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中医人学创建研究

2022-03-18 09:48岑孝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学中医学社会科学

岑孝清

(广西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要求:“各高校要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开展交叉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学科特色和广泛影响的理论创新成果。”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面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医院校如何落实这些要求?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明了方向:“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推进对宇宙演化、意识本质、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的探索和发现,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1]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需要,可以说是对中医院校社会科学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呼唤。因应这一呼唤,顺着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引的前沿方向,中医院校中医人学[2]的创建研究就势而来。

一、中医人学创建研究的背景

(一)人类生命健康与社会实践关系面临的挑战带来了新研究领域

2019年底发现的,至今仍然在全球持续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类遭遇了史上罕见的多重危机,尤其对人类卫生与健康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据世卫组织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7月31日(CCTV-13报道),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96553009例,累计死亡病例4200412例。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认为,2021年可能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当前正是需要人们“反思、重新想象和重新构造我们的世界,以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公平和更繁荣的未来”的时刻[3]。在国际社会,关于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学术焦点是:人类靠自身可以免疫吗?根本上,是依赖人类生物属性的所谓“群体免疫”,还是依靠人类社会组织起来的积极“防控免疫”?人类身心健康的有效维护,是根据生命的自然选择还是人类的实践能动性?等等。无论如何,人们达成共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当下,全球亟须寻求合作抗疫和免受病毒摧残身心健康的良方,不少人寄希望于中国智慧和力量。因为,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给笼罩在疫情阴霾中的人带来信心,尤其是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不但向全世界展现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疫情防控特点和优势,而且向世界传统医药事业再现了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伟绩和魅力。面对这一危及人类身心健康的挑战,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将开辟许多新领域。其中一个就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下,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与人类社会实践发展新要求间关系是怎样的呢?这一问题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科技创新精度显著加强,对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研究进入精准调控阶段,从认识生命、改造生命走向合成生命、设计生命,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生命伦理的挑战。”[1]从人类科学前沿与人类实践长河看,这些挑战归根到底就是人的生命力与人类社会实践间的关系问题。笔者把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诞生的学科称为中医人学。

(二)中医人学顺应医学及其中医理论发展趋势,是人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

2015年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开启了新一轮中医自主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征程。在新征程中,就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而言,就是医学的人学发展趋势。对此,中医理论学界已经有了自觉。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创始人陆广莘先生说:“医学,根本上是人学!”[4]这一呼吁,在中医学界有着较为普遍的认同。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学家王琦教授说:在中医学的健康观看来,对于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维持其动态平衡的人的生命活动有机体,其医疗模式反映了从疾病医学向“人”的医学转变的发展趋势[5]。国医大师邓铁涛老先生则鲜明指出:“中医是以人为本的医学。”[6]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重要论述,更是蕴含着深刻的中医人学思想,即人类性、人民性和发展性。人类性是指中医药有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人民性是指中医药思想文化创造源于人民的劳动实践,人民共享其现实利益;发展性是指中华中医药养生文化遵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道路。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重要论述所蕴含的人学思想、中医科技工作者和中医理论工作者的呼声,不但反映了中医药理论发展的人学趋势,而且成为推动这一趋势的力量。

此外,马克思主义人学也有学科化建设的需要。中医人学的创建,不但符合这一需要,还将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人学学科化建设的新生力量。因为,虽然马克思主义人学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创建,但其学科化建设的整体局面至今还未打开,这离它在21世纪成为有一定学科地位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人学除了基础理论建设及其应用研究外,还需要加强各门具体的人学学科建设。早在2009年第11届人学年会上,马克思主义人学创始人、著名哲学家黄枬森先生就指出:“人学应该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人学对各种部门人学的功能并从而丰富和提高自己的问题。人学除一般人学理论外还包括很多部门人学,如女性学、老年学、人类学、人性论、人才学、人口学、人权论、(人的)医药学、(人的)生理学、(人的)心理学等等。”[7]这其中,黄先生列举了“(人的)医药学”。笔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方面展开中医思想研究,这与著名中医思想家、教育家任应秋先生于1981年提出的在中医研究方面应“建立跨学科中医研究中心”的建议相符合。任先生甚至说:“我认为只有从研究方法与思考形式来一个革命,在祖国医学方面才会有重大突破。”[8]

二、中医人学的定义假设与问题研究

根据时代问题和学科使命,中医人学可以定义为:通过研究人的生命力与人的健康发展关系,来揭示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因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医学交叉之处而表现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点。中医人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部门学科,根本上属于哲学社会科学。其远大使命,在实践上,是追求在自由人联合体时代充分实现人之潜能开发与人之健康发展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理论上,是探究实现这一美好生活需要之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这一美好生活需要奠定哲学基础。这一学科目前还未建立,但新时代已在呼唤它的到来,它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人学、数学、历史学、医学(中医学)、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生化学、物理学、宇宙学等多领域科研工作者联合攻关,需要各单位、各部门和各领域科研人员协同研究。为此,应当先进行创建研究。

中医人学创建研究是指,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构架,以中医理论及其知识为工具,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化建设和国内外传统医药教育等现实需要出发,研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人的生命力和健康发展相关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供思想性和理论性资源,为最终创立中医人学奠定基础。中医人学创建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下的研究领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下的研究领域,要解决的问题有:中医人学有什么样的思想史资源?中医是如何认识人和看待人的?其认识有何特点?对人的发展规律有何发现?中医对人体的研究包含什么样的内容?有何现实意义?中医人学的对象、内容及体系如何?这门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如何?它如何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如何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色化建设?将如何引领人的生命力与健康发展研究?学科平台与科研资源应当如何?等等。

如何进行创建研究?何时可产生独立的方法论体系?虽然中医人学产生于中医学与人学的交叉之处,但其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因而不能仅从中医学或人学角度进行研究,而是分三个步骤或阶段进行。首先,进行跨学科研究。以人的生命力与人的健康关系为对象,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这个对象,这些学科可以是社会科学也可以是自然科学;这可以说是一种“由外向里”的研究路向。其次,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当跨学科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后,比如3年或5年,所得到的知识成果可以综合为一个系统时,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医人学,其交叉特征也就充分显露了;然后,抓住某一交叉特征,以之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如此,继续用3年或5年,对其多个交叉特征一一进行研究后再次综合为一个方法论系统。这可以说是一种“由里向外”的研究路向。最后,当该方法论系统成为独立的、且能区别于其他生命科学方法论体系时,中医人学方法论系统也就真正出现了。此时,就可以用这个方法论系统对现实的人进行整体研究了。

三、中医人学创建研究的现实意义

中医人学的创建研究,有占据中医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交叉研究制高点,开拓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领域,夯实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的现实意义;有形成具有学科特色和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思想性和理论性资源,从而建立起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等现实意义。从中医院校的具体情况看,这门学科的创建研究,是推动中医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性发展和特色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占据学科交叉创新研究的制高点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学位〔2012〕17号)要求:“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质量,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对此,中医院校应当如何落实?一个答案是:可以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制高点上寻求突破。

当代,交叉科学已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198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等就曾对交叉科学作了展望,发出了“迎接交叉科学的新时代”强音[9]。2019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李静海指出:“21世纪过去18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学科交叉成果的比例已经由20世纪的20%上升到40%以上。各种学科交叉研究机构不断涌现,传统的学科布局和科研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措施。”[10]而中医学的现代化之路,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其理论研究更是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紧密相连,哲学与中医学交叉研究也开始了。

如今,在医学领域,整合医学、全科医学、时间医学、智能医学、心理医学,以及其他新兴医学,之所以有前沿性和引领性,大都因其有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的特点,不过,它们最终归属于自然科学。在中医学中,也有不少具有交叉或跨学科特征的新兴医学,例如心身医学、未来医学、治未病学、中医整合医学、中医人类学、中医哲学等,但除了中医人类学和中医哲学具有鲜明的人文科学属性外,其他都倾向于或最终归于自然科学。立足于人文科学并归属于非自然科学的是中医人类学,但它立足于人类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近些年来,值得重视的是,来自中医理论界的学者们提出了“中医是人学”的命题(详见后文分析),只是,论者们没有自觉或无意于立足哲学社会科学,也还没有着意建立学科体系。这样看,立足于中医学并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目前还没有。上述关于中医学的新兴学科,许多都表现出与社会科学交叉的迹象,有进入社会科学的可能,但基本上还未立于交叉的制高点。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体系进程中,制高点应当是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领域,即处于人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哲学分支与某门自然科学的交叉。

那么,某门自然科学是什么呢?中医学是很值得考虑的。因为,虽然中医学根本上属于自然科学,但有着显著的辩证法思想和整体性思维,并以“天人合一”这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命题独步于其他医学。20世纪50年代,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就注意到了中国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他后来说:“中国哲学的出路在于中医学,中医学的出路在于中国哲学。”[11]这个关系,反映于现代科学体系中,就是哲学与中医学交叉研究趋势。事实上,在中医学与哲学交叉研究方面,著名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曾指出过:“对中医学的研究,很需要有哲学工作者的支援。不深透地弄懂中医理论中的哲学问题,就难于把握中医学本身。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只有在现代哲学科学和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帮助之下,才有可能弄清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所在,中医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以及中医学在认识人体和整个自然界时所采取的特殊方法的本质,也才有可能在多种有关学科的配合之下,逐渐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使中医学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2]

从当代人类哲学知识与自然知识的前沿看,这个交叉制高点,也就是哲学社会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交叉。准确地说,这个交叉的制高点是钱学森院士所开创的哲学化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黄枬森先生所开创的科学化哲学体系。不过,目前,这两者的交叉特点还未得到有效研究,两者在未来如何整合也未得到重视。因此,当前,中医人学根本的交叉性质和特征还未完全显露,还只是表现为初级的、个别性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主要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医人学的交叉,或者是别的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对它的跨学科研究。虽然如此,中医人学的创建研究,在具体方法上的交叉特点还是很明显的,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那就是:它既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法,也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理论—实践检验”法;既需要人类或社会调查的健康行为研究法,也需要实验室的生命指标系数研究法;既需要实践性的问题意识研究法,也需要从原理去推理的逻辑论证法;既需要有俯首大地的史料、文物、文献或口述等多重证据法,也需要仰望星空的“天眼”科技观察、记录和探测法;等等。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领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特色,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

上述,任继愈先生是从哲学发展的角度看的,而任应秋先生也高瞻远瞩地看到了中医学与哲学的交叉研究的趋势。不过,对于新时代的中医院校来说,如何去占据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制高点呢?可以在中医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寻找和确立。因为,一方面,自然科学研究是中医院校的显著优势,其真理性成果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丰富资源;另一方面,中医院校都有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及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高校是重要的建设平台。2017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本)的通知》(教社科〔2017〕1号)就提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研究,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开展科研,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对此,专家们给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例如,就其学科布局和特色化建设方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雷声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已到了加强学科布局的合理性、凸显学科特色、加强学科规范发展和开放发展的紧要关头”[13]。就其内容建设方面,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的顾钰民教授指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前进道路上,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和重点内容做出新的拓展。”[14]根据文件精神和学者们的意见,笔者以为,对于中医院校来说,可以通过创立中医人学,从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两个方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退一步说,即便这一学科最终未能创立,其创建研究过程及相应成果,也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实现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特色化。总之,无论该学科最终能否创立,都能起到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的实际作用。

1.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看。国家的需要、专家们的看法,这些都是中医院校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良机或良策。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医哲学思想发展规律表明,创建中医人学以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领域的机遇来临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医药事业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医生命辩证法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相互响应,构成了70年来中医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旋律,中医生命辩证法思想事实上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因此,研究中医人学,也就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东西;而中医人学的创建,也就是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领域。此外,具有中医人学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但可以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特色,而且起到夯实这一学科基础的作用。

从研究对象看,中医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都面临一些共同的人的问题,因此,在两者之间产生中医人学是有内在根据的。更深入地看,这一新兴学科将对人学理论纵深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为,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医学与作为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其交叉处蕴含着人的根本问题。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和回答人是什么,那么中医人学研究和回答处于社会和自然界两大环境中的人这一个体的生命力和健康发展如何。所谓生命力即人的活动能力和可开发潜力,所谓健康发展即人的能力和潜力开发与社会发展相适宜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对人的生命力与人的健康发展关系研究,从而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人的本质及其规律,这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即中医人学。同时,由于中医人学最核心的辩证法思想也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因此,这门学科还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之下的三级学科。不过,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还没有三级学科的说法,因此,中医人学可先定位为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下面的一个新方向、一个新领域。

2.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看。目前,如何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中医药行业和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落地生根,是中医院校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中医院校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医人学的创建,根据之一就是为了顺应这一现实需要,因为,它可以通过创建研究而深度参与,并在其中确立自己的性质和内涵,从而逐步承担现实使命。从实际情况看,中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要取得实际成效,真正让崇高的、显得抽象的内容在中医学生心灵中播种和扎根,那么挖掘和研究中医人学思想,构建中医人学,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建立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确实是一条重要途径。

既然中医人学创建研究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结合的,是在中医院校进行的,是为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服务的,是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的一种研究及实践,那么,开展中医人学创建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融入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彰显特色,这显然是新时代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建设所需要的。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性发展和特色化建设,助力中医院校综合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指出,“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亦要求:“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因此,包括中医高校在内的全国高校,在落实这些文件精神上都用足了力气,尤其在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以之作为特色元素编写辅助教材,进行网络课程建设,或以这些元素丰富课堂教学等方面。然而,通过创建新学科方式给予落实的情况,目前还未见到。但2019年下半年,广西中医药大学注意到了这一点,并行动起来。

1.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性发展及特色化建设。2016年以来,全国高校都因应形势需要,大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尤其是2019年3月18日以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争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局面。随之,如何做大、做强和做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重大课题。那么,中医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如何才能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化建设新局面?如何才能实现从“文化马院”向“科学马院”提升?如何才能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脱颖而出?

至今,全国中医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优秀成果基本上集中于各种社科基金的获得及其研究,此外,还通过对地方医药文化资源的挖掘,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激活教学课堂,拓展第二课堂等。但是,如何通过创新学科,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从而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这方面还未引起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者们重视。2019年下半年,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曾讨论其办院宗旨,笔者曾提出,应当将“科学创新”列入其中。“科学创新”特指中医人学的创建,因为该院率先在全国创设了中医人学研究室,率先提出中医人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医人学的概念,并开始了试探性研究。“科学”在日常用语中被视为自然科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在其社会科学教育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如果能以“科学”为宗旨,将表明:虽然所创建的中医人学处在自然科学大环境之中,借助于中医学这一自然科学提供营养而生存和发展,但由于它归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而不是兄弟院校相关创新所归属的人文科学。因此,它如能确立“科学创新”宗旨,并加以建设,则将会成为区别于其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地方。进一步说,如果“科学创新”这一理念能在该院确定并贯彻,则它将有可能突破中医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中医药文化特色化建设阶段,从而跃升到中医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性特色化建设新阶段,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化建设的引领者。

2.助力中医院校的综合性建设与发展。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颁发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 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指出,要落实“全面加强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 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强调:“医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学会沟通,提升综合素养。”这方面,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建设也是颇有代表性的。因为,该校在其“十三五”规划中就提出,要着力建设“学科内涵提升工程”和不断塑造中医高贵人文精神,并希望在未来,建设成区域一流综合性中医药大学。从前述中医人学创建的意义以及后文将阐述的可行性和预期成果看,中医人学的创建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助力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一是赋予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新内涵,发扬其中医人文精神的传统,为建设“一流医学专业,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提供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支撑;二是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新领域,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化建设,助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台阶,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学校软实力;三是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领域,可以形成中医人学名片,彰显该校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创新力量和新时代形象;四是谱写中医院校科研“倒逼式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新时代篇章,赋予民族地区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内涵,从而为民族地区科研发展,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路径,为新时代国家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四、中医人学创建研究的可能、规划与措施

中医人学应时代的问题而生,以人类生命健康与社会发展相互和谐的美好生活为学科使命。它有中医院校丰厚的科研资源,有中医院校科研管理机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机构为实际平台,有自觉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科研队伍,其创建研究是可能的,可根据国家及中医院校的发展而制定相应的规划,采取具体举措。

(一)中医人学创建研究的可能

中医人学的创建,顺应医学及中医理论发展的人学趋势,符合马克思主义人学学科建设方向。对于中医院校来说,有科技处、社会科学联合会等部门或机构的组织保障,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可靠的落实单位,有中医院校各教学部门和科研单位提供的中医人学资源,有科研人员的价值自觉和坚定信念。因此,在中医院校中率先进行中医人学的创建研究是可能的。

从中医院校的一般情况看,中医人学的创建研究,既有直接领导和管理科研的部门,也有可以实际地承担创建任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而创建研究的主体和责任者,可以具体地落实到承担研究的项目负责人。这些,都属于中医人学创建研究的组织保障。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对交叉学科的创建研究,其研究者的信念和价值观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这些研究者某种意义上是探险者,尤其是在研究的初期,它不像一般研究者那样可以按部就班,或对研究对象有足够认知,对研究目标足够清晰。因此,需要研究者有坚定信念和科研价值自觉。目前,广西中医药大学已经有了这样的引领者,具有共同科研价值观的团队正在形成之中。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但设立了中医人学研究室,还拟定了《中医人学研究者的核心价值观》。其核心价值观内容,除了界定辩证唯物主义中医人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使命、目标和信念方面的内容:(1)爱祖国、爱人民、爱生命、爱事业;(2)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创新驱动;(3)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以志同道合者和引领作为可持续研究的保障;(4)以科学报国和科教强国为己任,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化体系与科学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统一,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总之,有了组织保障,有了坚定信念者和科研价值自觉者,中医人学创建研究便有了现实性,它的开展也将是可持续的,成果是可期的。

(二)中医人学创建研究的规划

研究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中医人学创建研究,其理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而言就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医学理论。因此,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是中医人学创建研究的第一个原则。同时,学科创建源于现实与理论的需要,归根到底是现实的需要。需要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两个需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如此,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推进,深层次的需要才会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正确处理现实需要与理论需要的关系,这是中医人学创建研究的第二个原则。有了这两个原则,就可以考虑科研规划及其措施了。从相关经验和科研规律看,中医人学创建研究显然不是短期的科研活动,它具有基础研究的显著特征,因此要有长远的战略构想和明确的目标规划。

首先是战略构想,也就是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基准,形成相应的战略构想。据此,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时,中医人学应当拥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跻身于生命科学的强林之列,真正成为指导人的潜力开发与人的健康发展的一门科学,成为满足人民追求美好健康生活需要的哲学。

其次是十年规划,即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参照。这十年目标是:为全面创立中医人学学科奠定坚实基础。据此,预期成果应当包括:形成一定数量的稳定的科研队伍和专任师资队伍,开始培养中医人学思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设“中医人学思想概论”通识课和网络课,创设中医人学研究中心,举办专业性的学术研讨会,为国际性的传统医药教育提供相关服务,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金的资助,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科研论文,中医人学原理初步确立,中医人学理论框架有了雏形,等等。

最后是较具体的五年规划,即结合学校的五年规划,设立“辩证唯物主义中医人学创建研究”重大专项,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可以定位为孵化期,以学校科研平台为主;第二阶段可以定位为攻坚期,以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金的资助平台为主;第三个阶段可以定位为结果期,即产生相关科研成果,完成预定目标。完成这一重大专项,应当以学校自主基金为主,同时努力并争取各级各类基金的资助,包括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厅和教育部基金等。这方面,需要把握的一个准则是:不是为了基金资助而研究,而是为了研究才需要基金资助,不能本末倒置。

(三)中医人学创建研究的措施

中医院校的科研,一般都是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主持实施和管理的。不过,在自然科学研究占优势的中医院校环境中,如何有效开展社会科学和交叉科学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这对于中医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从实际情况看,要成功应对这一挑战,中医院校应当拥有(或者需要创造)三个条件。第一,有较为雄厚的中医科研成果,这有利于提供最新的中医人学研究资源;有独特的中医药科研领域,这有利于较快找到科研前沿突破口;社会科学研究有一定基础,这有利于战略规划和措施的施行。第二,科研管理者、自然科学研究者和社会科学研究者,三者之间要有良好的互动,尤其是科研管理者的科学素质和担当精神,以及有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中国哲学、现代科学理论和中医学理论等前沿知识于一身的、勇于探索的、具有牺牲精神的引领者,这些是中医人学创建研究的前提。第三,中医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有长远的战略引领和有效的机制,这一引领和机制要与党和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适应。具体地说,在中医院校中创建中医人学,除了科学性成果,其现实性成果要在服务国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服务国内外中医药教育教学需要等方面有相当的表现。

为了实现规划目标,可以采取“创新驱动发展”和“倒逼式发展” 的策略。创新驱动发展,就是找准和确定时代和现实需要的创新点,以之促使广大研究人员自觉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形成一种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迸发的科研发展局面。例如以中医人学的创建研究为驱动,形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引领态势。倒逼式发展,就是以科研所需要的新东西来促使科研人员克服原有不足和局限、不断更新知识,形成变被动为主动的科研发展局面。例如,以交叉研究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方法为因子,促使研究人员从社会科学或交叉科学研究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自觉去学习和运用社会科学知识,去探索和使用交叉科学研究的方法。应当说,这样的科研发展策略,既适应自然科学为优势的中医院校科研环境,也符合中医人学这一交叉学科创建研究的切实需要。与这一科研发展策略相适应,可灵活运用征求推荐制、项目滚动制、委托制、招标制等具体方法或措施。

五、结语

如今,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使命。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部委提出的相关任务为研究目标,提出中医人学创建研究的若干理论假设与构想,这是恰逢其时的。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15]冀来者之可望,面向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伟大使命,全国中医药院校的科研工作者应当团结起来,大力协同,为在中医药院校创建中医人学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人学中医学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北人学没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