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2022-03-18 07:59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思政

张 文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1]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指出:“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2]面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守正创新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质量评价需要进一步深化“为什么评价”“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等重要问题。[3]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4]如何科学、系统地发挥好教育评价这一指挥棒的作用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以CIPP评价模式为切入点,将CIPP模式嵌于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通过改进背景评价、强化输入评价、细化过程评价、完善成果评价来提升以评促改的效果,有效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的发展。

一、CIPP模式与思政课教学评价相结合的可行性基础

(一)CIPP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运用

1967年美国教育学者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提出决策评价的方法。他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5]他提出的决策评价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这种为决策服务的评价则被称为CIPP模式。目前,CIPP模式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教育质量评价之中,如:道德教育效果评价、公益创业实效评价、实践育人效果评价、体育教学成效评价等。CIPP模式能够广泛地运用与传播的主要原因是CIPP模式相较于其他评价模式具有以下三点优势:首先,CIPP模式顺应了各类教育的客观要求,注重调节与反馈的功能。其次,CIPP模式侧重于教育评价决策功能的发挥,为教育决策者提供有效信息。最后,CIPP模式属于以计划、组织、实施以及结果的循环决策,从而形成以背景、输入、过程以及成果的评价模式,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逻辑性与科学性。通过CIPP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运用,我们能够发现CIPP模式与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契合性较强。因此,将CIPP模式嵌入于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之中是可行的。

(二)当前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功利化倾向导致思政课教学评价地位弱化

由于当前思政课教学评价目标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导致思想政治教学逐渐陷于被弱化的窘境。这种功利化的评价目标导向,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育人的实效性,使得评价工作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使思政评价工作摆脱了这种窘境,CIPP模式在评价背景构建中明确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根本上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是否一切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从根本上克服当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片面评价行为。基于CIPP模式下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有效巩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地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

2.片面性评价引发思政课教学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现如今许多思政课教学评价主体的设定多是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学生次之,忽视了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环境基础、资源投入、课程安排以及效果评价,未能将教学中的每个阶段性环节作为评价主体进行判定,这种片面性评价误区必然会造成事倍功半的育人效果。而以CIPP模式为基础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优势在于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分为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个评价主体环节,分别将每个环节作为评价主体对思政课进行细化评价,即分别从思政课教学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来共同进行评估与判定,细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质化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3.重结果轻过程现象造成评价方式的静态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动态化发展的过程,实施思政教学工作质量评价也是一个动态性、系统性的工作。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定性为终结性评价,局限地将单一的教学评价结果看作是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终结,用一种相对静态的、片面的测评方式来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状况,而对于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个运行条件以及各方面的制约关系涉及较浅,不能够全面地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貌。所以,基于CIPP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就侧重于长期性发展,在过程评价环节中运用动态的指标去衡量与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突出评价过程的连续性与动态性。

(三)CIPP模式嵌于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内在优势

1.CIPP导向性评价有助于发挥思政课意识形态引领作用

CIPP模式强调评价的作用不仅是为达成目标,更是为决策者提供有效信息的过程。这种导向性评价特点与思政课教学评价所要发挥的思想引领性是十分相契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的主阵地,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和“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意识形态引领作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现意识形态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就是要将CIPP导向性优势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作用,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2.CIPP全程性评价有助于思政课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接地气”的教学方式使思政课“有人气”,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以传统的结果考核评价方式来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评价是片面的,传统的学业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导,忽视了对学业过程的整体评价。[6]相较之下,以CIPP模式为基础的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过程,分别对思政课教学的基础环境、资源配置、行动过程和成果绩效进行评价,对思政课教学各个阶段进行即时监控和反馈,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全过程的育人方式。CIPP模式全程性评价特点有助于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全面构建,从而更好地将思政课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3.CIPP可操作性有利于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的精准施策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更好地监测与评价思政课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从而根据不同环节来设定评价主体。因此,各个指标的选取必须要坚持单一性与多样性、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评价在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广泛地获取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个阶段的反馈信息,对评价指标进行及时的反馈调节,确保各项指标都是可观测、可评价的,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从而使科学的评价体系方案更加有的放矢地落实于思政课教学评价之中,使得各项评价指标能够发挥精准施策的作用。而且还要保证各个指标的选取科学合理,可以为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参考。

4.CIPP反馈性特点有利于思政课评价反馈调节功能发挥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获得及时的反馈评价结果,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模式。相较于传统的评价方式,评价过程更加注重证明与证实成果,强调评价的诊断性和总结性功能。CIPP模型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评价的形成性和改进性功能。[7]新时代高校则是立足于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上,CIPP评价模式定期对思政课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收集整理在校生、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反馈调节机制,根据反馈情况迅速地进行内容的改进与方法的调整,不断促进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的优化、评价体系的完善。

二、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构建

(一)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坚持方向性原则,聚焦立德树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8]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符合全面依法治教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课程方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9]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总体方案》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10]新时代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一定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凸显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的方向性。

2.坚持系统性原则,确保指标层层分解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实现评价的精准化需要在指标构建中,使各个指标能够全面、精准地涵盖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CIPP模式为基础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在指标选取时,应完整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从宏观到微观,每个环节都是自上而下进行层层分解。其次,以CIPP模式为基础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都要突出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个主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每个评价环节环环相扣,避免评价体系中出现评价单一化问题。最后,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既要坚持系统性原则,又要保持每个分指标与子指标内涵的明确性,在评价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交叉、不遗漏,并能够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独特性。

3.坚持科学性原则,保证评价客观规范

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客观上要求理论教育评价实施的科学化。[11]客观评价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具有检查、督促、指导等功能,能够凭借奖惩、评比等方式调动思政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评价标准要具有客观性。要依据思政课教学内容制定评价标准,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根据内容和目标来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其次,评价内容要具有客观性。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十分丰富的,思政教学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引导认知、贯通情感、锻造意志、躬行实践等方面,评价内容要科学聚焦教学内容,做到客观规范的评价。最后,评价方式应客观规范。评价方法的客观规范性决定了评价结果的公正,由于思政课教学内容涵盖多个方面,评价的方式也是与之相对应的。只有运用客观规范的评价方法,才会获得全面规范的评价数据,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思政课教学工作的质量。

(二)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整体架构

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环境基础为前提,以资源配置为保障,以过程行动为核心,以成果绩效为关键。评价指标的选取分别为育人环境评价、资源配置评价、育人过程评价以及育人成效评价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分别对应CIPP模式中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1.以背景评价为前提,聚焦立德树人为中心的育人根本任务

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前提是要确立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背景评价,明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要树立科学的评价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前提,坚决克服当前评价过程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评价行为,要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输入评价为保障,确保落实供给侧结构性资源配置需求

输入评价体系要确保思政课教学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实现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供给”。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输入评价则需要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之上,对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进行有效评价。资源配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必要保障,构建思政课教学输入评价体系,要考虑到资源配置是否从质量出发,避免当前存在单一的结构供给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丰富、多元、可选择的供给侧结构性发展。

3.以过程评价为核心,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动态化育人过程

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过程评价是指对育人过程进行全方位地监控、分析与反馈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对育人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估,根据具体情况对评价方案进行不断调整与改进,防止评价过程中出现偏差。当前,许多高校在评价方法上存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问题,直接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流于形式,难以深入。所以,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过程评估需要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动态变化以及长远效果,对于每个评价环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和评估结果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4.以成果评价为关键,突出“质量、成效、贡献、特色”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果评价属于终结性评价,是整个思政课教学评价过程的关键所在。在成果评估指标设计上,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成果评价是对整个教学评价方案的终结性评价,着重关注最终结果对学生受众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同时在整体的评价导向上突出育人的质量、贡献和特色的重要性,避免当前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现象,突出学生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成果的特色评价。

三、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指标解析

评估指标体系既是评估主体进行价值判断的准则和尺度,又是联系评估过程和结果的纽带,并为决策者提供动态的信息,帮助作出有效的价值判断。[12]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由背景指标、输入指标、过程指标以及成果指标4个主指标组成,并赋予其相对应的11个分指标和39个子指标构成。

(一)背景评价的指标解析

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背景评价着眼于思政课教学在实施与开展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即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度、社会发展的需求度、以及学科本身的培养定位来对其进行诊断性评价。布卢姆曾提出:“诊断性评价是好的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进行诊断性评价,是为使教学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13]因此,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背景评价指标选取“政策支持”“社会需求”“培养定位”三个分指标来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背景,其中“培养定位”指标是思政课教学内在需求的基本体现,而“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处环境的外在表现。

思政课教学的“政策支持”是指国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包括“政策支持程度(度)”和“育人引领力度(度)”两个子指标来衡量。“政策支持程度”主要表现在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否适应我国当前发展形势,是否有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育人引领力度”则主要体现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过程中国家对于意识形态教育的引领程度。

思政课教学的“社会需求”是指社会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度,包括“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度)”和“学生受众需求(度)”两个子指标来衡量。“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度)”是考察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对于思政课教学的要求程度。“学生受众需求程度(度)”考察思政课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受众所表现出的对象性需求。

思政课教学的“培养定位”是指思政课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科自身育人理念的体现,包括“教学培养”和“人才培养”两个子指标来衡量。“教学培养”体现思政课教学层面的需要,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才培养”考察思政课教学在人才培养层面的实现程度。“教学培养”和“人才培养”作为思政课教学“培养定位”中的子指标,对考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输入评价的指标解析

CIPP模式的输入评价是以背景评价为立足点的可行性评价与判断的过程,主要聚焦思政课教学资源输入和组织保障这两部分。输入评价指标选取“师资队伍”与“预算投入”两个分指标来衡量。其中“师资队伍”作为思政课教学工作投入的最重要资源,它制约着教育主体的数量与质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的发挥。而“预算输入”则关注思政课教学经济预算和基本设施,为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分指标主要对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师资从经验、学历、专业性以及师德师风四个方面进行指标选取,即以“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教师总数(人)”“高级职称思政课指导教师比例(%)”“高学历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比例(%)”“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分数(分)”“依法治教考核分数(分)”“教风清正廉洁好评率(%)”“符合教师规范与职业要求程度(度)”七个子指标来衡量师资队伍,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发展。

思政课教学的“预算投入”是思政课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包括“经费预算”和“基本设施”。思政课教学的“经费预算”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国家发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二是高校财政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派款项,即通过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项目财政拨款数(元)”和“思想政治教学项目高校拨款数(元)”两个子指标来体现。思政课教学的“设施资源”是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必要基础条件,主要通过“硬件设施数量(个)”“仪器设备数量(个)”“纸质或电子文献数量(篇)”三个子指标得以体现。

(三)过程评价的指标解析

CIPP模式的过程评价以思政课教学活动过程为着力点,属于高效性评价,具有动态性和反馈性特征。科学的过程评价有利于思政课教学工作者及时追踪、把握、反馈育人方案的执行情况,并对存在的疏漏与偏差进行及时补救。因此,基于CIPP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过程评价指标将选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作为考察思政课教学过程的三个分指标。“教学方法”是思政课教学活动开展采用的具体方式,高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育人成效。“教学过程”是思政课教学开展的关键,是理论与实践转换的重要环节。“教学管理”是确保思政课教学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是对思政课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反馈的重要途径。

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教育形式多样化程度(度)”“教育手段实效性程度(度)”“教学信息化运用程度(度)”三个子指标予以体现。“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手段实效性”“教学信息化运用”都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方法有效发挥的主要因素。

思政课教学的“教学过程”可以通过“教师授课创新程度(度)”“学生课堂出勤率(%)”“学生课堂活跃度(度)”“学生课程考核分数(分)四个子指标得以体现。“教学过程”作为思政课教学活动开展中的关键环节,对于课堂出勤率、反馈率、以及考核分数子指标的选取要始终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的有机结合,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在育人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风,从而提升育人效果。

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管理”可以通过“质量监控机制严谨程度(度)”“教学反馈机制合理程度(度)”两个子指标来体现。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管理”中质量监控与反馈的评定,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发挥不同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四)成果评价的指标解析

CIPP模式的成果评价是评价体系构建的落脚点,属于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成果评价有助于育人成果与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并有效改进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功能。思政课教学结果评价选取了“综合质量”“突出贡献”“育人特色”三个分指标作为考核标准。

思政课教学“综合质量”是评价育人成果的根本,分别从“专业知识考试成绩(分)”“实习(实训)参加率(%)”“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抽检合格率(%)”“整体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程度(度)(注重用人单位评价)”四个子指标得以体现。

思政课教学“突出贡献”是评价育人成果的核心,分别从“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论文、专利)比例(%)”“学生竞赛获奖比例(%)”“学生三好标兵数量(个)”“突出贡献奖(个)”“团队建设奖(个)”五个子指标来体现育人成果。

思政课教学“育人特色”是评价育人成果的亮点,从“学习成果的原创性作品数量(个)”“前沿性研究项目成果数量(个)”“突破性毕业设计作品数量(个)”三个子指标得以体现思想政治教学育人成果的特色之处。

21世纪是智慧与创新交汇,人文与科技共鸣的时代。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个环节选取针对性的指标,旨在有效改革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扭转不科学的教学评价导向,解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的突出问题,细化评价指标的分类与选取,将这一评价模式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地进行摸索与总结,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构建具有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