泛、更加强烈的爱国主义仪式教育感染效果。

第三,建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体系和仪式制度。

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入手,强调不同类型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的科学有机搭配,努力构建多主体、全方位参与的爱国主义教育仪式体系。国家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仪式主要体现在国家政治教育仪式,例如,国庆阅兵、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重要人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等。社会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仪式主要体现为社会价值观教育仪式,例如,道德模范颁奖仪式、时代楷模表彰仪式、地方好人评选表彰仪式等等。个人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仪式主要体现为人生成长教育仪式,如入学入团入党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等。目前,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多集中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仪式还有待完善和加强。社会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仪式要创新形式和内容,深入到基层、社区,例如,“精品党课进社区”活动、“身边好人宣讲”活动等,都可以精心设计相关启动仪式,形成社会层面的中小型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典范。个人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仪式,除了上述个人重要成长节点和学校仪式的主要类型外,还需要重点挖掘小型日常性仪式资源,例如,“父母爱国故事每日讲”“我和国旗共成长”“每日一曲爱国歌”“家庭成员共看共评《新闻联播》”等等。

为确保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的规范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还需要不断修正完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制度。注重发挥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制度来保障各类仪式的公众参与度,让人民群众在广泛参与中体验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根据各层次各类型仪式的内容和特点,不断修订和完善仪式章程,规范仪式活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制度化建设。对于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仪式要推动其制度化,借鉴升国旗仪式的经验,精心挑选一些爱国主义教育仪式,例如祭祀英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学第一课”“四史教育”等形成统一、稳定和规范的仪式制度。对于日常仪式,如成长成人礼等,要注意爱国主义精神的示范引领,以爱国故事和爱国人物的示范力量引领风俗礼仪向有利于爱国主义的方向转变。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仪式建构,还需要重视开发与转换传统仪式资源,开辟新形式、新内容的爱国主义仪式教育路径。泱泱华夏,礼仪之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厚的仪式教育资源。传统仪式教育中蕴含着宝贵的仪式教育思想,例如儒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提供了丰富的仪式教育类型,例如国家层面的祭天大典、社会层面的家国伦理社会教育仪式;创造了传统社会学校仪式教育的典范,例如传统书院仪式教育,书院仪式教育“育德为先”的理念、祭祀仪式和讲学仪式注重学术传承和学术争鸣等特点,都可为当代学校仪式教育所借鉴。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仪式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Talking strategies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